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脑肺吸虫病疾病英文名称: cerebral paragonimiasis疾病别名: 脑并...
养生
疾病名称: 脑肺吸虫病
疾病英文名称: cerebral paragonimiasis
疾病别名: 脑并殖吸虫病、脑型肺吸虫病
疾病概述:
脑肺吸虫病(cerebral paragonimiasis)又称脑并殖吸虫病、脑型肺吸虫病等,是肺吸虫侵入人体,成虫移行入脑排卵破坏脑组织导致脑组织水肿、肉芽肿、脓肿或囊肿形成,甚至机化、钙化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部分性及全身性癫痫发作、偏瘫、失语、共济失调、视觉障碍、视乳头水肿、精神症状和痴呆等。一般预后较好,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缓解或减轻,且不会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
发病部位: 颅脑
常见症状: 发热、头痛、呕吐、癫痫、偏瘫、失语、共济失调、视觉障碍、视乳头水肿、痴呆
主要病因: 卫氏和斯氏并殖吸虫感染
检查项目: 血常规、病原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免疫学检查、颅骨平片、头颅CT、头部MRI、病理学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因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水生贝壳类如淡水蟹、蝲蛄、饮用生水而受感染,故平时注意饮食卫生。
临床分类:
1、依据临床症状可为急性脑膜炎型、慢性脑膜炎型、急性化脓性脑膜脑炎型、脑梗死型、癫痫型、亚急性进展性脑病型、慢性肉芽肿型(肿瘤型)和晚期非活动型(慢性脑综合征)。
2、依据影像学可分为脑膜炎型、转移瘤型、脑囊肿型和混合型。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发病率为肺吸虫病的20%~3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一般好发于青少年人群。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其在我国华北、华东、西南、华南的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均有流行。
病因-总述:
脑肺吸虫病是由于肺吸虫等寄生于脑内所引起的,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水生贝壳类如淡水蟹、蝲蛄、饮用生水而受感染。幼虫进入机体后,在小肠脱囊而出,穿透肠壁进入腹腔中移行,再穿过膈肌到达肺内发育为成虫,成虫可从纵隔沿颈内动脉周围软组织上行入脑,虫体在脑内移行时可直接引起脑组织的损害,且虫体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大量沉积,可导致组织的异物反应。
症状-总述:
脑肺吸虫病的典型症状为头晕、头痛、偏瘫、癫痫等,随后可出现全身发热和一系列脑部症状,由于病变范围多变,症状常视其侵犯脑组织的部位和病理改变的程度而定。
症状-典型症状:
1、颅内压增高症状
如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神经盘水肿等。
2、炎症性症状
如畏寒、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等。
3、脑组织刺激性症状
如癫痫、视幻觉、肢体异常感等。
4、脑组织破坏性症状
如瘫痪、失语、偏盲、感觉消失等。
症状-并发症:
1、其他类型的肺吸虫病
脑肺吸虫容易并发一些其他类型的肺吸虫病,主要有胸肺型肺吸虫病、腹肝型肺吸虫病、皮下型肺吸虫病。
(1)胸肺型肺吸虫病:胸肺型为肺吸虫寄生于胸肺部所致,最常见,以咳嗽、胸痛、咳出果酱样或铁锈色血痰等为主要症状。当虫体在胸腔窜扰时,可侵犯胸膜导致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胸膜粘连、心包炎、心包积液等。
(2)腹肝型肺吸虫病:腹肝型为肺吸虫寄生于腹部所致,表现为腹痛、腹泻、大便带血等症状,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隐痛。也可引起腹部器官广泛炎症、粘连、偶可引致腹膜炎及腹水。虫体侵及肝脏时可引起肝损伤或肝肿大。
(3)皮下型肺吸虫病:皮下型为肺吸虫寄生于皮下所致,主要表现为皮肤表面包块,包块大小不一,大多为1~3cm。 表面皮肤正常,肿块触之可动,常呈单个散发,偶可见多个成串,多呈游走性。
2、蛛网膜下腔出血
多见于脑膜脑炎型肺吸虫病,虫体刚侵及颅内或刚从囊肿样病变穿出时损伤蛛网膜,造成出血。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咳嗽、咳铁锈色痰。
2、出现癫痫发作。
3、偏瘫、肢体异常感。
4、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当患者在饮用生水、生食等经历后,出现以上情况时,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一般需到神经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症状的?多久了?
