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神经性贪食症疾病英文名称: bulimia nervosa疾病概述: 神经性贪食症(bu...
养生
疾病名称: 神经性贪食症
疾病英文名称: bulimia nervosa
疾病概述: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是指反复发作的、不可控制的冲动性的暴食,继之采用自我诱吐、导泻、利尿、禁食或过度运动来抵消体重增加为特征的一组进食障碍。神经性贪食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生物学因素、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暴食的定义为阵发性的、无法控制的、短时间内快速大量的进食。神经性贪食症患者体重波动很大,但没有神经性厌食那样的严重体重减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频繁暴食、自我导泻、利尿、禁食、过度运动
主要病因: 生物学因素、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管紧张素水平检查、X线检查、头颅CT、MRI检查、心电图检查
重要提醒: 健康人群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方式缓解自己的压力,以免出现暴食的行为。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常见于青少年及女性,但也可发生于男性及成年人。
病因-总述:
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生物学因素
孪生子有较高的同病率,国外一项2163例女性孪生子调查显示,神经性贪食并发率为22.9%,超出一般危险性8倍以上;异卵双生子并发率为8.7%,家庭成员中有55%易患此病。双生子研究还发现,神经性贪食的遗传率为28%~83%,提示遗传因素起一定作用。
2、心理因素
神经性贪食患者的病理心理特点包括低自尊、高神经质水平、对亲密关系的恐惧、无能感、歪曲的身体表象、对社会赞赏和避免冲突的强烈需要、自我期望高、情绪不稳定等。用MMPI人格测验比较神经性贪食和酒精及物质滥用的女性,发现两组人格特征非常相似。在抑郁、冲动、愤怒、反叛、焦虑、深思熟虑、社会退缩及特异性思维等方面得分较高。
3、社会因素
就心理学机制而言,“苗条”文化既可产生对食欲的压抑,也可呈现反转相,表现为暴饮暴食。因此,有人认为,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
4、家庭因素
该类患者在家庭冲突中被抛弃、被忽视比神经性厌食患者更为多见,儿童期不良经历越多的女性暴食的危险性越大。
症状-总述:
神经性贪食的症状表现为频繁的、不可控制的暴食,随后又会采用自我导吐、利尿、过度运动等方式来减轻体重。
症状-典型症状:
1、核心症状
(1)频繁的暴食发作:频繁的、不可控制的暴食是本症的主要特征。暴食常在不愉快的心情下发生,发作时食欲大增,其食量为常量的数倍,且进食速度很快,在暴食期间消耗的食物通常是高热量、口感好的易于快速食用的食物。发作频率不等,多数为一周内发作数次。发作间期食欲多数正常,仅少数食欲下降。
(2)暴食之后常有补偿行为:因恐惧暴食带来的体重增加,患者常采取多种手段增加排泄,减少吸收或过度运动。如食后呕吐、导泻、服利尿剂、减肥药、减少食量或禁食。患者的体重波动很大,但没有神经性厌食那样的严重体重减轻,大多数患者体重正常或略增加,不足1/4的患者体重下降。
2、精神症状
患者开始时为暴食行为感到害羞,偷偷进行,常伴有情绪改变,表现为焦虑和抑郁,内容多与体重和体型有关。暴食后出现厌恶、内疚和担忧,有的为此而产生自杀观念和行为。焦虑、抑郁发生率高于神经性厌食,自杀的危险性更高。
3、躯体症状
可以出现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和各器官功能的严重损害。由于反复咀嚼和呕吐可产生腮腺、下颌腺肿大、龋齿等体征。反复自我催吐可以导致食道撕裂并致休克、心律失常;脱水性代谢性碱中毒,包括血碳酸氢盐升高、低氯、低钾。严重的暴食行为可导致罕见的急性胃扩张。
4、生活影响
神经性贪食往往明显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和职业功能。
症状-并发症:
心理变态及精神异常失去自尊自重,常伴有恶心、呕吐、顽固性便秘,少数人合并发作性贪食。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频繁暴食、自我导泻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随后进行血管紧张素水平检查、X线检查、头颅CT、MRI检查、心电图检查等。
检查-体格检查:
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如与饮食问题相关的心脏、肺、血压、体重、口腔、皮肤和头发检查。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管紧张素水平检查:在血浆及脑脊液中均升高。血浆锌、钙降低。铁结合力降低,但血清铁正常。血清Amylase升高。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检查:可见心率减慢、低电压、Q-T时间延长,ST段非特异性改变,出现U波及心律失常。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可发现骨质疏松和肾结石。
2、其他
头颅CT、MRI检查无下丘脑、垂体占位性病变。可有脑室扩大。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症状及相关的检查可以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1、存在反复发作的暴食(至少在3个月之内每周有2次),每次都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食物。
