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咬甲癖疾病英文名称: onychophagia疾病别名: 反复的啃咬导致指甲变形、咬指甲...
养生
疾病名称: 咬甲癖
疾病英文名称: onychophagia
疾病别名: 反复的啃咬导致指甲变形、咬指甲症
疾病概述:
咬甲癖(onychophagia)是指经常性不能自控地用牙齿咬指甲的不良习惯,尤其在精神紧张时更易发生,常导致手指损伤、指甲边缘呈锯齿状、指甲缺损等症状,严重时会引发指甲变形、甲沟炎、甲脓肿。通常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并可能在成年后持续。主要采用支持性心理疗法和行为治疗。经过规范治疗后,多数患者可痊愈。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皮肤科、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甲板缩短、甲游离缘常呈锯齿状、甲表面常无光泽、甲下出血、匙形甲、甲软化、甲萎缩
主要病因: 不良习惯、强迫症、遗传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
重要提醒: 咬甲癖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能发展为甲沟炎、甲脓肿,还可并发消化道病变和口腔感染,影响日常生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女性较多见。
病因-总述:
咬甲癖的主要病因是儿童时期的不良习惯和强迫症。本病的发生通常与精神紧张有关,症状出现缓解或恶化的时期可以反映出患者心理压力变化。还有研究表明,该疾病也可能与遗传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不良习惯
咬甲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常是紧张情绪的一种宣泄。一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未能改正,逐渐发展成咬甲癖。
2、强迫症
咬指甲是一种强迫症患者不受控制的强迫行为,从偶尔啃咬指甲,逐渐形成咬甲癖。
3、遗传
父母有患咬甲癖的儿童相对父母没患咬甲癖的儿童来说,其咬甲癖患病率更高提示疾病的发生也可能与遗传相关。
病因-危险因素:
1、生活节奏改变,如入托、入学时。
2、家长教育不当、自制力差,未能及时改正咬甲习惯。
3、不良环境,如身边有人喜欢咬指甲,孩子进行模仿。
4、经常处于紧绷的紧张情绪状态。
症状-总述:
本病主要表现为指甲的游离端被破坏、甲板缩短,甲游离缘常呈锯齿状、甲出血、甲软化等,随着病情发展,还可出现甲沟炎、甲脓肿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指甲被咬表现
指甲的游离端被咬的机会较多,表现为甲板缩短,甲游离缘常呈锯齿状。有时整个指甲被啃咬,甲表面常无光泽,有横沟或嵴,亦可有甲下出血、匙形甲、甲软化、甲萎缩。
2、甲沟炎表现
表现为指甲板与皮肤皱褶结合部红、肿、热、痛。
3、甲脓肿表现
表现为皮肤指甲周围肿胀、疼痛剧烈,指甲下可见黄白色脓液。部分患者会出现低热。
症状-并发症:
1、口腔感染
发生甲沟炎时,如控制不住咬指甲,可继发口腔感染。
2、牙齿不整齐
儿童时期经常咬指甲,会影响牙齿正常发育,导致牙齿不整齐。
3、消化道病变
由于经常咬指甲,细菌或寄生虫容易经口进入胃肠道,导致消化道病变。
就医-急诊指征:
1、甲沟突然出现剧烈疼痛,伴红肿、流脓、发热;
2、有喜欢咬指甲的习惯,突然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腹泻;
3、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长时间不受控制的咬指甲习惯,影响日常生活;
2、伴指甲的游离端呈锯齿状;
3、伴甲表面常无光泽,有横沟或嵴;
4、伴指甲出血、指甲软化;
5、伴指甲处疼痛、发红、肿胀,还伴发热;
6、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可到皮肤科就诊。
3、如疑有强迫症者,可到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好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请着宽松、易于穿脱的衣物,方便检查。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平时爱咬指甲吗?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您平常工作压力大吗?
3、您之前有过心理方面的疾病吗?
4、您是否还有其他症状?
5、有没有其他疾病?
6、您是否进行过治疗?具体如何治疗?疗效怎样?
7、您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疾病?
