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疾病英文名称: retinal detachment and ch...
养生
疾病名称: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
疾病英文名称: retinal detachment and choroidal detachment
疾病概述: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 associated with choroidal detachment)是指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脉络膜脱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该症发病急,伴有严重的葡萄膜炎和低眼压,引起睫状体和脉络膜脱离,如不及时治疗可迅速地导致玻璃体和视网膜周围增殖。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眼科
发病部位: 眼
常见症状: 眼前闪光、固定性黑影遮挡、视力下降、视物变形
主要病因: 脉络膜循环障碍引起低眼压
检查项目: 视力检查、视网膜检查、眼压检查、眼底B超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如不及时治疗可迅速地导致玻璃体和视网膜周围增殖。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占所有视网膜脱离的1.5%~18.1%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高龄、高度近视人群。
病因-总述:
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视网膜裂孔引起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进而导致低眼压,致使发生脉络膜脱离。其中脉络膜循环障碍引起眼压降低是本病的基本因素。一般认为伴有脉络膜脱离的眼有潜在性的脉络膜循环障碍,当玻璃体液自裂孔到视网膜下,刺激脉络膜使其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致液体渗出到脉络膜上腔,造成脉络膜脱离。
病因-危险因素:
1、年龄
年龄较大是本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2、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可能极大增加本病的发生风险。
症状-总述: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一般也会具有典型的视网膜脱离正在,其中主要的症状是视觉的异常。此外患者多伴有“飞蚊症”、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飞蚊症
患者早期有“飞蚊症”、眼前闪光感和眼前黑影飘动,多为变性的玻璃体和视网膜形成粘连,当眼球运动时,病人有眼前闪光感。
2、异常光斑
患者视野中可能出现异常的光斑或光点,光斑可出现在单眼或双眼中,可随着眼球的移动而移动。
3、视力减退
视网膜脱离患者多受疾病影响出现视力减退并进行性发展,如果病变影响黄斑区时,则可能伴有中心视力的明显减退。
4、视野模糊或缺损
患者一般可见对应视网膜脱离区的视野模糊或缺损,症状严重程度由视网膜脱离严重程度影响。
症状-并发症:
1、本病起病迅速,常合并葡萄膜炎及低眼压。
2、早期未能及时积极治疗,可迅速发展成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表现为玻璃体混浊、浓缩、增殖膜形成。视网膜上下广泛增生,形成大量的固定皱褶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葡萄膜炎及低眼压有关。由于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渗出,渗出液细胞中生长因子等刺激细胞增殖,促使了视网膜周围增生及玻璃体膜的形成。明显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本病的特点之一,也是治疗困难和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飞蚊症症状。
2、眼前出现异常闪光或光斑。
3、出现不明原因的视力减退。
4、发现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
出现以上情况时应立即就医处理。
就医-就诊科室:
出现眼部不适及视功能异常时应当前往眼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患者如有其它原发疾病,需携带相关病历。
4、近期若服用药物治疗其他疾病,可携带药盒。
5、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症状?
2、症状是持续出现的么?
3、症状的严重程度如何?
4、第一次出现症状是在什么时候?
5、之前有无其他眼部疾病?
6、既往有无眼部损伤或眼部手术?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2、这会导致我失明么?
3、这些症状会一直持续么?
4、用药对我的症状有帮助么?
5、我需要手术么?
6、手术的治愈率高么?
7、我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什么?这些行为需要坚持多久?
8、疾病会影响我的正常工作么?
