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脉络丛乳头状瘤疾病英文名称: choroid plexus papilloma疾病概述:...
养生
疾病名称: 脉络丛乳头状瘤
疾病英文名称: choroid plexus papilloma
疾病概述:
脉络丛乳头状瘤(choroid plexus papilloma)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脑室内脉络丛上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起源于脑室的脉络丛上皮细胞,一般生长缓慢,极少发生恶变,好发于儿童,常伴有脑积水引起的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目前,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式。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头部、颅脑
常见症状: 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易激惹、精神不适、视物模糊、淡漠、意识改变等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
检查项目: X线平片、CT检查、核磁共振(MRI)检查、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脑血管造影(DSA)、肿瘤组织活检、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
重要提醒: 婴幼儿出现头围增大和前囟变硬;儿童或成人出现头痛、呕吐、一过性视物模糊时,请及时就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较少见,仅占脑肿瘤的0.5%~1%。
流行病学-死亡率:
经手术治疗后,死亡率不到1%。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儿童,多数在10岁以内发病。
病因-总述: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暂时尚不明确。虽然有实验研究发现SV40病毒可诱发脉络丛乳头状瘤,且人乳头状瘤病毒E6、E7癌基因亦与肿瘤的发生有关,但目前尚无与肿瘤发病直接相关的证据。另外,本病也可能由残留的胚胎组织所致。
症状-总述:
脉络丛乳头状瘤主要表现为脑积水而产生的颅内高压症状。常见症状为头痛、恶心、呕吐,儿童患者中常有头围增大,半数以上患者有视乳头水肿(早期表现为一时性视物模糊甚至黑蒙,持续数秒,多发生在转动眼球时,长期可引起视野缩窄)。此外,患者早期可有癫痫发作,以后可表现出易激惹、精神不适、淡漠甚至意识改变、长期视物模糊。
症状-典型症状:
1、脑积水与颅内压增高
(1)婴幼儿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围增大和前囟变硬,精神淡漠,嗜睡或易激惹。
(2)较大的儿童及成人表现为头痛、呕吐、一过性视物模糊或视物黑蒙,甚至可出现阵发性昏迷。
2、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
(1)肿瘤生长在侧脑室者,半数有对侧轻度锥体束征(病理反射阳性,医生查体可以发现),个别位于侧脑室者可表现为头部包块。
(2)肿瘤位于第三脑室后部者,表现为双眼上视困难。
(3)肿瘤位于后颅凹者,表现为走路不稳、眼球震颤及共济运动障碍(动作笨拙、不协调、平衡障碍)等。
(4)肿瘤多位于脑室内,有的可移动,故有些病人表现为头疼突然加剧或缓解。
(5)少数病人会出现强迫头位,即头部被迫地保持一种特殊的姿势。
症状-并发症:
重度脑积水使皮质抑制功能降低或肿瘤直接影响,可导致癫痫发作。
就医-急诊指征:
患者突然出现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甚至昏迷。
以上情况需急诊处理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长期反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一过性视物模糊。
2、婴幼儿发现有头围增大,囟门变硬情况。
3、反复癫痫发作,或近期突然表现出神情淡漠、易激惹等异常的意识改变。
以上情况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者,及时就诊于急诊科。
2、病情平稳者,于神经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需要患者配合完成各种动作,尽量穿适合运动的衣服。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患儿需由家属陪同就诊,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6、若需要做脑脊液检查,请提前遵医嘱做好准备。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您孩子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有多久了?
2、您/您孩子的精神状态有什么变化吗?比如过去孩子很热情开朗,现在却冷漠迟钝,过去情绪稳定,现在却躁动不安、强哭强笑?
3、您/您孩子在运动上跟以往比有什么变化?是否出现不协调、动作笨拙、平衡感差的情况?
4、您/您孩子有发作过癫痫吗?
5、关于这些情况,之前做过什么检查?
6、您/您孩子以前有过哪些疾病?有没有做过手术?
7、您的家族里有人患类似疾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我孩子得的是什么病?是癌症吗?
2、需要做什么检查?
3、CT辐射对小孩有影响吗?
4、脑脊液检查小孩子可以做吗?要不要麻醉?有什么危险?
5、我/我孩子为什么会得肿瘤?
6、这个病可以治愈吗?会复发吗?
7、这个病如何治疗?
