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心脏脂肪瘤疾病英文名称: cardiac lipomas疾病概述: 心脏脂肪瘤是一种由含...
养生
疾病名称: 心脏脂肪瘤
疾病英文名称: cardiac lipomas
疾病概述:
心脏脂肪瘤是一种由含包膜或不含包膜的脂肪细胞组成的原发性心脏良性肿瘤,可发生于心脏的任何区域,约占原发心脏肿瘤的2.4%~8.4%。心脏脂肪瘤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可产生不同的症状,可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脏压迫等症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和肥胖有关。手术切除后一般预后良好,部分由于邻近重要脏器无法完全切除。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有一定相关性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心脏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胸部、心脏
常见症状: 呼吸困难、心悸、胸闷、胸痛、晕厥、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主要病因: 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肥胖、高龄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CT、心脏MRI、心脏导管检查、组织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由于心脏脂肪瘤病情隐匿且有猝死风险,因此早期治疗、定期复诊以准确地把握治疗时机至关重要。
临床分类:
1、基于镜下表现分类
孤立性脂肪瘤、肌间脂肪瘤、特殊类型脂肪瘤(包括房室瓣脂肪瘤样错构瘤、房间隔脂肪瘤样肥厚)。
2、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分类
心外膜下脂肪瘤、心肌内(壁间)脂肪瘤、心内膜下脂肪瘤。其中心内膜下脂肪瘤发病率最高,占原发性心脏脂肪瘤的50%以上。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心脏脂肪瘤是一种罕见的心脏原发性良性肿瘤,发病率约占原发心脏肿瘤的2.4%~8.4%。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本病好发于40岁~60岁成年人。
2、男性更容易发病。
病因-总述:
心脏脂肪瘤为原发于心脏的良性肿瘤,肿瘤组织为成熟的脂肪组织构成,通常起源于心外膜和心包的脂肪。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肥胖、高龄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心脏脂肪瘤与染色体12q13~15基因易位、13q基因缺失以及6q21~23基因重组有关。
2、原发性心脏脂肪瘤起源于心肌中各种类型细胞增殖。
3、脂肪瘤有可能起源于Sondergaard凹槽(或Waterston凹槽)后面空间中的结缔组织,结缔组织通过心房壁逐渐内陷至右心房腔内。
病因-危险因素:
1、肥胖。
2、有心脏脂肪瘤家族史。
3、高龄。
症状-总述:
部分心脏脂肪瘤患者可终生无症状,大多在尸检时意外发现。与其他原发性心脏肿瘤一样,心脏脂肪瘤的临床症状大多取决于瘤体大小和生长位置。临床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心悸、胸闷、心律失常等。
症状-典型症状:
1、明显或隐匿的呼吸困难、心悸、胸闷、胸痛、晕厥等。
2、浸润性脂肪瘤因其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可导致期前收缩、房颤、室速等心律失常。
症状-并发症:
1、上腔静脉综合征
特殊类型心脏脂肪瘤中的房间隔脂肪瘤样肥厚可以引起上腔静脉综合征。上腔静脉综合征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完全或不完全性上腔静脉及其主要属支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或伴侧支循环形成,从而产生头面部、颈部和上肢水肿以及前胸壁淤血和静脉曲张等的临床综合征。患者通常出现急性或亚急性呼吸困难和面颈肿胀,严重头痛、头晕、头胀,嗜睡和憋气等症状。
2、心力衰竭
位于心腔内或心包外的巨大体积脂肪瘤,最终会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指在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肌舒张和(或)收缩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而引起的以循环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临床上以心排血量降低,组织血液灌流减少以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静脉淤血为特征,故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咳嗽、乏力、嗜睡、呕吐、腹痛等。
3、心律失常
心脏脂肪瘤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可导致期前收缩、房颤、室速等心律失常表现。心律失常是指由于心脏激动的起源或传导异常所致的心律或心率改变,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表现之一。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任何不适,偶于查体时被发现,严重的可以危及患者生命。
就医-急诊指征:
患者出现晕厥、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休克症状,应立即送往急诊科救治。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悸、乏力、非典型性胸痛等症状。
2、体检发现心脏肿物。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病情危重者,应去医院急诊科进行救治。
2、病情平稳者,可去心血管内科就诊。
3、确诊患者,建议转诊至心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胸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胸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哪里不舒服?这些症状多久了?
2、您既往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3、您是有没有已经确诊的心脏相关的疾病?比如心脏肿瘤?
4、您有没有其他医院进行过相关检查?结果是什么?您是否服用过什么治疗药物?
