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异戊酸血症疾病英文名称: isovaleric academia,IVA疾病概述: 异戊...
养生
疾病名称: 异戊酸血症
疾病英文名称: isovaleric academia,IVA
疾病概述:
异戊酸血症(isovaleric acidemia,IVA)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有机酸血症。是由亮氨酸分解代谢中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isovaleryl-CoA dehydrogenase,IVD)缺乏引起,导致有机酸蓄积及酮体产生,可引起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高血氨,从而引起脑损伤等多脏器损害。IVA患者中超过半数在新生儿期发生急性脑病,婴儿和儿童期可有反复呕吐、昏睡或昏迷及智力发育落后。故一经发现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就诊科室: 小儿科、神经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拒乳、呕吐、反应差、嗜睡
主要病因: 本病为基因突变所致,可通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遗传方式遗传给下代
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血气分析、血糖、氨、肝肾功能、尿液及血液有机酸分析、血液酯酰肉碱谱分析、酶学分析、基因诊断、颅脑CT、MRI
重要提醒: 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避免导致患者机体内环境紊乱,危及患者生命。
临床分类:
根据病情不同可分为急性新生儿型和慢性间歇型。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1、德国人中发病率较高,为1/67000。
2、我国缺少多地区大规模流行病学筛查数据,单中心50万例新生儿血串联质谱筛查数据结果推测我国平均发病率为1/16000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主要发生于婴幼儿。
病因-总述:
本病主要是由于IVD基因突变所致,可通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遗传方式遗传给下代。基因突变引起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导致异戊酸、3-羟基异戊酸、异戊酰甘氨酸和异戊酰肉碱体内蓄积,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病因-基本病因:
主要是IVD基因突变所致,已知突变超过45种,包括错义突变、剪切突变、框移突变等。IVD是线粒体内的一种四聚体黄素蛋白,编码该蛋白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15q14-q15,编码394个氨基酸的蛋白。IVD缺陷导致异戊酰辅酶A旁路代谢物聚集引起相应症状。
症状-总述:
本病临床症状常为拒乳、呕吐、反应差、嗜睡,可根据急性型和慢性间歇型的不同表现不同。另外,也有某些IVD基因突变阳性者可无临床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急性新生儿型
多在新生儿期起病,出生时正常,出生后1~2周突然出现拒乳、呕吐、反应差、嗜睡、进行性体重下降、脱水、体温下降、震颤、肌张力减低、惊厥等。若未及时处理可导致昏迷,甚至在数日之内死亡。如果患儿顺利度过急性期的发作,可转为慢性间歇型。
2、慢性间歇型
起病隐匿,仅表现为非特异性不能耐受空腹或发育落后。常因上呼吸道感染或摄入高蛋白质饮食而诱发,发作呈反复发生呕吐、嗜睡、昏迷、酸中毒伴酮尿。绝大部分异戊酸血症慢性间歇型患者精神运动发育正常,但是一些患者会表现为发育延迟和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
3、其他
国外报道数例新生儿筛查阳性异戊酸血症病例,IVD基因检出常见突变,但临床并无症状。
症状-并发症:
病情严重者可发生脑水肿、出血或继发性感染、智力运动落后、肌肉僵直或抽搐等并发症。
症状-伴随症状:
发作时可伴有“汗脚”的特征性气味。
就医-急诊指征:
出现昏迷、意识障碍等需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发生拒乳、呕吐、肌无力、肌张力减退;
2、有“汗脚”的特征性气味;
3、伴有嗜睡。
出现以上症状须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病情危及生命时需到急诊科就诊;病情平稳的患者可到儿科或神经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多个部位的肌肉进行检查,着宽松衣物,便于检查。
3、还可能需血清学等检查,必要时注意检查前一晚10点后禁食,次日空腹抽血检查。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曾使用某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若患者病情严重,可能会出现活动障碍,外出最好有亲友陪同,防止意外情况。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孩子这些症状是何时出现的?都有哪些表现?
2、随时间推移,症状是否有加重?
3、您的孩子以前出现过类似症状吗?什么原因导致的?如何处理的?
4、有使用过药物进行治疗吗?什么药?效果如何?
5、近期有过饥饿、感染等刺激吗?
6、您的孩子的亲属中有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吗?
7、你的孩子还有其他的疾病吗?如何治疗的呢?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呢?
2、症状严重么?能治好么?
3、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么?多久能好?
4、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5、需要做什么检查?
6、我的孩子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治疗吗?