8、手术治疗需要花费多少钱?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询问病史后,可能会先对患者进行简单的体格检查,例如婴幼儿囟门张力是否增高、病理反射是否引出、指鼻试验、对指试验等共济运动检查,之后可能建议进行X线平片、头颅CT、MRI检查,高度怀疑时可能会进一步建议进行核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或脑血管造影、脑脊液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
医生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发育情况)、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态等做一个整体了解。
2、意识状态检查
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互动、小测试,来检查患者的知觉、思维、情感等意识内容的状况,患者可能出现淡漠、嗜睡、易激惹等意识状态异常表现。
3、头部检查
医生对患者头部进行观察和触诊,并检查眼球的运动情况。可能出现头颅增大、囟门张力增高、头部触及包块、双眼上视困难、眼球震颤。
4、神经专科检查
(1)病理反射检查:需要患者仰卧,医生在足、小腿部进行特殊体征的检查,观察是否出现阳性反应。
(2)共济运动检查:医生会指导患者做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轮替动作、闭目站立等动作,观察患者是否能协调完成动作,是否出现阳性体征。
检查-实验室检查:
腰椎穿刺之后进行脑脊液检查,可见脑脊液呈黄色,蛋白含量增高,偶见血性。
检查-病理检查:
肿瘤组织活检的病理诊断是确诊脉络丛乳突状瘤的金标准,一般在术后取出,从切除的肿瘤组织中处取少部分,并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良性的脉络丛乳头状瘤,肉眼呈粉红色、结节样生长,表面呈细小的乳突状或颗粒状,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分化良好,酷似正常的脉络丛组织形态。
检查-其他检查:
腰椎穿刺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脑脊液情况,判断是否有颅内压升高及出血,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恶变。
1、检查过程
腰椎穿刺在下背部的腰椎进行。检查时,患者需要侧卧,双手抱膝使腰椎后凸,医生将穿刺针插入两块腰椎骨(椎骨)之间,取出脑脊液样本。检查后,穿刺部位用消毒纱布块固定,患者需要去枕平卧4小时~6小时。整个过程大约需要45分钟。
2、检查风险
由于腰椎穿刺属于创伤性的操作,可能会出现头痛、背部不适、出血、脑干疝等情况。患者在接受操作前应与医生充分沟通,理解腰穿操作的必要性,不必过度畏惧。
3、检查结果
合并有梗阻性脑积水时腰椎穿刺可见颅内压增高。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平片
头颅X线平片示颅缝增宽、颅面比例失常、颅盖呈“银线”征等颅压增高征象。儿童患者中约21%有钙化。
2、CT检查
常规需要检查头颅CT,可见脑室明显增大,内有稍高密度影,增强后病灶均匀强化,肿瘤将正常脉络丛吞噬,呈叶状外观,内有点状钙化,有时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
3、核磁共振(MRI)检查
常规需要检查头颅和全脊髓MRI,可见T1WI像肿瘤呈低或等信号,较脑实质信号低但较脑脊液信号高;T2WI像为高信号,与脑脊液分界清楚而肿瘤轮廓不规则,内可见局灶出血、钙化与血管流空影。
4、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脑血管造影(DSA)
(1)MRA是无创的,不需要注射造影剂,所需时长一般30~60分钟;DSA有创,需要空腹进行,至少禁食8小时以上,其检查结果可以为医生进行手术提供较可靠的客观依据。
(2)影像可见较深的肿瘤染色,并可显示来自正常脉络丛的脉络膜动脉扩张,位于三角区内的侧脑室肿瘤常为外侧脉络膜后动脉,第四脑室内肿瘤常为小脑后下动脉的分支,而第三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为内侧脉络膜后动脉。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结合相关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一般可以确定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脑室内其他部位及其他来源的肿瘤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以下为本病的诊断要点:
1、儿童好发。病程可持续2~6个月左右。
2、常无特殊症状,以颅内压增高表现为主。患者就诊时肿瘤常很大。视乳头水肿多见。视觉症状特别是同向偏盲常见,有的病人可有精神症状,脑积水和颅高压征。可有癫痫、易激惹、精神不适及视物模糊等,局灶症状常不明显。
3、儿童患者中常有头围增大。
4、CT示脑室明显增大,内有含钙化稍高密度影,呈均匀强化。
5、MRI上肿瘤T1WI像呈等或低信号,T2WI像为等、低或高信号,可见局灶出血、钙化与血管流空影。脑血管造影示较深的肿瘤染色,并可显示来自正常脉络丛的增粗的肿瘤供血动脉。
6、病理证实。
诊断-鉴别诊断:
1、脉络丛癌
多见肿瘤细胞沿脑脊液散播,一般情况较脉络丛乳头状瘤差,CT可见肿瘤充满脑室,病灶有坏死、囊变或钙化。脉络丛癌缺少正常脉络丛乳头样结构,所以脑脊液分泌量少,脑室扩大不如脉络丛乳头状瘤。
2、脑室内脑膜瘤
好发于成年女性(>25岁),肿瘤轮廓光整,呈圆形或椭圆形,不伴有交通性脑积水或阻塞远端脑积水,有助于鉴别。
3、室管膜瘤
