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森林脑炎疾病英文名称: forest encephalitis疾病别名: 蜱传脑炎、苏联...
养生
疾病名称: 森林脑炎
疾病英文名称: forest encephalitis
疾病别名: 蜱传脑炎、苏联春夏脑炎
疾病概述:
森林脑炎(forest encephalitis)又称蜱传脑炎、苏联春夏脑炎,是急性神经系统传染病,属于森林地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由森林脑炎病毒所致,该病毒又称蜱传脑炎病毒。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野鼠,蜱为其传播媒介。当蜱吸吮被病毒感染的啮齿动物血液后,病毒在蜱体内繁殖,人类在被蜱叮咬后经皮肤、黏膜感染。少数因饮用含病毒的羊奶经消化系统感染。实验室工作人员可经口吸入或通过黏膜感染。临床上以突发高热、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和瘫痪为特征。本病致死、致残率约为10%~20%,呼吸肌麻痹是主要死亡原因,患者常有后遗症。轻症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可控制病情,预后良好,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发生后遗症几率也较高。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急诊科、传染科
发病部位: 头部、颅脑
常见症状: 高热、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瘫痪
主要病因: 感染森林脑炎病毒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脑脊液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查、病毒分离、脑电图、心电图
重要提醒: 本病致死、致残率约为10%~20%。常见支气管肺炎、心肌炎及唇疱疹等并发症,还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后遗症,需要患者积极治疗。
临床分类:
1、按病情轻重分型
分为重型、普通型、轻型和顿挫型四型。
2、按临床神经系统表现与病理特点的分型
(1)脑膜炎型:主要是头痛、恶心、呕吐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受累的临床表现,而无瘫痪或意识障碍。
(2)脑膜脑炎型:除脑膜炎型症状外尚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可伴有惊厥、锥体束征或锥体外系统体征。
(3)脑干型:除脑膜脑炎症状,还有脑干运动神经核损害表现。如面神经和舌下神经瘫痪,语言障碍和吞咽困难等表现。
(4)脊髓灰质炎型:主要表现为肌肉弛缓性瘫痪。
(5)上升型:开始症状轻,下肢出现瘫痪,此后病变随神经通路上升至颈部,可致周围性呼吸麻痹,最后为延髓麻痹。
(6)混合型:是临床上症状最重的一型,具有上述几型临床综合表现,病死率极高。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为啮齿动物,如灰鼠、野鼠、刺猬等。而蜱不仅是传播媒介,也是重要的储存宿主。当蜱吸吮受染啮齿动物的血液后,病毒在蜱体内繁殖,并可越冬和经卵传代。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人类多由蜱叮咬后经皮肤、黏膜感染,少数可因饮用含病毒的羊奶经消化系统感染。此外,实验室工作人员可经口吸入或通过黏膜而感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感染森林脑炎病毒的人群临床发病率高达80%。
流行病学-死亡率:
本病致死、致残率约为10%~20%。远东亚型报告的病例病死率≥20%,西伯利亚亚型为6%~8%,欧洲亚型为1%~2%。呼吸肌麻痹是森林脑炎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占58.8%。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人类普遍易感,但具有明显的职业特点,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在感染最严重的地区,该病也通常局限于居住在森林中的人群。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本病的分布具有严格的地区性,与蜱的分布密切相关。我国森林脑炎主要流行于东北部,如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及新疆地区。除了上述地区之外,我国西部和西南部包括云南地区在内的9个省市也有森林脑炎病毒存在。此外,在东欧、中欧和北欧一些国家、蒙古及俄罗斯联邦,森林脑炎病毒是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该病的流行有严格的季节性,每年5月份上旬开始,6月份为高峰,7~8月份下降,呈散发状态,约80%病例发生在5~6月份。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近几年,到林区旅游者发病率有所上升。
