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脑血栓形成疾病英文名称: cerebral thuombosis疾病概述: 脑血栓形成(...
养生
疾病名称: 脑血栓形成
疾病英文名称: cerebral thuombosis
疾病概述:
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是指血液在脑动脉管腔内凝集,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该动脉供应的脑组织发生缺血坏死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受损表现或影像学上发现梗死灶。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多在静态下发病,尤其是夜间发生,醒后发现功能障碍,典型的症状有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偏盲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父母患病,子女发病风险增大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头部、颅脑
常见症状: 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偏盲
主要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
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头部CT、MRI、DSA
重要提醒: 脑血栓复发率很高,而且易遗留后遗症,发病之后一定要尽快就医。
相关中医疾病: 中风
临床分类:
根据发病部位不同,临床可分为以下几类:
1、颈内动脉血栓
2、大脑中动脉血栓
3、大脑前动脉血栓
4、脉络膜前动脉血栓
5、大脑后动脉血栓
6、椎-基底动脉血栓
(1)基底动脉主干血栓
(2)中脑穿动脉血栓
(3)双侧脑桥正中动脉血栓
(4)单侧脑桥正中动脉血栓
(5)单侧脑桥旁中央动脉血栓
(6)小脑下前动脉血栓
(7)小脑下后动脉或椎动脉血栓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脑血栓形成的发病率约占全部缺血性脑卒中的60%。
流行病学-死亡率:
死亡率约为1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中老年人。
病因-总述:
由于血管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变化或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因素,造成脑血管受损、管壁粗糙、管腔狭窄,当血流缓慢、血压下降时,胆固醇易沉积于内膜下层,引发血管壁脂肪透明变性,进一步纤维增生,动脉变硬,管壁厚薄不匀,使血小板及纤维素等血中有形成份沉着形成血栓。血栓逐渐增大,最终完全闭塞。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病因。
病因-基本病因:
1、血管管壁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其次为各种脑动脉炎、血管淀粉样病变、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等。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等病因基础上,当血流缓慢、血压下降时,胆固醇易沉积于内膜下层,引发血管壁脂肪透明变性,进一步纤维增生,动脉变硬,管壁厚薄不匀,使血小板及纤维素等血中有形成分沉着形成血栓。血栓逐渐增大,最终完全闭塞。
2、血液成分变化
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恶病质、严重脱水及长期口服避孕药等原因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3、血流动力学异常
如血压过低致血流速度过缓,或血流量过低,均易造成脑血栓形成。
病因-危险因素:
1、中老年。
2、超重或肥胖。
3、缺乏运动。
4、长期大量饮酒或吸烟。
5、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
症状-总述: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多在静态状态下发病,尤其是在夜间发生,醒后发现有运动、感觉等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可先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而后发展为脑血栓形成。
症状-典型症状:
1、偏瘫或一侧肢体感觉障碍(无力或麻木等)。
2、失语、失读、失算、失写等言语障碍的表现。
3、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情绪不易控制等。
4、肢体震颤、舞蹈或手足徐动。
5、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
6、双眼球向偏瘫侧凝视、一侧或双侧视力模糊。
7、眩晕、恶心、呕吐、同侧耳鸣、耳聋、吞咽困难等。
症状-并发症:
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压疮、情绪异常等。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通常先详细询问病史,初步了解疾病的概况;然后可能建议患者先做头部CT或MRI等检查,再根据个体情况选做血/尿常规、脑血管造影等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尿、粪便常规检查
有助于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了解判断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其他实验室检查
如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以及心肌缺血标志物、氧饱和度等检查,有助于确诊病因。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头部CT
头部CT对判断梗死部位、梗死灶大小及周围组织水肿情况有较大帮助。多数患者发病24h后,头部CT逐渐显示有低密度梗死灶,边界欠清晰,并有一定的占位效应。
2、头部MRI
头部MRI可以三维成像,弥补头部CT在24小时内不能发现病灶,及对某些部位病灶显示不清楚的缺陷。若患者体内有不能取出的金属物品时,不能进行此项检查。
3、其它影像学检查
还可做经颅多普勒(TCD)及脑血管造影(DSA)等检查,来了解颅内、外血管病变,以明确脑血栓的发病原因,以便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
诊断-诊断依据:
中老年人群,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既往病史,再结合偏瘫、失语等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头部CT、MRI等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脑出血
多于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起病,多有高血压病史,病情进展快,头痛、恶心、呕吐多见,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头颅CT或MRI有助于明确诊断。
2、蛛网膜下腔出血
各年龄组均可见,以青壮年多见,多在动态时起病,病情进展急骤,头痛剧烈,多伴有恶心、呕吐,多无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头颅CT、头颅MRI及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3、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
多有头部外伤史,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急性脑部受压的症状,如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瞳孔改变及偏盲等。某些硬膜下血肿,外伤史不明确发病较慢,老年人头痛不重,应注意鉴别。头部CT检查在颅骨内板的下方,可发现局限性梭形或新月形高密度区,骨窗可见颅骨骨折线。