检查-预计检查: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多需对眼部进行视力检查以及眼球、眼底的检查以初步判断患者病情及病变位置,由于本病患者多有典型的低眼压,因此眼压测试也是重要的检查方式之一。多数患者还需视具体情况选择眼底B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眼球或眼眶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情,选择合理治疗方案。
检查-体格检查:
1、 视力检查
视网膜脱离患者多需进行视力检查,在周边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如果没有发展到黄斑区,一般视力没有改变。一旦视力下降,提示病变区域影响到了眼底后极部,需要尽快医治。
2、 视网膜检查
医生可能会使用带有强光和特殊镜片的仪器来检查眼底及视网膜。可以较为清楚的看到患者眼底状况,便于医生发现存在于视网膜的裂孔,明确视网膜脱离的诊断。
3、眼压检查
医生可通过指测法或眼压计测量法明确患者是否存在低眼压,由于本病患者多有典型的低眼压,眼压测定对于疾病的诊断有较大意义。
检查-影像学检查:
1、眼底B超检查
B超为客观检查,可帮助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视网膜脱离及其是否带来其他损伤。对于复杂性网脱患者建议检查,以保证病历的完整性以及前后病情对照。对于屈光介质浑浊的患者应为必须检查项目。
2、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对查不到裂孔的患者可作本项检查,医生通常会给患者注射荧光素,在适当时间后对患者眼部进行成像。这种方式有助于与脉络膜渗漏、泡状视网膜脱离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一般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病史即可初步确诊,根据低眼压状况及其眼底表现,经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可以明确诊断。葡萄膜炎、特发性葡萄膜渗漏综合征、脉络膜黑色素瘤可有部分表现与本病相似,需鉴别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葡萄膜炎继发视网膜脱离
由于葡萄膜炎所致玻璃体变性、后脱离及机化组织形成,牵拉视网膜形成裂孔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睫状体平部炎症常发生下方玻璃体基底部的收缩和牵拉,致下方周边部视网膜脱离,脱离的视网膜可向前移位遮挡睫状体平部。急性视网膜坏死可见视网膜坏死部位内或边缘发生裂孔,且较广泛,多发生在赤道部。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虽有明显的葡萄膜炎改变,但没有灰白色角膜后沉着物,无脉络膜、视网膜炎症表现。
2、脉络膜黑色素瘤继发视网膜脱离
一般在后极部或者其他象限有单个、局限性实性隆起,表面可有色素增生。肿瘤处因渗出的积聚,可使视网膜呈现无孔性波浪性实体性脱离。如积液多,视网膜脱离广泛,可随患者头部位置变动而改变视网膜脱离的状态。有的病例在远离肿瘤以外处有低位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和锯齿缘部小而局限的视网膜脱离。脉络膜黑色素瘤一般没有葡萄膜炎反应。B超、CT或者MRI检査可见实性肿物。
3、特发性葡萄膜渗漏综合征
常为双眼发病,患者脑脊液压力和蛋白含量可增高。眼底表现为隆起的脉络膜表面平滑,呈均匀灰青色,凸出有实体感。病情重者可延至一或几个象限。若病情发展渗出液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层,即出现随体位移动的半球状或球形视网膜脱离,常在眼底下方。视网膜无裂孔,表面光滑,一般无固定皱褶,很少见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生。特发性葡萄膜渗漏综合征患者眼压一般正常,无或有极其轻微的前葡萄膜炎。
4、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与普通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鉴别
普通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无眼红、眼痛,眼压正常或者轻度降低,无或者轻度继发性葡萄膜炎,无角膜皱褶,无虹膜震颤、晶状体晃动,无脉络膜、睫状体脱离,较易发现视网膜裂孔,PVR相对少见,不需要糖皮质激素治疗,及早手术,手术成功率在90%以上,预后好。
治疗-治疗原则: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病情复杂且进展迅速,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防范,多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主要有巩膜扣带手术和玻璃体切除手术两大类。
治疗-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一经诊断,及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为进一步手术创造条件。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炎性物质,如组织胺、缓激肽、5-羟色胺等的释放,收缩脉络膜血管,降低脉络膜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同时亦可以抑制新生血管和纤维母细胞的增生,延缓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进程。常用药物为泼尼松、地塞米松。
2、散瞳药物
由于本病伴低眼压、重度葡萄膜炎,瞳孔常不易散大,而且易形成虹膜后粘连,这将会成为手术治疗的障碍,因此,注意散大瞳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应使用强散瞳药物,可用1%阿托品滴眼液,必要时行结膜下注射混合散瞳剂(含等量阿托品、可卡因、肾上腺素的混合液)。