儿童好发于幕下第四脑室,成人则好发于侧脑室,发生于侧脑室者常见囊变,位于第四脑室者钙化明显,增强后扫描强化程度远不如脉络丛乳头状瘤明显。
4、髓母细胞瘤
儿童后颅凹最常见的肿瘤,好发于小脑蚓部,典型者增强后见小囊大结节样强化。
治疗-治疗原则:
脉络丛乳头状瘤的治疗目的是尽量消除肿瘤,提高生存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手术全切肿瘤是治愈脉络丛乳头状瘤的唯一疗法。
治疗-药物治疗:
可在手术或放疗后的辅助使用化学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卡氮芥、消瘤芥等静脉滴注,也可用氯乙环己亚硝脲口服,目前治疗效果尚不尽如人意,并未广泛应用。
治疗-相关药品:
卡氮芥、消瘤芥、氯乙环己亚硝脲
治疗-手术治疗:
可进行开颅手术,进行肿瘤切除。
治疗-放化疗:
放射疗法使用辐射性的高能量束,杀死癌细胞。治疗过程类似做影像学检查。肿瘤全切除后不需要辅助放化疗,对不能手术的残余肿瘤或复发肿瘤,放疗是否有效仍存在争议。脉络丛乳头状瘤恶变为脉络丛癌时,对放射线敏感性增强,放射治疗常可取得一定的效果。
治疗-治疗周期:
住院手术时间一般为10天左右,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近年随着手术技术提高,全切术后5年无复发存活率已达100%。
预后-危害性:
本病可使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如动作笨拙、不协调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应积极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进展。
预后-治愈性:
本病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绝大多数可治愈。
预后-根治性:
本病可根治。
预后-复发性:
经彻底治疗后,一般不会复发。
预后-生存周期:
肉眼下全切除者10年生存率85%,次全切除者10年生存率56%。(10年生存率是指经过治疗后,生存10年以上的患者占得比例是多少)
日常-总述:
本病预后良好,一般不需要长期特殊护理。需要注重术后的护理,遵医嘱定期复查,出现不适及时就诊,长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乐观心态。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儿童患者可能会表现出淡漠、嗜睡或易激惹等症状,往往导致家长出现烦恼、怨恨、急躁情绪。
(2)成年患者由于对该病的病程和预后缺乏认知,而产生过度焦虑或恐惧感。
2、护理措施
(1)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应该对本病的病程、预后有一定了解,了解各种检查措施的必要性,消除顾虑,建立积极面对疾病的心态。
(2)对于成年患者,应该多了解本病的概况、一般病程及预后情况,积极配合治疗方案,建立对本病的正确认识,消除焦虑和恐惧感。
(3)若患者存在精神障碍等情况,家属在患者情绪不稳定情况下应及时给予安抚,控制患者情绪。
日常-生活管理:
1、术后应该卧床静养,保持安静和良好舒适的环境。
2、减少脑力和体力劳动,也应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和手机等。避免过度疲劳和头部剧烈活动。
3、适当参加娱乐活动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改善手术与疾病导致的抵抗力下降,促进疾病康复。
日常-病情监测:
若再次出现头疼、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日常-复诊须知:
需要遵医嘱定期复查,长期随诊。术后第一年3~4个月复查一次,术后第二年4~6个月复查一次,之后可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复查时需要做头颅和脊髓MRI,观察是否有复发和转移。
日常-术后护理:
1、注意创口情况,观察是否有出血,避免压迫手术创口。
2、固定好引流袋,使引流袋内口低于引流管出颅位置,防止逆行感染。还需防止引流管脱出、扭曲,观察引流量、引流液颜色,如果引流袋由浅变深,引流量明显增加,要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处理。
3、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有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处理。
4、保持口腔清洁,每日进行口腔清洁2次,进食后漱口。
5、躁动病人可置好床栏,系好约束带,防止坠床。
6、长期卧床者注意给病人翻身,保持床单平整、干燥、清洁,防止压疮。
饮食调理:
术后患者应遵医嘱合理饮食,注重营养均衡,合理的饮食调护有利于患者术后尽快恢复。
饮食建议:
1、术后患者清醒后,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肠鸣音等恢复可进流质饮食,即各种汤类。随后可根据患者情况,逐步调整为半流质饮食(粥类)以及正常饮食。
2、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易消化为原则,例如牛奶、瘦肉、鱼类、米饭等。
3、给予高维生素、高纤维饮食,即各种蔬菜、水果,避免便秘。
饮食禁忌:
1、戒烟忌酒,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不利于康复。
2、生冷,寒凉,油腻食物应少食。
3、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生葱、大蒜、辣椒、芥末等。
预防措施:
本病病因暂时不明,无有效预防措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