病因-总述:
当蜱吸吮被病毒感染的啮齿动物血液后,病毒在蜱体内繁殖,人类在被蜱叮咬后经皮肤、黏膜感染。少数因饮用含病毒的羊奶经消化系统感染。实验室工作人员也可经口吸入或通过黏膜感染病毒。
病因-基本病因:
1、森林脑炎病毒属小型嗜神经病毒,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病毒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不强,煮沸或加热至60℃10分钟即被灭活,对乙醚、丙酮均敏感,但耐低温,在0℃50%甘油中可保存1年。
2、目前森林脑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局部淋巴结、肝、脾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后入血,引起病毒血症,并达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病变。
3、森林脑炎发病与否及病情轻重与侵入病毒的数量和机体免疫状态有关。如果侵入病毒量少,则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进程中被灭活,表现为隐性感染或为轻型病例,如果侵入的病毒量多或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大量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则表现为显性感染。
症状-总述:
森林脑炎主要表现为高热、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瘫痪等。病程长短不一,一般约2~4周,体温恢复正常后症状逐渐消失,但约半数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症状-典型症状:
1、潜伏期一般为10~15日,也可长达1个月。主要有高热、头痛、头昏、乏力、全身不适、四肢酸痛等表现。
2、不同类型的森林脑炎,临床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都不相同,主要如下:
(1)普通型:急起发病,1~2日内达高峰,体温一般在38℃以上,大多数持续5~10日后下降或再度上升,以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24小时体温波动不超过1℃)为最常见,也可呈双峰热(持续高热,24小时内发热呈2次升降)或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颈和肢体瘫痪及脑膜刺激征。偶有出血性皮疹,部分患者出现心肌炎症状,表现为胸闷、胸痛、呼吸急促、下肢浮肿、心跳加快、心跳节律紊乱等。
(2)重型:除高热或过高热,迅速出现脑膜刺激征及瘫痪外,还有昏迷等脑实质损害,数小时内进入抽搐、延髓麻痹而死亡。
(3)轻型:中度发热,有脑膜刺激征,无瘫痪及意识障碍,1周左右体温降至正常。
(4)顿挫型:仅有轻度发热、头痛、恶心、呕吐,体温1~3日后降至正常。
(5)罕有疾病呈慢性化发展,特征是疾病进展缓慢≥6个月,主要是西伯利亚亚型,包括儿童病例。
(6)疾病的严重性和病毒亚型相关,远东亚型比欧洲亚型引起的疾病更严重,西伯利亚亚型严重程度中等。
2、神经系统症状主要包括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瘫痪,具体表现如下:
(1)脑膜刺激征:是该病最早出现和最常见的体征,一般可持续5~10日,意识清楚后仍可存在。
(2)意识障碍:半数以上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谵妄、昏睡,乃至深度昏迷状态。也可表现为狂躁不安、惊厥和神经错乱等,意识障碍随体温下降而逐渐恢复。
(3)瘫痪:多发生在颈部、肩胛肌和上肢肌肉,其次为偏瘫和下肢瘫痪,脑神经瘫痪不多见。该病多呈弛缓型,常出现于发病第2~5日,发生在颈部或肩胛肌时出现该病特有的头部下垂症状。瘫痪一般经2~3周后逐渐恢复,约半数出现肌肉萎缩。
症状-并发症:
森林脑炎常见并发症为支气管肺炎,多见于昏迷或延髓麻痹的患者,此外为心肌炎及唇疱疹。还可能出现认知语言障碍、共济失调、头痛、听力丧失、脊神经瘫痪等后遗症。少数患者病情迁延长达数月甚至1~2年,患者可出现弛缓性瘫痪、癫痫及精神障碍等。
症状-伴随症状:
本病无明显伴随症状。
就医-急诊指征:
1、高热、抽搐。
2、嗜睡、谵妄、昏睡、狂躁不安、惊厥、神经错乱、昏迷。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发热、头昏、头痛。
2、乏力、全身不适、四肢酸痛。
3、胸闷、胸痛、呼吸急促、下肢浮肿、心跳加快、心跳节律紊乱。
4、恶心、呕吐。
5、瘫痪、头部下垂、肌肉萎缩。
以上情况均须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1、如果出现高热、抽搐、意识障碍,需要立即前往急诊科。
2、如果出现头昏、头痛、乏力、胸闷、瘫痪等一般症状,需要去传染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检查,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您不舒服有多久了?发作有没有规律?