治疗-相关药品:
泼尼松、地塞米松、阿托品、可卡因、肾上腺素
治疗-手术治疗:
由于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和低眼压恶性循环,加剧葡萄膜炎症反应和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进展,故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应尽快手术,只有尽快手术封闭视网膜裂孔、视网膜复位,才能打断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和低眼压恶性循环:
1、前节紊乱轻、PVR不重的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可采用巩膜外加压、环扎手术。
2、前节紊乱重,PVR明显、裂孔较靠后极应选择玻璃体切除手术。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约为2~4个月,具体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的预后与患者治疗时机,疾病严重程度有较大关联。患者早期经有效治疗一般可获得较大的视力回复。且视网膜脱离患者的预后多视术前黄斑区视网膜累及情况而定,术前黄斑未累及,一般预后较好;如果累及脱离区黄斑,往往视力不能完全恢复。
预后-危害性: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患者症状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可短期内快速进展,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不会自愈,需积极就医治疗。
预后-治愈性:
可以治愈。
预后-治愈率:
多数患者可经手术治疗彻底治愈。
预后-复发性:
本病经有效手术治疗一般不会复发。
日常-总述:
患者应当注意日常生活的管理,注意适度用眼,同时避免需要避免眼压的过度波动造成术后的二次损伤。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视网膜脱离可造成较为严重的视力下降,患者常因此出现较大的心理波动,出现紧张、恐惧、悲伤、消沉等情绪。
2、护理要点
家属应当多与患者沟通,让患者心情逐渐平静,接受现实,积极配合治疗。患者的依从性对于治疗的成功非常重要。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术后应当避免剧烈运动、乘坐飞机等可能导致眼压波动的活动。
2、用仰卧位洗头法,轻轻地冲洗,并保护好眼睛,勿使头部剧烈运动。
3、预防感冒咳嗽,遇大力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舌头顶住上腭。
4、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用眼过度。
5、注意保护眼部,防止外伤。
6、降低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
7、日常生活中避免长期低头造成眼压升高。
日常-复诊须知:
1、术后患者应该规律性随访,一般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为随访期,具体时间视病情与医生沟通而定。
2、如果出现眼部不适,应当及时就医,及时与医生沟通,不必严格遵守复诊时间。
日常-术后护理:
1、卧床休息,根据视网膜裂孔的位置及手术情况选择卧位,注意术后裂孔处于最高。
2、注意观察伤口疼痛及出血情况,包有无位或松脱。
3、使患者保持大便通畅,注意防止受凉咳嗽及打喷嚏,以免突然用力使视网膜重新脱离。
4、患者减少头部活动,防止外力碰撞。
5、患者卧床时间较长,离床活动时应防止发生晕厥等现象。对独眼或黄斑部较大裂孔或多个裂孔者,可酌情延长卧床时间。
6、患者尽量避免弯腰、低头和剧烈活动。
饮食调理:
患者在术后应当注意饮食习惯的调整,以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促进眼部功能的恢复。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当均衡饮食,荤素搭配,保持营养的均衡。
2、在康复期间,除了按时使用医嘱药物,还要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促进复原;多吃水果、蔬菜以防便秘。
3、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量,如粗粮和部分绿叶菜等。
饮食禁忌:
1、忌海鲜等可能造成过敏的食物。
2、忌辛辣刺激食物不要吃葱、大蒜、生姜、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的食物。
3、忌吃甜食或过度油腻的食物,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
预防措施:
1、高度近视眼者应重点防护
由于眼轴变长,视网膜相对变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容易导致视网膜出现各种变性,出现视网膜裂孔和脱离。高度近视者应当避免做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不适于跳动、踢球、突然低头或游泳登高等。
2、防止眼外伤
无论是钝性力量所引起的钝挫伤,或者是锐器引起的穿通伤,都会造成视网膜外伤性破裂、牵引性破裂及视网膜脱离,所以在平时的劳动与工作中,必须严格防止眼外伤。
1、 警惕严重并发症的先兆症状
患有其他眼内疾病时,特别是玻璃体疾病,如积血、混浊,或者眼底各种病变时,要及时到医院治疗。一旦出现飞蚊增多、眼前闪光感或自觉有固定黑影遮盖时,更需要立即去医院检查治疗。
2、 对侧眼检查
视网膜脱离,双眼患病率大约为15%,所以当发生一只眼视网膜脱离后,应该充分扩瞳检查另一眼睛,以排除存在着的早期病变,对于某些病灶,可施行预防性治疗措施,防止视网膜脱离。
3、 定期检查
高危人群应当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宜半年一次。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