2、您的痰液是什么颜色的?是一开始就咳痰吗?
3、您最近有没有外出?去了什么地方?是否到过小溪或河边?
4、您最近是否有生食或未煮熟的
5、您平时喝生水吗?
6、您的家人或者一起吃饭的友人是否有类似症状?
7、您自行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我这个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3、我的情况怎么样,会更加严重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呢?
5、我需要吃些什么药?
6、我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会复发吗?
7、我平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有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水生贝壳类如淡水蟹、蝲蛄、饮用生水等经历,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癫痫等情况时,需要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会先询问病史,特别是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之后可能建议患者做血常规检查,如怀疑肺吸虫感染则会做病原学检查、脑脊液检查寻找肺吸虫虫卵,做免疫学检查、颅骨平片、头颅CT、头部MRI及病理学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增加,一般为(10~30)×109/L,嗜酸性粒细胞常增多,一般为5%~20%,在急性期可高达80%,可有贫血、血沉增快。
2、病原学检查
脑脊液、痰液、粪便以及任何体液和组织活检标本检出肺吸虫的成虫、幼虫或虫卵是诊断的有力证据,但阳性率不高。
3、免疫学检查
检测血清及脑脊液的肺吸虫抗体有助于脑型肺吸虫病的诊断。常用的免疫学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其中ELISA的敏感性更高,更为常用。脑脊液的免疫学检查阳性对本病有特异价值。
4、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中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蛋白含量增高,糖降低,偶可检出虫卵。在组织破坏期尚可出现血性脑脊液,在囊肿形成期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增多,而其他正常,这种脑脊液的多变性是本病的特点之一。
检查-病理检查:
病理为脑实质内出现互相沟通的多房性小囊肿,呈隧道式破坏,为虫体移行破坏脑组织引起,多位于颞、枕、顶叶,邻近的脑膜呈炎性粘连增厚;镜下可见病灶内组织坏死和出血,坏死区见有多数虫体或虫卵。
检查-影像学检查:
1、颅骨平片
脑内可见钙化的囊壁。
2、头颅CT
CT可见脑室扩大和钙化的肿块,周围有水肿,增强扫描可见环状或结节状强化。脑室肺吸虫早期与脑脊液影像相似,无增强;后期病灶出现蛋壳状钙化。动态CT扫描可见病灶有游走的特点。
3、头部MRI
可以显示病变部位及范围。部分病例可有“隧道征”:为1~3mm直径的孔洞状改变,边缘见环状或半环状出血区及大片炎症反应区,治疗后炎症反应区消失,仅留缩小的孔洞状软化灶。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对患者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以及多种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来综合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排除结核性脑膜炎、脑肿瘤、原发性癫痫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1、在疫区有食用河蟹或饮生水史。
2、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
3、肺吸虫补体结合试验或皮内试验阳性。
4、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脑脊液中可检出嗜酸性粒细胞。
5、影像学可发现肺吸虫囊肿或钙化灶。
诊断-鉴别诊断:
1、结核性脑膜炎
多起病隐匿,也可亚急性起病,慢性病程,病程常延续数月,可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脑膜刺激症状和颅内压明显增高,可伴有脑神经损害,可因血管炎导致的动脉狭窄而出现脑梗死及相应表现,腰椎穿刺颅内压增高可达400mmH2O或以上,脑脊液白细胞轻到中度增多,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蛋白明显增高,糖及氯化物下降,特别是氯化物明显下降,典型者影像学可见颅底脑膜及侧裂池呈点状或团块状明显强化,伴有脑积水。
2、脑肿瘤
