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骨肉瘤疾病英文名称: pediatric osteosarcoma疾病概述: 小儿骨...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骨肉瘤
疾病英文名称: pediatric osteosarcoma
疾病概述:
小儿骨肉瘤(pediatric osteosarcoma)是发生在20岁以下青少年或儿童的一种恶性骨肿瘤,也叫成骨肉瘤,较常见,是小儿骨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的,从间胚叶细胞发展而来。本病好发部位为长骨干骺端,主要为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局部肿块和疼痛是最突出的症状。典型的骨肉瘤来源于骨内,另一种类型来源于骨外膜和附近的结缔组织,与骨皮质并列。后者较少见,但预后稍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尚不明确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肿瘤区剧烈疼痛、骨骼周围肿胀、跛行
主要病因: 尚不明确,可能与外伤、病毒等有关
检查项目: 血液检查、X线检查、CT、MRI、核素骨扫描、病理检查、体格检查
重要提醒: 成骨肉瘤目前仍是儿童和青少年中恶性肿瘤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但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已经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该病的生存率。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较为常见,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小儿骨肉瘤是发生在20岁以下青少年或儿童的一种恶性骨肿瘤,较为常见,多发于男性。
病因-总述:
本病是骨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的一种。下肢负重骨对外界因素如病毒作用使细胞突变,可能与骨肉瘤形成有关。骨肉瘤系从间质细胞系发展而来。肿瘤迅速生长是由于肿瘤经软骨阶段直接或间接形成肿瘤骨样组织和骨组织。此外,发生外伤也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症状-总述:
肿瘤部位的疼痛是小儿骨肉瘤的突出症状,主要是由于肿瘤组织侵蚀和溶解骨皮质所致。此外,还可发生骨骼周围肿胀、跛行、发热、不适、体重下降等。
症状-典型症状:
1、疼痛
是儿童和青少年骨肉瘤发病的最常见症状。发病往往隐匿,疼痛通常发生在肿瘤的区域。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通常提示病理性骨折。
2、受影响的骨骼周围肿胀
是第二个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位于表浅区域时,例如股骨的前表面比较容易发现,但腘窝等区域只有表现为腿部水肿才可能被发现。
3、跛行
随着负重增加的跛行,是第三个最常见的症状。
4、全身症状
全身症状为发热、不适、体重下降、贫血以至衰竭。个别病例肿瘤增长很快,早期就发生肺的转移瘤,致全身状况恶化。经瘤体部位的病理骨折使症状更加明显。
症状-并发症:
可引发避痛性跛行、关节活动受限和肌肉的失用性萎缩等并发症。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患儿穿方便医生检查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现在有什么症状?
2、什么时候出现这些症状的?
3、孩子什么时候开始走路的?那个时候有跛行吗?
4、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孩子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5、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7、孩子最近受过外伤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
2、症状还会加重吗?
3、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怎么样能减轻孩子的痛苦?
6、如果治好了会有后遗症吗?会影响寿命吗?
7、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8、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出现剧烈疼痛、骨骼周围肿胀、跛行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可能建议患儿进行血液检查、X线检查、CT、MRI、核素骨扫描、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患儿暴露患肢,医生可见骨端肿块、静脉怒张,触诊发现皮温升高,可有压痛。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在成骨性骨肉瘤的病例,有时可以在早期发现血液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增高,这与该肿瘤大量的成骨作用有关。
检查-病理检查:
活体组织检查:成骨肉瘤的诊断虽然根据临床和放射学检查可以明确,但病理诊断往往是治疗的必备依据。当诊断考虑到该肿瘤的可能性时,及时的施行活体组织检查,尽快得到病理学检查的确认,对明确诊断和治疗的安排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典型的成骨肉瘤X线表现为肿瘤性骨组织同时具有新骨生成和骨破坏的特点。肿瘤多位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边缘不清,骨小梁破坏,肿瘤组织密度增高,穿破骨皮质后肿瘤进一步将骨膜顶起,产生该病具有特征性的X线征象――考德曼套袖状三角(Codman三角),虽然这种现象在部分骨髓炎和尤文肉瘤患者中也可见到,但在成骨肉瘤中则是非常典型的。晚期病例,可以看到肿瘤浸润软组织的阴影,也可在部分病例中见到病理骨折现象。
2、CT扫描和MRI检查
