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疾病英文名称: 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Ⅵ...
养生
疾病名称: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
疾病英文名称: 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 Ⅵ
疾病别名: Maroteaux-Lamy 综合征、黏多糖增多症Ⅵ型、多发性营养不良性侏儒症、马-拉综合征、黏多糖病Ⅵ型、黏多糖贮积病Ⅵ型
疾病概述:
黏多糖贮积症Ⅵ型(mucopolysaccharidosistype Ⅵ)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N-乙酰半乳糖胺4-硫酸酯酶缺乏,使软骨素-4-硫酸和硫酸皮肤素沉积于各种组织细胞内,从而引起全身广泛组织器官病变。不同患者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差别大,包括粗陋面容、角膜浑浊、矮小、肝脾增大、多发性骨发育不良、关节僵硬、心脏改变等,但智力一般正常。重型病人一般预后较差,轻型病人经过积极治疗,多可长期存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以遗传,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就诊科室: 小儿科、新生儿科、内分泌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粗陋面容、骨骼畸形、矮小、角膜混浊
主要病因: 主要因遗传导致N-乙酰半乳糖胺4-硫酸酯酶缺乏,使软骨素-4-硫酸和硫酸皮肤素沉积于各种组织细胞内而致病
检查项目: 尿黏多糖测定、眼科检查、酶活性测定、基因分析、X线检查、CT、MRI、超声心动图、心电图
重要提醒: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避免近亲结婚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为罕见病,中国地区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澳大利亚调查显示,1980到1996年间,每248000名新生儿中有1例;德国报道每432610名新生儿中有1例;葡萄牙北部报道每238095名新生儿中有1例。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有家族史者及近亲结婚者的后代。
病因-总述: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致N-乙酰半乳糖胺-4-硫酸酯酶基因缺乏,该基因功能是水解硫酸皮肤素及硫酸-4软骨素的N-乙酰半乳糖胺-4-硫酸的硫酸基团。N-乙酰半乳糖胺-4-硫酸酯酶基因突变后,该酶活性缺陷,导致了硫酸皮肤素及硫酸软骨素降解不完全,积聚在细胞内,主要影响骨骼、角膜、心脏瓣膜、肝脾等。
症状-总述:
本病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重型(MPSⅥ-A型)和轻型(MPSⅥ-B型)。不同患者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差别大,包括粗陋面容、角膜浑浊、矮小、肝脾增大、多发性骨发育不良、关节僵硬、心脏改变等,但智力一般正常。
症状-典型症状:
1、重型
出生时正常。于6个月~1岁面容逐渐变丑,面中部变扁、鼻梁增宽、角膜混浊、耳聋、头大、前后径长,前额突出,关节僵硬、爪形手、鸡胸和腰椎后突等。常于2~5岁出现心脏瓣膜增厚、心肌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5岁出现肝脾大。智力一般正常。一般存活至10岁左右。多死于心衰和肺炎。
2、轻型
轻型患者发病年龄较大,骨骼畸形不明显,轻度面容粗陋,角膜混浊,手足关节僵硬病情发展较缓慢。
症状-并发症:
1、人字缝融合和齿状突发育不良可引起神经并发症,如脑积水和痉挛性截瘫。
2、常出现腕管综合征。
3、可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
4、可发生心力衰竭。
症状-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关节运动受限,肝、脾肿大,钟状胸、漏斗胸、脐疝和腹股沟疝等。
就医-急诊指征:
1、呼吸困难。
2、皮肤发紫、咳粉红色泡沫痰。
3、意识障碍,甚至出现昏迷。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生后面容逐渐变丑,前额突出。
2、爪形手、身材矮小。
3、关节僵硬。
4、耳聋。
5、有家族史者出现以上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出现呼吸困难等紧急情况须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时可到新生儿科或小儿科就诊。
3、成年患者可到内分泌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当天可穿宽松的衣服,方便进行体格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属陪同就医。
6、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产检检查有无异常?有没有做过基因筛查?
2、孩子有无运动发育障碍?多大能翻身、独坐、站立、行走?
3、孩子精神状况如何?
4、孩子饮食怎么样?大小便是否正常?
5、孩子家族中是否有遗传病史?
6、还有其他症状吗?出现这些症状多久了?是否有加重?
7、父母是否近亲结婚?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严重吗?
2、孩子得这种病的原因是什么?能治好吗?
3、会不会对以后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4、需要做哪些检查?检查前要准备些什么?
5、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
6、治疗需要多久?医保是否报销?
7、平时护理应该注意哪些?
