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类鼻疽疾病英文名称: melioidosis疾病别名: 惠特莫尔 病、惠特莫尔氏病、斯坦...
养生
疾病名称: 类鼻疽
疾病英文名称: melioidosis
疾病别名: 惠特莫尔 病、惠特莫尔氏病、斯坦顿病、斯坦顿氏病
疾病概述:
类鼻疽(melioidosis)是类鼻疽伯克菌引起的人类与动物的共患病,类鼻疽伯克菌可视为机会致病菌,对健康者一般不造成严重感染,无明显表现。发病者临床表现多样化,可为急性或慢性,局部或全身,有症状或无症状,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发热、全身不适、寒战、咳嗽、胸痛、呼吸急促等。本病的治疗以病原治疗的支持治疗为主,病死率较高。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淋巴结肿大、发热、全身不适、寒战、咳嗽、胸痛、呼吸急促
主要病因: 类鼻疽伯克菌感染
检查项目: 血常规、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CT、X线、超声
重要提醒: 本病的病情较重,未经治疗的急性败血型类鼻疽病死率在90%以上,需要患者警惕,如果有疫区的生活经历,出现可疑症状时,请及时就诊,避免延误病情,引起不良后果。
临床分类:
临床上可分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或慢性及亚临床型三种。
流行病学-传染性:
类鼻疽是一种传染病,由类鼻疽假单胞菌所致。
流行病学-传染源:
本病的感染来源主要是流行区的水和土壤,类鼻疽杆菌在流行区的水或土壤中是一种长居菌,可以在外界环境中生长,不需要任何动物作为它的储存宿主。羊、马、猪、猴和啮齿类动物都可能感染本病,但它们都是偶然的宿主。患者作为本病的传染源意义较少。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直接接触含有致病菌的水或土壤,经破损的皮肤而受感染,这是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2、经呼吸道感染,吸入含有致病菌的尘土或汽溶胶;
3、经消化道感染,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4、人与人之间传播较少,已有报道可通过家庭密切接触、性接触等途径传播。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人群对类鼻疽杆菌普遍易感。新进入疫区、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白血病或实体肿瘤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及酒精中毒、脾切除、HIV感染等的人群容易发生本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可能与职业有关。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1、疫区集中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尤其是泰国及其他东南亚地区和澳大利亚北部。
2、我国疫源地主要在北回归线以南的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区。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该病有一定季节性,和雨季呈正相关,考虑和雨天气溶胶形成增多有关。生长适宜温度为18~42℃。
病因-总述:
人和动物多因吸入气溶胶,或黏膜创伤面直接接触,或食入带菌物质而感染。健康人群常为隐匿性感染,临床表现多样,由入侵途径、细菌的数量、毒力以及机体的免疫功能所决定。
病因-基本病因:
类鼻疽伯克菌常寄生于人体细胞内,细胞免疫在病菌的清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引起细菌免疫功能低下的各种原因,如糖尿病、酒精中毒等常使人体易患该病。病原菌从皮肤破损处进入人体后,迅速在局部形成结节,伴引流区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炎。细菌常侵入血液循环而发展成败血症,累及全身组织和器官,尤以肺、肝、脾和淋巴结最为常见,皮肤、皮下组织、脑、脑膜和骨骼等也可受累。
症状-总述:
健康人群常为隐匿性感染,无明显表现;发病者临床表现多样,由入侵途径、细菌的数量毒力以及机体的免疫功能所决定。肺部感染最为常见,急性肺炎以咳嗽、多痰、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为主。慢性肺部感染则表现为体重减轻、发热、盗汗、咳血。当细菌由皮损处入侵时,表现为局部结节、脓肿或溃疡,引流区淋巴结肿大和淋巴管炎;常伴发热和全身不适。
症状-典型症状:
1、急性败血型类鼻疽
起病较急,有气急、肌痛,常出现肺、肝、脾及淋巴结脓肿形成的症状和体征。特别以肺脓肿为多见,好发于肺上叶并可累及胸膜,此时患者多有咳嗽、胸痛、咯血性和脓性痰,胸部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并有肺实变及胸膜积液(脓胸)的体征。肺部病灶融合成空洞。其他尚有腹痛、腹泻、黄痘、肝脾大及皮肤脓疱等。
2、亚急性或慢性类鼻疽
多数是急性感染消退后,而形成多处化脓性病灶,也可无明显急性症状,从亚急性过程逐渐发展而成慢性类鼻疽。肺、肝、皮肤、骨或软组织可有脓肿形成,溃破后可造成瘘管,长期不愈。典型病例以肺上叶空洞性病变(肺化脓症)为主,颇似结核病。在漫长的病程中,患者常有间歇性发热,逐渐消瘦及衰弱等。
3、亚临床型类鼻疽杆菌
感染流行区中有相当数量的人群,受类鼻疽杆菌感染而临床症状不明显,血清中可测出特异性抗体。
症状-并发症:
患者常因细菌播散导致多器官累及,如肝、脾、肾、前列腺、脑等器官脓肿,脑脊髓膜炎、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产生相应的症状。儿童常有化脓性腮腺炎。
症状-伴随症状:
本病患者常伴有发热、寒战和全身不适。
就医-急诊指征:
1、呼吸困难、胸痛剧烈、口唇发绀;
2、高热、体温持续不退、大汗;
3、出现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甚至昏迷等。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咳嗽、咳痰、胸痛;
2、发热、盗汗、乏力;
3、局部出现结节、脓肿或溃疡。
出现以上症状时请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通常患者选择感染科就诊即可。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有哪些不舒服吗?
2、您的症状是何时出现的?是否有病情的变化?
3、您是否有过疫区的旅行、工作经历?
4、您身边的人是否有出现类似症状的?
