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疾病英文名称: chronic obstructive parotiti...
养生
疾病名称: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疾病英文名称: chronic obstructive parotitis
疾病别名: 腮腺管炎
疾病概述: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chronicobstructiveparotitis)又称腮腺管炎,是一类由各种原因如导管结石、腮腺导管狭窄、异物等引起腮腺唾液流出受阻,从而导致腮腺反复肿胀的唾液腺疾病。本病大多发生于中年,多为单侧受累。临床治疗以去除病因为主,结合药物灌注和保守治疗,经上述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经正规治疗后,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口腔科
发病部位: 口腔、腮腺
常见症状: 腮腺肿胀、压痛
主要病因: 导管口、颊黏膜损伤
检查项目: 口腔专科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测、病理检查、唾液免疫球蛋白分泌型IgA(sIgA)检测、X线检测、腮腺造影、超声波检查、放射性核素动态功能定量检测、唾液流速流量测定
重要提醒: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患者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干预,注意口腔卫生,以求获得良好预后。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发病年龄10~66岁,大多发生于中年,平均年龄42.4岁。男、女发病相当,男女比1.2∶1。
病因-总述:
大多数患者由局部原因(如智齿或活动义齿)引起,少数由导管结石、异物、息肉和管壁增生等引起,同时也与患者自身腮腺导管狭窄且较长的解剖特点相关,使阻塞部位远端导管扩张,唾液淤滞,引起腮腺反复肿胀。
病因-基本病因:
1、局部因素
大多数患者由局部原因引起。年轻患者的智牙萌出时,导管口黏膜被咬伤,搬痕愈合后会引起腮腺导管口狭窄。年老患者多见于不良活动义齿引起腮腺导管口黏膜损伤,形成瘢痕,从而导致腮腺主导管狭窄。另外有少部分由导管结石或异物(包括稻壳、米粒等)、息肉和管壁增生等引起,导管系统阻塞后,唾液流出受阻,使阻塞部位远端导管扩张,从而引发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2、解剖因素
腮腺导管系统较长且较窄,唾液从腮腺腺体分泌到流出导管口需要经过较长的导管路径,该过程易于形成唾液淤滞,这也是造成阻塞性腮腺炎的原因之一。
3、其他因素
肿瘤压迫、腮腺囊肿、腮腺外瘢痕等可能会引起腮腺内唾液流出受阻,引发该病。
病因-危险因素:
1、长期佩戴不良修复体(活动假牙),且修复体对腮腺导管口存在压迫或磨损者。
2、有上颌阻生智齿,经常咬伤腮腺导管口黏膜者。
3、腮腺导管内有导管结石者。
4、腮腺导管口狭窄者。
5、经历过腮腺外伤或因其他疾病进行过腮腺区手术者。
6、中年人。
症状-总述:
以腮腺反复肿胀为主要表现,腮腺肿胀多与进食有关,发作次数变异较大。但也有部分患者腮腺肿胀与进食无明确关系,发作时可伴轻微疼痛。
症状-典型症状:
1、腮腺反复肿胀,肿胀多与进食有关,短时间达高峰,伴有轻微疼痛,称为“进食综合征”。发作次数变异较大,发作频繁者每次进食都肿胀,发作少者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以上。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2天。约1/3患者肿胀在1小时内消退。
2、部分患者腮腺肿胀与进食无明确关系,仅晨起感腮腺区发胀。发作时可伴有轻微疼痛。
3、腮腺区稍加按摩后有“咸味”液体自导管口流出,随之局部感到松快,肿胀缓解。
症状-并发症:
1、继发感染
腮腺导管口细菌侵入,引发逆行性感染。
2、面神经功能障碍
腺体摘除术有可能伤及面神经,可出现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闭眼、皱额和蹙眉、眼闭合不全、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嘴歪向健侧等面神经功能障碍表现。
症状-伴随症状:
1、偶尔会伴有食欲减退、营养不良、头晕、失眠、记忆力下降等全身表现,但症状较轻微。
2、腮腺炎发作时伴有轻微疼痛。这是因为进食时唾液分泌增加,而且唾液相对黏稠,排出受阻所致。在进食酸性食物后疼痛会加重。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腮腺区肿胀,影响日常生活;
2、腮腺肿胀与进食相关,持续时间较短,可消退;
3、可伴轻微疼痛;
4、腮腺区出现肿胀,按摩后可缓解;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到口腔科或五官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
2、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口腔专科检查,就诊前请清洁口腔。
3、可能需要进行病理活检,建议就诊前进食,以便行局部麻醉。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
7、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主要有哪些症状?出现这种症状有多久了?
2、这些症状的发生与进食有关吗?
3、是否有出现口干、眼干等症状?
4、多久发作一次?一次会持续多长时间?
