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慢性牙髓炎疾病英文名称: chronic pulpitis疾病概述: 慢性牙髓炎(chr...
养生
疾病名称: 慢性牙髓炎
疾病英文名称: chronic pulpitis
疾病概述:
慢性牙髓炎(chronic pulpiti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型,多由深龋导致牙髓的慢性炎症,临床症状不典型,有些病例可没有自发性痛。慢性牙髓炎也可由牙髓的急性炎症得到引流转化而来。反之,慢性牙髓炎患者机体抵抗力减低或局部引流不畅时,牙髓又会转化为急性牙髓炎,即慢性牙髓炎急性发作。慢性牙髓炎依据病理变化可分为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慢性溃疡性牙髓炎和慢性增生性牙髓炎,临床上还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即残髓炎。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口腔科
发病部位: 口腔
常见症状: 自发痛、阵发性发作、放射痛、温度刺激引起疼痛
主要病因: 细菌感染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口腔X线
重要提醒: 当患者有牙痛等不适症状时,建议积极就医治疗,以免病情进展而导致牙齿脱落。
相关中医疾病: 风火牙痛、胃火牙痛
临床分类:
慢性牙髓炎可以分为:
1、慢性闭锁性牙髓炎。
2、慢性溃疡性牙髓炎。
3、慢性增生性牙髓炎。
4、残髓炎。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牙髓炎是常见的口腔疾病,是牙髓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口腔卫生差的人群。
2、患有龋病、牙齿发育异常等口腔异常的患者。
病因-总述:
牙髓疾病,特别是牙髓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此外,一些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也会引起牙髓疾病,除非牙体承受极强烈的刺激,一般情况下,只有牙体组织病变达到牙髓或接近牙时,才发生牙髓疾病。例如,龋齿病损发展到接近牙髓,覆盖牙髓的牙本质厚度小于0.3mm时,龋洞中的细菌产生的毒素便会刺激牙髓,引起牙髓炎。若覆盖牙本质厚度小于0.2mm,则细菌也可以进入牙髓。一些长期较弱的刺激,常引起牙髓变性。
病因-基本病因:
1、细菌感染
主要因深龋、重度磨耗、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到导致牙体被破坏,口腔内的细菌通过暴露的部位进入牙髓,进而引发其炎性病变。
2、物理因素
牙齿创伤、过度磨损,或者牙髓受到激光、电流、温度、异物等刺激,也可能诱发炎性病变。
3、化学性因素
口腔治疗时,充填修复材料、酸蚀剂、粘结剂、消毒药物等均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能会引起牙髓炎的发生。
症状-总述:
患者一般无剧烈的自发性疼痛,有时可出现阵发性隐痛或钝痛,由于本症病程较长,患者可有长期的冷、热刺激痛病史。患牙常伴有咬合不适或轻度叩痛,常可自行定位。慢性牙髓炎可分为慢性闭锁性牙髓炎、慢性溃疡性牙髓炎、慢性增生性牙髓炎。
症状-典型症状:
1、慢性闭锁性牙髓炎
有长期冷、热刺激痛史,可定位,无明显的自发痛。检查可见深龋洞、冠部充填修复体或其他近髓的牙体硬组织疾病,患牙多由轻度叩痛,探诊患牙感觉较为迟钝,去净腐质后无肉眼可见的露髓孔。
2、慢性溃疡性牙髓炎
多无自发痛,食物嵌入患牙洞内或遇冷、热刺激产生剧痛,可定位。可查及深龋洞或其他近髓的牙体损害。由于长期失用,常可见患牙有大量软垢、牙石堆积。去除腐质可见穿髓孔。用尖锐探针探查穿髓孔时,浅探不痛,深探剧痛且有少量暗红色血液渗出。一般无叩痛,或者仅有轻微的叩诊不适。
3、慢性增生性牙髓炎
多见于青少年患者,一般无自发性痛,有时可有进食时患牙疼痛或出血现象,因此长期不敢用患侧咀嚼食物。由于长期失用,常可见患牙及其邻牙有大量牙石堆积。患牙大而深的龋洞中有红色的牙髓息肉,探诊牙髓息肉患者无疼痛感,但极易出血。患牙一般无叩痛。
症状-并发症:
1、牙齿松动脱落
牙髓炎若不及时治疗,最终可导致牙齿松动脱落。
2、急性根尖周炎
从根尖部牙周膜出现浆液性炎症,到根尖周组织形成化脓性炎症的病理改变过程。
就医-门诊指征:
1、长期存在牙齿冷、热、酸、甜等刺激疼痛;
2、反复出现牙齿隐痛或钝痛、咬合不适感等;
3、检查发现龋齿、牙缺损、大量牙石等病变;
4、频繁出现进食时牙龈出血情况;
5、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可及时去口腔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注意口腔清洁,保护牙齿,避免磕碰,不吃坚硬、刺激性食品,有助于缓解不适;
2、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3、近期若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有哪些口腔不适症状?何时出现的?
2、近期不适有加重吗?
3、您有使用过药物进行治疗吗?什么药?效果如何?
4、您近期有进行过检查吗?什么检查?结果如何?
5、您以前出现过类似症状吗?什么原因导致的?
6、您曾经或目前是否存在龋齿、牙龈炎等疾病?有接受治疗吗?