脑型肺吸虫病可有头痛、呕吐等,颈强直等与脑肿瘤表现相似,脑型肺吸虫病的感染史、发热、肺部病变、痰查虫卵以及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免疫学检查等有助于鉴别。
3、原发性癫痫
脑型肺吸虫病癫痫发作时与原发性癫痫表现相似,但脑型肺吸虫病过去无癫痫病史,癫痫发作后头痛及肢体无力等可持续数日,原发性癫痫发作后症状常于数小时内消失,痰查肺吸虫虫卵、脑脊液免疫学检查阳性等是鉴别诊断的依据。
治疗-治疗原则:
对于初入院患者,应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缓解症状;在明确诊断后可用药物进行针对性的病原治疗,药物治疗无效时,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1、对癫痫发作者,可给予苯妥英钠或地西泮抗癫痫治疗。
2、颅内压较高者适当应给予脱水剂和地塞米松针。
3、手术后脑水肿严重者给予激素或脱水剂。
治疗-药物治疗:
吡喹酮或阿苯达唑是目前治疗本病的理想药物,具有疗效好、疗程短、不良反应小、服用方便等特点。
治疗-相关药品:
苯妥英钠、地西泮、地塞米松针、吡喹酮、阿苯达唑
治疗-手术治疗:
1、对病变较大,重症高颅压者,用药后病情继续发展,应考虑手术。
2、对已经形成包膜或囊肿者,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脑肺吸虫病的一般预后较好,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缓解或减轻,且不会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预后-危害性:
若不积极治疗,本病会引起多种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可自愈。
预后-治愈性:
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缓解或减轻。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日常-总述:
脑肺吸虫病患者易出现不良情绪,家属应多给予关心与支持,帮助患者战胜疾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常因疾病的不适症状,出现焦虑、不安、烦躁等心理,家属应多关心、安慰患者,缓解其不良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服用吡喹酮期间,注意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头昏、胸闷等不良反应。用药阶段遵医嘱予以保肝治疗,防止肝功能异常。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室内的温度及湿度。
2、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麻醉未清醒前取去枕平卧位,头偏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2、家属应定时给患者翻身、拍背,以利痰液和呕吐物排出。
3、清醒后,将患者的床头抬高15º~30º,有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4、清醒后,可交替取半卧位与侧卧位,以免合并压疮及肺部感染。
5、保持切口干燥、清洁,以防感染,避免患侧受压。
6、切口局部有红肿、疼痛及脓性分泌物,应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日常-特殊护理:
有肢体或语言障碍的患者,可请康复科会诊施以针灸疗法,同时早期进行功能训练,从简单的发音和被动的肢体活动开始,由简单到复杂,由被动到主动,循序渐进,有步骤实施康复计划。
饮食调理:
脑肺吸虫病是由于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水生贝壳类如淡水蟹、蝲蛄、饮用生水而感染,与不良饮食习惯息息相关。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注意饮食合理搭配,适当增加营养,有利于控制病情。
饮食建议:
1、无意识障碍患者术后第1天可进食,从少到多,从流质到正常饮食,易消化的食物。
2、术后仍然昏迷及吞咽困难者,应尽早鼻饲或给予静脉高营养,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的需要,增强患者抵抗力。
3、多食高蛋白及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肉类、蛋类、鱼、水果及各种新鲜蔬菜。
4、多喝白开水。
饮食禁忌:
1、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水生贝壳类如淡水蟹、蝲蛄。
2、不饮用生水。
3、卧床期间不进食豆类、奶类或含糖高的食物以免腹胀。
预防措施:
脑肺吸虫病是可预防的,日常生活中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水生贝壳类如淡水蟹、蝲蛄等,不饮用生水。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