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拉沙热疾病英文名称: Lassa fever疾病概述: 拉沙热(Lassa fever)...
养生
疾病名称: 拉沙热
疾病英文名称: Lassa fever
疾病概述:
拉沙热(Lassa fever)是由拉沙病毒所致急性、烈性感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寒战、咽炎、胸骨后疼痛和蛋白尿,并可出现多系统病变。拉沙病毒的储存宿主为啮齿类动物,尤其在多乳鼠中可引起持续的无症状感染,其尿液中含有大量病毒。拉沙热在西部非洲广泛流行,特别是塞拉热昂、几内亚、利比亚、尼日利亚等国。有研究报道西非每年有300000到500000拉沙热病例,其中死亡多达5000例。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发热、头痛、咽炎、胸骨后疼痛、蛋白尿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
检查项目: 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
重要提醒: 本病可经接触感染动物或食用受污染的食物进行传播,日常应避免接触老鼠,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食,不饮生水。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主要为感染拉沙病毒的多乳鼠,感染拉沙病毒的人也可为传染源。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直接接触传播,通过直接接触受染动物而感染,在疫区与受感染的啮齿类动物接触是发病的主要因素。
2、间接接触传播,通过接触受染动物或人的血液、尿、粪便或其他分泌物,食用被污染的食品或水,以及通过污染的针头等途径感染。
3、飞沫传播,病毒可经咳嗽从咽喉部排出,通过飞沫直接或经过空气进行传播。
流行病学-死亡率:
各地有不同的病死率,估计住院患者的病死率在20%左右。据统计在塞拉利昂的一家医院暴发时,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为30%~50%,1岁以下婴儿病死率为71%,而胎儿感染病死率达100%。妊娠后期3个月孕妇感染后病死率超过3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任何年龄均可感染发病,无性别、职业和种族差异。医院中直接照料患者的医护人员,以及病理和实验室人员,受感染的风险很大。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1、拉沙热主要分布于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等西非国家。
2、在布基纳法索、中非共和国、冈比亚、加纳、科特迪瓦、马里、塞内加尔等国家也存在拉沙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证据。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拉沙热无明显季节性,全年均可流行。
病因-总述:
为感染拉沙病毒所致。拉沙病毒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进入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来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进行飞沫传播。
病因-基本病因:
1、拉沙病毒的性质
拉沙病毒是单链、双节段的包膜RNA病毒,归属于沙粒病毒属。沙粒病毒在体外不稳定,56℃、pH5.5以下或pH8.5以上、乙醚等脂溶剂、去氧胆酸盐等均能使其灭活,紫外线、γ-射线等也易灭活,0.1%~0.15%的β-丙烯内酯可完全灭活,但却保留其抗原性,在-70℃或冷冻干燥条件下能长期保存病毒活性。
2、拉沙病毒的感染机制
拉沙热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认为拉沙病毒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进入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如通过气溶胶方式受到感染,病毒可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增殖,出现咽炎症状。此后病毒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感染,累及多个器官,尤其是肝脏。导致多器官损伤的主要机制为病毒的直接作用,以肝损伤最为常见。出血原因主要为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功能丧失所致。
病因-危险因素:
危险人群有:
1、居住在拥挤、脏乱的钻石采矿地区。
2、医院中直接照料患者的医护人员,以及病理和实验室人员。
症状-总述:
拉沙病毒感染会引起广泛而多样的临床表现,可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也可导致多器官衰竭乃至死亡。目前尚不清楚拉沙热的病情严重程度差别悬殊的原因,但推测与感染的途径和病毒感染量、本身潜在的疾病、遗传基因等多方面的差异有关。拉沙热起病多较隐匿,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症状-典型症状:
1、潜伏期