5、您的亲属有没有心脏相关疾病?
6、您有没有其他疾病史?您对什么食物或药物过敏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可能得了什么病?
2、做哪些检查才能确诊?
3、这是恶性肿瘤吗?会危及生命吗?
4、必须要手术吗?是微创还是开胸?
5、手术的风险大吗?
6、术后还会复发吗?是否需要定期复查?
7、术后需要长期用药维持吗?
8、手术的治疗费用大概是多少?
9、我平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体检发现心脏内有肿瘤或者出现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时,须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进行心脏的体格检查,探查是否有异常体征,其次可能会建议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脏CT、心脏MRI、心脏导管检查以及组织病理检查等明确诊断,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心脏进行体格检查,检查时,患者须暴露胸部。可穿着宽松易于暴露胸部的衣物,方便检查进行。
1、心脏视诊
了解心尖搏动位置及范围。
2、心脏触诊
了解有无心脏震颤。
3、心脏叩诊
确定心脏边界,了解心脏大小等。
4、心脏听诊
了解有无心音改变及心脏杂音等。若患者出现心律失常表现,可听到心脏节律不齐;若出现心衰或可闻及心脏杂音及额外心音等。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活检是诊断心脏脂肪瘤的金标准。部分患者经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后组织病理活检可明确提示心脏脂肪瘤。
检查-其他检查:
1、心脏导管检查
对于需行手术治疗的脂肪瘤患者,心脏导管检查可作为术前辅助检查手段。不仅可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肿瘤,还可明确肿瘤的血管供应情况及其是否损害心肌血液供应,以便于术前评估。
2、心电图
心脏脂肪瘤影响到心脏传导系统可导致期前收缩、房颤、室速等心律失常表现,瘤体压迫心脏血管等部位,也会导致心力衰竭等症状,而据此心电图也会出现相应的改变。作为入院的常规检查,心电图是判断心脏疾病的第一道关卡。患者在行心电图时,要充分暴露胸部,在检查前平静15分钟左右,待心率、呼吸平稳后,方可进行此项检查。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可从多方面描绘心脏占位特征,包括占位质地、大小、形态、位置、附着部位、活动度和有无继发出血,还可评价由心脏占位带来的血流动力学及瓣膜功能的改变。虽然心脏脂肪瘤在超声心动图中的形态通常不典型,但其存在活动度小、病变局限、均质高回声团块等共性,一般无钙化。这些特点可与心腔内血栓、心内膜炎赘生物、其他原发性肿瘤、转移性肿瘤等进行鉴别。
2、心脏CT检查
对于一些有行MRI检查禁忌患者,如体内存在金属,行CT检查可进一步明确心脏占位性质:
(1)以病变区平扫时心肌内CT值<-20Hu为脂肪浸润的参照标准,对脂肪组织识别具有极高的特异性。
(2)增强CT扫描呈脂肪密度是脂肪源性肿瘤的重要表现。增强CT与平扫CT不同的是,增强CT是经静脉给予水溶性碘造影剂后再行扫描。
(3)通过螺旋CT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及多方位的三维重建模式,可清晰显示肿瘤与邻近结构的空间关系。螺旋CT扫描不同于传统的CT扫描,其获得的是连续的信息,即扫描范围内所有组织的信息,不会产生遗漏。
3、心脏MRI检查
心脏脂肪瘤在MRI成像上具有特征性,特征性低信号边缘和高中央信号强度的病灶在“光明血液”平衡梯度回声心脏MRI序列上,重复频率和回声次数均很低。且MRI可清楚地显示心脏占位位置、大小、侵犯部位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故心脏MRI是明确心脏占位性质的首选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超声心动图、心脏CT、心脏MRI以及组织病理学进行诊断,其中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心脏脂肪瘤的金标准。在诊断过程中,医生还会排除心腔内血栓、心脏脂肪肉瘤、心脏转移性肿瘤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心腔内血栓
心腔内血栓多由内皮或心内膜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引起,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疾患。血栓常并发于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疾病,临床表现与心脏脂肪瘤所引起的症状相似。通过超声心动图可鉴别诊断。
2、心脏转移性肿瘤
心脏转移瘤一方面由于癌、肉瘤直接浸润或转移所致,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全身恶性疾病对心脏的侵袭。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常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心悸、呼吸困难等,与心脏脂肪瘤的表现类似。根据病史和病理检查可以鉴别。
3、心脏脂肪肉瘤
