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颅内畸胎瘤疾病英文名称: intracranial teratoma疾病概述: 颅内畸胎...
养生
疾病名称: 颅内畸胎瘤
疾病英文名称: intracranial teratoma
疾病概述:
颅内畸胎瘤(intracranial teratoma)又称脑内畸胎瘤,属于颅内生殖细胞肿瘤(GCT)中的非生殖细胞瘤。本病病因尚不明确,以头痛、呕吐、视力视野障碍、瞳孔散大或不等大、眼球震颤、躯干性共济失调等为主要症状,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颅脑X线、CT、MRI、肿瘤标记物检查等。其中成熟型畸胎瘤为良性肿瘤,预后较好;未成熟型畸胎瘤和恶性畸胎瘤属于恶性肿瘤,预后较差。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未明确与遗传相关
就诊科室: 小儿科、神经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头部、颅脑
常见症状: 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视力视野障碍、眼球垂直方向运动障碍、瞳孔散大或不等大、多饮多尿、听力减退、眼球震颤
主要病因: 病因迄今未明确
检查项目: 颅脑X线、CT、MRI、肿瘤标记物检测、内分泌激素、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有良恶性之分,且有一定的复发风险,请及时就医。
临床分类:
1、基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分类
可分为良性畸胎瘤、恶性畸胎瘤两类。
2、基于组织的分化程度分类
(1)成熟畸胎瘤
良性肿瘤,由已分化的组织构成。
(2)未成熟畸胎瘤
恶性肿瘤,在分化成熟的组织中含有分化不成熟的胚胎组织,多为神经胶质或神经管样结构。
(3)恶性畸胎瘤
恶性肿瘤,在瘤组织中含有恶性成分,主要分为卵黄囊瘤、无性细胞瘤和胚胎性癌。
3、基于发病的部位分类
可分为松果体区畸胎瘤、鞍区畸胎瘤、基底节区及丘脑畸胎瘤。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颅内畸胎瘤的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0.5%,占颅内生殖细胞肿瘤的20%左右。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最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较多。
病因-总述:
病因迄今未明确。某些学说认为可能与原始生殖细胞在胚胎发育中移行异常、神经管发育中折叠错误、颅内的神经干细胞转化失常有关。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表现各有不一,甚至有的患者在发现肿瘤前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只是体检偶然发现。颅内畸胎瘤的临床表现与病程长短、病理学种类、生长位置、大小因素有关。最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视力视野障碍、眼球垂直方向运动障碍、瞳孔散大或不等大、多饮多尿、听力减退、眼球震颤等。
症状-典型症状:
1、松果体区畸胎瘤
(1)颅内压增高
可早期出现,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2)四叠体受压综合征(Parinaud综合征)
表现为眼球垂直方向运动障碍,瞳孔散大或不等大,光反应消失,调节反射存在。
(3)内分泌症状
性早熟、多饮多尿、肥胖等。
(4)其他
听力减退、躯干共济失调(患者的步态和姿势平衡障碍如站立不稳、起坐不稳、行走不稳等)、眼球震颤。
2、鞍区畸胎瘤
(1)尿崩症
通常为首发症状,表现为烦渴(不断喝水仍口渴)、多饮、多尿,尿量多在4000毫升以上,并且日间尿量和夜间尿量相当。
(2)视力减退
视力减退、双颞侧偏盲。
(3)垂体功能低下
早期可出现内分泌功能失调,儿童可表现为发育停滞,成人表现为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或闭经等。
3、基底节区及丘脑畸胎瘤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轻偏瘫,患者虽能活动,但行走时,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呈偏瘫步态。
症状-病情发展:
1、松果体区畸胎瘤
早期肿瘤压迫导水管,表现为颅内压增高;随后可压迫动眼神经核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晚期压迫四叠体下丘造成听力障碍及内分泌症状,压迫小脑造成躯干共济失调及眼球震颤等。
2、基底节区及丘脑畸胎瘤
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轻偏瘫,开始时可先发生在上肢或下肢,进展缓慢,病程多在1年以上。
症状-并发症:
目前尚不明确是否存在并发症状。
就医-急诊指征:
患者若出现眼球垂直方向运动障碍、瞳孔散大或不等大、瞳孔光反应消失、呼吸困难、昏迷等症状,此时需拨打急救电话或前往急诊科就诊。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如头痛、呕吐等。
2、出现内分泌症状,如性早熟、多饮多尿、肥胖等。
3、出现视力减退、双颞侧偏盲(太阳穴附近视野出现缺损)。
4、体检检出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肢体反射亢进、踝关节和膝关节阵挛及肌肉萎缩等。
以上情况均需要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1、出现急诊指征时,应尽快去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于神经外科就诊。
3、儿童出现症状时,前往小儿科或儿童医院神经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需要患者配合完成各种动作,尽量穿适合运动的衣服。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患儿需由家属陪同就诊,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6、若需要做脑脊液等特殊检查,请提前遵医嘱做好准备。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有多久了?