5、是否有服用过相关的治疗药物或接受过何种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6、是否有佩戴过假牙?是否有咬伤过后牙处的黏膜呢?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些疾病呢?
2、需要进行哪些检查项目?检查的时间和费用是怎样的呢?
3、这种病怎样治疗呢?是否需要住院?这种治疗方式的时间和费用是怎样的?
4、能治愈吗?后期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是否会复发?
5、需要做手术吗?手术后会哪些影响?
6、日常护理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7、多久需要复查?复查的项目有哪些?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进行口腔视诊、触诊,初步了解情况,然后可能建议做唾液免疫球蛋白分泌型IgA(SIgA)检测、血清免疫学检测、X线检测、腮腺造影、超声波检查、放射性核素动态功能定量检测、唾液流率检测等检查,以进一步了解病情,必要时还会建议做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口腔视诊
观察腮腺区域,可看到腮腺稍肿大。口腔内检查可见腮腺导管口轻微红肿,有时可见瘢痕或狭窄。
2、口腔触诊
手指触诊可摸到肿大的腮腺轮廓,中等硬度,会有轻微压痛。病程较久者,可以在颊黏膜下扪及粗硬、呈索条状的腮腺导管。挤压腮腺可从导管口流出混浊的“雪花样”或黏稠的蛋清样唾液,有时可见黏液栓子。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唾液免疫球蛋白分泌型IgA(SIgA)检测
提取患者的唾液进行免疫球蛋白SIgA水平检查,判断是否有感染存在。
2、血清免疫学检测
抽取患者血液,进行末梢血象血清免疫学检测。检测项目包括血红蛋白、血清蛋白电泳检查Y球蛋白、抗核抗体、抗ssA、抗ssB检查,用以诊断和排除是否有某些全身疾病。
检查-病理检查:
必要情况下需进行活体组织检查(活检),以确定疾病进展。一般需要切取病损区域组织,进行组织切片染色。慢性阻塞性腮腺炎典型镜下病理改变为导管扩张、腺泡萎缩、导管腔内有分泌物潴留。
检查-其他检查:
唾液流率检测:常用的唾液流率测定方法包括静态唾液总流率测定和动态唾液总流率测定。静态唾液总流率测定主要用来检测涎腺基础状况下的分泌情况,动态唾液流率反映了涎腺的贮备功能。唾液测试用来检测患者的唾液流量是否减少。一般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患者的唾液总流量多在正常范围。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测
对怀疑存在腮腺结石的患者,一般会先拍摄平片检查是否有阳性结石(在X光片上能看的出来的结石)。若是结石位于腮腺主导管前段,可拍摄主导管侧位(即口内含片),将胶片置于主导管位置的颊黏膜,之后采用口外垂直投照。若怀疑结石位于腮腺后部或腺体内,则可拍腮腺鼓腮后前位片。如果含有结石,可在X线片上看到高密度结石影像。
2、腮腺造影
在腮腺管内注入碘化油1~2ml,消毒棉球压迫腮腺管口,摄充盈相X片,取出棉球,含醋5min后,再摄排空相X片。可根据造影结果分型判断患者疾患严重程度。另外也可用来检测腮腺是否含有阴性结石(在X光片上不能看出来的结石)。阴性结石在造影片上多表现为主导管内充盈缺损,部分在充盈缺损上有散在小点状造影剂,与结石表面凹凸不平有关;在排空片上显示造影剂向导管口方向移动。
3、超声波检查
超声能直接显示腮腺实质区的结构与其周围组织,随着病程的发展,腺体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及结石声像图有特征性表现,为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提供非常有价值诊断依据。
4、放射性核素动态功能定量检测
是将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后,根据其理化及生物学性质参与机体特定的代谢过程,通过检测仪器观察其在腮腺中的特征性消长过程,从而判断腮腺的功能是否存在异常。
诊断-诊断原则:
依据明确的与进食相关的腮腺区反复肿胀病史,结合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口腔专科检查,配合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结果及病理结果,医生一般可作出明确诊断。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成人复发性腮腺炎及舍格伦综合征继发感染等。
诊断-鉴别诊断:
1、成人复发性腮腺炎
有幼儿发病史,造影片上两者明显不同。成人复发性腮腺炎除非有逆行性感染而使主导管稍扩张不整外,叶间、小叶间导管均无变化,只是末梢导管呈散在点,球状扩张。而阻塞性腮腺炎以导管系统,即主导管、叶间、小叶间导管扩张不整为特征。
2、舍格伦综合征继发感染
亦可有腮腺反复肿胀流脓史,鉴别在于:①发病多为中年女性;②有口干,眼干及结缔组织疾病;③造影片上以末梢导管点,球状扩张为特征,主导管出现特征性改变;④组织病理学表现明显不同。
3、腮腺良性肥大继发感染
腮腺持续肿大,双腮腺也可以反复肿胀,甚至导管口有脓。但良性肥大的腮腺为持续肿胀,质地柔软、呈弥漫性的;多有糖尿病、肝炎、嗜酒或长期营养不良的历史;造影可见极少量末梢导管“点扩”表现,腺体外形明显变大,这与慢性阻塞性腮腺炎迥然不同。
治疗-治疗原则:
阻塞性腮腺炎多由局部原因引起,故临床治疗以去除病因为主。病变轻或病变较重不能采用其他治疗时,可采用保守治疗。经上述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发病时间较短、症状较轻或有手禁忌证不能手术(如年老患者并伴有较重心血管瘤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或者也可用于其他治疗的前期准备。主要包括:
1、自后往前按摩腮腺,促使分泌物排出。
2、口含酸性食物、咀嚼无糖口香糖或含维生素C片,促使唾液分泌。
3、用温热的生理盐水漱口,减少细菌逆行感染机会。
4、用生理盐水冲洗腺体,进一步清洁腺体导管,预防感染。
治疗-药物治疗:
经腮腺导管冲洗,灌注药物,效果良好。可使用的灌注药物主要为抗生素和碘化油。
1、抗生素
根据腮腺液药感试验,选用抗生素经主导管注入冲洗,有一定的杀菌抑菌作用,对逆行性感染有一定效果,但作用较短暂。常用药物有:青霉素、阿莫西林、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等。
2、碘化油
导管内注入40%碘化油可扩通导管,降低阻塞程度,缓解症状,同时碘化油也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治疗-相关药品:
青霉素、阿莫西林、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碘化油
治疗-手术治疗:
若患者病变严重、发作次数较多、发病时间较长且患者全身状况能适应手术者,经上述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有腺导管结扎术及保留面神经的腮腺腺叶切除术。
1、腮腺导管结扎术
用于治疗慢性复发性肥腺炎,适用于病变较重的患者。手术后大部分患者症状消失,部分患者可出现涎瘘,此时则需要再行腺体切除术。
2、保留面神经的腮腺腺叶切除术
目前最有效的方法还是保留面神经的前提下手术切除病变腺体。由于长期炎症的影响,有纤维组织形成,使腮腺与周围组织粘连,因此分离面神经较为困难。手术会将腮腺导管全长完全切除,以免术后在残存导管段可能形成潴留脓肿。
治疗-其他治疗:
1、甲紫腮腺注入
注入甲紫致腺体萎缩治疗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是相对简单、实用且疗效肯定的方式。
2、内窥镜治疗
可以用内窥镜技术来探明阻塞原因,并辅助药物冲洗及机械扩张等治疗,是一种新型的微创诊疗技术。轻度病变患者经内窥镜药物灌洗治疗得到较好的临床疗效;中度病变患者通过机械扩张法,经药物灌洗后,预后效果较好;重度病变患者经球囊扩张后,其症状得到有效缓解,避免腺体切除手术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腮腺炎具有重要的临床诊疗价值。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4~6周,但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和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与病因、患者病情、治疗干预是否及时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预后较好,病变轻度者经保守治疗能痊愈,重者保守治疗多无效,而需选用其他治疗方法,如手术封闭导管或切除腺体。
预后-危害性:
本病长期反复发作,易引起逆行性感染,严重时将累及全身。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依据病因及临床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一般可以治愈。但若进行手术治疗后,腮腺会丧失唾液分泌功能,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唾液的分泌。
预后-治愈率:
一项临床研究显示保守治疗的治愈率为32%,手术治疗的治愈率为100%,但是国内外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复发性:
本疾病是一类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若未行手术治疗,有可能会复发,需长期观察。
预后-后遗症:
多为手术后遗症,包括面神经损伤、腮腺导管潴留性囊肿、唾液分泌障碍等。
日常-总述: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是一类反复发作的疾病,患者需要在治疗和康复期注意多方位的护理,以减少不适症状对日常的影响。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口腔卫生,避免引发腮腺逆行性感染。
2、在正规医疗机构安装义齿,避免不良义齿反复压迫腮腺导管口。
3、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日常-术后护理:
1、患者术后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抗生素和漱口水护理3~7天。
2、术后患者如有面瘫表现,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维生素B1及B12,并配合理疗或面部表情肌功能训练,以促使面神经功能恢复。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清淡饮食,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减缓唾液的分泌。
2、建议食用营养价值较高的水果、蔬菜等,可提高机体免疫力。
3、进食速度宜慢,食物温度不宜太高,以免加重口腔溃疡,影响组织修复。
饮食禁忌:
禁食辛辣、生冷、刺激性食物。
预防措施:
1、及时拔除阻生智齿,避免经常咬伤导管口黏膜。
2、不良活动修复体及时更改或重新制作,避免损伤导管口黏膜组织。
3、若意外检测发现导管结石,应及时处理。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