4、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内肿瘤(特别是脑卒中时)或脑脓肿也可急性发作,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类似于脑梗死。脑脓肿可有身体其他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的病史。头部CT及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脑血栓形成的治疗原则是尽量解除血栓及增加侧支循环,积极消除脑水肿,减轻脑组织损伤,减少并发症;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促进康复;预防复发。
治疗-药物治疗:
1、溶栓药物治疗
(1)溶栓治疗是急性期最有效的治疗,及时溶栓治疗能使血管再通,挽救缺血半暗带区神经细胞,改善侧支循环。
(2)溶栓治疗的适应证:时间窗为发病后3~4.5小时以内,越早越好,椎-基底动脉血栓的动脉溶栓时间窗可适当延长,如12小时以内也可以进行溶栓;脑CT无与临床症候有关的低密度梗死灶;无出血性疾病及出血倾向;血压<180/105mmHg;年龄通常在80岁以下。
(3)常用的溶栓药物为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溶栓。
2、抗血小板剂
溶栓后24小时可用抗血小板剂,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预防血栓复发。
3、利尿剂或白蛋白
大面积脑梗死后应积极治疗脑水肿,预防脑疝的发生。对于急性高颅压者,可给予甘露醇来减轻脑水肿,但肾功能不好者应慎用甘露醇;对合并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者可选择呋塞米,如患者有肾功能障碍或用较大剂量甘露醇后效果仍不佳时,也可使用呋塞米来减轻水肿;对于严重的大面积脑梗死引起的脑水肿可使用白蛋白来进行治疗。
4、抗生素类药物
对于严重瘫痪、延髓麻痹、意识障碍者,容易合并肺部感染,可使用抗生素防治肺内感染,对有感染者应进行痰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
治疗-相关药品: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甘露醇、呋塞米等
治疗-手术治疗:
1、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有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脑疝者,应急诊手术去骨瓣减压和清除梗死组织,以挽救生命。
2、不适合溶栓治疗或溶栓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机械取栓。
治疗-其他治疗:
1、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对于意识不清或瘫痪者,定时活动肢体及应用肢体加压泵。对下肢血栓风险较大者可用低分子肝素。
2、控制好血压、血糖和血脂
发病数日内除血压>200mmHg外,一般不用降压药,1周后应维持血压在正常水平,防止血压降得过低,使脑血流灌注进一步下降,加重病情。维持血糖和血脂在正常水平。
治疗-治疗周期:
脑血栓形成的治疗周期一般为3-6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致残率较高,而且容易复发,其预后受年龄、治疗的时效、是否合并并发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预后-危害性:
本病可伴有偏瘫、失语、口角歪斜等后遗症,复发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需要及时治疗。
预后-治愈性:
轻症通过早期积极治疗可使症状减轻或消失,一般不影响患者的生活;重症难治愈,可能会致残。
预后-治愈率:
部分患者可通过积极治疗使症状得到缓解。
预后-根治性:
本病的致残率较高,很难彻底根治,易遗留后遗症。
预后-复发性:
易复发,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调整饮食及生活习惯,并定期复查。
日常-总述:
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关心与陪伴,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用药时应按时按量,谨遵医嘱;日常应注意休息,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出院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常因疾病产生焦虑、恐惧、悲观、失望的情绪,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表现出烦躁、讨厌的情绪或随意训斥患者,要关心、体贴、尊重和体谅患者,使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自主生活的恢复。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正确应用降血压药,按时服药,不能自行停药,用药过程中要按时测量血压。应用抗凝药治疗时,应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点,皮肤易出现皮下瘀青、黑粪等情况应及时通知医师。患者剧烈呕吐时,应观察有无脱水倾向,遵医嘱给予补液等。
日常-生活管理:
1、急性期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限制探视,在床上活动患侧肢体,保持功能位。
2、恢复期可适当活动,如慢跑、散步等,合理休息,气候变化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3、对意识障碍、精神异常、抽搐、躁动的患者等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防止跌倒、坠床等意外发生。
4、长期卧床和昏迷患者应采用适当的体位,经常翻身叩背及防止误吸,预防肺部感染;应用气垫床,定时翻身,骨隆突部位可给予减压贴保护,避免压疮的发生。
5、留置尿管患者每日定时给予会阴护理,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6、失语者应及早进行语言训练,先从日常生活用语、短语,甚至从单音、字、词开始,再逐渐增加内容。
7、肢体障碍者坚持适度锻炼,康复训练时要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日常-病情监测:
严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呼吸、血压、心率、心律的变化及肢体活动情况,警惕脑疝或进展性卒中的发生,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做好抢救工作。
日常-复诊须知:
出院后按时服用药物,如出现头痛、呕吐、肢体麻木无力、进食困难、饮水呛咳等不适症状时需及时就医,2周后门诊复诊。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指导进食高蛋白质、低钠、低脂肪、低热量、富含营养及纤维素的清淡饮食。
2、有糖尿病者,给予糖尿病饮食。
3、如果病情较重,尤其伴有延髓麻痹或意识障碍者,由于进食困难,应在发病24小时后留置胃管,给予鼻饲流食,以保证足够的营养供给。
饮食禁忌:
1、中老年人要适当控制脂类食物的摄入。
2、晚上活动减少,血流速度减慢,晚餐更不宜食厚味之物,应吃得清淡些,多吃些含维生素的食物,如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
3、不宜过量饮酒,因大量酒精进入人体,可使血液中血细胞受到损害,增强红细胞的粘合力而引起血栓。
4、睡前应少吃或不吃含糖量较高的食品,以利于体内血液循环保持顺畅。
预防措施:
1、心房纤颤是老年脑血栓形成的常见病因,故对心房纤颤的老人可长期预防性使用抗凝剂或抗血小板聚集药。
2、定期体检,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等原发疾病。
3、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禁烟酒;减少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坚持运动,控制体重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