3、是否有被蜱叮咬过?
4、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您是否有进行治疗?进行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6、您的工作是什么?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3、我为什么会得病?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
6、需要治疗多久?
7、能治好吗?
8、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9、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初步作出诊断,然后进行脑脊液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查、病毒分离、脑电图、心电图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以及确定病情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1、确定是否有脑膜刺激征,检查主要包括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
2、明确有无瘫痪,以及瘫痪的部位以及严重程度。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是临床检查的基础项目,可了解是否存在感染,有助于疾病诊断。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多为(10~20)×109/L之间,以中性粒细胞增高为主。
2、脑脊液检查
主要为了明确有无颅内感染,从而协助诊断。被检者取侧卧位,医生进行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送至检验科检查分析。患者可有脑脊液压力升高,细胞数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
3、免疫学检查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血清中的IgM抗体,可早期诊断该病。
4、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查
通过对致病菌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以确定致病菌的种类,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PCR方法可直接检测脑脊液、血清样本中的病毒RNA,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5、病毒分离
可取死亡患者的脑组织分离病毒,作小鼠脑内接种,或用Vero细胞、BHK21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检查-其他检查:
1、脑电图
可反映被检者大脑电活动,明确是否有脑部异常放电,评估脑功能。
2、心电图
了解是否有心脏节律异常,明确是否有心肌损害。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季节、职业、发病地区、蜱叮咬史等流行病学资料,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如突发高热、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和肌肉瘫痪等,最终确诊依赖于实验室检查。
诊断-鉴别诊断:
1、流行性乙型脑炎
两者均有发热、意识障碍等表现。流行季节多发生在夏季,主要见于10岁以下儿童,发病地区主要在温带及亚热带,临床表现急性期以肌张力升高、强直性痉挛多见,一般不出现弛缓型瘫痪和肌肉萎缩。森林脑炎在每年5月份上旬开始,6月份为高峰,7~8月份下降,多见于男性、青壮年,主要流行于我国东北部、西部和西南部,主要表现为高热、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瘫痪等。可通过脑脊液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查等检查鉴别。
2、脊髓灰质炎
两者均可出现发热、瘫痪。脊髓灰质炎多见于幼儿,一般是肢体弛缓性瘫痪,而颈肌、肩胛肌瘫痪使头下垂者少见,一般不会有有意识障碍。而森林脑炎多见于男性、青壮年,瘫痪多发生在颈部、肩胛肌和上肢肌肉,因此常见头下垂,可发生意识障碍。可通过脑脊液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查等检查鉴别。
3、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也可出现肌肉弛缓性瘫痪,与森林脑炎类似,但一般呈对称性,且常伴有感觉障碍,不会有意识障碍。而森林脑炎不会有感觉障碍,而且半数以上患者有意识障碍。可通过脑脊液检查、免疫学检查等检查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森林脑炎。早期使用高效价丙种球蛋白,可获得较好疗效。同时及时处理高热、昏迷、惊厥、呼吸衰竭等症状,并对瘫痪等后遗症采取康复措施。
治疗-一般治疗:
1、高热
高热可加快脑代谢、增加脑血流量,促使脑水肿形成及颅内高压,室温应控制在25℃以下,以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
2、惊厥
可使用止痉剂,如地西泮、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钠等,并对发生惊厥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因脑水肿所致者,应以脱水剂治疗为主,可用20%甘露醇同时可合用呋塞米(速尿)、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如果因气道分泌物堵塞致脑细胞缺氧者,应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如果是儿童因高热所致惊厥,应迅速降温。
