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十二指肠息肉疾病概述: 十二指肠息肉是一种来源于胃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组织的良性肿瘤,发病率...
养生
疾病名称: 十二指肠息肉
疾病概述:
十二指肠息肉是一种来源于胃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组织的良性肿瘤,发病率占所有良性病变的5%以上。大多数十二指肠息肉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息肉生长较大时可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目前十二指肠息肉的病因并不完全清楚,但是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炎症和感染、年龄因素、胚胎异常有关。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胃肠外科
发病部位: 肠
常见症状: 上腹不适、疼痛、恶心、呕吐
主要病因: 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炎症和感染、年龄因素、胚胎异常
检查项目: 腹部检查、大便潜血试验、细胞刷检、内镜检查、上消化道钡剂造影、X线检查、病理活检、钳夹活检
重要提醒: 具有肠息肉家族史的患者一定要定期去医院检查,一旦发现后要尽快治疗。
临床分类:
根据息肉的组织发生、病理组织形态、恶性趋势,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炎性纤维样息肉等。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老年男性。
病因-总述:
目前十二指肠息肉的病因并不完全清楚,但是可能与环境因素(如吸烟)、遗传因素(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炎症和感染、年龄因素、胚胎异常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环境因素
如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2、遗传因素
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
3、炎症和感染
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4、年龄因素
十二直肠息肉的发病率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5、胚胎异常
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症状-总述:
大多数十二指肠息肉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往往是在X线钡餐检查、胃镜检查中偶然发现。随着病情进展,可有上腹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息肉生长较大时可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呕吐,若息肉表面糜烂、出血,可引起呕血和黑便。疼痛多发生于上腹部,为钝痛,无规律性与特征性。
2、位于贲门附近的息肉偶可出现咽下困难症状,位于幽门区或十二指肠的较大腺瘤性息肉可有较长的蒂,可滑入幽门口,表现为发作性幽门痉挛或幽门梗阻现象。如滑入后发生充血、水肿,不能自行复位甚至出现套叠时,部分胃壁可发生绞窄、坏死甚至穿孔,发生继发性腹膜炎。
3、位于Vater壶腹部的肿瘤,可压迫胆道,出现梗阻性黄疸。部分腺瘤性息肉患者往往有慢性胃炎或恶性贫血的表现。
症状-并发症:
幽门梗阻、溃疡出血、溃疡穿孔、溃疡癌变等。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上腹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医生首先需要进行腹部检查、大便潜血试验,随后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细胞刷检、内镜检查、上消化道钡剂造影、X线检查等,对于不能确定息肉性质的患者还需要进行病理活检或钳夹活检。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腹部的触诊来检查患者腹部是否有包块或按压痛。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大便潜血试验
约25%的患者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2、细胞刷检
对较大的息肉,细胞刷检对判断其良恶性可能亦会有些帮助。
检查-病理检查:
1、病理活检
对于小的息肉,内镜下息肉切除并回收全部息肉送检病理诊断最可靠。
2、钳夹活检
较大的息肉多是肿瘤样病变,钳夹活检可作为最基本的诊断方法,依据组织学结果决定进一步诊疗方法。
检查-影像学检查:
1、上消化道钡剂造影
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就是经过吞食糊状硫酸钡(显影剂)后,通过钡剂在经食道到达胃、十二指肠部位的显影过程来进行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方法。
2、内镜检查
是诊断肠息肉最主要的手段。内镜中不但可看见息肉的形状、大小、部位数目,还可咬取活组织检查了解息肉的性质。
3、X线检查
显示为圆形半透明的充盈缺损,如息肉有蒂时,此充盈缺损的阴影可以移动。
诊断-诊断原则:
诊断主要依靠上消化道钡餐与内镜检查,一般内镜下发现息肉需行组织活检,并做病理学检查明确性质。此外,内镜超声可判定十二指肠隆起物性质,从而辅助诊断,弥补因病理取材过浅造成的误诊。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胃癌、异位胰腺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胃癌
大约5%的胃癌初起时呈息肉样形态,称为息肉型胃癌,其充盈缺损常不规则,质较硬,触之不变形,胃壁僵硬,蠕动消失,但常须胃镜活检明确诊断。
2、异位胰腺
