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球孢子菌病疾病英文名称: coccidioidomycosis疾病别名: 山谷热、球孢子...
养生
疾病名称: 球孢子菌病
疾病英文名称: coccidioidomycosis
疾病别名: 山谷热、球孢子菌肉芽肿、沙漠风湿病
疾病概述:
球孢子菌病(coccidioidomycosis)系粗球孢子菌引起的极具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多数表现为良性、具自限性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少数呈慢性播散性,累及皮肤、皮下组织、内脏和骨骼。人感染粗球孢子菌后部分患者无自觉症状,仅少数患者可播散全身,病情较重。球孢子菌病以抗真菌治疗为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低热、咳嗽、畏寒、厌食、盗汗、头痛
主要病因: 粗球孢子菌感染
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沉、真菌直接检查、真菌培养、粗球孢子菌素皮肤试验、血清学试验、组织病理、脑脊液检查、X线、CT
重要提醒: 感染粗球孢子菌后是否发病、发病的严重程度与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有关,病情危重的患者会死亡。因此患有HIV等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或是长期服用影响免疫功能药物的人群,应密切注意自身的情况,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临床分类: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
1、肺球孢子菌病;
2、播散性感染。
流行病学-传染性:
球孢子菌病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
流行病学-传染源:
传染源为患者及健康带菌者。健康成人呼吸道常有该菌存在,当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时,即可使菌体激活而发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通过呼吸进入肺部或外伤接种进入体内。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多见于中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2、农民、经常接触土壤的人、野外工作者等易患本病。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一般在干燥、高热及多风地域易流行。
病因-总述:
球孢子菌病是由粗球孢子菌引起的疾病,可通过呼吸进入肺部,或是通过外伤进入体内。患者感染后是否出现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球孢子菌的播散性感染等与宿主的免疫情况有关,播散性球孢子菌病通常与HIV感染、大量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因素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在自然界任何pH的土壤里或在自然界的任何温度中,粗球孢子菌都能生长,大多数病例是由呼吸道吸入含有本菌的灰尘而受染,或因外伤后接触本菌污染而发病。实验室工作人员亦有因吸入而受染的报道。动物如牛、驴、马、羊和狗皆可受染。大多数病例是由呼吸道吸入含有本菌的灰尘而受染,或因外伤后接触本菌污染而发病。
病因-危险因素:
各种原因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发病,比如患有免疫缺陷病、使用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妊娠或是年老等。
症状-总述:
人群感染球孢子菌后,50%~60%呈无症状隐性感染而仅球孢子菌素皮肤试验阳性,40%呈自限性感冒或流感样症状,比如咳嗽等症状,10%的患者发展为肺炎,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胸痛以及皮疹等症状,还有约< 1%的患者进展为播散性感染,患者持续发热、乏力、寒战,甚至死亡。
症状-典型症状:
1、肺球孢子菌病
约60%患者无任何症状,仅球孢子菌素试验阳性表明曾有过感染。另外40%患者有症状,在感染7~21天后出现,轻者仅如上呼吸道感染,重者有低热、咳嗽、畏寒、厌食、盗汗、头痛、咳黏液性脓痰有时伴血丝。少数一开始即表现为渗出性胸膜炎。胸口有缩窄感。偶尔有持续性严重疼痛,似冠状动脉闭塞、肋骨骨折或肾结石等。
在上述症状出现的开始几天中,约50%病例发生皮肤红斑或斑丘疹,另有3%皮损表现为结节性红斑或多形红斑。疼痛性结节出现时有发热,小腿部多见,也偶见于臀部、大腿和头皮等处。一般2~3天后消退,留下色素沉着。结节在数周后又再度出现。多形红斑好发于手掌边缘、脸、颈、上肢等处,也可表现如结膜炎或关节炎样。有时两种皮损可同时存在。有过敏性皮疹的患者被认为免疫力正在增强,一般不会发展成系统性或播散性感染。
2、播散性感染
球孢子菌的播散性感染与宿主密切相关。可播散至肺、皮肤、骨骼、关节和其他内脏等。免疫抑制、肿瘤等均是易感染因素。怀孕易导致播散性感染。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乏力、畏食、消瘦、咳嗽及咳脓性痰。骨及邻近软组织可有肉芽肿形成,常见皮肤浸润及溃烂。当脑及脑膜被侵犯,可出现颅底受累的慢性脑膜炎及脑水肿症状,个别可出现脑积水,局限性脑脓肿,患者常于数周内死亡。
症状-并发症:
患者的肺部病变常进一步引发肺部的其他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严重者可能出现支气管扩张、气胸或是大咯血。
症状-伴随症状:
1、极少数患者伴发胸膜炎。
2、患者可能出现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
就医-门诊指征:
当您出现低热、咳嗽、畏寒、厌食、盗汗等症状,且曾有过疾病流行区的生活、旅游经历时,请您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通常选择感染科就诊即可,如果呼吸道症状严重,有呼吸困难等情况,也可选择呼吸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哪里不舒服?
