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马尔尼菲青霉病疾病英文名称: 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疾病...
养生
疾病名称: 马尔尼菲青霉病
疾病英文名称: 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
疾病别名: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疾病概述: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感染性疾病,主要见于免疫障碍的人,可造成全身多个器官的功能损伤。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皮疹等,可通过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经过正规治疗,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皮肤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皮疹
主要病因: 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及肾功能检查、传染病筛查、真菌培养、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马尔尼菲青霉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并发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疾病,危及生命。
临床分类:
马尔尼菲青霉病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局限性马尔尼菲青霉病和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病。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感染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人。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人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皮肤损伤而感染该菌。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有免疫障碍的人。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本病具有地域性,主要发生在东南亚地区,我国广西、广东等地报道较多。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
病因-总述:
马尔尼菲青霉是青霉菌属中唯一具有双相性的机会致病菌,在自然环境中为菌丝相,在宿主(人或动物如竹鼠)体内为酵母相。肺通常是最早受累的器官,可能通过吸入空气中的孢子而感染,大多数患者表现为血源播散性损害。病原菌主要寄生于细胞内,机体主要靠细胞免疫清除病菌,细胞免疫缺陷极易感染发病。本病常常是艾滋病感染者发展成艾滋病的早期临床标志。
病因-危险因素:
1、免疫障碍者,如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器官移植患者及服用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环磷酰胺的人群。
2、雨季前往东南亚及我国广东、广西旅行的人群。
症状-总述:
马尔尼菲青霉病临床表现复杂,发病隐匿,潜伏期长短不一。任何年龄皆可发病,患者多具有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等基础病,初发症状各不相同,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局限性和播散性感染。
症状-典型症状:
1、局限性马尔尼菲青霉病
局限性感染的原发病灶与入侵门户有关。由于病原菌主要由呼吸道入侵,所以原发症状主要在肺,可有咳嗽、咳痰、胸痛等表现,类似肺结核,极易误诊。也有局限于其他内脏如脾脏或肝脏的化脓灶感染或皮肤及口腔黏膜的局限性感染。病原体聚集于皮下常表现为皮下囊肿、结节;病原体聚集于淋巴结常导致局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轻微。
2、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
临床表现复杂且无特征性,主要取决于受累系统、脏器及病变程度。一些病人有首发症状,一些则无,易造成误诊、漏诊。主要表现为:
(1)常有发热、畏寒,体温可高达39~40℃,反复发热持续时间较长。
(2)常有肺部症状及体征如咳嗽、咳痰、胸痛,部分患者痰液中可伴血丝。
(3)肝、脾、淋巴结常肿大,并有显著贫血(表现为头晕、心慌、面色发白),青年人尤其是儿童脾大明显,贫血亦更显著。
(4)常见多发性结节脓肿,主要是皮下组织和深部组织的结节和脓肿。
(5)皮肤损害也是进行性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的特征,可为丘疹、结节或脓肿。皮损为与传染性软疣相似的脐凹样改变,中央坏死结痂,具有一定特征性。偶有瘙痒,抓破后结痂,痂下有或无脓液。皮损可形成瘢痕而愈合,但此愈彼起,迁延不断。
(6)少数病例有骨及关节损害。
症状-并发症:
1、感染性休克
真菌感染后分泌毒素,可出现感染性休克。
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未经治疗的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危及生命。
3、多器官功能衰竭
本病后期可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极高。
就医-急诊指征:
患者突然出现高热,伴寒战、意识模糊,甚至出现晕厥,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反复发作的发热、畏寒,影响日常生活;
2、出现咳嗽、咳痰、胸痛症状,有时候还可发现痰液中带血丝;
3、发现皮肤有皮疹,有时候还伴瘙痒;
4、自己触及皮下有结节;
5、自己触及淋巴结有肿大;
6、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可到感染科、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好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请着宽松、易于暴露的衣物,方便检查。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目前您的症状表现是什么?到什么程度?能否具体描述?
2、您这种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出现多久了?
3、不适症状是否影响睡眠质量?
4、近期有没有过旅行史?去的哪儿?
5、您是否还有其他症状?
6、有没有其他疾病?
7、您是否进行过治疗?具体如何治疗?疗效怎样?
8、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9、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症状?
2、这种症状严重吗?能治愈吗?
3、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4、您觉得我应该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治疗?
5、治疗周期多久?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治疗后还有可能复发吗?