8、这个病会不会遗传?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后,可行眼科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帮助诊断疾病,包括尿黏多糖测定、酶活性测定和基因分析,结合X线检查、心电图、CT、MRI等,辅助判断病情。
检查-体格检查:
眼科检查可见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角膜混浊。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尿黏多糖测定
可以检出过多的硫酸皮肤素,辅助诊断。
2、酶活性测定
当白细胞或血浆中相应的黏多糖贮积症酶活性明显降低或缺乏时,有确诊意义。
3、基因分析
检出2个等位基因致病突变时有确诊意义。建议所有基因诊断的患者,进一步进行相应的酶活性测定以支持基因诊断。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改变包括心动过速、心肌肥厚、心律失常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1、骨骼X线检查
可观察是否出现骨骼畸形,有助于诊断疾病。可见患者掌骨近端呈子弹头状,尺桡骨远端呈“V”形;颅骨增厚,舟状头,蝶鞍J形等典型改变。
2、头颅CT/MRI
可观察患者头颅部位是否发生改变。典型表现为脑实质多发囊状改变,其他包括脑室增宽和脑积水等。
3、超声心动图
帮助医生判断疾病是否累及心脏。可见瓣膜病变(依次为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和肺动脉瓣),心肌肥厚,晚期见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诊断-诊断原则:
黏多糖贮积症的诊断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酶活性测定和相应的基因分析。如患者出生时正常,渐出现面容特殊,关节僵硬,爪形手时,X线检查见肋骨飘带,椎体前缘鸟喙状改变等,提示黏多糖贮积症Ⅰ型、Ⅱ型、Ⅵ型或Ⅶ型的可能,进一步行相关酶活性测定或基因突变分析可以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黏脂贮积症Ⅱ型
黏脂贮积症Ⅱ型是由于GNPTAB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1岁之前即有面容特殊,关节僵硬,爪形手,牙龈增生明显,智力落后严重,大多数有身材矮小,常因心脏受累致心衰,于学龄前期死亡。黏脂贮积症Ⅵ型患者智力正常,可通过酶活性测定、基因突变分析等进行鉴别。
2、多种硫酸酯酶缺乏症
多种硫酸酯酶缺乏症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可出现爪形手、关节僵硬等类似症状,通过酶活性测定、基因分析等可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尚无根治性治疗方法,主要进行多学科的对症治疗,针对呼吸及心血管系统合并症、耳聋、脑积水、外科矫正和康复等,改善生活质量。目前的药物治疗主要为酶替代疗法,此外,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推荐用于本病,建议早期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酶替代治疗是人工输注患者缺乏的酶进行治疗,国外已上市的药物有加硫酶(naglazyme),常见不良反应有结膜炎、咽炎、耳痛等。
2、其他实验阶段的药物包括小分子、基因、鞘内酶替代、融合蛋白、基因组编辑治疗等。
治疗-相关药品:
加硫酶(naglazyme)
治疗-手术治疗:
1、有听力受损的患者,扁桃体和腺样体切除可以减轻上呼吸道梗阻。咽鼓管置管术可改善听力,必要时使用助听器。
2、关节严重畸形时可行关节置换术以改善功能。腕管综合征可行外科减压手术治疗。存在第2颈椎齿状突发育不全伴上颈椎稳定性差时,应行上颈椎减压和融合术。在生长板未闭合之前,下肢轻中度膝外翻可行局部骨骼生长板切开调整术或线性对位骨切开术。
治疗-其他治疗:
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推荐用于本病,建议早期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患者一般需终身治疗,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与临床表现及治疗及时与否相关。重型患者如未得到及时救治,预后较差,可导致死亡;轻症患者若早期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1、本病累及广泛组织器官,对患儿身体健康有较大损害。
2、若未得到及时救治,有死亡风险。
3、本病为遗传病,遗传给下一代的风险较高。
预后-治愈性:
早期进行积极治疗,患儿症状可有好转,基本可治愈。
预后-生存周期:
重型患者一般存活至10岁左右。
日常-总述:
家属需学习疾病的相关知识、康复治疗方式以及不同康复治疗方式所产生的副作用,掌握患儿康复治疗时的紧急处理措施。多多鼓励患儿,增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有利于患儿病情的稳定,以增强治疗效果。
日常-心理护理:
此病发病率低,病程长且病死率高。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可改善患儿及家长心情,增强战胜疾病信心。家属对该病认识不足,孩子越大越出现智力运动落后,家长无法接受现实,由于家长获取此类疾病知识渠道有限。焦虑、恐惧、急躁、悲观、不信任等不良情绪导致了在院不能很好与医护人员配合,为此患者应通过与医护人员增加沟通,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安抚患儿,让其树立信心,积极给予患儿力所能及的支持。
日常-生活管理:
1、患儿四肢无力,身体较软,肢体活动障碍,除加强病情观察外,特别注意生活护理。家长应做好皮肤护理, 每天开窗通风,温度、湿度适宜,创造舒适环境。
2、患儿面部无表情,爱哭,吞咽无力,喂养时注意防止呛咳和窒息。动作应轻柔,防止外力作用于躯体,引起疼痛不适或其他意外;必要时经常抱起患儿,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床铺平整、皮肤清洁干燥。
3、在专业人士协助下进行康复训练时,加强安全防护,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每日训练。
饮食调理:
充足的营养有助于病情的恢复,患儿家属应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少食多餐,同时注意限制脂肪的摄入。
饮食建议:
1、应食用较软易消化的食物。
2、补充优质蛋白质,可多食用牛奶、鱼肉等。
3、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
饮食禁忌:
1、禁食坚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如鱼骨、辣椒等。
2、限制脂肪的摄入,少吃肥肉、动物内脏等食物。
3、忌吃腌制的食物,如咸鱼、咸菜等。
预防措施:
1、避免近亲结婚。
2、有家族史者生育前应作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