2、持续存在进食的先占观念,对进食有强烈的欲望或冲动感。
3、患者试图以自我诱吐、导泻、间歇进食,使用药物如食欲抑制剂、甲状腺素制剂或利尿药等手段以消除暴食引起的肥胖。
4、存在认为自己太胖的自我知觉,对肥胖有强烈的恐惧。
5、若已明确诊断为神经性厌食,或交替出现的经常性厌食与间歇性暴食的症状,只诊断为神经性厌食。
诊断-鉴别诊断:
1、间脑病变
间脑病变除贪食症状外,还可有嗜睡、体温调节障碍、水盐代谢紊乱或伴有精神症状。
2、颞叶癫痫
颞叶癫痫常有抽搐史及脑电图或CT的特殊改变。
3、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继发的暴食以精神病性症状为首发症状,与神经性贪食的区别在于本病患者的体重常在正常范围内及患者主动寻求帮助愿意求治,而精神分裂症患者拒绝治疗。
4、人格障碍和抑郁障碍
也需要与本病鉴别,但前两者都不是以贪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
5、其他
还需与消化系统疾病如吸收不良、胰腺炎、胆囊纤维化、感染性肠病所致的呕吐,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Addison病、Sheehan综合征、垂体功能减退所致贪食相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对于神经性贪食,心理治疗联合适当的医学和营养学监控和干预是一线的治疗方法。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营养状况的恢复、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几个方面。需要针对个体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药物治疗:
神经性贪食的研究显示,药物治疗一直被认为是有一定疗效的,因为神经性贪食同时伴有明显的情绪障碍,促进了药物研究的进行。自1980年开始,有十多项不同抗抑郁剂与安慰剂的双盲对照研究,结果均显示抗抑郁剂使用后暴食症状显著减轻,包括地昔帕明、异丙嗪、阿米替林、苯乙肼和氟西汀。托吡酯与安慰剂的双盲对照研究中显示能有效减少神经性贪食患者的暴食和清除行为。
治疗-相关药品:
地昔帕明、异丙嗪、阿米替林、苯乙肼、氟西汀、托吡酯
治疗-其他治疗:
神经性贪食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和人际关系治疗等技术。
1、多项研究显示,认知行为治疗对神经性贪食有效,几乎所有研究都加入了心理宣教内容。认知行为治疗的目的是改善患者对于暴食、体重等其他问题的负面想法,从而减少患者对体重和身材的担忧。
2、人际关系治疗主要是让患者意识到人际交往与暴饮暴食的关系,使患者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减少负面社会交往使患者出现暴饮暴食行为的几率。
治疗-治疗周期:
神经性贪食症的治疗周期一般为3-5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治疗开始时功能较好、症状较轻及可以在门诊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而病前社会功能差、进食障碍症状严重、需住院治疗、伴发精神疾病、社会支持不良的患者预后差。病期越长,预后越差。
预后-危害性:
神经性贪食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社会和职业功能,如患者的学习、工作等。
预后-自愈性:
少部分患者不经治疗可以缓解。
预后-治愈性:
大多数患者需要接受治疗,且治疗后可以缓解。
预后-治愈率:
多数患者在积极治疗后可以缓解症状。
预后-根治性:
通过积极治疗,可实现根治。
预后-复发性:
该病的复发率较高,有研究调查发现,治疗成功后6个月至6年内的复发率为30%~50%。
日常-总述:
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关心与陪伴,帮助患者克服疾病;用药时应按时按量,谨遵医嘱;日常应注意休息,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出院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日常-心理护理:
在治疗的同时,家属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爱护,从而帮助患者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同时患者自己也要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己随意加减药物用量,以免影响疗效,同时还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应避免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
2、在咨询医生后可以适量的运动,但注意不要剧烈运动。
日常-复诊须知:
严格遵医嘱复诊,复诊时需携带病历及相关的资料。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文化、宗教、经济情况、家庭饮食方式等情况,与营养师和病人一起制订饮食计划,避免消化不良、水肿、血糖过高和便秘的发生。鼓励病人按计划进食:每日可三四餐,必须定时定量,不吃零食,进食时不做其他事情。
饮食禁忌:
一定要避免患者出现暴食的行为,同时尽量避免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再度刺激患者的胃肠道。
预防措施:
健康人群在遇到情绪困扰时,要采用正确的方式,如社会交往、娱乐活动、工作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心理紧张。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