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疾病别名: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疾病概述: 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又称为...
养生
疾病名称: 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
疾病别名: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
疾病概述:
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又称为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是由凝血因子Ⅶ基因突变所致的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大多于新生儿期发病,不超过6个月,成年人中偶有出现。本病的典型症状为出血,如鼻出血、皮肤黏膜瘀斑等,可伴有呕吐、发热、皮肤苍白等表现。成年患者一般病情较轻,预后多较好,新生儿期起病者多病情重、预后不良。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 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血液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鼻出血、皮肤黏膜瘀斑、牙龈出血
主要病因: 凝血因子Ⅶ基因突变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基因检测
重要提醒: 平时应注意做好自我防护,以减少出血的可能。
相关中医疾病: 无
临床分类:
1、根据FⅦ活性(FⅦ:C)和蛋白质是否存在分型
此病分为FⅦ缺乏症和FⅦ异常血症。前者FⅦ活性(FⅦ:C)和蛋白质均缺乏,称为交叉反应物质阴性型(CRM-);后者FⅦ:C缺乏而蛋白质存在,称交叉反应物质阳性型(CRM+)。但在遗传方式和临床表现方面两型相似。
2、根据FⅦ:C和FⅦ:Ag分型
这种分型临床价值不大。
(1)FⅦ-型:FⅦ:C和FⅦ:Ag均显著减低。
(2)FⅦ减少型:FⅦ:C显著降低,而FⅦ:Ag中等减少。
(3)FⅦ+型:FⅦ:C显著降低,而FⅦ:Ag正常。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出血性疾病,以往报道发病率约为1/300000~1/500000,近年有报道发病率升高为1/2600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好发于婴幼儿,大多于新生儿期发病,不超过6个月,成年人中偶有出现。
2、有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家族史的人群。
病因-总述:
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于凝血因子Ⅶ基因突变所致,已报道的凝血因子Ⅶ基因突变类型包括错义或无义突变、剪切位点突变,小的插入、缺失及启动子区域突变等。基因突变可使凝血因子Ⅶ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缺陷,影响了机体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起始阶段,从而导致临床出血症状。
病因-危险因素:
1、近亲婚配,可能将本病相关的突变基因传递给后代。
2、孕期吸烟、滥用药物(如安定、苯妥英钠、部分激素类药物、抗肿瘤药物等)、接触有毒化学物质、感染细菌或病毒等,可能增加受精卵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
症状-总述:
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中出血是最常见的症状,出血程度严重不一,有的出血程度较轻,有的则较重甚至威胁生命。
症状-典型症状:
轻者表现为少量或创伤后出血,如鼻出血、皮肤黏膜瘀斑、牙龈出血、月经过多及外伤后出血不止等。重者表现为威胁生命的出血,如颅内出血(头痛、恶心、喷射性呕吐、一侧肢体麻木或瘫痪等)、消化道出血(呕血、大便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及关节出血(关节肿胀、疼痛)等,重症发生率为4.4%~8%。
症状-并发症:
1、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患者缺乏足够的Ⅶ凝血因子,可引起颅内出血,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可使幸存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或认知障碍(大脑对于学习、记忆、思维判断等过程出现异常)。
2、反复关节出血可导致关节功能受损或关节畸形。
症状-伴随症状:
小儿可伴有呕吐、发热、皮肤苍白、喂养困难等非特征性症状。
就医-急诊指征:
1、突发急性大量出血,伴有面色苍白、肢体湿冷。
2、意外受伤后流血不止。
3、突然出现头痛、恶心、意识障碍,提示颅内出血的可能。
4、呕出大量鲜血。
5、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
2、女性出现不明原因的月经过多。
3、关节肿胀、运动受限。
4、小儿伴有呕吐、发热、皮肤苍白、喂养困难等症状。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的患者突发意外受伤或急性大量出血,伴有面色苍白、肢体湿冷,应及时前往急诊科就诊。
2、若反复出血,建议及时前往血液内科就诊。
3、小儿患者可及时前往小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患儿父母或患者应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应当注意患者保暖,避免外伤出血。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父母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症状什么情况下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大便平时正常吗?有没有黑便或大便性状改变?
4、之前有过类似的情况吗?
5、有长期吃什么药吗?
6、以前有过血液疾病吗?是否进行过治疗?
7、平时喝酒、抽烟吗?
8、有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的家族史吗?
9、出现症状后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导致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情况严重吗?
4、需要做什么检查?会有不良影响吗?
