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脑栓塞疾病英文名称: cerebral embolism疾病概述: 脑栓塞(cerebr...
养生
疾病名称: 脑栓塞
疾病英文名称: cerebral embolism
疾病概述: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发病部位: 颅脑
常见症状: 头痛、头晕、肢体活动障碍、面瘫、语言障碍、眼球凝视麻痹、意识障碍、抽搐
主要病因: 栓子阻塞脑血管
检查项目: 血培养、脑脊液检查、免疫学检测、超声检查、CT检查、MRI检查、血管造影、心电图
重要提醒: 本病容易留有较为严重后遗症,建议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自理能力。
流行病学-死亡率: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病因-总述:
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内,造成脑栓塞。由于栓子常多发、易破碎,有移动性或可能带菌,故栓塞性脑梗死多为多灶性,可伴有脑炎、脑脓肿、局限性动脉炎和细菌性动脉瘤等。脑栓塞合并出血性梗死(点片状渗血)发生率约30%,可能由于栓塞血管内栓子破碎向远端前移,恢复血流后栓塞区缺血坏死的血管壁在血压作用下发生出血。脑栓塞栓子来源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性三种类型。
病因-基本病因:
1、心源性脑栓塞
最多见。心源性脑栓塞的栓子通常来源于心房、心室壁血栓及心脏瓣膜赘生物,少数来源于心房黏液瘤,也见于静脉栓子经未闭合的卵圆孔和缺损的房间隔迁移到脑动脉(称为反常栓塞)。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伴有快速心房颤动时,左房内附壁血栓脱落而形成的栓子,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瓣膜上赘生物脱落进入循环而致栓塞。
2、非心源性脑栓塞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栓子脱落导致脑栓塞比较常见,其他非心源性栓塞如脂肪栓塞(见于长骨骨折或手术后等)、空气栓塞(见于静脉穿刺、潜水减压等)、癌栓塞、感染性脓栓、寄生虫栓和异物栓等均较少见。
3、来源不明性脑栓塞
当栓子进入血管向远端移行至比栓子直径小的动脉时,就发生阻塞,引起以下变化:被阻塞的动脉远端发生急性血流中断,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变性、坏死和水肿;受栓子的急性刺激,该段动脉和周围小动脉反射性痉挛,引起相应供血区缺血及其周围的痉挛动脉区也缺血,使脑缺血范围扩大;动脉内的栓子向近心端延长,造成继发性血栓,也可使脑缺血加重。
病因-危险因素:
1、高度危险因素
如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心房颤动(非孤立)、机械心脏瓣膜、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周内心肌梗死、左心房或左心耳血栓、左心室血栓、扩张型心肌病、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左心房黏液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2、中度危险因素
如二尖瓣脱垂、二尖瓣环状钙化、二尖瓣狭窄不伴心房颤动、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心房扑动、孤立性心房颤动、生物心脏瓣膜、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充血性心力衰竭、4周~6个月的心肌梗死等。
症状-总述:
大多患者在无前驱症状下突然发病,常在数秒或数十秒内症状达高峰。少部分患者在几天内呈阶梯式进展恶化。脑栓塞的表现取决于被栓塞的动脉。也可因多种慢性栓塞而表现复杂。多数的栓塞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主要有头痛、头晕、肢体活动障碍、面瘫、语言障碍、眼球凝视麻痹、意识障碍、抽搐等表现。少数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系统者,可表现为复视、口舌麻木、眩晕、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意识障碍等。
症状-典型症状:
1、肢体活动障碍
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
2、面瘫
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3、语言障碍
说话不清楚或理解语言困难。
4、眼球凝视麻痹
双眼向一侧凝视。部分患者可有一侧或双侧视力丧失或模糊。
5、全身症状
眩晕伴呕吐。严重者可有过去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甚至出现意识不清或抽搐等。
症状-病情发展:
症状-并发症:
1、偏瘫或丧失运动能力
一侧肢体可能出现偏瘫,或者无法控制一些肌肉的运动,例如一侧面部肌肉或一侧上肢肌肉。物理治疗有助于恢复之前可以完成的活动,包括走路、吃饭和穿衣。
2、走路或吞咽困难
脑栓塞患者可能无法控制口腔和咽喉肌肉的活动,导致出现言语不清和无法正常吞咽。另外患者可能会出现言语表达、言语理解、阅读或书写困难。语言治疗师的帮助有助于改善语言问题。
3、记忆力或思考能力下降
很多患者出现记忆力下降。有些患者出现思考困难和判断困难,以及推理能力和理解概念能力的下降。
4、情绪问题
可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出现抑郁表现。
5、疼痛