5、您出现症状后进行过治疗吗?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疾病是如何引起的?
2、我的疾病严重吗?能否治愈?
3、我的疾病都有哪些治疗方法?您推荐哪些方法?
4、我的疾病会不会传染给别人?
5、我身边的人需要如何防止被感染?
6、我需要复查吗?大概多久来复查?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选择血常规检查初步了解患者身体情况,然后选择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对病原体进行检测,还可能选择CT、X线、超声等检查了解患者肺部或其他脏器的病变。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大多有贫血。急性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但白细胞计数也可在正常范围内。
2、病原学检查
取患者的血液、痰、脑脊液、尿、粪便、局部病灶的脓性渗出物作细菌培养或动物接种,以分离类鼻疽杆菌。
3、血清学检查
主要有间接血凝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两种,把现已分离到的特异性抗原用于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也有参考价值。
4、分子生物学检测
针对类鼻疽伯克菌的bimA(Bm)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可用于快速诊断,采用实时PCR方法设计特异探针可以此与马鼻疽伯克菌鉴别。
检查-影像学检查:
可选择胸、腹、盆腔影像学检查(CT、X线片、超声)以检出肺炎、肺化脓症(空洞)、化脓性胸膜炎等肺部病变及可能的内脏脓肿。
诊断-诊断原则:
询问患者发热、咳嗽、胸痛等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病情的变化情况,并询问患者是否有出入疫区、接触流行区水和土壤等经历,观察患者临床表现,结合血常规、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等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做出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急性期应与急性型鼻疽、伤寒、疟疾、葡萄球菌败血症及肺炎等鉴别。这些疾病有发热、全身不适或是咳嗽等症状,可通过病原学检测进行鉴别。
2、慢性期应与结核病、慢性期鼻疽等区别。
治疗-治疗原则:
建议隐性感染无须用药。一旦确诊为类鼻疽病,患者应立即隔离治疗。抗生素要及早应用,疗程要足,常需联合用药,采用强有力的抗生素。同时注意维持患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必要时选择手术切开引流或切除病灶。
治疗-对症治疗:
对于存在高热的患者可视情况采用冰敷等物理方式尽快退热,腹泻严重者可能需补液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维持患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2、给予患者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必要时静脉补充维生素和白蛋白,也可输用新鲜血、脂肪乳、丙种球蛋白、胸腺肽等。
3、对那些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加强支持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鼻疽杆菌对常用的青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类、头孢唑林、妥布霉素、喹诺酮类和氨曲南等有较强的耐药性,对氯霉素、四环素仅呈中等敏感。败血型类鼻疽可选亚胺培南或第三代头孢菌素与其他有效抗生素联用治疗,比如头孢他啶联合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联用阿米卡星等,此外还可以选择哌拉西林、奥格门汀、美罗培南等药物。
治疗-相关药品:
青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雷、头孢唑啉、妥布霉素、喹诺酮类、氨曲南、氯霉素、四环素、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磺胺甲基异噁唑、头孢曲松、头孢噻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奥格门汀、美罗培南
治疗-手术治疗:
有脓肿者宜作外科切开引流,对内科治疗无效的慢性病例,可采取手术切除病灶。痰培养转阴时间平均6周,若持续6个月仍为阳性,应考虑行肺叶切除术。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1~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病死率和复发率较高,未经治疗的急性败血症型患者的病死率高于90%,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病死率已降到30%左右。若未接受规范抗菌治疗,复发率可达30%,接受后降至10%。慢性型的病死率较低,治疗后可降至10%以下。
预后-危害性:
1、类鼻疽会引起患者呼吸困难、发热、菌血症或是多器官脓肿,病情较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2、本病病死率和复发率较高,可导致患者死亡。
预后-自愈性:
本病需要积极的治疗,未经治疗的急性败血症型患者的病死率高于90%。
预后-治愈性: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本病可以被治愈。
预后-治愈率: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部分患者可以被治愈,治愈率目前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结果。
预后-根治性:
本病复发率较高,若未接受规范抗菌治疗,复发率可达30%,接受后降至10%。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劳累,待身体情况允许后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果要进行手术治疗,需要防止伤口感染,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复查。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要熬夜,不从事重体力劳动。
2、卧床休息,待身体恢复后再进行合适的运动。
3、保持心情舒畅,及时排解压力。
日常-术后护理:
注意伤口是否有异常症状出现,如有引流需观察引流液是否有异常的颜色或气味。根据医生的建议及时进行复查。
饮食调理:
患者无需特殊的饮食护理,选择健康、均衡的饮食即可,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有利于身体恢复;少吃过于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少饮酒。
饮食建议:
1、摄入足量的蛋白质,选择瘦肉、鱼肉等脂肪含量少的食物作为蛋白质来源。
2、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饮食禁忌:
1、少吃辛辣刺激、过于油腻的食物,少吃腌制、熏烤的食物。
2、少饮酒,不要一次性大量饮酒。
饮食-其他注意:
保证每日热量摄入,不要节食。避免暴饮暴食,养成规律的进食习惯。
预防措施:
尚无特效的预防方法。
1、防止污染类鼻疽伯克菌的水和土壤经皮肤、黏膜感染。在可疑染菌的尘土条件下工作,应戴好防护口罩。
2、患者及病畜的排泄物和脓性渗出物应彻底消毒。
3、接触患者及病畜时应注意个人防护,接触后应作皮肤消毒。
4、疫源地应进行终末消毒,并须采取杀虫和灭鼠措施。
5、从疫源地进口的动物应予以严格检查及检疫。
6、对可疑受染者应进行医学观察2周。
7、变态反应检查是马属动物检疫重要措施,可用于判断家畜是否被感染。
8、好发人群定期进行体检,出现异常及时进行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