经过大约10日左右的潜伏期(自3~21日等)后,感染者发热可逐渐加重,伴有头痛、厌食、疲倦、周身不适等一般症状,数日内可逐渐出现咽喉疼痛,伴或不伴有咽炎、胸骨后疼痛、耳鸣、眼结膜充血、恶心呕吐、肌痛、关节痛、腰痛、腹痛、腹泻等,但无瘙痒、鼻炎等表现。同时,颈部淋巴结会增大;扁桃体有时会有分泌物,而被误诊为链球菌咽炎。偶有干咳,可伴有呼吸频率增快及肺部啰音,此期常见明显的肺部症状及咳痰表现。患者的胸部、面部和胳膊等部位通常会出现斑疹或瘀点,而非洲黑人皮肤疹或瘀点则难以判定。黄疸亦非拉沙热的典型表现。
2、起病4~7日后
起病4~7日后,少数患者逐渐表现为严重的血管不稳定状态,具体表现为面部和颈部的水肿、出血、低血压、休克以及蛋白尿。少数病例在病程第2周时,在面、颈、躯干和臀部出现微小的斑丘疹。胸骨后疼痛,肝区触痛明显。发热一般持续7~17日,第2~4周开始恢复,多数患者周身虚弱乏力并持续数周。拉沙热的出血症状并非主要表现,且出血主要局限在黏膜表面。住院患者中仅有不到20%的患者可见有明显出血,大部分均为口鼻部轻微渗血,直肠出血更为少见。
3、终末期
(1)可出现神经系统障碍表现,包括定向障碍、步态不稳、谵妄、呃逆、嗜睡甚至昏迷等,致死性病例表现为多脏器功能障碍/衰竭。有时会在疾病末期出现胸水和心包积液。
(2)在妊娠期症状尤为严重,超过80%的孕妇可发生流产。孕妇感染拉沙热后的母婴病死率明显增高,特别是在妊娠后三个月,可出现阴道出血和自发性流产,胎儿病死率接近100%。
(3)有报道儿童重症感染病例可出现严重全身水肿、口唇起疱、腹胀和出血等,病死率高。
4、恢复期
可出现一过性头发脱落、步态不稳及共济失调,25%的患者可发生第八对脑神经性耳聋,1~3个月后仅半数患者可恢复部分功能。
症状-并发症:
并发低血压性休克、急性肾衰竭和严重出血。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咽炎、胸骨后疼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要求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等常规检查,为确诊,医生还可能会要求进行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以及病毒分离检测等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及肝功能
在拉沙热发病的早期,实验室检查主要有轻度的血小板减少(一般低于100×109/L),轻度的淋巴细胞减少、中度的红细胞比容增高、血尿素氮增高。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出现血小板显著减少,常见淋巴细胞减少,可伴有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增多。血淀粉酶和转氨酶水平通常增高,AST水平一般大于ALT水平,提示这些酶的来源不仅包括肝脏,可能系因多组织多脏器的缺血和损伤所致。外周血检查发现白细胞减少。
2、尿常规
尿液中可见蛋白尿和管型尿等。
3、大便潜血试验
大便潜血一般呈阳性。
4、抗体检测
抗LASV的IgM抗体一般于发病后2周出现,3周出现IgG抗体,目前多采用ELISA法检测。一般情况下,拉沙病毒抗原于发病后1周出现。通过对拉沙热幸存者的分析发现,LASV特异性IgM可以在首次感染后持续数月到数年之久,并发现患者存活率和血清中低水平的IL-6、IL-8、IL-10、CD40L、BUN、ALP、及AST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抗原阴性而IgM阳性患者与正常人及非致死性拉沙热病例的情况相似,IgM阳性不能被认为是西非疫区急性拉沙热的诊断标志。ELISA检测早期患者体内IgG抗体可有助于排除急性感染,因此ELISA成为诊断拉沙热的首选方法。
5、病毒核酸检测
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病程5日内的大多数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发病后30日内在半数以上患者中仍可测到。
6、病毒分离
采集发病14日内患者血清或全血标本,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目前,多将病毒分离培养法与间接免疫荧光法、核酸检测等技术结合起来,保留其可靠性的同时提高了实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诊断-诊断原则:
本病诊断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以及实验室检查。对来自疫区的可疑病例或发热38°以上、对抗疟疾药物或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本病。在诊断过程中,需除外登革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黄热病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
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都是西非特有的病毒性出血热的病因,其症状和体征类似于拉沙病毒。可通过检测出患者体内相应病毒进行诊断与鉴别。
2、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伴有发烧、头痛、眼眶后疼痛以及明显的肌肉和关节痛。出血症状和血小板减少也可能发生。该病毒是由埃及伊蚊传播的,该伊蚊具有广泛的流行病学分布。可通过检测出患者体内相应病毒进行诊断与鉴别。
3、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是一种由人为传播的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病毒感染的特征是发热和出血。它在非洲、中东、亚洲和东南欧的地方流行。可通过检测出患者体内相应病毒进行诊断与鉴别。
