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类丹毒疾病英文名称: erysipeloid疾病概述: 类丹毒(erysipeloid)...
养生
疾病名称: 类丹毒
疾病英文名称: erysipeloid
疾病概述:
类丹毒(erysipeloid)是由猪红斑丹毒丝菌,亦称猪丹毒杆菌侵入人体皮肤伤口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现根据类型不同而症状不一,可表现为皮肤红斑、肿胀瘙痒和局部皮损、关节活动受限及发热等。本病的一般预后良好,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改善或恢复,且不影响生活质量,更不会影响寿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皮肤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局限性或广泛性的皮肤红斑、肿胀瘙痒、局部皮损、关节活动受限、发热
主要病因: 机体感染了猪丹毒杆菌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C-反应蛋白检查、细菌培养检查、血清凝集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
重要提醒: 若不及时治疗,疾病反复发作,并可能进展为弥漫型类丹毒,局部肿胀、灼痛加重,甚至累及关节部位导致手部的活动障碍,进而影响生活质量。极少数患者还可能进展为败血症型类丹毒,严重危及生命。
临床分类:
根据临床症状分为:
1、局限型
最常见的一型。损害好发于手指。发病前往往有接触鱼肉类外伤史。在病菌侵入部位发生疼痛,随后患处皮肤出现红斑肿胀,迅速扩大为边界清楚的暗红色水肿性斑块,中央部分消退,皮损不化脓,偶可形成水疱。局部仅有轻微痒痛感,一般不伴全身症状。本病有自限性,一般于2~4周内可自然痊愈。
2、弥漫型
少见。皮损发生在远离原发感染部位,形态与局限型相同,但炎症更明显。常伴有发热、关节炎等全身症状。血培养阴性。
3、败血症型
罕见。全身症状明显,一般没有典型皮损,可发生广泛性红斑和紫癜。血培养阳性。死亡率高。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携带致病菌的动物。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类丹毒可通过接触传播,从带菌动物传染给人类。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一般好发于接触、处理猪肉、鱼肉较多的人群,如屠夫、家庭主妇、渔民、兽医等。
病因-总述:
类丹毒的主要病因是由于机体感染了猪丹毒杆菌,其常见方式有手部受伤后接触带菌动物、处理带菌动物时受伤、接触带菌肉类等。
病因-基本病因:
1、手部受伤后接触带菌动物
手部受伤后,类丹毒杆菌可通过破损的伤口处入侵人体,造成类丹毒杆菌的感染。
2、处理带菌动物时受伤
临床上最常见的为清洗带菌鱼类时手部被刺伤,若不及时清理干净,类丹毒杆菌可在伤口处大量繁殖,造成类丹毒。
3、接触带菌肉类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外伤,仅因为接触带菌的猪肉、鱼肉而被感染。
症状-总述:
类丹毒的主要表现根据类型不同而症状不一,其中局限型可有局限性皮肤红斑、肿胀瘙痒和局部皮损;弥漫型类丹毒可有红斑、皮损广泛发作、关节活动受限及发热;败血症型与弥漫性症状相似,但发热时体温更高。
症状-典型症状:
1、局限型类丹毒
(1)局限性皮肤红斑:一般在感染3~5天后发病,常见于手指、手掌等部位;为边缘分界比较清晰的水肿性暗红色斑,中心呈淡黄色或黄白色,边缘略突出皮肤表面,呈环状玫瑰红色,压之褪色。
(2)肿胀瘙痒:局部肿胀有瘙痒感,偶有水疱,无化脓、脱屑等症状。
(3)局部皮损:可能是初始病菌的入侵途径,也可能是后期发病时因搔抓等原因人为所致。
2、弥漫型类丹毒
(1)红斑、皮损广泛发作:局部的红斑扩大,肿胀、瘙痒加剧,红斑数量增多,分布范围广,但多位于肢端,病程较长时可呈左右对称分布。
(2)关节活动受限:多为局部肿胀累及关节部位所致。
(3)发热:在疾病进展时可有发热的症状。
3、败血症型类丹毒
(1)红斑、皮损广泛发作:红斑、皮损分布范围广,亦可累及胸腹及背部等处。
(2)高热:多为大量细菌入血引起,体温可升至39°C以上。
症状-并发症:
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并发脓毒性关节炎、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疾病。
就医-门诊指征:
1、局部皮肤出现红斑、肿胀,伴瘙痒;
2、红斑皮损广泛发作;
3、伴发热;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就诊于皮肤科或感染性疾病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相关血液学检查,患者需于就诊前一晚10点后禁食,就诊当天空腹来诊。
3、医生会对出现皮损部位进行检查,就诊时应穿着宽松易于暴露的衣物,方便检查。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或者携带药盒,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有什么症状?伴有发热、寒战等情况吗?
2、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症状的?症状加重和缓解的因素有哪些?
3、您最早发现皮损出现在什么部位?
4、您皮损局部有无隆起、烧灼感和疼痛?
5、您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6、您是否在处理鱼、肉等食材时有手部皮肤的破损?
7、您自行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是什么病?情况严重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病会传染吗?
4、目前应该如何治疗呢?需要住院吗?
5、需要用药吗?需要治疗多久?
6、这个病可以治愈吗?会有什么后遗症吗?
7、治愈之后会复发吗?
8、我还有其他疾病,对本病的治疗和预后有什么影响吗?