5、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8、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出血后,建议及时就医。医生会先进行常规的体格检查,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可能建议做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头部CT和头部MRI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并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通过一般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机体的基本状况。医生会观察患者皮肤有无瘀斑、苍白,触诊皮肤表面有无血肿,叩诊明确有无神经反射异常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评估患者的一般情况,判断其是否存在贫血。
2、凝血功能检查
包括出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判断患者凝血功能有无异常。
3、凝血因子Ⅶ活性测定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患者凝血因子Ⅶ活性降低,有助于诊断。
4、基因检测
通过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可确定致病基因。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做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明确是否有颅内出血,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效信息。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家族史、出血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并不困难。凝血因子Ⅶ活性检测具有诊断意义。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排除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等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对于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的诊断依据,包括以下几点:
1、有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家族史。
2、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可呈自发性,或发生于轻度损伤后。
3、检查结果示APTT正常、PT延长,且维生素K治疗无效,凝血因子Ⅶ活性降低。
4、有条件者可行基因检测,若发现因子Ⅶ基因突变,可明确诊断该病。
诊断-鉴别诊断:
1、血友病
该病也以不同程度出血症状为主,与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类似,因此需要鉴别。但实验室检查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PT正常,APTT延长,FⅧ:C(样本血浆因子Ⅷ的促凝活性)或FⅨ:C(样本血浆因子Ⅸ的促凝活性)水平明显低下,可容易鉴别。
2、维生素K缺乏症
以出血症状为主,易与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混淆。但维生素K缺乏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因吸收不良(如胆道阻塞)、合成障碍、口服与维生素K相拮抗的抗凝剂(如香豆素类)等所致。补充维生素K后一般可有明显好转。
治疗-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助于避免出血现象进一步加重。本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主要依靠输注新鲜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及重组Ⅶ因子进行替代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在四肢关节和隆突处给予棉球保护,避免局部皮肤受压。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准确记录出入量,保持大便通畅。
治疗-药物治疗:
1、新鲜冰冻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价格低廉,容易获得,是该病传统治疗药物,但血浆输入有传播输血相关疾病的潜在风险,且有效性不确定。
2、凝血酶原复合物
凝血酶原复合物是一种血浆制品,含有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Ⅵ。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但凝血酶原复合物的输注会带来不必要的凝血因子,对患者造成一定负担。
3、人重组活化因子Ⅶ
人重组活化因子Ⅶ非常有效且风险小,已广泛使用,但其价格高,提取难度大,目前无明确使用指南。一般出血给予该药物,重复使用,直至出血止住;大量严重的出血,治疗时间显著延长。
治疗-相关药品:
凝血酶原复合物、人重组活化因子Ⅶ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病情严重程度、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成年患者多起病晚、病情较轻,一般预后较好;新生儿期或婴幼儿期起病者多病情重、预后不良。及时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预后-危害性:
1、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2、反复的关节出血可导致关节功能受损或关节畸形。
3、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出现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甚至死亡。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本病很难治愈,需长期进行替代性治疗。
预后-根治性:
本病由于基因突变所致,尚不能根治。
预后-复发性:
新生儿期发病者如不进行长期替代性治疗,在婴儿期易反复发生出血。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加强出血部位的护理,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剧烈活动。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部分患者可反复出血,出现关节疼痛、畸形,容易产生焦虑、悲观和绝望情绪。
(2)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且可发生大量出血情况,容易出现恐惧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并多给予患者关心和理解,帮助消除不良情绪,树立信心。
(2)患者可多与医护人员交流,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和治疗措施,以便对自己的病情有明确的了解,有助于减轻心理负担。
日常-生活管理:
1、成人患者的生活管理
(1)日常可适量活动,但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以减少出血的危险。
(2)存在关节出血患者应严格卧床,并抬高患肢保持较舒适的位置,减少不必要的肢体活动,便于血液回流。
(3)存在皮下血肿、皮肤瘀斑的患者应保持局部皮肤的清洁干燥,切忌自行撕拉敷贴料,以避免二次损伤。
2、小儿患者的生活管理
(1)家属应采取完善的预防性措施,减少或避免患儿出血,如培养患儿安静的生活习惯、为患儿提供安全的家庭环境等。
(2)家属需掌握必要的应急护理措施,如局部止血(压迫止血、加压包扎、局部冷敷)的方法,以便患儿出血时能得到尽快处理。
日常-病情监测:
日常应监测有无出血的症状,若出血不止,或者出现呕吐、抽搐、一侧肢体瘫痪等神经系统症状,应立即就医。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常规复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因子Ⅶ活性检测等。若出现抽搐、一侧肢体瘫痪等神经系统症状,还可能需要进行完善的神经系统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等,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出血。
饮食调理:
对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患者需重视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增强身体素质,对于疾病恢复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饮食建议:
1、母乳是婴儿最佳食品,在疾病时,母乳喂养儿应继续喂以母乳。
2、摄入营养丰富、热量热能充足的食物。
3、将食物烹调的细、软、烂,介于普通饮食和半流质饮食之间,使之易于消化。
饮食禁忌:
1、避免食用坚果等硬块状食物,可能会划破口腔黏膜,引起出血。
2、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预防措施:
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目前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但是可以通过避免近亲结婚、加强母亲孕期保健等减少发病风险。
1、避免近亲结婚
近亲婚配可增加遗传性因子Ⅶ缺乏症的发生风险,避免近亲结婚可有效规避该风险。
2、加强母亲孕期保健
母亲孕期戒烟限酒,避免接触有毒物质,做好自身防护,避免感染。通过加强孕期保健,规避可能引起胎儿基因突变的危险因素,以减少后代发病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