患者身体的一部分出现疼痛、麻木或其他奇怪的感觉。一些患者可能对温度变化变得更加敏感,尤其是对低温,又叫中枢性疼痛综合征。通常出现在脑栓塞发病之后的几个星期内,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有所改善。
6、行为改变和自理能力下降
可能变得更加退缩或更加冲动。日常梳洗和其他活动可能需要别人来照料。
7、其他
因较大动脉阻塞致大面积梗死者或多发栓塞者,在发病后3~5天左右病情加重,甚至因高颅压引起脑疝致死。
检查-预计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培养
患者有发热和白细胞增高时,应进行血培养,排除感染性心内膜炎。
2、脑脊液检查
大多数患者脑脊液压力、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大面积脑梗死导致脑水肿时脑压可增高。出血性梗死累及蛛网膜下腔时可呈血性脑脊液。感染性脑栓塞者脑脊液白细胞增高。脂肪栓塞者脑脊液可见脂肪球。
3、免疫学检测
怀疑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时,应进行抗磷脂抗体等免疫学自身抗体检测。
4、其他
包括血常规、血沉、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时间等。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检查可作为确定心肌梗死、房颤和其他心律失常的依据。阵发性房颤有时可能需要长时程连续动态心电图监测才能发现。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了解是否存在心源性栓子。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发现颈动脉管腔狭窄及颈动脉斑块,对血栓栓塞性脑梗死有提示意义。
2、CT检查
患者接受CT检查时,不要佩戴金属耳环、耳钉、项链等饰品。脑CT可见脑内低密度影,如为出血性梗死,则在低密度区内有高密度阴影。还可显示梗死的部位、大小及数量等。
3、MRI(核磁共振)检查
颅脑MRI可直接发现栓塞血管的部位,有助于确定脑栓塞数目、是否伴有出血等。超声心动图不能明确心脏结构者,可进行心脏MRI检查。
4、血管造影
可显示脑部大动脉的狭窄、闭塞和其他血管病变,如血管炎、纤维肌性发育不良、颈动脉或椎动脉夹层及烟雾病等。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骤然起病,数秒至数分钟内出现偏瘫、失语、一过性意识障碍、抽搐等局灶性症状。既往有栓子来源的基础疾病,如房颤、风湿性心脏病等病史,结合相关辅助检查一般不难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脑出血
多于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起病,多有高血压病史,病情进展快,头痛、恶心、呕吐多见,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头颅CT或MRI有助于明确诊断。
2、蛛网膜下腔出血
各年龄组均可见,以青壮年多见,多在动态时起病,病情进展急骤,头痛剧烈,多伴有恶心、呕吐,多无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头颅CT、头颅MRI及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3、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
多有头部外伤史,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急性脑部受压的症状,如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瞳孔改变及偏盲等。某些硬膜下血肿,外伤史不明确发病较慢,老年人头痛不重,应注意鉴别。头部CT检查在颅骨内板的下方,可发现局限性梭形或新月形高密度区,骨窗可见颅骨骨折线。
4、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内肿瘤(特别是脑卒中时)或脑脓肿也可急性发作,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类似于脑梗死。脑脓肿可有身体其他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的病史。头部CT及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脑栓塞的治疗基本上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原则相同,如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循环,抢救缺血半暗带和防治并发症等。主要包括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溶栓治疗,由于本病容易合并出血性梗死或出现大片缺血性水肿,所以在急性期慎用溶栓治疗。此外,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以更好地控制病情和避免复发。
治疗-药物治疗:
1、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或再次栓塞风险高的心源性疾病、动脉夹层或高度狭窄的患者,医生一般会建议抗凝治疗,目的是预防再次栓塞或者栓塞继发血栓形成。常用的药物包括肝素、华法林等。但出血性脑梗死和感染性心内膜炎者,应禁用抗凝药。
2、抗血小板治疗
如果患者有抗凝治疗指征,但是没有条件使用抗凝药物时,医生也可能采用抗血小板治疗,如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
3、静脉溶栓治疗
tPA和尿激酶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由于脑栓塞容易发生出血,因此溶栓治疗要严格控制适应证。
