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新生儿腹泻疾病英文名称: neonatal diarrhea疾病概述: 新生儿腹泻(ne...
养生
疾病名称: 新生儿腹泻
疾病英文名称: neonatal diarrhea
疾病概述:
新生儿腹泻(neonatal diarrhea)是由于微生物感染、饮食不良以及气候变化引起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腹泻严重时可发生水电解质紊乱。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消化内科
发病部位: 肠、胃、腹部
常见症状: 溢乳、呕吐、腹泻、发热、嗜睡
主要病因: 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饮食因素,气候因素
检查项目: 大便培养、血气分析、血电解质测定、大便常规
重要提醒: 本病可由不良饮食引起,日常应注意饮食卫生。
临床分类:
新生儿腹泻根据病因不同分为感染性新生儿腹泻和非感染性新生儿腹泻。
流行病学-传染性:
大肠埃希杆菌、鼠伤寒沙门菌、轮状病毒引起的感染性新生儿腹泻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被感染的孕妇或新生儿、工作人员带菌者皆为传染源。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新生儿可在分娩过程中或出生以后由母亲处感染,发病后迅速传播蔓延给其他新生儿。也可通过接触传播,如新生儿接触带菌的工作人员或使用过的物品等。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新生儿。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南方地区。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较多。
病因-总述:
新生儿腹泻包括感染性新生儿腹泻和非感染性新生儿腹泻。感染性新生儿腹泻主要与感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有关,非感染性新生儿腹泻主要和饮食因素、气候因素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感染性新生儿腹泻
(1)病毒
轮状病毒是引起新生儿腹泻最常见病原之一,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巨细胞病毒、肠腺病毒等也可引起新生儿感染性腹泻。
(2)细菌
①大肠埃希杆菌最多见,共分为5个类型: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其中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最常见。
②鼠伤寒沙门菌也是常见病原体,鼠伤寒菌分布广泛,感染源常来自孕妇或工作人员的带菌者或患者,鼠伤寒发病率高的地方要特别注意新生儿腹泻的流行。
③其他细菌,如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产气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杆菌等也可引起新生儿腹泻。
(3)真菌
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可继发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引起者较多见。
(4)寄生虫
常见为滴虫、梨形鞭毛虫、隐形孢子虫等。
(5)其他
支原体、衣原体、梅毒等也可引起新生儿感染性腹泻。
2、非感染性新生儿腹泻
(1)饮食因素
①喂养不当(喂养不定时、饮食量不当、突然改变食物种类等)可引起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
②对牛奶或大豆制品过敏也可引起腹泻。
③双糖酶(主要为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包括原发性或继发性,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腹泻。
(2)气候因素
①气候突然变冷,腹部受凉,可使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
②天气过热时,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因素,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致腹泻。
症状-总述:
本病根据症状严重程度不同,分为轻型和重型,主要症状为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以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症状-典型症状:
1、轻型
多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表现为大便一日数次至10次,食欲缺乏,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
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起病较急,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腹泻一日10次以上),还有较明显全身症状以及脱水引起的电解质素乱,如发热、精神萎靡、哭吵不安、嗜睡、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甚至出现昏迷、休克。
症状-并发症:
本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尿布皮炎、鹅口疮、泌尿道感染、中耳炎、营养不良、吸收不良、低钾血症、低钙低镁血症、多种维生素缺乏病等。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建议患者进行大便培养、血气及血电解质测定、大便常规、心电图,必要时做血、尿、脑脊液培养。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大便培养
细菌性腹泻早期大便培养阳性率较高,疑有败血症或其他部位感染者应及时作相应的检查、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病毒性腹泻可做大便涂片,电镜检查可找到病毒颗粒,在病程3~4天时阳性率最高;或进行双份血清病毒抗体测定,快速病毒抗原检测等岀现较晩,2~3周时达高峰。真菌性腹泻大便镜检可见真菌孢子及菌丝,大便真菌培养可获阳性结果。
2、血气及血电解质测定