是判断骨肿瘤性质、范围和有无周围软组织浸润的有效手段,也可以早期发现肺部和其他脏器的转移病灶,是成骨肉瘤临床检查的常规项目。
3、核素骨扫描
可以发现和鉴别成骨作用的存在,是早期发现和晚期鉴别有否转移病灶的常用方法。
诊断-诊断原则:
小儿骨肉瘤有明显的年龄、类别及发病部位方面的特点,又有典型的X线征象。但当早期X线诊断困难时,应在短期内连续随访追查。凡是在X线上怀疑恶性肿瘤者,都应及时进行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过去治疗方法惟有截肢,缺乏有效的化学治疗的药品。目前,只要及早诊断,术前仔细分型,细心手术加上术前和术后的化疗,则预后大为改观。
治疗-药物治疗:
1、免疫治疗
为静脉输入淋巴细胞或用干扰素和转移因子,但效果尚未肯定。
2、化学药物治疗
详见放化疗,常用药物有甲氨蝶呤、亚叶酸钙、多柔比星、博来霉素、放线菌素D等。
治疗-相关药品:
甲氨蝶呤、亚叶酸钙、多柔比星、博来霉素、放线菌素D
治疗-手术治疗:
切除肿瘤组织是成骨肉瘤治疗中最为重要和迫切的任务。目前多数学者强调在先期化学治疗之后进行,过去常规采用截肢的方法,近年来,随着肿瘤外科技术的提高和内置物研究的发展,肢体保存疗法显示了较好的治疗前景,有条件的患儿可做局部广泛切除而保留肢体。此外,截肢前要做活体组织检查,以进一步证实临床和X线诊断。为了防止肿瘤扩散可用电刀操作。
治疗-放化疗:
1、化疗
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成骨肉瘤一旦经病理证实,就应该立即开始前期的化学治疗。肿瘤组织切除后的巩固性化学治疗对控制肿瘤转移,提高治疗生存率非常重要。一般在手术治疗施行后继续进行,并做好随访工作,定期检查,特别是检查有否转移的发生,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也可第2次施行肿瘤的清除手术。
2、放疗
为重要的辅助治疗,即使用高能射线杀死肿瘤细胞。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影响预后的因素关键在于就诊早,肿瘤是否彻底切除,手术前后的化疗和放疗。此外,还有瘤细胞的组织类型、肿瘤大小、手术前后血清碱性磷酸酶增加的变化以及是否累及局部淋巴结等。肿瘤的部位距躯干越近的,病死率越高。
预后-危害性:
可能导致患儿死亡。
预后-治愈性:
很难治愈,但早期积极治疗,可延长存活周期。
预后-生存周期:
近年来,5年治愈率有明显提高。即使有肺部单一结节的转移,如能切除,5年生存率仍可大于40%。
日常-总述:
患儿及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生活管理,帮助缓解症状,延长患儿的生存周期。此外,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患儿会出现骨骼疼痛、跛行、发热、体重下降等症状,而且还可能面临截肢的风险,严重影响患儿的外观及运动功能,不仅使患儿产生自卑的心理,还会降低患儿日常生活质量,患儿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逐渐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抑郁。
2、护理措施
家长应多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多陪伴、关心患儿,可为患儿安排感兴趣的娱乐活动,如画画、看动画片等,调动患儿的积极性,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使患儿能够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帮助患儿服药,若患儿出现剧烈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提供卫生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病情恢复期间患儿应多休息,术后患儿可适当抬高患肢,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促进机体恢复。
3、家长可在患儿身体耐受下带领其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不要选择过于剧烈的运动,可进行慢走等活动。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家长应勤帮助患儿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
5、家长可遵医嘱为接受截肢术后的患儿定制合适的助行装置,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帮助患儿进行功能训练。
日常-复诊须知: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按时带患儿复查,一般建议患儿术后4~6周进行复查。
日常-术后护理:
1、家长应遵医嘱定时帮助患儿换药,保持切口的清洁干燥,防止感染的发生。
2、术后患儿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的切口情况,若发现切口处红肿、异常渗液等情况,及时告知医生。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加强营养支持,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2、患儿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提高身体免疫力。
3、患儿应适量多饮水,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排泄和健康的恢复。
4、患儿可多吃一些虾皮、泥鳅等含钙、磷较多的食物。
5、术后患儿可以进食后,家长可先喂患儿喝点温开水,若患儿无恶心、呕吐,再给予患儿稀粥,逐步由流质半流质饮食过渡至正常饮食。
饮食禁忌:
1、患儿要少吃油腻、高糖、高盐、高脂食物,如油炸冰激凌等。
2、患儿应少喝碳酸饮料、浓茶。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注意保护儿童,避免儿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
2、尽量避免外伤。
3、家长应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规律锻炼。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