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老年尿失禁疾病英文名称: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the eld...
养生
疾病名称: 老年尿失禁
疾病英文名称: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the elderly
疾病概述:
老年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 in the elderly)是指老年人不能控制膀胱尿液而自行流出。尽管老年性尿失禁对生命无直接影响,但老年性尿失禁可造成局部皮肤糜烂,身体异味,是老年人孤僻、抑郁的原因之一,也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尿失禁有一定的遗传性。家庭成员如果有尿失禁患者,会增加发病率。
就诊科室: 泌尿外科
发病部位: 盆腔、膀胱
常见症状: 尿频、尿急、不自主漏尿
主要病因: 中枢神经系统疾患、手术创伤、尿路感染、压力压迫、药物影响
检查项目: 尿常规、B超、静脉尿路造影、CT、MRI、尿动力学检查、膀胱镜检查
重要提醒: 家属帮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个人卫生,以免漏尿造成皮损损害。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女性、有尿失禁家族史的患者。
病因-总述:
引起老年人尿失禁的常见原因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手术创伤、尿潴留压力等。其中中枢神经系统疾患是最常见的老年人尿失禁的病因。
病因-基本病因:
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
如脑卒中、脊髓病变、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引起的神经源性尿失禁。
2、手术创伤
如前列腺切除术、膀胱手术、直肠癌根治术等,可损伤膀胱及括约肌的运动或感觉神经,导致老年人出现尿失禁。
3、尿潴留压力
如前列腺增生、膀胱颈挛缩、尿道狭窄等引起造成压力性尿失禁。
4、尿路感染
老年人尿路感染对尿道和膀胱造成刺激,导致尿失禁。
5、不稳定性膀胱
如膀胱肿瘤、结石、炎症、异物等增加膀胱不稳定性,导致出现尿失禁。
6、雌激素缺乏
妇女绝经期后雌激素缺乏引起尿道壁和盆底肌肉张力减退,容易出现尿失禁。
7、分娩损伤
女性分娩引起子宫脱垂、膀胱膨出等导致括约肌功能减弱,容易发生尿失禁。
8、药物因素
老年人服用过多的利尿剂,或者长期服用某些抗抑郁药物,会导致尿失禁。
病因-危险因素:
体重超标、长期摄入咖啡因、有尿失禁家族病史的患者。
症状-总述:
老年人尿失禁最常见的症状是患者无自主控制排尿的能力,尿液常不自主地排出体外。
症状-典型症状:
1、急迫性尿失禁主要表现为患者有尿频、尿急,有强烈的尿意时不能忍耐而不自主漏尿。
2、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在喷嚏、大笑、咳嗽、抬重物等腹内压突然升高的情况下发生不自主漏尿。
3、充盈性尿失禁患者会出现尿液不断从尿道中滴出的症状,且膀胱常有胀痛、异物感、下坠感等。
症状-并发症:
老年尿失禁可有阴部湿疹、泌尿系感染、菌尿等并发症。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漏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尿常规、B超、尿动力学、膀胱镜等检查,查明病因,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步态及身体活动能力、精细程度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全面神经系统检查,了解有无老年性痴呆、脑卒中、脊髓损伤或其他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疾病。男性会进行直肠指检了解肛门括约肌张力、球海绵体肌反射、前列腺的大小和质地等。女性会检查外生殖器有无盆腔脏器膨出、阴道炎、皮疹、子宫下垂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患者遵医嘱采集尿液进行尿液检查。通过该检查,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泌尿系统是否存在疾病及其病情程度。
检查-其他检查:
1、尿动力学检查
尿动力学检查是诊断和鉴别尿失禁的重要方法。尿动力学检查可以测定膀胱和尿道的功能,膀胱压力容积/肌电图检查有助于确定是否由神经源性因素导致尿失禁;排尿时压力/尿流率测定有助于判断逼尿肌收缩能力与下尿路梗阻;尿道压力曲线检查可判断尿失禁手术的预后情况。
2、膀胱镜检查
怀疑膀胱内有肿瘤、憩室和膀胱阴道瘘等疾病时,需要做膀胱镜检查。膀胱镜检查可以观察下尿路梗阻情况,了解是否合并尿道肿瘤、炎症、结石,明确前列腺术后残留腺体情况以及外括约肌损伤与否,观察有无憩室、囊肿、异位输尿管开口等病情。
检查-影像学检查:
B超、静脉尿路造影、逆行造影及CT、MRI可以了解有无下尿路梗阻或输尿管反流、膀胱憩室及是否有结石、肿瘤等病变。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病史,结合体格检查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做出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询问
