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慢性阑尾炎疾病英文名称: chronic appendicitis疾病概述: 慢性阑尾炎...
养生
疾病名称: 慢性阑尾炎
疾病英文名称: chronic appendicitis
疾病概述:
慢性阑尾炎(chronicappendicitis)是阑尾疾病中少见的一种。大多数是阑尾急性炎症消退后遗留的阑尾慢性炎症病变。临床常表现为右下腹痛,还可伴有食欲不振、腹胀、食后不适、便秘、腹泻等症状。多数患者经过及时、积极的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但反复发作或迁延性腹痛可能影响其生活质量。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胃肠外科
发病部位: 阑尾
常见症状: 右下腹疼痛、食欲不振、腹胀、食后不适、便秘、腹泻
主要病因: 多数由急性阑尾炎转变而来
检查项目: 血常规检查、X线结肠造影检查、超声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肠镜检查
重要提醒: 当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时,与急性阑尾炎症状相似,如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发生腹腔脓肿、肠瘘,甚至是化脓性门静脉炎。
相关中医疾病: 肠痈
临床分类:
1、原发性慢性阑尾炎
较少见。部分患者可能因为阑尾炎急性发作时症状隐匿,病史较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间断出现右下腹疼痛的症状。
2、继发性慢性阑尾炎
大多是因急性阑尾炎保守治疗成功后,导致阑尾腔变形狭窄,或小粪石长期滞留,导致慢性阑尾炎症迁延不愈发展而来。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慢性阑尾炎较少见,预计5%~10%的急性阑尾炎患者会转为慢性阑尾炎。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无特定的好发人群。
病因-总述:
多数慢性阑尾炎是由于急性阑尾炎引发的阑尾管腔阻塞导致的,阑尾管腔阻塞后病菌侵入也能引起慢性阑尾炎的发生。
病因-基本病因:
1、阑尾管腔阻塞
是慢性阑尾炎最主要的病因,阑尾管腔阻塞后阑尾腔内黏膜缺血,致病菌过度增殖,更易侵袭感染。常因以下情况引发。
(1)急性阑尾炎恢复过程形成的纤维化组织使阑尾管腔变窄。
(2)阑尾管壁中的淋巴滤泡增生。
(3)管腔中的粪石或结石可引起阑尾管腔阻塞。
(4)异物、食物残渣、寄生虫、肿瘤等也可阻塞阑尾管腔。
(5)阑尾管腔细长、卷曲、开口狭小也使其易于阻塞。
2、细菌入侵
阑尾管腔阻塞后,结肠内的细菌移位至阑尾内,细菌大量繁殖引起阑尾炎。
症状-总述:
慢性阑尾炎经常有右下腹疼痛,少数患者仅有隐痛或不适,剧烈活动或饮食不节可诱发急性发作。部分患者有反复急性发作的病史。消化系统症状比较常见,如食欲不振、腹胀、食后胃部不适、便秘或轻度腹泻等,但均无特异性。
症状-并发症:
慢性阑尾炎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腹腔脓肿、急性阑尾炎腹膜炎、败血症和肠瘘阑尾破裂。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右下腹隐痛或不适,影响日常生活。
2、出现食欲不振、食后胃部不适症状。
3、不明原因的腹胀、腹泻。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一般建议去消化内科或胃肠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您不舒服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出现多久了?发作有没有规律?
3、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
4、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您是否有进行治疗?进行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6、您是否有不良饮食习惯?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如果我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3、我为什么会得病?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
6、需不需要做手术?
