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先天性脑积水疾病英文名称: congenital hydrocephalus,CH疾病概...
养生
疾病名称: 先天性脑积水
疾病英文名称: congenital hydrocephalus,CH
疾病概述:
先天性脑积水(congenital hydrocephalus,CH)是指发生于胚胎期或婴幼儿期,因脑脊液产生、吸收间的失衡和(或)脑脊液循环受阻所致的病理状态。可表现为头颅增大、颅缝增大、落日征等表现。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部分患者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
发病部位: 头部、颅脑
常见症状: 头颅增大、颅缝增大、颅内压增高、落日征
主要病因: 发育异常、肿瘤性梗阻、出血、感染、创伤
检查项目: 头颅X线、CT、MRI
重要提醒: 早期积极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关键。
临床分类:
1、梗阻性脑积水
由于脑室系统有梗阻所致,梗阻部位多在脑室系统的狭窄处,如室间孔、中脑导水管或第四脑室出口处等,梗阻以上的脑室系统可显著扩大。
2、交通性脑积水
脑室和蛛网膜下隙之间无梗阻,脑脊液流出脑室后到达幕上的蛛网膜下隙,但是不能被蛛网膜颗粒吸收,产生脑积水症状。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两岁以下的患儿。
病因-总述:
先天性脑积水只有少数能找到确切的遗传关联,更多的则归因于发育异常、肿瘤性梗阻、出血、感染、创伤等。
病因-基本病因:
1、脑脊液产生过多
极为少见,如脑室脉络膜腺瘤所致,才会造成脑脊液过度分泌。
2、脑脊液吸收障碍
脑膜炎、蛛网膜下隙出血后发生粘连、静脉窦血栓形成和上腔静脉综合征等是常见原因。
3、脑脊液循环受阻
梗阻的原因可以是先天性的,如中脑导水管狭窄、Dandy-Walker畸形合并脑积水等。
症状-总述:
脑积水多为临床渐进过程,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在出生后6个月内出现,脑室扩张造成颅内压升高、神经和血管受压移位和脑缺血性损害,使神经功能逐渐恶化。
症状-典型症状:
年龄小的患儿颅骨缝尚未闭合,头颅容易扩大,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较少。最突出的症状是头颅很大而且增长速度很快,头围增长速度常超过2cm/月,同时面部和身体显得很小,骨缝分离,前囟扩大而且饱满,头皮静脉扩张,叩诊头颅有破壶音。由于眼眶骨受到颅内的压力,眼球常向下转,而上部巩膜外露,称“落日征”。
症状-并发症:
1、分流系统阻塞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可出现在术后任何时间段,最常见于术后6个月。术后早期应注意囟门张力的大小,以估计分流管的流量是否合适。若分流过度,患儿可出现体位性头痛,即立位时加重,卧位时缓解。若分流不足,患儿术后症状不缓解。一旦发生阻塞,患儿的脑积水症状、体征复发,术后CT检查缩小的脑室再次扩大;应分析原因,协助医师并给予相应处理。
2、分流管感染
多发生在分流术后两个月内,可有伤口感染、脑膜炎、腹膜炎、分流管感染等。一旦出现分流管感染,单纯依靠抗生素治疗通常无效,应协助医师取出分流管并给予对症处理。
3、脑水肿
严密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发现异常应及时协助医师处理。
症状-伴随症状:
1、眼肌常发生麻痹,出现斜视,常有眼球震颤,甚至视盘水肿及萎缩。
2、颅内压过高,患儿多有烦躁不安、嗜睡、食欲缺乏、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偶有呕吐和惊厥,腱反射亢进或减弱,四肢常呈痉挛状态,神经功能发育明显延迟。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通常先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测量头围、观察双眼有无落日现象,以初步了解疾病的概况;再根据个体情况选做头颅X线、CT或MRI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测量患儿头围。
2、观察患儿眼球有无“落日现象”(因颅内压增高压迫眼球,形成双目下视、巩膜外露的特殊表情,常见于脑积水患者)。
3、查看幼儿身体有无畸形,神志是否清楚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头颅X线
头颅X线显示颅腔扩大、颅骨变薄,板障结构稀疏甚至完全消失,颅缝增大,前囟增宽等。
2、头颅CT
CT可以判断脑积水的部位、程度以及是否合并畸形,是诊断脑积水最直接的方法。
3、头颅磁共振成像(MRI)
MRI可以三维成像,能清晰地显示颅内结构,特别是颅底结构,有助于推断病因及明确梗阻部位。缺点是检查所需时间相对较长,患儿容易不配合。
诊断-诊断依据:
先天性脑积水的诊断需通过详细的询问病史、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头围测量、发育评估和神经系统体检)以及影像学检查。
诊断-鉴别诊断:
1、巨脑症
头大,但无脑积水征及眼“落日征”,脑CT见脑实质增大,脑室不扩大。
2、佝偻病
方颅,前囟张力不高,有其他骨骼异常。
3、婴儿硬膜下血肿
常有产伤史,多有视盘水肿,颅脑CT可资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以手术治疗为主,对病情进展快的脑积水更应该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暂时减少脑脊液的分泌及增加体内水分排出,如乙酰唑胺、呋塞米可用于减少脑脊液的分泌,单用或联合应用,可使脑脊液分泌减少50%以上。
治疗-相关药品:
乙酰唑胺、呋塞米等
治疗-手术治疗:
1、导水管狭窄所致的脑积水可通过手术导管植入引流,纠正脑脊液循环梗阻,再通过药物治疗减少脑脊液分泌。
2、对于进展迅速的脑积水,特别是阻塞性脑积水,应予以脑脊液颅内或颅外分流术,稳定病情改善预后。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先天性脑积水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影响预后的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减轻或缓解;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则预后不良。
预后-危害性:
影响头颅发育甚至会出现视力异常等危害。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症状可以得到减轻或缓解。
预后-治愈率:
部分患者通过积极治疗,症状可得到缓解。
预后-根治性:
部分患者通过早期积极治疗,可实现根治。
预后-复发性:
一般不会复发。
日常-总述:
家属应给予患儿更多的陪伴,注意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出院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日常-心理护理:
1、对于先天性脑积水的防治尚无良策,因此作为患儿的家长首先要正视现实,同时加强看护。
2、患儿常因疾病的多种不适症状出现哭闹、烦躁、不安等表现,家属应给予患儿更多关爱,使其可以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脑积水导致功能障碍的患儿,应加强看护,指导患者不可抓挠伤口,不合作者可给予肢体约束,避免发生意外。
2、按时进行各种康复训练,防止肌萎缩,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
日常-病情监测: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呼吸、血压、心率等)及意识、瞳孔的改变,注意病情是否好转,观察有无新的症状或突发不适表现,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时复查,了解病情变化。
日常-术后护理: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暂时不能进食,待肛门排气后方可进流质食物,如无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可逐渐过渡到普食。
饮食调理:
在饮食上应加强营养,以满足患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起到辅助控制病情,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根据患儿口味,注意食物色、香、味搭配,刺激患儿食欲;鼓励患儿进食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易消化、少渣饮食,提倡少量多餐;必要时予以肠外营养支持,增加机体抵抗力。
饮食禁忌:
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措施:
1、加强产前早期诊断及早终止妊娠,预防脑积水儿的出生。
2、宣传优生知识,减少胎次。
3、提倡适当年龄生育。
4、加强优生教育,提高人口文化素质。
5、安全生产,谨防窒息、产伤。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