仔细询问患者排尿情况、尿失禁情况、手术和外伤史、近期服药种类、有无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疾病)等。日常记录患者规定时间内的排尿情况,是尿失禁诊断的基础。连续记录72小时排尿情况,包括每次排尿时间、尿量、饮水时间、饮水量、伴随症状和尿失禁时间等。
2、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发现的异常体征可帮助医生诊断病因。
3、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结合尿常规、B超、静脉尿路造影、CT、MRI、尿动力学检查、膀胱镜检查等可作出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逼尿肌运动失调
症状与压力性尿失禁很相似,但逼尿肌运动失调是逼尿肌异常收缩,尿道外括约肌功能减退所引起尿失禁;膀胱颈抬高试验阴性;膀胱尿道造影示膀胱尿道后角正常;膀胱颈位置正常;咳嗽时逼尿肌压力升高。
2、膀胱膨出
有尿失禁的病史,但有下腹及会阴部下坠感,测膀胱残余尿量多,用力时阴道前壁膨出。膀胱尿道造影的X线征象是尿道后角及尿道倾斜角均在正常范围内;膀胱膨出行阴道前壁修补后症状改善,但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如故,甚至会加重。
治疗-治疗原则:
临床上一般可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轻度患者只需接受保守治疗,如雌激素代替疗法、运动疗法等。中、重度患者需接受手术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治疗期间注意饮食。咖啡因有利尿作用,还可引起急迫性排尿。
2、摄入液体应适量,过多过少都会加重尿失禁症状。
3、减肥、戒烟也有助于缓解尿失禁的症状。
治疗-药物治疗:
1、抗胆碱药、α-受体兴奋剂或阻滞剂药物
上述药物可有效地控制不少尿失禁。通过阻断膀胱过度收缩或松弛肌肉而在排尿时尽可能排空膀胱,有的药物是通过收缩膀胱颈和尿道肌肉而预防漏尿。使用何种类型的药物依尿失禁的类型而定,权衡利弊,充分考虑疗效及其不良反应和危险性。
2、雌激素
雌激素曾广泛应用于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可以缓解尿频、尿急症状,但不能减少尿失禁,且有诱发和加重尿失禁的风险。
3、抗生素
可减轻由于尿路感染引起的暂时性尿失禁症状。
治疗-相关药品:
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甲砜霉素
治疗-手术治疗:
中重度尿失禁已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或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的患者,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坚持,不能耐受,预期效果不佳时,可选择手术治疗。
1、注射治疗
男性一般将填充剂注入尿道周围压迫近膀胱颈的尿道以改善括约肌功能治疗尿失禁。对于女性患者,则在内镜直视下,将填充剂注射于尿道内口黏膜下,使尿道腔变窄、拉长以提高尿道阻力,延长功能性尿道长度,增加尿道内口的闭合,达到控制排尿的目的。注射治疗具有创伤小,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的特点,但近期疗效有限,远期疗效差。
2、人工尿道括约肌植入
人工充盈的尿道括约肌装置包括水泵、贮液囊和环绕尿道的袖套式人工括约肌,互相连接构成一密封液压系统水泵置于阴囊内,贮液囊放置膀胱附近,袖套式括约肌置于球部尿道或膀胱颈,挤压水泵使袖套内液体流入贮液囊,尿道压力下降排空膀胱之后囊内液体再注入袖套,起压迫尿道作用而防止尿失禁的发生。该方法不能用于尿失禁伴逼尿肌反射亢进、原发性膀胱挛缩、严重膀胱输尿管反流、尿道内梗阻等。对于女性患者,则将人工尿道括约肌的袖带置于近端尿道,从而产生对尿道的环行压迫,主要用于Ⅲ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由于是人工植入装置,术后有可能并发感染、装置功能失调、逼尿肌反射亢进等,应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措施,必要时取出该装置。
3、残留前列腺腺体去除
如已证实男性尿失禁患者有残留前列腺腺体,即应再次电切去除,以改善尿失禁症状。
4、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
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TVT)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革命。TVT治疗复发性尿失禁时治愈率与原发性尿失禁相似,治疗混合性尿失禁的有效率为85%,对固有括约肌缺陷患者有效率达74%。目前我国较常用的是TVT和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其他还有经耻骨后间隙的阴道尿道中段网片悬吊术(IVS)、经闭孔尿道悬吊带术(TOT)等方法。此外,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也可选择耻骨后库柏韧带悬吊术(Burch术)、阴道壁悬吊术、膀胱颈吊带术、针刺悬吊术等手术方式。
治疗-其他治疗:
1、自我控制膀胱和排尿肌对某些尿失禁有效。最常用的是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和膀胱训练。患者有意识收缩肛门括约肌动作,增强外括约肌功能,增加盆底肌支持力量,对前列腺术后尿失禁有显著帮助,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也十分明确。
2、生物反馈/电刺激使患者了解和控制尿道肌肉,常与盆底肌练习联合使用。膀胱训练/定期排尿对于急迫性和充溢性尿失禁有效。
3、集尿装置和阴茎夹适于男性尿失禁的应用,外部集尿装置或阴茎夹用于完全性尿失禁时,注意摩擦、缺血等致阴茎损伤,尤应注意老年体弱、精神障碍、局部皮肤感觉丧失者。内部集尿装置如导尿管定期插入使膀胱定期排空用于神经源性、充溢性尿失禁。
治疗-治疗周期:
老年尿失禁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2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治愈,一般来讲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预后-危害性: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本病可能会引发阴部湿疹、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对患者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要积极治疗来缓解不适。
预后-治愈性:
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经积极有效的治疗,患者可取得良好的预后。
预后-治愈率:
较早发现接受治疗有超过90%的几率可以治愈,但是随着病情的加重治愈率会降低。
预后-根治性:
部分患者采取手术等治疗方法可根治。
预后-复发性:
不接受正规的治疗可能反复出现尿失禁。
预后-生存周期:
单纯尿失禁一般不会影响生存周期。
日常-总述:
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多与患者沟通,减轻其心理负担。患者遵医嘱用药,健康饮食,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促进疾病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尿失禁,都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病人出现精神苦闷、忧郁、丧失自尊等。患者可以多和医务人员沟通,明白尿失禁和其他疾病一样属于身体的异常,无须有自责等心理。家属应理解、尊重病人,及时给予安慰、开导和鼓励,使其树立正常生活和恢复健康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不可自行滥用药物,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日常-生活管理:
1、日常生活中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发生压疮。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尿垫、橡胶单等。
2、经常用温水清洗会阴,勤换衣裤、床单、尿垫。
3、如病情允许,病人每天白天应摄入2000ml液体。因多饮水可以促进排尿反射,还可预防泌尿系统的感染。临睡前限制饮水,减少夜间尿量以保证睡眠。
4、建立规则的排尿习惯观察排尿反应,定时使用便器,初起每1~2h使用便盆一次,以后间隔时间逐渐延长,以促进排尿功能的恢复。使用便器时,可用手按压膀胱以协助排尿。
5、病人体力允许时,可主动训练以加强盆底肌肉收缩力,训练时,可采取卧位、立位、坐位等不同姿势。
6、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少喝咖啡。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遵医嘱按时复诊,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日常-术后护理:
经手术治疗的患者注意创口卫生的清洁,以免发生感染。必要时应用接尿装置引流尿液。女病人可用女式尿壶紧贴外阴部接取尿液,男病人可用尿壶接尿,也可用阴茎套连接集尿袋接取尿液。但此法不宜长时间使用,每天要定时取下阴茎套和尿壶,清洗会阴部和阴茎。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苹果等。
2、患者宜进食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B和锌元素的食物。
饮食禁忌:
1、患者日常生活中避免进食含咖啡因、酒精的食物。
2、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具有麻痹作用的食物。
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疾病。延缓病情的进展,预防尿失禁的出现。
2、超重老年人通过饮食调节和运动调节,减轻体重,从而减轻膀胱和周围肌肉的压力。
3、养成运动好习惯,长期固定地进行运动,比如慢跑、散步、竞走、踢毽子等,意识地控制排尿,训练尿道肌肉等。
4、老年女性可有意识地进行盆底肌训练,预防和治疗尿路感染、阴道炎等疾病,以免导致尿失禁。
5、改变饮水习惯,少量多次地饮水,每天饮水量不超过2000毫升。养成定时上厕所的习惯,不要到了憋不住的时候才去。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