3、呼吸障碍和呼吸衰竭
深昏迷患者喉部痰液增多影响呼吸时,应加强吸痰、给氧,或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哌甲酯、二甲弗林等药物,以保证患者正常呼吸。如果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应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采取机械通气。
治疗-药物治疗:
可进行病原治疗及免疫疗法。目前尚无肯定的治疗方法,但可在急性期使用干扰素、利巴韦林等,或使用血清疗法和丙种球蛋白等。
治疗-相关药品:
地西泮、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钠、20%甘露醇、呋塞米(速尿)、尼可刹米、哌甲酯、二甲弗林、干扰素、利巴韦林、丙种球蛋白
治疗-手术治疗:
该病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患者需要住院隔离。昏迷者要定时翻身、侧卧、吸痰,以防止继发性肺部感染。重症患者应输液,并酌情补充钾盐,纠正酸中毒,但输液量不宜过多,以防止脑水肿。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大概为3个月左右。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中医治疗:
对瘫痪等后遗症可采用针灸、推拿、理疗、体疗等康复措施。
预后-一般预后:
轻症患者经过积极治疗预后良好,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发生后遗症几率也较高。
预后-危害性:
1、森林脑炎常见并发症为支气管肺炎,多见于昏迷或延髓麻痹的患者,此外为心肌炎及唇疱疹。呼吸肌麻痹是森林脑炎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占58.8%。
2、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表现为认知语言障碍、共济失调、头痛、听力丧失及脊神经瘫痪等。
3、少数患者病情迁延长达数月甚至1~2年,患者可出现头部下垂、上肢轻瘫、肌肉萎缩、癫痫及精神障碍等。
预后-自愈性:
本病通常需要积极的治疗。
预后-治愈性:
早期经过及时治疗,可控制病情。
预后-治愈率:
目前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结果。
预后-根治性:
在治愈后,如不再次接触病原体,通常不会复发。
日常-总述:
日常需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注意床铺清洁,勤换衣物,做好口腔护理,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起到增强治疗效果、促进身体康复的作用。
日常-心理护理:
由于持续的发热和病情的发展,可能导致患者紧张、恐慌、忧虑、躁动等情绪,家属应该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告知患者积极配合在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与患者多进行有效沟通,多鼓励患者,缓解其心理压力,促进身体尽快恢复。
日常-生活管理:
1、夏季多汗,随时用软毛巾蘸干汗液,并在出汗较多的部位涂以爽身粉,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注意床铺清洁,勤换衣物,减少物理刺激。
3、保持口腔卫生,如果有口唇干裂可以涂甘油,保持湿润,并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口唇。
4、注意休息,减少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5、保持室内干净、整洁、空气流通。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增强治疗效果,帮助控制病情发展。日常需要加强营养,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多补充维生素,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奶制品注意要煮沸后饮用。
饮食建议:
1、加强营养,并注意饮食均衡。
2、多进食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
3、注意补充维生素,多吃新鲜水果、绿叶蔬菜。
4、奶制品注意要煮沸后饮用。
饮食禁忌:
1、忌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肥肉、甜点、辣椒、生姜、羊肉、海鲜等。
2、避免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可通过注意环境卫生,进入林区工作时做好个人防护,来预防森林脑炎。主要措施如下:
1、注意工作及生活场所周围的环境卫生,加强防鼠、灭鼠、灭蜱工作。
2、进入流行区域时,穿杀虫剂浸渍的防护衣服或使用驱虫剂是最好的短期防护措施。
3、穿五紧防护服,将袖口、领口、裤脚等处扎紧,头戴防虫罩,防止蜱的叮咬。
4、奶制品需要煮沸后饮用。
相关疫苗:
1、目前国际上有奥地利和德国分别制造的FSME-Immun和Encepur疫苗,俄罗斯根据远东亚型病毒生产了莫斯科TBE疫苗和Encevir疫苗。
2、地鼠肾纯化疫苗是我国森林脑炎的疫苗,基础免疫为两针,间隔14天。中和抗体阳转率达85%,免疫力可维持一年,以后每年强化接种1次。疫苗接种后1.5~2个月可产生抗体,故应在3月份完成接种。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