2、您的症状是何时出现的?是否有外出旅游的经历?
3、您是否有免疫功能异常?是否患有艾滋病?
4、您是否正在服用药物?分别是什么药?
5、您是否有过器官移植、放化疗的经历?
6、您原来出现过类似的症状吗?
7、您出现症状后进行过哪些治疗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我的疾病能治好吗?
3、都有哪些治疗方法?您推荐哪些方法?
4、我的疾病会传染吗?我身边的人该如何防护?
5、我在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吗?
6、是否需要复查?大概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通常选择血常规、血沉检查对患者的病情做初步了解,然后通过真菌直接检查、真菌培养、粗球孢子菌素皮肤试验、血清学试验、组织病理等对病原体进行检测,并通过脑脊液检查、X线、CT等了解身体组织的受损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沉
白细胞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数目增加。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增多明显。血沉持续加快。
2、真菌直接检查
取痰、脓、脑脊液、关节液等加10%KOH液直接镜检可见圆形厚壁孢子称球囊,20~80μm大小,内中充满内孢子。内孢子直径2~4μm。
3、真菌培养
粗球孢子菌为双相菌。标本接种于沙氏琼脂室温培养为真菌相,3~4天即有棉花样菌落生长,日久呈粉末样。镜检有大量关节孢子和关节菌丝。
4、粗球孢子菌素皮肤试验
阳性表示过去或现在有粗球孢子菌感染。如果症状继续存在或加重但皮肤试验转为阴性则表示病情恶化。
5、血清学试验
用于诊断、预后判断和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常用的血清学试验有免疫扩散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沉淀试验和乳胶凝集试验适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荧光抗体染色对病理标本和培养的菌落具有诊断和鉴别价值。外抗原试验用于培养的真菌相菌落的菌种鉴定和鉴别。
6、脑脊液检查
可见其中白细胞和蛋白量增高而葡萄糖下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少见,但如果出现则强烈提示球孢子菌性脑膜炎诊断。
检查-病理检查:
可通过病理检查发现球孢子菌病的特征性病理学改变,损害呈急性化脓性反应,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有时有干酪样坏死。脓肿内可找到病原菌的球囊,含有内孢子。有助于疾病的确诊。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和CT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肺部的病变情况,比如肺的纤维化、空洞、纵隔淋巴结肿大等。怀疑有其他器官受累时,也可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病情。
诊断-诊断原则:
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患者咳嗽等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病情的变化情况,同时了解患者是否有疾病流行区的居住、工作、旅行经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血常规、真菌培养、血清学检验、X线等辅助检查结果做出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鼻孢子菌病
鼻孢子菌病是由鼻孢子菌所引起,鼻孢子菌和粗球孢子菌的组织相十分相似,但是鼻孢子菌病的球囊远大于球孢子菌的球囊,含内孢子数目也多。
2、皮炎芽生菌病
皮炎芽生菌病由皮炎芽生菌引起,仅限于北美大陆,症状酷似本病。鉴别有赖于真菌学检查及动物接种。皮炎芽生菌对试验动物不敏感,而粗球孢子菌常引起豚鼠迅速死亡。
3、瘰疬性皮肤结核
类似播散性球孢子菌病。瘰疬性皮肤结核很少有全身症状,预后良好;而播散性球孢子菌病累及多种脏器,产生各种不同症状。根据病史、病程经过、真菌检查及组织病理改变可鉴别两病。
4、其他
