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疾病英文名称: breast intraductal papillom...
养生
疾病名称: 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
疾病英文名称: breast intraductal papilloma
疾病别名: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疾病概述:
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breast intraductal papilloma)又称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头及乳晕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本病临床较常见,以40~50岁妇女居多,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临床以乳头溢液、乳腺肿块为主要表现。本病经手术切除后通常预后较好,但也有少数病人可以发生癌变。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未见明确证据表明有遗传性
就诊科室: 乳腺外科、肿瘤科
发病部位: 乳房
常见症状: 乳头溢液、乳腺肿块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乳腺超声、乳腺X线、乳腺磁共振(MRI)、乳管镜检查、乳腺导管造影检查、细胞学检查(脱落细胞学、针吸细胞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
重要提醒: 导管内乳头状瘤虽为良性肿瘤,但6%~8%的患者可能发生癌变,因此应早诊断、早治疗。
相关中医疾病: 乳衄
临床分类:
基于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生位置分为
1、中央型
位于乳腺中央区乳晕下方,多发生在乳管壶腹以下1.5cm的一二级乳管(壶腹是指乳管接近乳头膨大成囊状的部位),又称大导管内乳头状瘤。
2、外周型
位于乳腺的周围象限,是乳腺终末导管小叶系统发生的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导管内乳头状瘤临床常见,占乳房良性肿瘤的2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导管内乳头状瘤好发于40~50岁生育后的女性(经产妇)。
病因-总述:
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增高或相对增高有关。雌激素水平增高可以引起乳腺导管扩张,上皮细胞增生,从而可能形成导管内乳头状瘤。
症状-总述:
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因乳头溢液污染内衣而引起注意。乳头溢液为最常见和最主要的临床症状,常可在乳晕区附近可找到“触发点”,手指压迫该处可见乳头导管开口处有液体流出,有时也可在其附近触及直径小于1cm的肿块。溢液可为血性、暗棕色或黄色液体。
症状-典型症状:
1、乳头溢液
乳头溢液是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最常见的典型症状。多为单侧单个导管溢液,部分为双侧乳头溢液或单侧多管溢液。溢液的颜色可为血性、暗棕色或黄色。
2、乳腺肿块
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肿块较小,多数情况下摸不到肿块,部分患者有时也可在乳头附近摸到直径小于1cm的肿块,偶尔也会有较大的肿块。
症状-并发症:
少数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可能会发生癌变情况。
症状-伴随症状:
可伴有心烦、胀痛或乏力等症状。
就医-门诊指征:
1、乳头出现血性、暗棕色或黄色溢液。
2、乳头附近摸到肿块。
3、伴乳房胀痛等不适。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如发现乳头溢液、乳房肿块等症状,可及时去乳腺外科或肿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乳房及胸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胸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都有哪些不适症状?
2、出现症状有多久了?这些症状什么时候加重?
3、曾到别的医院就诊吗?做过哪些检查?
4、有进行过治疗吗?
5、平常月经正常吗?
6、是否还患有其他疾病?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会癌变吗?
2、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3、治疗效果如何?有什么不能做的?
4、手术有没有后遗症?
5、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乳头溢液或摸到乳腺上有肿块时,应及时就医,就医时,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乳腺超声、乳腺X线、乳腺磁共振(MRI)、乳管镜检查、乳腺导管造影检查、细胞学检查(脱落细胞学、针吸细胞学检查)或病理组织学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并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1、体格检查的内容
患者需在明亮光线下,自然端坐,两臂自然下垂或置于膝上,充分显露双乳以利于两侧对比。
(1)乳房视诊:医生会观察乳腺的发育情况、两侧乳房是否对称、大小是否相似,观察皮肤有无发红、水肿、破溃、“橘皮样”变、静脉曲张,同时还需注意乳头是否有回缩凹陷,乳头、乳晕有无糜烂、脱屑等。
(2)乳房触诊:按照乳房的外上、外下、内下、内上侧的顺序依次触诊是否有结节、肿块等,若发现乳腺肿块后,还应触诊肿块的部位、大小、质地、边界是否光滑、活动度如何。
(3)触诊淋巴结:触诊乳房周围、腋下淋巴结是否有肿大等异常体征。
2、体格检查的结果
患者乳头可有血性或黄色分泌物溢出,乳头周围可触及肿块,肿块一般较小,表面光滑,按住肿块可有分泌物从乳头溢出。周围淋巴结无肿大。
检查-病理检查:
采用手指按压法确定溢液的导管口,然后插入钝头细针,注射亚甲蓝染色剂,沿针头或亚甲蓝显色部位作放射状切口,或沿乳晕作弧形切口,切除该导管及周围的乳腺组织,并常规进行病理检查。
检查-其他检查:
1、乳管镜检查
诊断乳管内病变通常采用乳管镜检查。乳管镜检查是从溢液乳管口处放入纤维乳管镜,可在镜下直接观察肿物情况,还可镜下取组织进行活检,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2、乳腺导管造影检查
乳腺导管造影是将造影剂注入溢液导管后进行摄片,可显示乳腺导管的病变情况。
3、细胞学检查
包括脱落细胞学或针吸细胞学检查。
(1)脱落细胞学检查:是通过采集乳头溢液,制成细胞学涂片,经显微镜观察,了解病变的细胞学特征,如能找到瘤细胞则可明确诊断,虽然阳性率较低,但可重复进行。
(2)针吸细胞学检查:对于体检发现肿块的患者,可进行此检查,通过对针头内吸取的细胞进行分析,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有一定意义。但最后确诊通常还以病理组织学检查为准。
检查-影像学检查:
1、乳腺超声
较大的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超声检查可见到扩张的导管和肿瘤影像。
2、乳腺X线
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X线可看到乳晕后导管影增粗伴密度增高的结节状影,部分肿瘤可出现小点状、桑葚状钙化影。
3、乳腺磁共振(MRI)
导管内乳头状瘤典型的MRI表现为小于3cm的单发肿块,边缘光整伴导管扩张。
诊断-诊断原则:
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通常需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但最后确诊还应以病理组织学检查为准。在诊断过程中,医生还需排除乳腺癌、乳腺增生病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1、乳头经常有血性或黄色分泌物溢出。
2、可在乳头根部触及肿块,可移动,不与皮肤粘连,挤压乳头时可见血性或其它颜色分泌物。
3、本病多见于40~50岁生育后的妇女。
4、细胞学检查、病理检查、乳腺导管造影等可帮助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乳腺癌
乳腺癌也可见到乳头血性溢液,其溢液多为单侧单孔,常伴明显肿块,且多位于乳晕区以外,肿块质地坚硬,活动度差,表面不光滑。而导管内乳头状瘤多为表面光滑的肿块,质地较软,可活动。乳腺磁共振及病理学检查可对两者予以鉴别。
2、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部分患者也可伴有乳头溢液,但乳腺增生病常为双侧多孔溢液,以浆液性为多,血性较少,且有乳房肿块,并有周期性乳房疼痛等症状。而导管内乳头状瘤可为血性溢液,乳房多无疼痛、肿胀等症状。乳管镜检查可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治疗目的是彻底去除病灶、缓解症状、防止复发及癌变。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经手术完全切除者一般很少复发。
治疗-药物治疗:
导管内乳头状瘤较少使用药物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目前暂无特效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导管内乳头状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通常根据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1、如果为单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时将病变的导管系统切除即可。
2、如果为多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因其较易发生恶变,则应将病变导管及其周围的乳腺组织一并切除(乳腺区段切除)。
3、若患者年龄大于50岁,造影显示为多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经病理检查发现有导管上皮增生活跃甚至已有上皮不典型性改变者,则宜行乳房单纯切除+即刻乳房重建手术,以防发生癌变。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若手术范围切除合理,一般很少复发,大多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能发生癌变,预后相对较差。
预后-危害性:
6%~8%的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可能发生癌变。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手术治疗。
预后-治愈性:
导管内乳头状瘤经积极手术切除治疗,一般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通过手术彻底切除后可根治。
预后-复发性:
1、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切除范围合理,一般很少复发。
2、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若手术切除不彻底,可导致肿瘤复发。
日常-总述:
良好的日常护理及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康复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家属应多关心、安慰患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患者也应遵医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防止疾病进展或复发。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问题
由于患者缺乏对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治疗、预后和康复相关知识,担心疾病能否可以治愈、是否容易复发或癌变等问题,因而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
2、护理措施
(1)患者应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及预后,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避免精神紧张。
(2)对于此类患者,其家属应主动关心体贴患者,了解其思想情况,尽量为其解除思想顾虑。
日常-生活管理:
1、规律作息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注意调整休息时间,遵守合理的作息时间。
2、保持精神愉快
正确认识疾病,避免精神紧张,因此日常应保持精神愉快、乐观开朗。
3、运动
可参加适量的运动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
日常-复诊须知:
1、一般术后1个月后复查。
2、复诊需要检查乳腺B超、乳腺X线片或者乳腺磁共振以了解术后恢复情况、有无复发等。
日常-术后护理:
1、切口护理
保持刀口敷料整洁、包扎固定好,必要时用胸带加压包扎,防止出血。
2、引流护理
保持引流通畅,准确记录引流的量、颜色、性质。每天更换负压吸引器,更换时无菌操作防止引流液倒流。
3、疼痛护理
观察疼痛性质,如为单纯刀口疼痛可适当使用止痛剂,如胀痛且有压迫感,则应考虑是否有血肿形成,要及时告知医生并接受相关处理。
饮食调理:
合理的饮食调理对疾病的治疗、康复以及保持身体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需要注意在日常中合理补充营养,健康饮食,避免不良饮食习惯。
饮食建议:
1、饮食规律,定时进餐。
2、养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三餐分配要合理。
3、注意营养丰富均衡,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4、可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对促进疾病康复有积作用。
饮食禁忌:
1、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对机体产生不良刺激,影响恢复。
2、少食用烟熏、霉变、腌制的食物。
3、避免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乳房导管内乳头状瘤目前还没有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患者每月做1次乳腺自我检查,并定期到医院体检,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1、乳腺自查最佳时间
应选择在月经过后或两次月经中间,此时乳腺比较松软,无胀痛,容易发现异常,对已停经的妇女可选择每月固定的时间进行自查。
2、乳腺自查的方法
(1)观察:站立或坐于镜前,面对镜子仔细观察自己两侧乳腺,包括乳腺大小、形态、轮廓、皮肤及颜色有无改变,乳头有无抬高、回缩、溢液等。
(2)触诊:手指伸开并拢,用手指指腹侧触摸乳腺,左手查右侧,右手查左侧,可按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触摸,不要遗漏乳头、乳晕及腋窝部位。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