新生儿出现水、电解质紊乱或酸碱平衡失调时,因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故应及时测定血气、血电解质,表现低钠、低钾血症,血氯可升高,可有代谢性酸中毒。
3、大便常规
可有脓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脂肪球等。
4、其他
如疑肠道外感染性腹泻,需做血、尿、脑脊液培养。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可有低钾表现。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大便培养、血气及血电解质测定进行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鼠伤寒沙门菌腹泻、致病性大肠杆菌腹泻、真菌性肠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及流行情况
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流行病学情况,有助于诊断。
2、临床表现
详细观察大便性状,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发展。新生儿脱水程度较难估计,尤其是早产儿皮下脂肪少,用皮肤弹性估计脱水并不准确,应根据连续的体重记录、尿量测量。
3、大便培养
及时留取标本做细菌培养。如怀疑轮状病毒感染,要同时查病毒抗原;如怀疑真菌感染,大便镜检可见真菌孢子和菌丝。
4、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查
新生儿腹泻易发生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做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诊断-鉴别诊断:
1、鼠伤寒沙门菌腹泻
较多见,早产儿发病较足月儿多,常为暴发感染,起病时偶有发热,粪便性状多变,有明显腥臭味,易出现脱水、酸中毒,并发败血症或化脓性脑膜炎,感染中毒症状重。
2、致病性大肠杆菌腹泻
仍为目前新生儿感染性腹泻中最常见者。发热者较少,粪便多为黄色蛋花汤样或有较多黏液,有时有血丝、腥臭味,很快出现脱水、酸中毒,临床以OⅢ型引起者较重,且易迁延。
3、真菌性肠炎
多继发于久治不愈的其他细菌感染性腹泻或长期应用大量抗生素后,大便呈黄色或绿色稀水便,有时呈豆腐渣样,有较多泡沫和黏液,大便镜检可见真菌孢子及菌丝。
4、轮状病毒肠炎
有明显季节性,起病急,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发热较明显,大便呈稀水样或米汤样,水分多,黏液少,腥臭味不明显。易发生脱水、酸中毒,全身症状轻,经适当处理体温3~4d后下降,5~7d腹泻多自愈。
5、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肠炎
多继发于应用大量广谱抗生素后的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症状表现与原发病有关。大便多由黄绿色便渐转变暗绿色的水样便(海水样便),有腥臭味,严重者有时可排出灰白色片状或条状伪膜。全身症状和水电解质紊乱现象常较严重。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预防并发症。
治疗-药物治疗:
1、如果为细菌感染,根据病原及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2、如果为病毒感染或真菌感染,应停用抗生素,使用抗病毒或抗真菌药。
3、新生儿个体差异较大,不同出生体重、不同日龄,需要量均不同,对轻中度脱水补液量不宜过多,轻度脱水无呕吐者可口服补液,重症或呕吐剧烈者须静脉补充液体,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4、可用思密达,改善腹泻的症状。腹泻时间较长者需用微生态调节剂。
治疗-相关药品:
头孢替安、头孢噻肟、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新生儿腹泻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未治疗彻底或治疗不当,病情可能表现为迁延或反复发作,甚至影响患儿营养状况。
预后-危害性:
可发生尿布皮炎、鹅口疮、泌尿道感染、中耳炎、营养不良、吸收不良、低钾血症、低钙低镁血症、多种维生素缺乏病等并发症。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本病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大部分患儿可通过积极治疗治愈。
预后-根治性:
通过积极治疗,可实现根治。
预后-复发性:
有复发的可能。
日常-总述:
日常生活应该注意臀部卫生,预防交叉感染,避免各种可疑致病因素,并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恢复情况。
日常-用药护理:
合理用药,不随意增药、减药和换药。
日常-生活管理:
1、臀部护理
勤换尿布,患儿每次大便后,家属可用温热水清洗臀部及会阴部,再在肛周及臀部涂护臀膏或油。随时保持患儿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预防交叉感染。食具、衣物等须先消毒后清洗,奶具还应消毒后才能应用。
日常-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患儿大便的量、次数和性质以及全身情况、面色、呼吸、体温、神志、精神状态、食欲等。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促进患儿的病情康复,减少感染的风险。
饮食建议:
腹泻急性期暂行禁食,以减轻胃肠道负担,恢复消化功能。轻型腹泻只需减少奶量,呕吐腹泻严重者暂时禁奶。禁奶时间不宜过长,一般8~12小时,然后开始喂奶。最好能喂母乳,如无母乳可从稀牛奶开始喂,逐渐増加浓度和奶量。如有乳糖酶缺乏对乳类食品不耐受时,则停喂糖及乳类,改用豆制代乳品等,以后再逐渐恢复到乳类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母亲在喂养前应洗手,乳头应清洗。正确添加奶量,原则为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
饮食禁忌:
1、母亲的手部、乳房在清洁前,不要喂奶,避免感染。
2、避免喂养不当,如喂养太多或过于频繁。
预防措施:
1、接触新生儿的家长及护理人员需注意手部卫生。新生儿食具每日煮沸消毒1次,用前再用沸水冲洗1次。
2、家人有腹泻者,禁止接触新生儿,待病情恢复后再接触。
3、防止臀部尿布皮炎、感染及压疮。
4、注意气候变化,避免受热或受凉。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