4、黄热病
黄热病是一种蚊子传播的病毒性出血热,流行于南美热带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它的特征是具有非特异性症状的急性感染,随后是缓解期,继而是肝肾功能不全的疾病发作。可通过检测出患者体内相应病毒进行诊断与鉴别。
5、疟疾
疟疾在从西非返回的患病旅行者最常见。它是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具有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烧、全身乏力、头痛、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关节痛和肌痛。可通过检测出患者体内相应病毒进行诊断与鉴别。
6、伤寒
伤寒在拉沙流行的地方很普遍。伤寒的临床表现包括腹痛、发烧和发冷。典型表现包括相对心动过缓,脉搏温度解离和“玫瑰斑”(躯干和腹部淡淡的鲑鱼色斑)。通过鉴定血液培养物中的生物来诊断和鉴别伤寒。
7、链球菌性咽炎
链球菌性咽炎的临床表现包括喉咙痛,尤其是在吞咽时;经常出现发烧,并可能与头痛或不适相关。患者可能会注意到与淋巴结肿大有关的前颈痛。可通过喉部分泌物培养或快速抗原检测来鉴别诊断。
8、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
脑膜炎球菌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烧、头痛、恶心、呕吐和肌痛。可能会出现紫癜性皮疹。通过对脑脊液或血液培养物的分析来确定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应采取严密隔离至少3~4周,至患者血液或尿液标本检测病毒阴性3次以上。患者的血、尿、分泌物和污染物中均含有病毒,因此必须严格消毒。
治疗-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血容量、防治休克,密切观察心肺功能。监测血压、肾功能,继发细菌感染时应使用抗生素。
治疗-药物治疗:
近年来研究发现,利巴韦林是治疗本病的有效药物,发热期即可使用,愈早愈好,病程1周内接受治疗可降低病死率。首选静脉给药。干扰素对本病的疗效不明显。
治疗-相关药品:
利巴韦林
治疗-其他治疗:
1969年就开始使用人免疫血浆治疗,但除了在免疫血浆的获得、检测、控制、储存等方面存在困难外,免疫血浆的疗效在动物实验中相对有限。
治疗-治疗周期:
拉沙热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经积极有效治疗,多数可治愈;但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预后-危害性:
病情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若经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患者可以的到治愈。
预后-治愈率:
未有相关数据统计。
预后-根治性:
彻底治疗后,病原体可被完全消除。
预后-复发性:
一般不会复发,但患者有可能再次感染。
预后-后遗症:
主要为神经精神系统后遗症,如听觉异常、耳聋、前庭功能障碍、幻觉、痴呆、躁狂、抑郁等。感觉神经性耳聋是拉沙热的一个主要慢性后遗症。耳聋通常在恢复期出现,耳聋可为单侧或双侧,大约75%病例的耳聋是永久性的。
日常-总述:
首先应帮助患者认清病情,帮助患者共同战胜疾病;在用药期间,应遵医嘱用药;出院恢复期间,应保持良好的睡眠,注意个人卫生,适当进行锻炼;一段时间后,遵医嘱进行复查。
日常-心理护理:
帮助患者了解该病的感染过程及治疗效果,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用药,勿擅自停用或改变药物剂量,如有不良反应发生,应咨询医生后再进行使用。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睡眠。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衣服(尤其内裤)、被褥、便盆等用具应加强消毒,防止虫卵污染水、食物及手而感染自身或他人。
3、进行适当运动,但勿过度劳累。
日常-复诊须知:
做好病情监测,遵医嘱定期复查。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保证能量供给,可食用一些高热量、高蛋白质的易消化食物。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有畜肉、禽肉、蛋类及鱼、虾、蟹等;还有大豆类,包括黄豆、大青豆和黑豆等,其中以黄豆的营养价值最高。
2、补充各种维生素,调节生理功能,维持人体正常代谢。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主要是蔬菜和水果,比如胡萝卜、番茄、柿子、西蓝花、菠菜、莴苣、青豌豆、橙子、杏、红薯等。
3、多饮水,增强代谢。
饮食禁忌:
病情恢复期间应尽量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预防措施:
1、国家应加强国境检疫,预防疫情输入,对来自西非流行地区的人员、动物和货物做好检疫工作,严防疾病传入我国,尤其加强对可疑病例和染疫动物的检疫。口岸检疫部门一旦发现病例,应及时通报卫生部门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理。
2、患者在患病期间应做好隔离,避免传播疾病。
3、做好防鼠工作,避免与老鼠直接接触或接触其分泌物。
4、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食,不饮生水。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