4、其他
大面积脑梗死致脑水肿伴心功能不全者,禁用甘露醇,可改用呋塞米或甘油果糖。
治疗-相关药品:
治疗-手术治疗:
1、若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疗效欠佳,可考虑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包括动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血管成形和支架术等。
2、大面积脑梗死明显脑水肿、高颅压,有脑疝风险者,应积极行去骨瓣减压手术,以挽救生命。
治疗-其他治疗:
1、心律失常
有心律失常者,应予以纠正。
2、感染性栓塞
医生一般会使用抗生素,并停止溶栓和抗凝治疗,防止感染扩散。
3、脂肪栓塞
医生一般会使用肝素、碳酸氢钠、脂溶剂,有助于脂肪颗粒溶解。
4、空气栓塞
医生一般会采用高压氧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脑栓塞的预后跟被栓塞血管的大小、栓子数目和栓子性质有关。
预后-危害性:
1、总体来说,心源性脑栓塞比其他类型脑栓塞预后差,致残率高。
2、有时候因发生出血,病情可以急剧恶化。
3、如果是由于感染性栓子栓塞所致,并发颅内感染者,大多病情危重。
4、脑栓塞急性期患者多因严重脑水肿、脑疝、肺部感染和心力衰竭等而死亡。
预后-治愈性:
预后-复发性:
预后-后遗症:
日常-总述:
脑栓塞的患者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建议尽早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开始康复锻炼,以便尽快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日常-心理护理:
日常-用药护理:
日常-生活管理:
1、建议患者患侧卧位,适当健侧卧位,尽可能少采用仰卧位,应尽量避免半卧位,保持正确的坐姿。
2、卧床期患者应坚持肢体关节活动度训练,注意保护患侧肢体,避免机械性损伤。
3、如果长期卧床或需要坐轮椅,家属应做好护理工作,及时翻身擦洗,防止皮肤溃疡和褥疮的发生。
4、确保家中的环境安全,适合患者的日常活动,防止跌倒。
5、锻炼肘关节、肩关节和其他关节,必要时需在家人协助下完成。
日常-病情监测: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颅脑相关影像学检查,并定期复查相关病因,如心电图等。
日常-特殊护理:
1、早期康复治疗多在发病后14天以内开始。此阶段多为卧床期,主要进行肢体正确位置摆放,关节被动活动,早期床边坐位保持和坐位平衡训练。
2、后续如果入住康复中心和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的康复锻炼,包括坐位平衡、站立、重心转移、跨步、进食、更衣、排泄等,全身协调性训练、立位平衡、实用步行、手杖使用及上下楼梯等。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控制总热量,包括烹调时不用动物油而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建议吃瘦肉、鸡肉、兔肉、侉子肉、鱼肉、虾肉,各种蔬菜、水果及干果类,各种豆类及其制品等。
2、适量增加蛋白质,可由瘦肉、去皮禽类提供,还可多吃用鱼类,特别是海鱼。建议每日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干,对降低胆固醇及血液黏滞有利,摄入不足可致营养失调。
3、为了增加食欲,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番茄酱、芝麻酱、食醋等。芝麻酱含钙量高,经常食用可补充钙,钙离子可增加血管内皮的致密性,防止脑出血有一定好处。
4、脑血栓的患者要经常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清晨饮水可冲淡胃肠道,水分入血液后,随活动以汗液和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晚间活动量小,睡眠前饮水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栓塞。
饮食禁忌:
1、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包括点心、糖果和饮料的摄入,过多食用就会在体内蓄积,增加体重血糖、血脂及血液黏滞度,对脑栓塞的恢复极为不利,所以也要控制饮料的食用。
2、控制食盐摄入,避免高脂肪食物摄入,戒烟戒酒等。
饮食-其他注意:
预防措施:
预防脑栓塞主要是增强体质,积极治疗原发病等。
1、按时作息,避免过度操劳。
2、注意天气变化,气温骤冷骤热时,要注意加减衣服。
3、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活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乒乓球、游泳、划船、球类等。其中甩手倒退走、慢跑等运动安全简便,适合中老年人,要掌握运动的强度,循序渐进,每日30~60min,每日1次,每周4~5次,也可利用健身器材。如在运动中突然出现头晕,心前区不适,面色苍白等症状,应逐渐停止运动,不可马上骤停,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出现心律失常、晕倒等情况,并减少运动量调整运动方式。
4、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动脉硬化、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可口服血小板聚集抑制药,如阿司匹林等。5、40岁以上的人定期体检是非常必要的保健措施,一般每年检查1次为宜。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