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神经性厌食疾病英文名称: anorexia nervosa疾病别名: 神经性食欲不振疾病...
养生
疾病名称: 神经性厌食
疾病英文名称: anorexia nervosa
疾病别名: 神经性食欲不振
疾病概述:
神经性厌食(anorexianervosa)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慢性进食障碍,指个体通过节食等手段,有意造成并维持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特征的进食障碍。常常会引起营养不良、机体代谢和内分泌紊乱等,严重者甚至可出现恶病质状态,导致躯体衰竭进而危及生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拒绝进食、过度减肥、营养不良、消瘦、乏力、内分泌紊乱
主要病因: 具体病因不明,可能与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等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检查、激素水平检测、X线检查、头颅CT及MRI、心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
重要提醒: 神经性厌食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营养不良,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主要见于13~20岁之间的年轻女性。
病因-总述:
神经性厌食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等相关。
病因-基本病因:
1、生物学因素
家属中有进食障碍者患此病的几率比正常人群多8倍。因此怀疑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2、心理因素
该症患者性格多具有自我评价低、过度依赖及完美主义倾向、过度关注体型和体重,并以此来判断自我价值。心理动力学理论关注进食导致怀孕的幻想,关注与温暖被动的父亲间的依赖、引诱关系,以及关注攻击母亲后感到内疚的矛盾情感。
3、社会环境因素
受目前社会推崇女性身材应该纤细苗条,追求所谓“骨感美”的影响,或者由于职业需求,如模特、芭蕾舞蹈演员等,导致患者对自己身材要求过于苛刻,可能会诱导神经性厌食的发生。
4、家庭因素
家属不正确的饮食观念教育,以及家庭关系破裂,均在神经性厌食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5、其他
慢性应激状态、工作学习过度紧张、新环境适应不良、社交关系障碍等也均与神经性厌食起病相关。
症状-总述:
神经性厌食可引发各种精神、躯体、内分泌紊乱症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机体健康可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导致死亡。
症状-典型症状:
神经性厌食的症状可分为四个维度:
1、核心症状
(1)患者常常表现有进食增加体重的先占观念和非理性担心肥胖,这是患者临床症状的核心。有些患者即使已经骨瘦如柴仍认为自己胖,或认为身体的某部位胖,这种现象被称为体像障碍。
(2)主动限制进食,对进食持有特殊的态度和行为。患者有意限制进食,或者有特殊的处理食物的方法,甚至严格限制食物种类、成分及进食顺序,逐渐发展为完全不吃,即使体重很低,仍不愿进食。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但进食后又后悔,千方百计把食物吐出以减少体重增加。
(3)采用各种方法避免体重增加。患者常采用过度运动、滥用利尿剂或泻药、自我催吐等行为避免体重增加。该病最具特征性的症状是患者拒绝维持与年龄身高相对应的最低正常体重。
2、精神症状
该类患者开始大多数感觉良好,行动活泼,敏捷好动,参加各种社交活动。随着病情的发展和体重的下降,患者可出现失眠,甚至彻夜不眠,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决策困难,常有情绪不稳、焦虑、抑郁、强迫观念、个性改变、精力减退、性欲下降,社交退缩,严重者可出现自伤、自杀行为。
3、躯体症状
由于患者限制饮食,体重下降明显,且常出现营养不良及代谢紊乱,如皮肤干燥、苍白、失去弹性与光泽,毛发稀疏脱落,低血压,低体温,心动过缓,贫血,水肿及无症状性低血糖等。随着疾病的发展,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营养不良、消瘦、疲劳和肌肉无力,严重者可发展为恶病质,甚至死亡。当体重低于正常体重的60%时,死亡率高。
4、内分泌症状
患者常伴有严重的内分泌功能紊乱,如女性闭经、男性性欲减退或阳痿。如果在青春期发病,青春期发育会放慢甚至停滞,即生长停止,女孩乳房不发育并出现原发性闭经;男孩生殖器会呈幼稚状态。随着病情恢复,青春期多可正常度过,但月经初潮延迟。对育龄女性而言,流产、不孕、剖腹产率增加,产后抑郁风险增加。
症状-并发症:
1、心血管并发症
明显的心动过缓(30~40次/分钟)、心电图改变(心电低电压、T波倒置、ST-T改变、心律不齐)。其中Q-T延长、心肌损害和继发于水电解质紊乱的心律失常可致死。
2、骨骼系统并发症
骨骼系统的改变与内分泌变化有关,大多数女性患者出现某此部位的骨密度下降。导致骨质减少或骨质疏松。体重恢复后骨密度可升高,但骨质减少常持续存在。
3、消化道并发症
便秘、胃功力下降、胃排空延迟常见,胰腺炎也可发生。
4、神经系统并发症
脑灰质容积减少、脑室扩大、脑沟增宽。皮层萎缩(假性萎缩),体重恢复后可纠正。
5、血液系统并发症
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体重回升后可恢复。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身体状态,之后可能会建议行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查、激素水平检测及X线、头颅CT及MRI检查等。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的身高和年龄与相对应的标准体重进行对比,然后对心脏、肺、血压、皮肤以及头发等进行检查,以初步判断患者营养不良的严重程度。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可观察患者有无贫血、白细胞减少、低蛋白血症等病变。
2、血生化检查
可通过此检查了解肝肾功能、血糖、血钾、心肌酶等指标有无异常,有助于判断机体的目前状况。
3、激素水平检测
可通过体内各种激素的变化情况,判断机体内分泌紊乱程度。
检查-其他检查:
1、心电图检查
有助于发现因营养不良或水电解质紊乱而导致的心律失常等病变。
2、脑电图检查
部分神经性厌食患者伴有癫痫发作,呈现异常脑电图。随着饮食正常后脑电图异常可恢复正常。
检查-影像学检查:
通过X线检查、头颅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明确有无躯体脏器及颅脑器质性病变,是否发生骨骼等相关并发症。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的病史、生活史、临床表现以及各项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神经性厌食的诊断要点如下:
1、进食量明显低于常人。
2、节食导致明显的体重减轻,体重减轻的程度超过正常平均体重值15%或更低,或BMI(体重/身高2)<17.5,或在青春期不能达到预期的躯体增长标准并有发育延迟或滞停。
3、往往存在异乎寻常的害怕发胖的超价观念。
4、故意造成体重减轻,常常自我催吐、排泄、过度运动、滥用厌食剂和利尿剂、回避自认为导致发胖的食物。
5、常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广泛的内分泌紊乱。