7、您近期有过牙齿磕碰等经历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发生慢性牙髓炎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我的病情严重吗?能治好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有哪些治疗方法可以选择?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我日常要注意什么?如何进行护理?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一般选择体格检查、牙髓活力电测验及温度测试,还可以通过X线检查了解更多病情。
检查-体格检查:
观察有无龋齿、创伤、大量牙石、出血等情况,了解有牙齿有无叩痛、松动,探诊有无疼痛等异常。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对治疗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检查-其他检查:
牙髓活力电测验及温度测试有助于明确牙髓的状态及其敏感程度。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通过影像显示牙体、牙髓腔、根管及根尖周组织等情况,确定病变的范围和位置,还有助于发现某些较小的组织病损。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既往病史,结合临床表现、各项检查结果,一般不难诊断。患者牙齿既往发生疼痛的经历有助于诊断,深龋、可复性牙槽炎和干槽症需要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与深龋鉴别
(1)无自发痛。
(2)患牙对温度测验的反应正常,仅在冷水进入深洞时才会出现一过性敏感,无迟缓性疼痛反应。
(3)叩诊反应与正常对照牙相同,即叩痛(-)。
2、与可复性牙髓炎鉴别
(1)无自发痛。
(2)患牙对温度测验的反应持续很短暂,即一过性敏感。
(3)叩诊同正常对照牙,即叩痛(-)。
(4)如行安抚治疗,需密切观察患牙是否出现自发痛以明确诊断。
3、与牙龈息肉鉴别
(1)探查息肉蒂部,判明其来源于邻面牙间隙的龈乳头。
(2)自蒂部切除息肉后,可见出血部位位于邻面龋洞龈阶的外侧龈乳头位置。
4、与牙周膜息肉鉴别
(1)探查息肉来源于根分叉处。
(2)可从根分叉处探及髓室底已穿通。
(3)X线照片可辅助诊断。
5、与干槽症鉴别
(1)患侧近期有拔牙史。
(2)牙槽窝骨面暴露,出现臭味。
(3)拔牙窝处邻牙虽有冷、热痛和叩痛,但无明确牙髓疾患指征。
治疗-治疗原则:
慢性牙髓炎属于不可复性牙髓炎。不可复性牙髓炎是一类病变较为严重的牙髓炎症,其最终结局为全部牙髓坏死,只能通过摘除牙髓以去除病变的方法进行治疗,接受治疗前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减轻患者不适。
治疗-一般治疗:
及时祛除引发病变的相关物理或化学刺激因素,有助于缓解不适,延缓病情发展。若疼痛、敏感症状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缓解不适。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通常无需进行药物治疗,如果患者出现感染、疼痛剧烈等情况,可针对症状进行治疗。
1、抗生素
用于控制感染,如甲硝唑、奥硝唑、替硝唑等。
2、麻醉药
用于止痛处理,常用的有普鲁卡因等。
治疗-相关药品:
甲硝唑、奥硝唑、替硝唑、普鲁卡因
治疗-手术治疗:
1、开髓引流术
主要作用是引流出髓腔渗出物,缓解疼痛。
2、盖髓术
包括直接盖髓术以及间接盖髓术。
(1)直接盖髓术:用专业的生物活性材料覆盖牙髓暴露的区域,主要用于露髓较小的牙齿。
(2)间接盖髓术:常用于深龋引起的可复性牙髓炎,所用试剂不直接接触牙髓。
3、根管治疗
主要是对已经完全坏死或引起根尖周感染的牙髓进行清除,同时根管充填,达到消除炎症的目的。患者应尽快完成根管治疗。
4、牙髓切断术
去除感染的牙髓,保留正常的牙髓,使用特殊试剂遮盖正常的牙髓。
5、拔牙术
对于无法保留的患牙,应拔除患牙以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牙髓炎通过及时发现并给予正确处理,可保留牙体或活髓,预后较好。通过治疗可恢复基本的功能。
预后-危害性:
本病会影响患者正常的咀嚼、进食功能,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牙齿丧失。
预后-自愈性:
一般无法自愈,需要积极的干预治疗。
预后-治愈性:
经过及时、正确的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患牙也有保留的可能。
预后-治愈率:
多数患者可治愈。
预后-生存周期:
一般来说不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日常-总述:
患者应保持心态良好,增强体质,保持口腔卫生,时刻留意牙齿是否出现异常,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刻就医。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应及时调节因疼痛、进食不便带来的烦躁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用正确的方法刷牙,最好选用毛软、末端磨圆的牙刷。按时刷牙,及时清理食物残渣。对年龄较小的患者,家属应帮助其养成刷牙习惯。
2、不用牙签剔牙,减少牙齿损伤,可换成牙线等工具。
3、适当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过度劳累。
4、改正用牙齿开酒瓶等不良习惯,避免牙齿损伤。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进行复查,了解恢复情况,检查是否有龋齿等疾病出现。
日常-术后护理:
患者术后不要进行张大口等活动。患者应注意术后牙齿是否有疼痛、异物感,牙龈是否有肿胀的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处理。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术后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咨询医生后可恢复正常饮食。
2、多食粗纤维食物。
3、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可选择鸡胸肉、鱼肉等作为食物来源。
4、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5、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的充分摄入。
饮食禁忌:
1、不吃过冷过热的食物。
2、禁碳酸饮料等对牙齿有刺激的饮食。
3、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4、少吃含骨、带壳海鲜等坚硬食物。
预防措施:
可通过以下方式减低发病的可能。
1、用正确的方法刷牙,最好选用毛软、末端磨圆的牙刷。
2、不用牙签剔牙,减少牙齿损伤,可换成牙线等工具。
3、保持口腔卫生清洁,饭后注意刷牙。
4、出现龋齿、牙周炎或牙齿创伤等问题应及时就医。
5、在正规机构进行口腔科治疗。
6、每年规律进行口腔检查,尽早发现牙齿问题。
7、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过凉、过热的食物,少喝碳酸饮料。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