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脾脓肿疾病英文名称: splenic abscess,SA疾病概述: 脾脓肿(splen...
养生
疾病名称: 脾脓肿
疾病英文名称: splenic abscess,SA
疾病概述:
脾脓肿(splenic abscess,SA)多由脾脏发生感染时出现的局部性脓液形成。患者常有寒战,发热,左上腹或左胸疼痛,触痛,脾区叩痛,左肩部放射痛及左侧膈肌运动受限等表现。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无关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脾脏、腹部
常见症状: 寒战、发热、疼痛
主要病因: 感染、外伤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B超、胸腹X线平片检查、CT检查、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脾脏扫描、穿刺检查
重要提醒: 脾脓肿较少见,多为全身感染的并发症,可表现为单发或多发。
临床分类:
根据发病原因可将脾脓肿分为转移性脾脓肿、外伤性脾脓肿、化脓性脾脓肿、免疫抑制或缺陷性脾脓肿四种。
1、转移性脾脓肿
多为继发性感染,往往是全身感染性疾病的并发症,当体质衰弱、慢性疾病、脾囊肿、脾栓塞时,致病菌如伤寒杆菌、肺炎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心内膜炎和产褥热等,均可使脾固有的防御能力下降,从而引起脾脓肿,此型常见,约占脾脓肿的75%。
2、外伤性脾脓肿
脾外伤或手术时损伤脾,细菌可直接进入受伤脾内,被膜下血肿或脾内血肿继发感染也可引起脾脓肿,脾动脉的栓塞、结扎及脾梗死区的坏死、感染均可导致脾脓肿,此型占脾脓肿的10%~15%。
3、化脓性脾脓肿
邻近脏器的化脓性感染直接侵入脾引起脾脓肿此型约占10%。
4、免疫抑制或缺陷性脾脓肿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可能发生脾的感染和脓肿。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国外数据显示,脾脓肿发生率在0.14%~0.4%。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男性青壮年是本病的好发人群。
病因-总述:
脾脓肿的病因多为继发性,当人体因各种原因导致免疫力低下、出现外伤时,致病因素超出脾脏正常承受功能,即会发生脾脓肿。脾脓肿的致病菌通常为葡萄球菌、链球菌或沙门菌。但在广泛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其致病菌谱也发生了改变,目前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厌氧菌也较为常见。
病因-基本病因:
1、血行感染
原发感染的菌栓或脓栓经血运进入脾,吞噬细胞无法将其完全清除而形成脓肿,占总病例的75%~90%。几乎所有化脓性感染都可能作为脾脓肿的原发病灶,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心内膜炎和产褥热是最常见的原发感染。
2、脾损伤或脾梗死
外伤形成的脾血肿或脾动脉结扎,栓塞引起的脾梗死可因阻留的细菌大量繁殖而导致脾脓肿,占总病例的10%~25%。
3、邻近脏器的感染
可以直接侵入脾引起脓肿,如肾周脓肿、急性胰腺炎、胃与结肠的肿瘤等,临床上较为少见,占总病例数的10%以下。
4、免疫抑制或缺陷
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患者可能发生脾感染引发脓肿。
5、脾囊肿
脾囊肿可因继发感染而转变为脾脓肿。脾功能亢进、粒细胞缺乏症等也是该病的易感因素。
症状-总述:
脾脓肿的症状多不典型,患者常有寒战、发热、消瘦、乏力等全身表现,患者可有不同部位的疼痛,疼痛性质可随部位不同有所改变。症状得不到控制时,患者可出现弥漫性腹膜炎等多种并发症。
症状-典型症状:
1、全身症状
患者常因为脾脓肿出现寒战、发热等症状。
2、疼痛
患者可有左上腹或左胸疼痛、触痛,脾区叩痛,左肩部放射痛,部分患者可因疼痛等原因出现左侧膈肌运动受限等症状。
3、脾大
约有一半的患者可在左上腹触及肿大的脾脏。
症状-并发症:
1、弥漫性腹膜炎
约1/3患者脓肿破裂可并发弥漫性腹膜炎,或穿入胃、结肠和小肠。
2、出血
脾外伤性血肿继发感染形成的脓肿破裂常会合并大出血。
就医-急诊指征:
1、腹部出现剧烈疼痛;
2、患者伴有畏寒、发热。
出现以上情况时需及时就医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腹部出现持续性疼痛;
2、患者伴有畏寒、发热;
3、患者近期出现乏力。
出现以上情况时需及时就医处理。
就医-就诊科室:
1、症状持续但不严重者可前往普外科就诊。
2、症状急骤或较重者多需前往急诊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患者如有其它原发疾病,需携带相关病历。
4、近期若服用药物治疗其他疾病,可携带药盒。
5、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
2、什么时候出现的这些症状?