还应与感冒、流感、梅毒、支气管炎、肺炎、结核、恶性肿瘤、脑肿瘤、脑脓肿、脑膜炎、骨髓炎,及其他深部真菌病如隐球菌病、孢子丝菌病、组织胞浆菌病、足菌肿和放线菌病等相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大多数原发性肺球孢子菌病不需要特别治疗,可以自愈,但应注意休息,保证营养支持。如有发热、体重减轻、乏力数周至2个月不能缓解的患者需治疗,应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播散性病例应选择及时和足够的全身抗真菌治疗,需要时辅以外科手术。
治疗-药物治疗:
抗真菌治疗可选择两性霉素B、氟康唑或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主要用于播散性感染。脑膜炎患者首选氟康唑,对中枢神经的粗球孢子菌感染,需终身服用。
治疗-相关药品:
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
治疗-手术治疗:
1、对于孤立的肺部肉芽肿结节,或慢性肺部空洞,药物治疗无效,宜手术切除,医生通常会将局部的病变切除。
2、骨、关节及软组织病损一般可选择以切除,将病变的组织通过手术去除。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8~12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球孢子菌病的预后与临床类型、患者自身情况相关,症状较轻者无需治疗可以自愈,而出现播散性感染时患者症状重,有复发风险,有时需要终身治疗,有些患者会死亡。
预后-危害性:
1、患者可能出现肺部结节、空洞、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炎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2、粟粒性播散患者会出现高热、寒战、大量出汗、虚脱,多在数周内死亡。
3、当脑及脑膜被侵犯,可出现颅底受累的慢性脑膜炎及脑水肿症状,个别可出现脑积水,局限性脑脓肿,患者常于数周内死亡。
预后-自愈性:
症状较轻者不需要积极地治疗,可以自愈。
预后-治愈性:
症状较轻者经过(或无需)经过治疗,可以治愈。
预后-治愈率:
治愈率目前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结果,通常多数患者症状较轻,预后良好。
预后-根治性:
部分患者停药后会复发,脑膜炎患者可能需要终身服药。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尽量避免感染的发生,出现外伤及时处理。可以通过合理运动、充足睡眠的方法保证自身的免疫力维持正常功能,同时避免危险的性行为,以免感染艾滋病,引起免疫功能下降。
日常-生活管理:
1、生活中注意避免感染发生,运动、工作中注意保护自己,避免发生外伤。
2、出现外伤及时处理,尤其是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3、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4、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5、最好戒烟。
6、避免危险的性行为,避免感染HIV。
饮食调理:
患者无需特殊的饮食护理,选择健康、均衡的饮食即可,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有利于身体恢复;少吃过于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少饮酒。
饮食建议:
1、保证每日热量摄入,不要过度节食。
2、摄入足量的蛋白质,选择瘦肉、鱼肉等脂肪含量少的食物作为蛋白质来源。
3、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4、适当添加粗粮,有利于营养的均衡摄入。
饮食禁忌:
1、少吃辛辣刺激、过于油腻的食物,少吃腌制、熏烤的食物。
2、少饮酒,不要一次性大量饮酒。
3、避免暴饮暴食,养成规律的进食习惯。
预防措施:
1、尽量避免进入疾病流行的地区,少去干燥、高热及多风地域。
2、初到流行区或干燥、高热及多风的地区的人,由于机体免疫力差,应注意预防感染,可以减少外出的频率以及时间,外出时佩戴口罩。
3、球孢子菌的菌丝型菌落传染性强,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特别注意预防感染。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