8、在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9、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医生建议做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及肾功能检查、传染病筛查、真菌培养,进一步了解病情,必要时还会做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然后会检查皮肤有无皮损,有无肝脏、脾脏肿大,淋巴结有无肿大。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了解有无贫血,白细胞有无变化。
2、凝血功能
了解凝血功能有无异常。
3、肝功能及肾功能检查
了解肝、肾功能有无异常。
4、传染病筛查
了解有无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疾病。
5、真菌培养
是诊断马尔尼菲青霉病的金标准,痰、脓涂片瑞氏染色可见细胞内酵母样菌种,PAS染色阳性。痰、脓、病变组织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本菌是唯一的双相型青霉菌,在组织中呈酵母型,在室温培养中呈菌丝型。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活检:对肿大的淋巴结、皮肤损伤处可进行病理组织活检,以判断是否存在真菌感染。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胸片及胸部CT:了解胸部情况,肺部是否存在病变,有无胸腔积液。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病史(免疫障碍史、旅行史)及临床表现(皮疹、咳嗽、发热),再结合相关辅助检查(真菌培养、病理检查)可作出诊断。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结核病、组织胞浆菌病、皮肤利什曼病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结核病
马尔尼菲青霉感染者没有典型的结核结节,无干酪样坏死,特殊染色找不到抗酸杆菌。
2、组织胞浆菌病
两者病变特点均为大量组织细胞浸润,伴有坏死。且从形态学看两种真菌均在不同的温度下有双相性,并可在巨噬细胞胞质内增生,大小相仿,但马尔尼非青霉的酵母样细胞大小差别很大,可有长杆状的细底、中间有横的分隔,表明为裂殖。而组织胞浆菌为出芽生殖,可见分枝状的芽孢,与母体相连的地方变细。真菌培养容易鉴别。
3、皮肤利什曼病
病原体为利什曼氏原虫,在感染宿主(人或动物)的巨噬细胞内可见无鞭毛体及动基体。在我国好发于长江以北及新疆等地。
治疗-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足剂量、足疗程是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治疗原则。可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对于较大体表脓肿需切开引流。
治疗-药物治疗:
1、多烯类抗生素
两性霉素B属广谱抗真菌药,对多种深部真菌感染有较好的疗效,且由于价格低廉,所以是目前治疗深部真菌病的首选药物。由于两性霉素B毒性较大,一般只用于严重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治疗,且不适宜长期使用,故多与伊曲康唑等联用。治疗期间应定期严密监测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血钾、心电图等。
2、唑类抗真菌药
对马尔尼菲青霉有效的唑类抗真菌药主要是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与酮康唑一起被推荐作为治疗轻、中度马尔尼菲青霉病的首选用药。
3、棘球白素类抗真菌药
米卡芬净可以与两性霉素B或伊曲康唑联合用于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米卡芬净
治疗-手术治疗:
较大体表脓肿需切开引流,但必须是在系统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前提下进行,以免引起真菌扩散。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2~4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马尔尼菲青霉病早期经过正规的治疗后,多数患者可治愈,不影响日常生活;若治疗不及时,可造成多个器官衰竭,危及生命。
预后-危害性:
马尔尼菲青霉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并发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疾病,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不可自愈,需积极治疗。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早期经过正规的治疗后,多数患者可治愈。
预后-根治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可根治。
预后-复发性:
若治疗疗程不足,可复发。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皮损的护理,还可适当运动,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患者可有发热、咳嗽、咳嗽等不适,影响日常生活、睡眠质量,可出现焦虑情绪。
(2)患者可有皮疹表现,影响美观,常使患者有恐惧、自卑、过度担忧等负面心理。
(3)本病治疗周期长,患者容易出现烦躁、抑郁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遵医嘱应用药物,以便取得较好疗效,进而增加治愈信心。
(3)患者平时可参加文艺活动,如唱歌、书法、绘画、下棋等,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
日常-用药护理:
1、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
2、用药期间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良反应,如果症状严重应该及时告知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有皮肤损害者,需注意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搔抓。
2、患者可适当进行锻炼,增强体质。
3、保持排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4、长期卧床患者要经常变换体位,活动肢体。
日常-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发热、咳嗽、咳痰、皮疹等症状有无缓解,如治疗后不缓解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需及时就诊。
日常-复诊须知:
出院后1个月复查,主要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影像学检查、真菌培养等。
日常-术后护理:
1、伤口部位要保持干燥、清洁,如出现敷料污染,及时告知医生进行更换。
2、密切观察伤口恢复情况。
3、术后避免剧烈运动,待伤口恢复后可逐步增加运动量。
饮食调理:
本病对饮食一般无特殊要求。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多吃富含纤维素食物,忌肥腻及辛辣食物。
饮食建议:
1、多吃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蛋、豆类、瘦肉等。
2、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燕麦等。
饮食禁忌:
1、不食用霉变食物。
2、忌肥腻食物的摄入,如油脂类点心、煎炸馅饼、油炸食品、猪油、奶酪、黄油、肥肉、腊肠、动物内脏。
3、禁食辛辣刺激性、生冷食物。
4、戒烟、戒酒。
预防措施:
本病可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积极治疗艾滋病、恶性肿瘤等。
2、有免疫障碍者或者服用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环磷酰胺等药物的人群,应避免前往东南亚及我国广东、广西旅行。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