又称迷路胰腺,大约90%发生于胃、十二指肠和空肠,多为单发,偶有多发,多表现为粘膜下小结节,可有蒂,直径2mm~4cm。大多数无症状,仅在腹部手术或X线检查时发现。有的出现类似胃炎、消化性溃疡等非特异性消化系统症状,也可并发溃疡而有上消化道出血症状。位于幽门区带蒂者可脱入幽门引起幽门梗阻。X线钡餐检查可见圆形充盈缺损,中央呈脐状凹陷及导管充盈所谓“线状影”则可以作出诊断。胃镜检查见病变表面粘膜正常,边缘呈堤状,中央有脐样凹陷的开口,有时可见液体从开口流出。胃镜活检可见胰腺组织。
3、其他
胃的多发性息肉要和以下三种综合征鉴别:
(1)胃肠道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
主要表现粘膜皮肤(主要在口唇、颊粘膜和手足皮肤)黑色素沉着和胃肠道(小肠、结肠、胃)多发性息肉病。
(2)Cronkite-Canada综合征
又称息肉病-色素沉着-秃发-指甲萎缩综合征,表现胃肠道多发性息肉、指甲萎缩、脱发、皮肤色素增多,腹泻、腹痛、体重减轻和营养不良。
(3)Gardner综合征
除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外,头颅、下颚和长骨有骨瘤、软组织肿瘤,如表皮样囊肿、皮脂囊肿、纤维瘤、硬纤维瘤等以及视网膜上皮增生等表现。
以上三种综合征,除胃肠道多发性息肉外,尚伴有特征性胃肠外表现,注意检查不难与胃息肉相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十二指肠息肉的治疗方式包括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可依据息肉部位、大小、形态及是否并发其他疾病选择治疗方式,对较小、多发、无症状的炎性息肉一般不需要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一般无须药物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
治疗-手术治疗:
1、内镜下切除息肉
是治疗十二直肠息肉的首选方法。随着内镜技术及超声内镜的发展和广泛应用,镜下采用EMR、ESD技术处理十二指肠息肉已普遍开展。内镜超声确定肿块来源于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通过ESD治疗可完整制离,不受肿瘤大小的限制。
2、开腹手术
(1)开腹手术的适应证:未能明确为良性病变的直径大于2cm的息肉;息肉伴周围胃壁增厚;不能用内镜圈套器或烧灼法全部安全切除的息肉;内镜切除的组织学检查为侵袭性恶性肿瘤;位置特殊内镜操作困难的息肉。
(2)手术方法:手术切除包括息肉周围一些正常组织,如果发现浸润癌或息肉数量较多时,可行胃大部切除术或根治术。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十二指肠息肉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多数预后良好,但部分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可发生癌变,故建议早期治疗和定期复查。
预后-危害性:
部分息肉可能会有癌变的风险。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不会自愈,因此应早期积极治疗。
预后-治愈性:
无癌变情况的息肉,一般在治疗后可以治愈。
预后-治愈率:
无癌变风险的患者在积极治疗后多可以治愈。
预后-根治性:
良性息肉通过手术治疗后一般可以根治,但若息肉已经发生恶变并转移可能无法根治。
预后-复发性:
本病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建议患者在治疗后定期复查。
日常-总述:
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做好相应的护理调整,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往往担心息肉癌变,从而出现害怕、担忧、抑郁等负面情绪。家属应帮助患者避免长时间精神紧张、焦虑或者情绪激动,树立乐观、积极的态度,配合医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用药期间应谨遵医嘱,不可擅自停药或增减药量。停服不必要的对胃有刺激或引起恶心、不适的药物。
日常-生活管理:
一定要注意休息,生活要有一定规律,不可过分疲劳,劳累过度会影响食物的消化。长期坚持适度锻炼,严禁无限制加大或突然加大运动量。体育锻炼不宜在饭后进行,也不应在剧烈运动后立即进食。建议饭后进行散步,则有助于消化和吸收。注意气候变化,根据节气冷暖,及时添减衣被。
日常-病情监测:
术后患者治疗期间应密切关注,如果出现上腹疼痛加剧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日常-复诊须知:
谨遵医嘱定期复诊,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合理安排每日饮食,有规律地进食,一定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患者在用餐时别吃得过快,要使食物经过牙齿的充分咀嚼,以减缓胃部的负担。要保证足够营养,又不宜进食过多,食品应该多样化,睡前忌进食。
2、患者要选细软且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多吃含植物蛋白、维生素多的食物,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糖类及粗纤维的食物,适当增加主食中粗粮、杂粮的比例。
3、患者进食不可过急,要养成细嚼慢咽的良好习惯,其作用不光是使食物得到充分的咀嚼,而且通过咀嚼过程能增加唾液分泌,而使胃酸和胆汁分泌减少。唾液不仅能帮助消化,而且有中和胃酸和提高胃黏膜屏障的作用。
4、患者的食物烹调方法应以炖、蒸、煮、烧、烩等为主,将食物煮软,温热时再食用。
饮食禁忌:
1、患者尽量少吃咸鱼、咸肉、咸菜等腌制食品,因为腌制的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
2、不宜多吃高脂肪食物、糖类、巧克力。
3、尽量少用或不用煎、炸、烟熏、腌腊、生拌等方式。
4、戒烟,尽量少饮酒,最好不喝酒,少喝咖啡、浓茶。
5、避免暴饮暴食。
6、不可食用变质、过期食物。
7、不吃未煮熟的食物。
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不吸烟、不酗酒、不熬夜,每周适当的锻炼。
2、对于有肠息肉家族史的患者,应定期去医院检查。
3、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