心脏脂肪肉瘤是一种来源于间叶组织或者具有间叶组织分化特点的心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早期多无症状,偶有心脏杂音或心律失常,临床症状与心脏脂肪瘤相似。通过超声心动图及组织病理检查可以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对于心脏脂肪瘤的治疗,一般认为,对于大的、有明显症状的心脏脂肪瘤,尤其是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脏压迫等症状的建议外科手术切除;对于小的、没有症状的脂肪瘤,可以定期复查。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本病暂无特效药物治疗。
治疗-手术治疗:
1、心外膜下脂肪瘤可以在非体外循环下切除,心肌内或心内膜下脂肪瘤一般需体外循环下完成。当肿瘤体积较大,累及范围广时,手术切除后往往需用自体心包或牛心包重建组织缺损甚至瓣膜修复或置换。
2、若心脏脂肪瘤体积巨大,手术无法完全切除,术后需严密复查。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1、心脏脂肪瘤罕见,部分病情隐匿,可导致猝死,位于心腔内或心包外的脂肪瘤瘤体增大,导致心功能衰竭。
2、本病不能自愈,须尽早积极治疗。
3、若瘤体体积小,手术完全切除后,可根治,一般预后良好。
4、瘤体体积大,手术不能完全切除,日后有复发的风险。
预后-危害性:
1、部分心脏脂肪瘤病情隐匿,有猝死风险。
2、位于心腔内或心包外的脂肪瘤瘤体增大,可导致血流梗阻、瓣膜功能障碍或心脏受压,最终导致心功能衰竭。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不可自愈,须尽早就医。
预后-治愈性:
若瘤体较小,手术切除完全,则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若瘤体较小,手术切除完全,则可根治。
预后-复发性:
若瘤体巨大,手术不能完全切除,则有复发可能。
日常-总述:
患者一旦诊断为心脏脂肪瘤,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平时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运动,均衡饮食,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激动。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恐惧:患者突然检查出心脏肿瘤,不知道良性恶性以及手术疗效如何,往往会产生恐惧心理。
(2)猜疑:诊断为心脏脂肪瘤的患者,可能怀疑医护和家属对自己隐瞒病情,或者对手术治疗的疗效和手术安全性产生怀疑。
2、护理措施
(1)患者应保持积极的治疗心态,树立信心。
(2)患者家属应给予患者鼓励,配合患者进行治疗。
(3)患者或患者家属可以找医生全面了解心脏脂肪瘤的特性及其预后,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猜疑。
日常-生活管理:
1、科学作息
避免劳累,避免过度紧张,避免熬夜。
2、日常锻炼
依据个人体力,适度锻炼,避免剧烈运动。
3、饮食管理
饮食均衡、合理膳食、忌辛辣刺激饮食。
日常-病情监测:
1、瘤体小的、没有症状的心脏脂肪瘤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胸闷等症状。
2、瘤体巨大的患者,在进行手术后,瘤体未能完全切除干净,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胸闷等症状。
以上情况都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复查。
日常-复诊须知:
对于瘤体小的、没有症状的心脏脂肪瘤患者或瘤体巨大的患者,在进行手术后,瘤体未能完全切除干净,都需要定期复诊,具体复诊时间以医生告知为准。复查时可能需要做超声心动图、心脏CT、心脏MRI以及心电图等检查,以评估瘤体大小及位置,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日常-术后护理:
1、家属严密检查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及时呼叫医护人员。
2、术后患者伤口处会出现不同程度疼痛,家属可在一旁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分散其注意力,若疼痛剧烈,可呼叫医护人员给予必要止痛措施。
3、家属应监督患者呼吸是否通畅,督促患者排痰,有异常情况可及时上报医护人员。
4、术后第一天家属应陪患者下床活动防止下肢血栓的形成,适量进行患侧肢体的活动,减少术后肌肉粘连。
饮食调理:
对于心脏脂肪瘤的患者,饮食宜清淡,避免过多油脂的摄入,术后患者更应合理搭配膳食、均衡营养,鼓励患者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高蛋白食物,促进伤口恢复。
饮食建议:
1、饮食清淡,低盐低脂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2、多摄入高蛋白饮食,如鱼肉、虾、蛋奶等,增强组织修复能力。
3、注意营养搭配,多摄入粗粮和膳食纤维,促进消化。
饮食禁忌:
1、忌辛辣刺激饮食,如辣椒、芥末等,这些食物具有刺激性,不利于伤口恢复。
2、忌烧烤、油炸食品等油腻饮食,这些食物会加重胃肠道负担,不利于患者康复。
3、戒烟、限酒,吸烟、喝酒会加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
预防措施:
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暂无有效预防措施。可定期体检或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以便早诊断、早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