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盘尾丝虫病疾病英文名称: onchocerciasis疾病别名: 河盲症、瞎眼丝虫病疾病...
养生
疾病名称: 盘尾丝虫病
疾病英文名称: onchocerciasis
疾病别名: 河盲症、瞎眼丝虫病
疾病概述:
盘尾丝虫病(onchocerciasis)是由于旋盘尾丝虫寄生于人体皮肤、皮下组织、眼部等部位引起的寄生虫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眼部损害,严重时可导致视力障碍,甚至失明。由于患者常因在河边被蚋叮咬而感染本病,故本病又称河盲症或瞎眼丝虫病。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皮疹、皮下结节、视力障碍、淋巴结肿大
主要病因: 旋盘尾丝虫感染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淋巴管造影、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裂隙灯检查、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盘尾丝虫病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侵犯眼部,而导致视力障碍,甚至失明,需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患者和带虫者为本病传染源,亦有蛛猴和大猩猩自然感染的报道,但它们是否作为传染源,目前尚不清楚。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本病经蚋类(黑蝇)传播,蚋类孳生于急流的小河,蚋叮咬时将感染性幼虫接种入皮肤,约1年发育为成虫。雌性成虫可在深部皮下纤维结节内存活长达15年。雄性成虫在各结节之间移行并定期向雌虫授精,成熟的成虫产出活的微丝蚴主要移行至皮肤和侵犯眼睛。国外主要传播媒介有:恶蚋、沙巴蚋、鳞蚋、蟹蚋、淡黄蚋、金蚋、亚马孙蚋、盖宁蚋、阿根廷蚋、血红蚋等。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生活在热带和非洲撒哈拉地区的人群。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主要分布于热带和非洲撒哈拉地区。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本病为慢性传染病,季节分布无明显差异。
病因-总述:
本病主要是由旋盘尾丝虫感染引起的,可通过蚋类叮咬传播。成虫及微丝蚴(幼虫)均有致病作用,成虫寄生于人体皮下组织中的淋巴管汇合处,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促使纤维组织增生;微丝蚴对寄生部位的损害,除了虫体活动引起的机械性损伤外,微丝蚴的代谢产物或其死亡后释放的毒性物质可引起较强的超敏反应。
病因-危险因素:
1、到疾病流行区活动长期居住在疾病流行区。
2、居住地环境差,容易孳生蚋。
症状-总述:
人体感染盘尾丝虫后,经3~15个月的潜伏期后,逐渐出现临床症状。盘尾丝虫病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眼部和淋巴结的病变。
症状-典型症状:
1、皮肤损害
(1)皮疹:可发生于脸、颈、肩等部位,最初的症状为皮肤剧痒、发热、水肿,有痛感,伴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有时带有异常色素沉着,表现为中心无色素,周围为深色斑,外观形似豹皮,故又称豹皮症。随后由于炎症反应反复发作,皮肤增厚发展为厚皮症,皮肤常出现变色、裂口,最后失去弹性,皱缩如老人,呈未老先衰面容。
(2)皮下结节:常于感染后1年左右出现,直径约2~25毫米,不痛,质地较硬,可见于身体任何部位。在非洲,多见于人体腰部、躯干及下肢大关节附近;在美洲,主要见于人体头面部和躯干上部。
2、眼部损害
盘尾丝虫对人体眼部损害最为严重,微丝蚴可在眼内到处移行,造成机械性损伤和过敏反应,可引起角膜、虹膜、视网膜及脉络膜等炎症,出现视力障碍,尤其当微丝蚴死亡后,炎症反应加重,纤维组织增生,逐渐导致失明。
3、淋巴结病变
可表现为淋巴结肿大,一般无疼痛感。
症状-并发症:
1、视神经萎缩
盘尾丝虫并可引起眼部病变,眼部视网膜、脉络膜的病变均可引起视神经萎缩,导致视力下降、偏盲甚至完全失明。
2、侏儒症
由微丝蚴直接或间接损坏垂体,可引起侏儒症。
3、股疝
盘尾丝虫病的淋巴结病变可引起股疝的发生。
就医-门诊指征:
1、在疫区居住被蚋虫叮咬后出现皮疹,可伴瘙痒,持续不退,影响日常生活;
2、自己触及到皮下结节;
3、自己触摸到淋巴结肿大;
4、长时间眼部畏光、流泪症状;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病情平稳者,可到感染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好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请着宽松、易于暴露的衣物,方便检查。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目前您的症状表现是什么?到什么程度?能否具体描述?
2、您这种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出现多久了?
3、不适症状是否影响睡眠质量?