2、您的视力以前怎么样?
3、您过去成绩如何,近来有下降或其他大幅度改变吗?
4、您在运动上跟以往比有什么变化?是否出现不协调、抽搐或肌肉无力的情况?
5、您的听力有什么变化吗?
6、关于这些情况,您之前做过什么检查?
7、您既往有过哪些疾病?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得的是什么病?
2、需要做什么检查?
3、CT辐射对小孩有影响吗?
4、我为什么得颅内畸胎瘤?
5、颅内畸胎瘤可以治愈吗?
6、颅内畸胎瘤如何治疗?
7、治疗需要花费多少钱?
8、我的兄弟姐妹也会得这种病吗?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进行一次复查?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询问病史后,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尤其是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为进一步诊断,可能建议患者做颅脑X线、CT、MRI检查、内分泌激素检测、肿瘤标记物检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等。
检查-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
医生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发育、面容表情)、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体位、姿态与步态等情况做一个整体了解。患者可能存在头围增大、前囟饱满、张力增高等表现。
2、意识状态检查
意识状态包括觉醒状态和意识内容。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互动、小测试,来检查患者的知觉、思维、记忆、智能、情感等意识内容的状况。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昏迷、意识模糊等)。之后医生会检查患者的眼征、对疼痛刺激的反应、瘫痪体征、脑干反射,以及锥体束征和脑膜刺激征等,来评价意识障碍的程度。
3、精神状态和高级皮质功能检查
医生通过测试,检查患者的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失语、失用、抽象思维和判断等内容,并观察患者的外表行为、动作举止、谈吐思维。
4、脑神经检查
医生通过检查患者的眼睛、面部、听力、发声和吞咽等情况,对脑神经问题进行判断。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双颞侧偏盲、两眼球上下运动困难、瞳孔散大或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视乳头水肿、视神经萎缩、耳鸣、听力减退等表现。
5、运动系统检查
主要检查患者的全身肌肉,观察肌力、肌张力、共济运动、姿态步态等。患者可能出现轻偏瘫、锥体束征阳性(如肢体反射亢进、踝关节和膝关节阵挛及肌肉萎缩)、共济运动失调(如坐位时不发生明显的摇晃,站立时双脚分开,步行时呈醉汉步态)等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内分泌激素检测
判断是否需要给予激素治疗。
2、肿瘤标志物检测
临床上常检测的肿瘤标志物有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碱性磷酸酶(PLAP)等。良性畸胎瘤的肿瘤标志物通常为阴性。未成熟畸胎瘤和具有恶性转化的畸胎瘤患者血清AFP水平升高,良性畸胎瘤患者AFP可在正常范围内。此项检查对于鉴别良、恶性畸胎瘤以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检查-其他检查: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若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等不典型(尤其无颅内压升高的表现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医生有时会要求做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以观察能否查到瘤细胞。此项检查需行腰部穿刺。
1、检查过程
检查前,医生会对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该检查的必要性,同时向其详细阐明穿刺的部位、方法、可能的并发症等,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同意。检查时,患者弯曲侧卧于床上,双手抱膝,使腰椎后凸、椎间隙增宽。医生给穿刺局部进行消毒,浸润麻醉,穿刺,再按不同目的与具体情况放取脑脊液。检查后,穿刺部位用消毒纱布块固定,患者需要去枕平卧4~6小时。
2、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由于腰椎穿刺属于创伤性的操作,可能会出现血性脑脊液问题、低颅压综合征、原有的脊神经根和脊髓症状突然加重、脑疝形成或加剧、马尾神经根损伤、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在接受操作前应与医生好好沟通,明确可能出现的问题、理解腰穿操作的必要性,但无需过于畏惧。