7、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8、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9、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右下腹疼痛、食欲不振、腹胀、食后不适、便秘、腹泻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医生会对患者进性体格检查,作出初步判断,之后可能会建议进行血常规检查、X线结肠造影检查、超声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肠镜检查等,进一步明确病情。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是否存在右下腹压痛,压痛点常位于麦氏点(即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可随阑尾位置的变异而改变。但对某一个患者来说,压痛点始终固定在一个位置上。患者左侧卧位,检查效果会更好。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能明确是否存在感染。慢性阑尾炎患者检查结果可正常,或有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
检查-其他检查:
对病史及症状体征不典型的患者,均推荐行肠镜检查,以鉴别其他回盲部疾病。
检查-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慢性阑尾炎的重要辅助检查。
1、X线结肠造影检查
慢性阑尾炎发作时可出现阑尾管腔变形、狭窄等表现,该检查常用于慢性阑尾炎的诊断。
2、超声检查
可观察阑尾有无增粗,腔内有无粪石及积液,协助诊断,超声诊断价值不如对急性阑尾炎的那么大。超声检查还有助于鉴别泌尿生殖系统、妇科等其他引起腹痛的疾病。
3、计算机断层扫描(CT)
CT是诊断慢性阑尾炎的优选检查方法,可观察阑尾是否增粗,腔内有无粪石及积液,同时可观察阑尾周围有无炎症改变,既往急性阑尾炎发作后有无脓肿残留。但慢性阑尾炎也可能无CT显著改变。
4、磁共振成像(MRI)
主要用于妊娠期间腹部及盆腔疼痛的评估,MRI检查可表现为阑尾扩张、管壁增厚、阑尾粪石等。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一些基本情况,如既往急性阑尾炎发作史,再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参考一些列检查结果如血常规检查、X线结肠造影检查、超声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肠镜检查等,即可明确诊断。还会注意与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回盲部肠结核、慢性盆腔炎、习惯性便秘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
本病的主要症状为腹泻,多为黏液血便,排便次数轻型者每日数次;重型者每日十次至数十次不等,压痛范围广泛。
2、回盲部肠结核
本病可出现右下腹部隐痛或阵发性绞痛,但发病缓慢,部分病人有肠道外结核史;多有大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有全身低热、盗汗、消瘦、贫血等结核毒性反应。
3、慢性盆腔炎
多数病人有流产史或阴道感染史。腹痛位于下腹部,疼痛不重,常于月经前期加重,阴道分泌物增多,常有痛经及月经异常。腹部压痛点较阑尾炎低,妇科检查右侧附件有压痛。
4、习惯性便秘
本病以老年多见,病史较长,腹胀,腹痛以左下腹为重,服泻剂或灌肠后症状消失。
治疗-治疗原则:
慢性阑尾炎一旦确诊,应尽早实施阑尾切除术,同时需药物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案有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和开腹阑尾切除术。
治疗-药物治疗:
主要措施包括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和补液治疗。抗生素选择需覆盖肠道需氧和厌氧菌群,临床上以头孢类抗生素联合甲硝唑应用最多。
治疗-相关药品:
甲硝唑
治疗-手术治疗:
1、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适合大多数患者。因术前诊断不确定而进行剖腹探查的患者、体型大或肥胖的患者,更适合腹腔镜手术。
2、开腹阑尾切除术
适用于不能进行腹腔镜手术但可耐受开腹手术的患者。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多数患者经过及时、积极的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但反复发作或迁延性腹痛可能影响生活质量。
预后-危害性:
当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时,与急性阑尾炎症状相似,如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发生腹腔脓肿、肠瘘,甚至是化脓性门静脉炎。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
预后-治愈性:
多数患者经过及时、积极的治疗后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日常-总述:
日常要注意合理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遵医嘱进行术后护理,保持良好的心态,均有利于疾病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患者在治疗期间常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会产生不利影响。
2、护理措施
(1)家属需要与患者经常进行良好的沟通,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鼓励,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减少负面情绪刺激。
(2)患者需要向医生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生活管理:
1、避免重体力劳动,尤其是增加腹压得活动,避免形成切口疝。
2、尽可能避免大幅度动作,如剧烈咳嗽、大笑等,避免腹部伤口裂开。
3、营造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定期通风,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4、患者应充足休息,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
日常-复诊须知:
有阑尾周围脓肿的患者,3个月后再次住院进行阑尾切除术。
日常-术后护理:
1、清醒后可取半坐卧位,以减少腹壁张力,减轻疼痛。
2、定期更换切口敷料,保持切口清洁、干燥。
3、术后第一日可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减少肠粘连。
饮食调理:
慢性阑尾炎患者的饮食一般无特殊要求,保证营养丰富、均衡即可,注意不要暴饮暴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饮食建议:
1、手术当日禁食,术后1~2日胃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可进流食,逐渐过渡到普食,期间可适当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2、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营养均衡、饮食规律、饮食卫生。
3、摄入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4、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饮食禁忌:
1、不要暴饮暴食。
2、避免刺激性饮食,如辣椒、生姜、酒等。
预防措施:
1、日常生活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能力。
2、讲究卫生,饮食规律,细嚼慢咽,减少进入盲肠的食物残渣。
3、注意不要受凉,不暴饮暴食,忌生、硬等难消化食物。盛夏切忌贪凉过度。平时饮食注意不要归于肥腻,避免过食刺激下食物。及时治疗便秘及肠道寄生虫,
4、饭后不要马上进行打球、游泳、蹦跳、奔跑等剧烈运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