2、这种疾病严重吗?能治愈吗?
3、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4、您觉得我应该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治疗?
5、治疗周期多久?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治疗后还有可能复发吗?
8、在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9、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不能控制的咬指甲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指甲受损表现,然后医生建议做血常规检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
2、医生会详细检查甲板、甲沟及甲床,可发现甲游离缘呈锯齿状,指甲表面无光泽,有横沟或嵴,也可见到甲下出血、匙形甲、甲软化、甲萎缩等。有时还能看到指甲板与皮肤皱褶结合部发红、肿胀。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了解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情况,有助于医生判断有无感染。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病史(咬指甲的不良习惯)及临床表现(指甲的游离端被破坏、甲板缩短,甲游离缘常呈锯齿状),再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可作出诊断。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甲营养不良、紧咬甲癖、剔甲癖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甲营养不良
常表现为20个指(趾)甲同时出现甲板变薄,无光泽;随年龄的增长,部分患者逐渐好转,无咬甲史。
2、紧咬甲癖
该疾病患者通常会紧紧咬住甲(在前磨牙或犬齿之间),造成极大的疼痛。与咬甲癖不同,其通常局限于特定的指甲,与潜在的精神障碍密切相关。这种行为会导致甲板表面出现不规则的深度凹陷。
3、剔甲癖
剔甲癖患者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摩擦和撕扯指甲的欲望,致使指甲破坏和残缺,许多指甲可受累,多有寄生虫恐惧症。
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应消除使患者不安的因素,建立健康的生活制度,改变咬指甲的不良习惯,主要采用支持性心理疗法和行为治疗。对甲沟炎、甲脓肿者,应积极改善患处炎症、纠正强迫行为。
治疗-药物治疗:
1、阿莫西林
甲沟炎早期可口服阿莫西林,主要有抑菌或杀菌的作用,用于对抗甲沟炎的主要致病菌金黄葡萄球菌。
2、地西泮
对于强迫症伴发诱发咬甲癖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地西泮。达到能够缓解强迫症状,减少咬指甲这一强迫行为的目的。
治疗-相关药品:
阿莫西林、地西泮
治疗-手术治疗:
甲沟切开引流:当甲沟炎发病部位已有脓液时,可在甲沟处作纵形切开引流。感染已在指甲基部皮下周围时,可在两侧甲沟各做纵行切口,切除指甲根部,用一小片凡士林纱布引流。如甲床下已积脓,应将指甲拔去,或将化脓部位上的指甲剪去。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经过正规治疗后,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少数患者未接受正规治疗,可发生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能发展为甲沟炎、甲脓肿,还可并发消化道病变和口腔感染,影响日常生活。
预后-自愈性:
不可自愈,需积极治疗。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努力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日常-心理护理:
咬甲癖会导致患者出现甲沟炎、甲脓肿,影响日常生活,从而出现焦虑、精神紧张,不良情绪又会加重咬甲癖的病情。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患者应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日常-生活管理: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手、勤剪指甲。
2、对损伤的指甲进行保护,避免继发感染。
3、增强自制力,给自己心理暗示,尽量不咬指甲。
日常-复诊须知:
每3个月随访1次,以便医生了解行为治疗计划的实施情况,并根据干预结果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治疗1年后根据咬指甲行为出现的频度评价治疗的效果。
饮食调理:
本病通常无需特殊的饮食护理,但在接受药物及心理治疗的同时,辅以饮食调理,可促进疾病康复。饮食应多以清淡为主,保持饮食的卫生和安全,避免肠道感染的发生。
饮食建议:
1、多吃优质蛋白食物,如豆类、瘦肉等。
2、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燕麦等。
3、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白米粥、鸡蛋羹等。
饮食禁忌:
1、禁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2、限制煎炸、烧烤以及油腻食物的摄入。
预防措施:
通过以下措施可降低本病的患病风险:
1、积极治疗强迫症。
2、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勤洗手、勤剪指甲。
3、有心理压力时及时排解。
4、家长和老师及时纠正孩子的咬指甲的行为。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