3、检查结果
颅内畸胎瘤患者脑脊液中可能查到畸胎瘤细胞。
检查-影像学检查:
1、颅脑X线
松果体区可发现畸胎瘤内骨性和牙齿样组织。
2、颅脑CT
CT平扫显示肿物形态不规则,呈结节状或明显分叶状,密度多不均匀,多为实质性,也可呈囊性、钙化或骨化。病灶低密度区为脂肪组织,等密度区为肿瘤的软组织成分,高密度区为瘤内钙化及骨骼成分。恶性畸胎瘤有时可见到瘤内出血。良性畸胎瘤发现时一般体积较小,在松果体区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大。
3、颅脑MRI
MRI平扫时,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可为多囊性,边界较清楚。MRI对脂肪组织较敏感,且在显示肿瘤的轮廓、范围、部位、起源、形态质地等方面更具有优势,但MRI对小的钙化灶敏感度不及CT。
诊断-诊断原则:
若患儿以多饮多尿为首发症状,CT、MRI显示鞍上混杂密度或信号,注药后明显不均匀强化,有时呈多囊性,可初步断为鞍区畸胎瘤。若患儿有颅压增高症状,眼球上视受限,尤其有性早熟者,CT和MRI可见松果体区有混杂信号肿物,呈结节状或分叶状,注药后有明显不均匀强化,呈多囊性,有骨化组织,囊变部分CT值类似脂肪,幕上脑积水,可初步诊断为松果体区畸胎瘤。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肿瘤标记物等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此外,医生还应注意排查患者是否存在生殖细胞肿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血管母细胞瘤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1、症状
具有头痛、呕吐、视力视野障碍、眼球垂直方向运动障碍、听力减退、多饮多尿、儿童发育停滞、性早熟等相关症状。
2、体征
可有视力下降、双颞侧偏盲、瞳孔散大或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视乳头水肿、锥体束征阳性、共济运动失调等体征。
3、辅助检查
颅脑X线在松果体区发现骨性和牙齿样组织,CT显示低、等高混杂密度肿块,MRI T1WI和T2WI呈混杂信号,脑脊液细胞检查中发现瘤细胞亦可辅助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生殖细胞肿瘤
松果体区畸胎瘤需重点与之鉴别,生殖细胞肿瘤好发于青年男性。CT或MRI一般信号或密度均匀,增强后呈均匀、明显强化,生殖细胞肿瘤易多发,若鞍上池等其他部位同时有病灶存在时应首先考虑生殖细胞瘤。
2、垂体腺瘤
鞍区畸胎瘤需与之鉴别。垂体腺瘤在冠状扫描中可呈葫芦状,蝶鞍明显扩大,可有瘤内出血和内分泌功能低下,常容易鉴别。
3、颅咽管瘤
颅咽管瘤为先天性,多有儿童垂体功能不全、发育矮小或性征不发育。CT以钙化为特点,周边呈蛋壳样,也可为斑块状散在钙化。主要临床表现为视力视野改变和颅内压增高现象,肿瘤晚期可发生尿崩,而鞍上畸胎瘤常以尿崩为首发症状。
4、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多见于30岁~50岁的男性,好发于鞍底,CT上可见不均匀脂肪密度,囊壁较厚并可见钙化。表皮样囊肿好发于桥小脑角区,CT以不均匀的低密度为主,MRI上因成分不同信号多不同,有“见缝就钻”的特征。
5、血管母细胞瘤
血管母细胞瘤好发于30岁~49岁,是成人小脑四脑室区最常见的肿瘤,典型表现呈“大囊小结节”改变,血供丰富,CT增强扫描后结节显著强化。
治疗-治疗原则: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应实行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成熟型畸胎瘤应尽量切除肿瘤;非成熟型肿瘤和恶性畸胎瘤予以手术结合放化疗的综合疗法。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一般不使用药物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
治疗-手术治疗:
1、主要目的
最大可能解除肿瘤对周围组织的压迫及浸润,鞍区肿瘤者则争取恢复下丘脑-垂体-腺体的功能。术后医生会将标本送检以明确诊断,推断下一步是否需进行放化疗等相关辅助治疗。
2、适应类型
成熟型颅内畸胎瘤行肿瘤全切术可获得根治。但是位于鞍区这种周围结构复杂的肿瘤,全切风险极大,往往只能做到大部分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的原因主要为术中肿瘤未完全切除干净,这是由于畸胎瘤侵入周围组织或与周围组织及血管、神经粘连严重,导致肿瘤不能完全切除。
治疗-放化疗:
1、作用原理
放疗通过放射线杀灭肿瘤细胞;化疗通过化学药物杀灭肿瘤细胞,常用药物如博来霉素、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
2、适用范围
(1)成熟型畸胎瘤未完全切除者。
(2)未成熟型颅内畸胎瘤:本型常见部位多为松果体区及脑组织的深部,因而手术全切的风险极大,往往只能做到部分切除或次全切除,所以术后应辅以化疗或放疗。
(3)恶性畸胎瘤:目前主张放疗与化疗相结合。
治疗-治疗周期:
颅内畸胎瘤的治疗周期约2~3个月。具体的周期与患者的原发疾病、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等有关。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成熟型畸胎瘤若全部切除,预后良好;非成熟性畸胎瘤、恶性畸胎瘤以及成熟型畸胎瘤部分切除者的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本病呈慢性进展,肿瘤可压迫、浸润周围脑组织,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和心理健康。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成熟型畸胎瘤若全部切除,可治愈;成熟型畸胎瘤部分切除者、非成熟型畸胎瘤、恶性畸胎瘤很难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成熟型颅内畸胎瘤行肿瘤全切术可获得根治;成熟型畸胎瘤部分切除者、非成熟型畸胎瘤、恶性畸胎瘤则难以根治。
预后-复发性:
非成熟型畸胎瘤、恶性畸胎瘤、成熟型畸胎瘤部分切除者可能会复发。
预后-生存周期:
成熟(良性)畸胎瘤可单纯手术切除而治愈,10年生存率为90%(术后生存期超过10年的患者占90%);未成熟畸胎瘤10年生存率为70%;恶性畸胎瘤5年生存率不到50%。
日常-总述: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颅内畸胎瘤呈进行性发展,会出现视力障碍、共济失调、锥体束征阳性、进行性偏瘫等表现。患者常常产生焦虑、抑郁、悲观、恐惧,以及孤独和绝望心理。家属也会出现急躁情绪,甚至出现烦恼、厌恶、怨恨心理。
2、护理措施
(1)患者可通过与医生的交流,增进对本病的了解,建立积极面对疾病的心态。家属应安抚患者情绪,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
(2)本病存在一定复发可能,在治疗中需多次进行复诊,且治疗后期易出现“瓶颈期”,此时患者及家属可及时与医生交流了解病情进展,明白本病“瓶颈期”属正常现象,需耐心巩固治疗。患者可以通过读书、看报等文娱活动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
日常-用药护理:
1、预防感染
(1)严密关注患者体温变化,若体温高于38.5℃者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2)患者术后需长时间卧床并留置导尿管,若发现尿液异常,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以防出现泌尿系统感染。
2、手术并发症监测
(1)脑水肿
患者术后2~6周容易发生脑水肿,家属若发现患者存在意识障碍、抽搐、呕吐等状况,需紧急呼叫医护人员以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癫痫
患者术后3~5天可能会发生脑功能短暂失调,出现癫痫的几率较高。医生会给予患者常规抗癫痫药物治疗,并于床边准备相应抢救工具,应对紧急情况,例如压舌板、开口器等。期间若患者发生癫痫,家属应将患者头转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排出,防止流入气管引起呛咳窒息,并迅速呼叫医护人员。此外,家属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发病时间、持续时间、抽搐部位等。
日常-生活管理:
1、加强患者锻炼、饮食、卫生管理工作。
2、营造一个好的居住环境,要求环境干净、舒适,随时保持房间空气流通,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控制在56%左右,避免在房间内制造过多噪音,室内谈话声适量。
日常-病情监测:
对于颅内畸胎瘤术后患者,其家属应监测症状(如头痛、视乳头水肿、视力视野障碍、听力减退等)有无缓解;是否出现脑水肿(表现为意识障碍、抽搐、呕吐等)、癫痫等并发症;是否出现由于放化疗引起的副作用(如恶心、口干舌燥、食欲缺乏、手脚麻木等);是否复发(再次出现术前症状)。
日常-复诊须知:
对于成熟型畸胎瘤部分切除、非成熟型畸胎瘤、恶性畸胎瘤患者,应每半年复查CT或MRI,以观察残留肿瘤是否有增大趋势,若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可考虑第二次手术。若病情复发,也应及时复诊。
饮食调理: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重营养均衡,一日三餐定时定量。
饮食建议:
1、术后6小时常规禁食。
2、少食多餐,每次量少于200毫升,间隔时间大于2小时。
3、抬高床头15°~30°,进食后半小时内不要改变患者体位,防止食物反流。
4、术后宜采用高热量、高蛋白、高营养、低盐饮食。
5、术后可进食蔬菜、水果,品种要多样化。
饮食禁忌:
1、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比如香肠、黄油、奶酪等。颅脑手术可能会引起应激性溃疡,而这些食物会加重胃的负担,延缓胃的排空,不利于患者的恢复。
2、禁止摄入过量的糖,比如正餐之外的大量糖果、巧克力等,防止引起胃胀气。
预防措施:
该病目前无有效的预防手段,主要是加强孕期护理,怀孕期间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并定期产检,尽量避免早产或难产的发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