4、最近有没有非洲居住史?
5、您是否还有其他症状?
6、有没有其他疾病?
7、您是否进行过治疗?具体如何治疗?疗效怎样?
8、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9、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症状?
2、这种症状严重吗?能治愈吗?
3、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4、您觉得我应该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治疗?
5、治疗周期多久?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治疗后还有可能复发吗?
8、在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9、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皮疹、皮下结节、视力障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可能建议做血常规、淋巴管造影、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裂隙灯检查,进一步了解病情,必要时可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然后会检查有无皮损,淋巴结有无肿大。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可协助诊断。
2、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包括皮内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查、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但因与其他线虫有交叉反应,特异性不高。
3、分子生物学检查
DNA杂交试验及PCR等技术可用于丝虫病的诊断。
检查-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皮下结节、浅表淋巴结、附睾结节等处均可进行活组织检查,查找成虫并观察相应的病理变化。
检查-其他检查:
裂隙灯检查:检查眼前房有无微丝蚴,并了解眼部病变情况。
检查-影像学检查:
淋巴管造影:常显示输入淋巴管扩张和输出淋巴管狭小,淋巴结实质缺损显影。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有疫区居住史)、临床表现(皮疹、淋巴结肿大、眼部不适等症状)、辅助检查(病理检查)来诊断盘尾丝虫病。在诊断过程中,需排除疥疮、皮癣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疥疮
疥疮是由人疥螨寄生于皮肤所致的传染性皮肤病,多有皮肤症状,主要表现为红斑、丘疹等,但一般不累及眼部,可通过患者密切接触生活史、活组织检查、皮肤检查等与本病进行鉴别。
2、皮癣
在热带地区较常见,多有皮肤病变,出现皮疹、颜色异常等,为刺激性皮肤损害,但只局限在皮肤,不会累及其他器官,可通过皮肤检查、病理检查等与盘尾丝虫病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盘尾丝虫病的治疗应在早期使用驱虫药物,疗效良好,常用药物有伊维菌素、乙胺嗪、苏拉明等。对于有皮下结节者,可行手术治疗,尽早摘除。
治疗-药物治疗:
1、伊维菌素
WHO推荐伊维菌素作为常规治疗药物。服药后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表现为头痛、肌痛、发热、厌食、失眠等,24小时内症状可自行消失。副作用的产生与体内微丝蚴含量相关,是宿主对大量死亡的微丝蚴的过敏反应。5岁以下儿童和体重小于15kg者不推荐使用,孕妇、产后一周内的哺乳妇女禁用。
2、乙胺嗪
在伊维菌素出现之前,曾是盘尾丝虫病的主要治疗药物,由于该药毒副作用大,用药期间需要住院观察,故目前临床上不主张使用该药治疗盘尾丝虫。
3、苏拉明
对成虫有杀灭作用,可能还具有使雌虫不育的效果。该药副作用大,严重者可引起肾脏损害,因此除少数病例外不能作为常规药物应用。
治疗-相关药品:
伊维菌素、乙胺嗪、苏拉明
治疗-手术治疗:
皮下结节应尽量外科手术摘除,尤其是头部结节更需尽早切除以减少或防止眼部病变的发生。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1~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在发生不可逆的眼部损害之前接受正规治疗,预后通常较好。
预后-危害性:
盘尾丝虫病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导致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预后-自愈性:
不可自愈,需积极治疗。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多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可根治。
预后-复发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去除危险因素不易复发。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蚋叮咬。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患者可有皮肤损害、视力障碍等不适,影响日常生活质量,可出现焦虑情绪。
(2)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会过分担忧、焦虑,进而影响其对治愈的信心。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遵医嘱应用药物,以便取得较好疗效,进而增加治愈信心。
(3)患者平时可参加文艺活动,如唱歌、书法、绘画、下棋等,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
日常-用药护理:
1、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
2、用药期间可能出现头痛、肌痛、发热等不良反应,如果症状严重应该及时告知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生活环境的卫生,保持室内干净。
2、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蚋再次叮咬。
3、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充足睡眠。
日常-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症状有无缓解,如治疗后不缓解或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需及时就诊。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饮食,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也应重视饮食调理,合理膳食,加强营养,促进恢复。
饮食建议:
1、多吃优质蛋白食物,如鸡蛋、豆类、瘦肉等。
2、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燕麦等。
饮食禁忌:
1、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不食生水生食。
预防措施:
可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改造环境以防止或减少蚋的孳生繁殖。
2、用药物消灭传播媒介蚋。
3、短期进入疫区工作的人员应穿防护衣防止蚋叮刺。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