诊断-鉴别诊断:
1、抑郁症
抑郁症可表现食欲减退、进食减少,神经性厌食可表现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等情感症状,因此需要进行鉴别。二者的区别在于抑郁症患者没有对体重增加的过分恐惧,同时具有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自我评价过低、悲观、自责、睡眠障碍等特点。
2、精神分裂症
可表现进食减少,但同时还具有明显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异常,社会功能损害明显,自知力常常不完整,可供鉴别。
3、其他
神经性厌食有时需与躯体疾病所致的厌食和体重下降进行鉴别,如慢性消耗性疾病、肠道感染、肿瘤等。但躯体疾病很少表现有怕胖观念、故意限制饮食及体像障碍。
治疗-治疗原则:
神经性厌食首先应纠正营养不良,同时或稍后开展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治疗目标是恢复体重,挽救生命,改善心理功能,预防复发。
治疗-对症治疗:
神经性厌食患者由于体重下降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所以首先要纠正营养不良以及由于营养不良所带来的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给予足够维持生命的能量,以挽救患者生命。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通过增加饮食,加强营养,逐渐恢复正带体重和身体健康。
治疗-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对部分神经性厌食患者有一定的作用,临床上大多采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少量抗精神病药物来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强迫和体像障碍。抗抑郁药常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和舍曲林,对多数患者起到良好的效果,可通过改善患者的情绪间接促进行为改善;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如舒必利和奥氮平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治疗-相关药品:
氟西汀、舍曲林、舒必利、奥氮平
治疗-其他治疗:
有时还需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家庭治疗等方法。
1、心理健康教育
患者不认为节食是一种病,因此在开始治疗时要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到拒食可以导致营养不良,并给躯体功能造成各种损害,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充分合作,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2、支持性心理治疗
通过倾听、解释、指导、鼓励和安慰等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建立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同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3、认知行为治疗
主要是改变患者对体型、体重及进食的态度和行为。纠正患者的不良认知,特别是对自身体型和体重的歪曲看法,进行认知重建,对于根除症状、预防复发有效。行为治疗主要采用阳性强化法,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达到目标体重给予奖励和鼓励。
4、家庭治疗
神经性厌食患者的家庭模式特征多表现为纠缠、过度保护、僵化、缺乏冲突解决能力等,因此家庭治疗十分重要。家庭治疗的目标不仅是改变患者本身,而且要改变其家庭功能系统。
治疗-治疗周期:
神经性厌食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症常为慢性迁延性病程,缓解和复发呈周期性交替,常伴有持久存在的营养不良、消瘦。约有50%患者治疗效果较好,但仍有部分患者始终达不到正常体重,甚至出现严重并发症。
预后-危害性:
神经性厌食可导致营养不良,若长期以往,还可出现各种躯体病变,严重影响机体健康。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部分患者在青春期及青年时期可获得完全缓解。
预后-治愈率:
治愈率低,目前缺乏大样本数据统计。
预后-根治性:
部分年龄较小患者经积极治疗,可能实现根治。
预后-复发性:
本病可能复发,患者需要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日常-总述:
日常进行良好的护理措施,配合医生积极治疗,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可通过运动、倾诉等方式宣泄不良情绪;同时家属也要多关注患者,并给予其安慰,同时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疾病,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注意药物的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适,要及时告知医生并进行药物调整,以防耽误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休息环境安静、舒适,有助于维持平稳心理状态。
2、注意保暖,及时添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
3、规律作息,保证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4、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日常-病情监测:
注意监测体重是否逐渐上升,观察营养不良等情况是否逐渐好转,若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并进行相关治疗。
日常-复诊须知:
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复查时携带既往病例和近期相关检查结果。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诊治。
日常-特殊护理:
若患者极度拒绝进食,必要时可辅以胃管鼻饲或胃肠外营养,以保证机体营养摄入。
饮食调理:
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饮食计划,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肉食、蛋类等,保证机体能量摄入充足,促进机体康复。
饮食建议:
1、患者饮食应循序渐进,不可强求,避免让吃饭成为负担。
2、由于患者长期少食或拒食,病人初期应给予流质食物,如牛奶、浓米汤、肉末、菜汤等。少食多餐。
3、随病人症状逐渐改善,可适当给予大米、面粉、肉类及新鲜蔬菜和水果。
4、患者饮食可适当注意烹调方法,注意色香味等,刺激患者食欲。
饮食禁忌:
少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禁烟酒,以免引起腹泻等不良情况,妨碍机体恢复。
预防措施:
神经性厌食病因不明,目前尚无有效地预防措施,但日常树立正确的健康饮食观念,注意自我心理调整,加强自信,可能会一定程度上降低神经性厌食的发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