3、发热最高多少度?有无寒战?
4、腹部疼痛位置在哪?什么样的疼痛?
5、是否接受过其他处理?
6、患者有无传染性疾病?
7、有无腹部外伤史?
8、有无其他疾病?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症状严重么?
2、这些症状致命么?
3、需要进行手术么?
4、我应该做什么检查?
5、手术治愈之后会有后遗症么?
6、治愈之后会复发吗?
7、我今后需要改善什么习惯么?
检查-预计检查:
脾脓肿患者一般需行初步体格检查及血常规检查判断患者症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对应的影像学手段确诊,CT检查、动脉造影和放射性核素脾脏扫描对于脾脓肿有较高的准确性,必要时可在影像学手段引导下做穿刺诊断,并对穿刺液进行镜检及培养进而指导治疗。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身视诊及局部触诊,以了解患者的全身基本情况,脾脏是否存在异常体征。对于本病的确诊有一定帮助。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对明确患者脓肿存在有一定帮助,患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常有显著增多,出现核左移,但也可能因长期应用抗生素而增加不明显。当合并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还可出现减少。脾感染严重时骨髓中幼稚细胞和网织细胞增多。
检查-其他检查:
对临床疑有脾脓肿,可考虑在B超或CT引导下行包块穿刺,脾脓肿者可抽得陈旧性积血或脓液。穿刺液应作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指导进一步的抗生素应用。
检查-影像学检查:
1、B超
可显示脾脏增大,脾内单个或多个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的无回声暗区,边缘不平整,腔壁较厚。与脾脏囊肿相比,脾脓肿无回声区边缘回声较强、模糊。无回声区内有散在小点状回声影,可见液平面,偶尔有气体回声。无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约60%病灶在脾上极,可伴有左胸积液。对于明确诊断有一定帮助。
2、胸腹X线平片检查
多表现为非特异性征象,可辅助疾病诊断。如膈肌抬高并有运动受限、脾脏阴影扩大、左胸腔积液以及肺不张等。若在脾脏内出现液平面则为特异性征象,但此种情况较为少见。钡餐造影示胃及横结肠向右前方移位,胃大弯有受压残缺现象。
3、CT检查
诊断准确度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达到90%。扫描检查发现脾脏外形向外膨隆,脾内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区,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脓肿内可见液平面或气体,脓肿壁与脾实质相等。增强扫描时脓肿壁可增强,但脓肿内容物不增强。脾脏内可见散在的钙化斑。
4、动脉造影
敏感度高,最小能够发现2cm以内的脓肿病灶。造影显示脾脏增大,动脉相时脾内有无血管的膨胀性肿块,边缘粗糙,膨胀使血管移位、变直和分开。毛细血管期,脓肿呈现边缘不规则而模糊的充盈缺损,脓肿周围无染色及血管增加,无包绕血管或血管湖,脾静脉正常。
5、放射性核素脾脏扫描
准确性高,可达80%~90%,但不能检出2cm以下的病灶。单发性较大脓肿表现为大片放射性缺损区,多发小脓肿呈放射性核素不均匀摄取图像。
诊断-诊断原则:
脾脓肿的正确诊断依赖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患者继发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特别是发生败血症现象后,如病人有左季肋部疼痛、触痛,左肩有放射痛以及左侧膈肌运动受限、脾脏阴影增大等表现者,应怀疑有脾脓肿的可能,多需进行详细的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根据脾脓肿发展过程需鉴别的疾病有所不同,分为:
1、早期未液化时应鉴别的疾病
(1)脾恶性淋巴瘤:脾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可为脾脏原发,也可以继发于全身淋巴瘤的晩期,以后者多见。在淋巴瘤临床表现基础上合并脾脏增大,上腹部不适及左上腹痛可出现腹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淋巴结活检有意义,声像图可表现为脾肿大,实质回声略低于正常脾脏,脾实质内出现单发或多发的低回声区,边界不规则,内部也可以发生液化,形成可间杂无回声与较强回声区。
(2)其他脾脏肿瘤:多数是转移瘤,以血行播散为主,大部分有原发灶症状。
(3)脾结核:少见,常为全身粟粒性结核的一部分。临床表现以结核中毒症状为主,伴上腹部疼痛。根据不同时期脾结核影像学改变,可有早期变性时表现为低回声,发生干酪样坏死,化脓早期时为高回声,液化后无回声。
2、液化后应鉴别的疾病
(1)脾囊肿:脾囊肿较常见可分为先天性和寄生虫(棘虫等)性囊肿。先天性囊肿常见,临床多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往往在查体时超声下发现形态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囊壁薄、光滑、透声性好、后方回声增强。囊肿合并感染同脾脓肿症状相似,不易鉴别。