检查-预计检查:
在接触猪肉、鱼肉几天后,出现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先询问一些基本情况,再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然后会建议行血常规检查、C-反应蛋白检查、细菌培养检查、血清凝集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以便进一步明确病情。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观察斑块的颜色、大小,评估红斑与正常皮肤分界是否清晰,并通过手压斑块观察是否褪色、放手后是否恢复等,可以初步诊断本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尤其是败血症型类丹毒时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更为明显。
2、C-反应蛋白检查
C-反应蛋白以及降钙素原的检查可以早期诊断炎症反应。
3、细菌培养检查
是确诊类丹毒的重要依据,败血症型细菌血液培养为阳性,而弥漫型和局限型细菌血液培养为阴性。或者可以用Gram-Weigert染色在局部红斑处真皮深层、皮下组织的血管周围查见类丹毒杆菌。
4、血清凝集试验
抽血检查,用带有抗丹毒血清抗体的培养基与待检测样品混合,于37°C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出现凝集且凝集效价在1∶320以上,则说明被猪丹毒杆菌感染。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显示在类丹毒皮肤红斑局部,表皮、真皮乳头层有明显水肿,真皮及皮下组织血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经检查浸润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一些患者的基本情况如职业、肉鱼类接触史等,再结合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并参考一系列检查结果如血常规检查、C-反应蛋白检查、细菌培养检查、血清凝集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即可明确诊断。还会注意与丹毒、蜂窝织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丹毒
丹毒与类丹毒都有皮肤红斑,但是丹毒的红斑为鲜红色,水肿显著,好发于小腿及颜面,全身症状明显。而类丹毒的红斑多呈紫红色,好发于手指及手足背,全身症状较轻,有职业接触史,通过细菌培养检查可以进行鉴别诊断。
2、蜂窝织炎
多见于颜面及躯干部,临床上多表现为弥漫性红肿,可破溃成为溃疡,全身症状明显,病程急,发展速度快,细菌培养检查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可通过细菌培养检查与类丹毒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类丹毒在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有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磺胺类药物、鱼石脂软膏等。还可辅助配合局部激光理疗来缓解患者的病情。
治疗-药物治疗:
1、青霉素
是本病的首选药物,可以有效杀灭体内的猪丹毒杆菌。大多数病例在连续治疗7~10天即可痊愈,对于败血症型类丹毒则应注意要尽早、大量、足疗程地给予青霉素。
2、四环素、红霉素、磺胺类药物
对于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四环素、红霉素、磺胺类药物,其机制与青霉素相近。
3、鱼石脂软膏
局部外敷鱼石脂软膏有助于防止皮损进一步恶化、感染等,并促进伤口的愈合、恢复。
治疗-相关药品:
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鱼石脂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类丹毒的一般预后良好,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改善或恢复,且不影响生活质量,更不会影响寿命。
预后-危害性:
若不及时治疗,疾病反复发作,并可能进展为弥漫型类丹毒,局部肿胀、灼痛加重,甚至累及关节部位导致手部的活动障碍,进而影响生活质量。极少数患者还可能进展为败血症型类丹毒,严重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可自愈。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改善或恢复。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日常-总述:
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嘱治疗,足量用药,日常需注保持皮损部位清洁,注意防护,避免二次损伤。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可引起红斑、高热等症状,可影响患者形象,患者由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可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
2、护理要点
(1)患者可主动向医护人员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情况,医护人员会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为患者进行解答并进行心理疏导;患者也可多和病友进行交流,相互鼓励,缓解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2)家属需要理解患者深受疾病折磨的痛苦,带着乐观的情绪去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引导患者发泄不良情绪,增加患者治愈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1、必须遵照医嘱足量用药,切忌擅自停药和更改剂量,以免用量不足导致丹毒复发。
2、青霉素类抗生素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用药之前按医嘱做好皮试,用药过程中出现不适情况及时告知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勤洗澡,洗澡时不要大力擦洗,以免损伤皮肤。
2、可穿着柔软舒适的衣裤,勤换洗衣服。
3、勤剪指甲,不要搔抓皮疹,以免皮肤破损,继发感染。
4、局部瘙痒剧烈、皮肤温度高,可使用冷湿敷;感觉瘙痒难忍,可用手掌轻轻拍打,以代替抓挠。
5、患者需要多休息,以免加重关节损伤。
6、高热患者出汗后须及时更换衣裤和床品,以免再次着凉。
饮食调理:
患者宜清淡饮食,同时注意营养搭配,以促进机体代偿功能的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为主。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有利于控制病情。
饮食建议:
1、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苦瓜、丝瓜、黄瓜、冬瓜、银耳、西瓜等。
2、瘦肉、鸡肉、鸡蛋、牛奶等食物可补充优质蛋白。
饮食禁忌:
1、戒烟、戒酒,减少摄入咖啡、可乐等刺激性饮料。
2、忌食海鲜类食物。
3、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
4、少吃油腻、油炸食物,如肥肉、炸鸡、烧烤等。
预防措施:
本病病因明确,是可以进行预防的,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对肉类加工人员及渔业人员的卫生宣教工作,加强防护设备和卫生检疫工作。
2、对病畜肉传染源要做好妥善处理。
3、食品、屠宰或渔业等工人有手部皮肤破伤时,应及时处理。
4、日常在加工食材时需要保护好皮肤,以免引起皮肤损伤。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