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夜惊症疾病英文名称: sleep terror疾病别名: 夜啼、夜惊、睡惊症疾病概述: ...
养生
疾病名称: 夜惊症
疾病英文名称: sleep terror
疾病别名: 夜啼、夜惊、睡惊症
疾病概述:
夜惊症(sleep terror),又称夜啼、夜惊、睡惊症,是出现于夜间睡眠中的极度恐惧和惊恐的动作,通常在夜间睡眠后较短时间内发作,在睡眠中突然尖叫或哭喊,表情惊恐,伴有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皮肤潮红、出汗、瞳孔扩大、肌张力增高等自主神经兴奋表现。每次发作持续1~10分钟。难以唤醒,如强行唤醒,则出现意识和定向障碍。发作时通常不伴梦境,对发作通常不能回忆。多见于儿童,偶可延续至成年。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小儿科、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惊叫、恐惧、哭喊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
检查项目: 多导睡眠监测、脑电图、心理测评
重要提醒: 若夜惊发作频繁如每天都出现并持续3周以上,发作时有致残倾向的应及早治疗。
相关中医疾病: 心胆气虚、暴受惊吓
流行病学-发病率:
儿童发病率为5%,成人1%~2%。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夜惊在青春期之前(4~12岁)的儿童常见,多见于5~7岁的儿童。
病因-总述:
夜惊症的原因迄今尚未有确切的定论。一般认为,发生夜惊可能与儿童时期的神经、大脑发育尚未健全及遗传因素、病理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儿童时期的神经、大脑发育尚未健全
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部分,尤其是控制睡眠觉醒的大脑皮质发育的不成熟,对孩子的睡眠都会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孩子正常生理发育的自然现象。随着孩子的成长,身体各部分发育的逐渐成熟,症状会逐渐消失了,这种状况属于是一过性的。
2、遗传因素
据调查,部分夜惊患者有家族病史。
3、病理因素
持续的夜惊则可能是由一些病理因素引起的,如大脑神经营养供应不足,大脑发育异常,大脑皮层中枢、丘脑、垂体等大脑器官之间的相互调节不好,内分泌等原因造成的肥胖,以及严重的钙缺乏症,都是可能导致夜惊发作的病理性原因。
4、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如情绪的焦虑、压抑、紧张不安等)与夜惊发生有关。儿童看了恐怖惊险的画报、影片或听了恐怖故事,因这个年龄的孩子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大幅提高,想象力丰富,因此这些刺激会使他们做各种各样的梦,也就可能导致孩子当晚或这几天夜里出现夜惊。多种社会生活事件引起的焦虑及恐惧情绪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例如,家庭成员发生意外事故、与父母分离进入陌生的环境、家庭矛盾冲突、学习紧张、被责骂、受惊吓等,使孩子精神紧张,都可能导致夜惊的发作。经常发生夜惊的患儿,往往反映孩子存在持续较久的焦虑状态。
病因-危险因素:
1、患儿的睡眠长期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容易发生夜惊。
2、服用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者,发生夜惊的风险大。
3、睡前饮食,睡眠中腹部或膀胱充盈,容易发生夜惊。
症状-总述:
夜间通常发生于睡眠的前1/3阶段,发作历时10多分钟。以惊叫、恐惧为主要表现。不易叫醒,有暂时的定向障碍,清醒后对发作不能回忆。安静后重新进入正常睡眠。
症状-典型症状:
1、患儿的夜惊多开始于撕裂性惊叫,表现为极度恐惧、哭泣或极度沮丧。
2、成年患者常伴有危险逼近需要逃跑或防御的感觉,发作时常常比较激动。
症状-并发症:
1、频繁发作会导致睡眠质量严重下降,影响生活和学习。
2、发作时如果动作过大,还可能造成意外伤害。
3、往往伴随心理问题。
症状-伴随症状:
伴有惊恐表情和动作、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瞳孔扩大、意识模糊等症状。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然后根据患者情况有选择地来进行多导睡眠监测、脑电图、心理测评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查体,详细询问病情发作时的情况、既往病史以及日常生活状态。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生化、甲状腺激素等检查,以排除感染发热,钙缺乏症以及了解患者内分泌情况等。
检查-其他检查:
1、多导睡眠监测
了解患者睡眠情况。可见肌电波幅突然增高,脑电波幅降低,频率变快,有时出现为时数秒的α节律。
2、脑电图
检查时,医生会在患者的头部贴上一些电极片,这些电极片与仪器的导线相连接,医生通过仪器能读取脑电波的波形信息。以排除癫痫发作的可能。
3、心理测评
以评估患者有无心理障碍。常用的包括人格测试如汪卫东教授研发的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W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等,症状自评量表等。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脑CT、脑MRI等影像学检查,了解有无脑部器质性病变。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临床表现及病史,通常不难诊断。必要时,可通过相关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诊断-诊断依据:
1、幼儿在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伴有惊恐表情和动作以及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扩大等自主神经症状。
2、通常在晚间睡眠后较短时间内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少于10分钟。
3、试图平息夜惊进行的努力相对无反应,而且几乎总会伴有至少数分钟的定向障碍和持续动作。
4、对发作即使能够回忆,也十分有限(通常指局限于1~2个片段的表象)。
5、排除器质性障碍和躯体障碍(如高热惊厥和癫痫发作)。
诊断-鉴别诊断:
1、癫痫发作
虽然精神运动性癫痫可有类似夜惊表现,但夜惊症并不是癫痫发作,两者的区别如下:
(1)癫痫除夜惊外还伴有其他类型的发作,如失神发作,大发作等。
(2)癫痫发作过程不能回忆,而夜惊症儿童醒后多对发作过程有记忆。
(3)癫痫发作儿童的脑电图显示颞叶有癫痫波,夜惊症则无。
(4)癫痫绝少只在夜间发作,夜惊症仅在夜间发作。
2、睡惊症与梦魇鉴别
梦魇仅是普通的“恶梦”,有时伴有很有限的言语及躯体运动。梦魇可发生于夜间的任一时刻,个体很容易被唤醒,而且对梦的经过能详细、生动地回忆。
治疗-治疗原则:
夜惊一般无需刻意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待孩子神经生理发育成熟后,或排除了主要的心理因素,夜惊就会逐渐消失了。当孩子出现夜惊症状时,如果孩子白天没有异常,最好是继续观察几天。若夜惊发作频繁如每天都出现并持续3周以上,发作时有致残倾向的就应该及早治疗。临床首选心理和行为干预,部分症状严重的患儿可使用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夜惊症常与孩子受到惊吓或心理过度紧张有直接关系,因此,需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应排除各种诱因,如避免白天过度兴奋、劳累,避免听紧张恐怖的故事和看紧张恐怖的影视等,尽量为患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2、另有国外学者发现,孩子夜惊发作在时间上有相对恒定的规律,并在发作前有一些迹象。家长只要认真进行观察,在接近孩子夜惊发作时间或有发作迹象时,提前15min左右将孩子叫醒,醒后5分钟左右再让孩子重新入睡,这样连续进行1周左右,大多数儿童的夜惊症便会治愈。
3、儿童夜惊发作时,家长不要过于紧张,应该冷静地不惊动患儿,患儿片刻便能继续入睡。对少数有可能发生意外的患儿也应采取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
治疗-药物治疗:
1、苯二氮䓬类
严重夜惊症的儿童可短期在睡前给予苯二氮䓬类药物,在药物作用下改善孩子原有的睡眠周期,防止病情发作。地西泮控制夜惊发作的疗效较好。
2、盐酸丙咪嗪
可以控制夜惊发作。
3、帕罗西汀
近年有人用帕罗西汀治疗夜惊症,发现疗效优于苯二氮䓬类药物,且无药物依赖性。帕罗西汀治疗夜惊症的机制可能与其阻滞5-HT再摄取,直接增加脑干5-HT的浓度有关。
治疗-相关药品:
地西泮、盐酸丙咪嗪、帕罗西汀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夜惊症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中医治疗:
中医中药及针灸可用于辅助治疗。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危害性:
夜惊严重者可能出现睡眠质量严重下降、意外伤害、心理问题等,从而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预后-自愈性:
随年龄增长,患儿症状多可自行缓解或自愈。
预后-治愈性:
本病很难治愈,但通过控制诱因可有效降低其发病风险。
预后-治愈率:
本病治愈率低,目前缺乏大样本数据统计。
预后-根治性:
夜惊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临床无法彻底治愈。
日常-总述:
由于夜惊多见于儿童,对于夜惊患儿的护理是家长的长期工作,因此家长要掌握患儿的症状特点,正确合理地护理患儿。
日常-心理护理:
平时家长要给予患儿更多的关心,与患儿进行更多的沟通交流,使其有充分的安全感。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合理用药,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规律的就寝和起床时间。
2、改善睡眠环境,确保安静、舒适、光线适宜。
3、确保房间安全,尽量防止其在夜惊发作时受伤。
4、睡前不要吃太多零食或喝太多水。
5、睡前不要进行高能活动,玩手机游戏等点亮屏幕的活动。
日常-病情监测:
患儿夜惊发作时,家长可在旁监护,避免其由于不自主的动作而受到伤害。
日常-复诊须知:
家长有必要记录患儿的睡眠情况,在以后的复诊或居家治疗中可作为参考依据。
日常-特殊护理:
1、家长在患儿发病时不必惊慌,等待5~10分钟后发作可自行停止。
2、家长在夜间要比较警醒,特别关注患儿的睡眠过程及异常举动。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饮食宜清淡,注意加强营养,特别是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建议多吃牛奶、核桃、小米、莲子等食物。
饮食禁忌:
尽量避免摄入含咖啡因、糖、脂肪成分较多的饮食,如茶、咖啡、可乐、雪碧以及各种垃圾食品。
预防措施:
主要通过避免诱因来降低夜间的发生风险。
1、家庭氛围要和谐、舒适,家庭关系融洽。
2、培养良好的饮食和睡眠习惯,早睡早起,睡前不吃零食等。
3、家长与儿童沟通时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过于粗暴。
4、睡前避免过于激烈的运动,不观看过于刺激的节目或书籍。
5、平时卧室要注意通风,睡觉光线应适宜。
6、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要注意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