(2)脾血肿:脾血肿常有左上腹部外伤史,以摔伤、外伤为主,血液刺激脾脏包膜引起左上腹疼痛,重者可有失血性休克等临床表现。分为脾真性破裂、脾包膜下血肿和脾实质内血肿。超声下见脾脏无回声区。
治疗-治疗原则:
良好的支持治疗及应用广谱抗生素是治疗的基础,而特效治疗是脾切除,故诊断一旦明确,应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及早手术。手术应争取做脾切除,一般脾周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粘连,若分离有困难,应先游离脾胃韧带,控制脾蒂后切除脾脏。腹内以抗生素溶液冲洗后,于脾窝留置引流管。脾与周围组织有广泛的致密粘连,切除确有困难者,可改用脓肿引流术,但疗效不如脾切除满意。
治疗-药物治疗:
脾脓肿的药物治疗以抗生素治疗为主,一般选择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和抗厌氧菌药物联合用药,长期应用应注意真菌感染问题,并根据穿刺引流脓液的细菌学培养结果,及时调整用药。
治疗-相关药品:
抗生素
治疗-手术治疗:
1、单发脾脓肿
可考虑在B超或CT引导下行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可每天用生理盐水和抗生素冲洗脓腔,待症状,体征消失,脓腔闭合后,拔除引流管。如引流治疗失败,应及时转为手术治疗。
2、多发性脾脓肿或结核性脾脓肿
多发性脾脓肿或结核性脾脓肿患者应行脾切除术,一般取左上腹经腹直肌切口进行探查,若发现脾周围有程度不等的粘连,分离后将脾切除,如粘连过于致密,脾切除困难,或患者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则可以在脓肿最表浅部位切开引流。
治疗-治疗周期:
脾脓肿的治疗周期一般在1~3个月左右。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脾脓肿预后较差,以往的资料显示总病死率可高达40%~50%,延误诊断和延迟手术是造成脾脓肿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年龄和脾脓肿的数量也与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有关,高龄,多发性或全身败血症性脾脓肿病死率高。
预后-危害性:
1、脾脓肿可破裂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或穿入胃肠引起其他问题。
2、脾外伤血肿继发感染的脓肿破裂常合并大出血,引起休克甚至死亡。
3、脾脓肿症状得不到控制会有较高的病死率。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不会自愈,应积极治疗,避免疾病进展。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积极治疗基本可以实现治愈,恢复正常。
预后-治愈率:
经积极治疗,脾脓肿的治愈率可达10%。
预后-根治性:
患者经手术切除基本可以根治。
日常-总述:
脾脓肿患者需要注意日常生活的管理,预防疾病可能造成的并发症。必要的生活习惯调整,对于改善患者症状,促进疾病恢复有重要作用。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由于脾属于免疫器官,病原菌较难侵入,该病为临床罕见疾病,易误诊延误治疗。患者易产生情绪不稳、悲观消极情绪,加上经济负担较重,往往对康复缺乏信心,对生活缺乏兴趣,闷闷不乐,胡思乱想。
2、护理要点
(1)家属应当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尽可能帮助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2)患者也应当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不可私自停药或增减药量,避免疾病进展。
日常-生活管理:
1、规律运动,促进机体的功能康复。
2、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更换患者的个人物品,定期消毒。
3、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避免受寒引发感冒,加重病情。
4、营造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定期通风,保持室内合适的温湿度。
日常-术后护理:
1、保持手术切口附近干燥、清洁,遵医嘱按时服用抗感染药物,预防感染。如果手术切口附近出现红、肿、热、痛、脓液等炎症征象,应及时就医。
2、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注意翻身和保持床铺清洁,避免褥疮的形成。
饮食调理:
肝脓肿患者需要注意日常饮食的调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宜进食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的食物。
2、多吃富含铁元素的食物。
3、注意水、维生素的补充,维持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忌食燥热、肥腻、煎炒等助热助湿的食物,忌食发物。
3、减少咖啡、浓茶等的饮用。
4、戒烟戒酒。
预防措施:
脾脓肿的发生多继发于其他疾病或损伤,常规的日常生活习惯调整对于脾脓肿的预防无较大意义。但出现可能造成脾脓肿的疾病或损伤时,积极治疗,避免疾病迁延,对于预防脾脓肿有重要意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