7、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8、我需要复查么?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先给患者进行体格检查,而后会选择性的让患者做血液及尿液常规、血气分析、血糖、氨、肝肾功能、尿液及血液有机酸分析、血液酯酰肉碱谱分析、酶学分析、基因诊断、颅脑CT、MRI等,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触诊检查患者是否有肝脏肿大。
检查-实验室检查:
1、一般化验
血液及尿液常规、血气分析、血糖、氨、肝肾功能等检查对病情评估很有帮助,患者常合并代谢性酸中毒、酮症、高氨血症、低钙血症、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全血细胞减少。
2、尿有机酸分析
戊酰甘氨酸水平显著升高。
3、血液酯酰肉碱谱分析
正常人血液异戊酰肉碱浓度多低于0.5μmol/L,患者血液异戊酰肉碱显著增高,游离肉碱降低,异戊酰肉碱/乙酰肉酸比值增高。血片串联质谱分析可应用于新生儿异戊酸血症筛查。
4、酶学分析
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及外周血白细胞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活性下降,为正常的0~13%,残余酶活性与临床严重程度无关。
5、基因诊断
IVD基因检出两个等位基因致病突变有确诊意义。
检查-影像学检查:
颅脑影像学检查可见脑实质萎缩、脑沟扩大、胼胝体变薄、双侧苍白球弥漫性损伤和中脑皮质脊髓束严重损害。CT可见双侧苍白球的弥漫性低密度影,MRI可见苍白球和中脑髓质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诊断-诊断原则:
本病伴有的特征性气味有助于诊断,爆发性代谢性酸中毒、智力低下等是诊断异戊酸血症的重要依据。最后确诊需要化验血和尿中异戊酸增多和证明细胞内异戊酰辅酶A脱氢酶活性消失。异戊酸血症可作产前诊断,在羊水细胞培育以后若有二氧化碳产生减少或有异戊酸的堆积,可诊断胎儿患有异戊酸血症。异戊酸血症相对罕见。大多数症状属于非特异性改变,故该病主要与支链氨基酸代谢异常、尿素循环障碍、线粒体脑肌病3大类疾病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支链氨基酸代谢异常
如枫糖尿病,临床表现与异戊酸血症十分类似,为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等支链氨基酸无法降解所致,需要血氨基酸和肉碱谱分析,尿有机酸分析进行鉴别诊断。
2、尿素循环障碍
典型表现为新生儿期高血氨、肝大、抽搐及昏迷。完全酶缺乏时血氨水平大于150μmol/L,通常无代谢性酸中毒,但呼吸性碱中毒可继发代谢性酸中毒。
3、线粒体脑肌病
如MELAS综合征,为全身多系统损害,主要影响肌肉及神经系统,儿童期起病,典型临床表现包括乳酸酸中毒及反复卒中样发作。可通过典型头颅MRI、线粒体基因分析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是急性期时通过药物或者透析治疗等积极纠正机体内环境的异常,控制感染,促进亮氨酸及异戊酰辅酶A代谢物的合成代谢。稳定期时可通过饮食控制,减少异戊酰辅酶A代谢物的来源,以控制疾病的发生。
治疗-一般治疗:
在稳定期应通过饮食控制减少来自亮氨酸以及其分解产生的异戊酰辅酶A代谢物,但总蛋白和热量必须足够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多数情况下可摄入1.5g/(kg·d)的天然蛋白。对那些反复发作的患者才必须限制天然蛋白摄入,并同时补充无亮氨酸的氨基酸粉。由于亮氨酸在促进蛋白合成中的特殊作用,过度限制亮氨酸摄入可能会导致肌肉萎缩等副作用。
治疗-药物治疗:
稳定期患者可以服用左卡尼汀和甘氨酸进行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左尼卡丁、甘氨酸
治疗-其他治疗:
对于无法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严重的对治疗无反应的高血氨、昏迷、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可进行透析治疗。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在应激情况时,机体蛋白分解代谢会导致内源性的亮氨酸升高及异戊酰辅酶A代谢物增加,治疗的原则是促进合成代谢。并根据患者情况,对代谢性酸中毒、高氨血症、低血糖及电解质异常进行纠正。积极控制感染,对于昏迷和持续性严重酸中毒患者可应用血液透析治疗。
1、代谢紊乱未纠正前减少亮氨酸摄入。亮氨酸摄入应减少至日常摄入量的50%,但在限制摄入24小时后应恢复原量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代谢。
2、充分应用含葡萄糖和电解质的溶液进行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补充热量,必要时应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对于代谢性疾病患儿,严禁使用林格氏液。
3、提高热量摄入,可以摄入糖类。代谢紊乱纠正后,可口服无亮氨酸的氨基酸粉。如果患者不能口服摄入,则需要静脉补充葡萄糖。
4、可给予左卡尼汀和甘氨酸。
5、急性发作通常由于感染、外伤、手术、饮食变化等原因诱发,故找到并尽可能治疗患儿代谢紊乱的诱因非常重要。
(1)感染:及时寻找感染病原,应用抗生素。
(2)手术:手术前后应适当补液,避免空腹,注意术后热量供应。
(3)饮食变化:评估蛋白质摄入情况,避免过多摄入。
预后-一般预后:
预后较好,大部分幸存患者发育正常。然而,约一半新生儿期发病的患者不能存活。
预后-危害性:
1、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2、可能会使患者有发育延迟和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影响其日常生活质量。
3、本病易导致各种内环境紊乱,进一步使患者昏迷,可危及患者生命。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可通过药物治疗及控制饮食等方式控制疾病的发生。
预后-根治性:
本病由基因突变所致,一般无法根治。
日常-总述:
患者应认识到规范的用药和定期复诊对治疗本病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对治疗本病也有积极作用。
日常-心理护理:
本病患者多为婴儿或儿童,因疾病不适常有哭闹、烦躁不安、恐惧等表现,此时患儿的亲属,应多陪伴患者,通过做游戏、聊天等方式,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使患儿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终身服药,不可中途停药换药,以免导致再次发病,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若有异常需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可准备舒适的床或床垫。
2、适当进行活动,活动时从小量运动开始,逐渐增加,多做一些利于增加肌肉力量的锻炼,并且长期坚持锻炼。但需避免高强度运动。
3、及时清洁污染皮肤及呕吐物,呕吐后用温开水漱口,清洁口腔、洗脸更换被污染的衣物及被褥,以免导致感染。
4、避免饥饿、过度疲劳等刺激。
日常-复诊须知:
定期复查血液中异戊酸肉碱及尿中异戊酸、异戊酸甘氨酸浓度;复查患儿生长发育与智力情况。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宜低蛋白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饮食禁忌:
减少使用富含亮氨酸的食物,如牛肉、羊肉、猪肉、大杏仁、核桃、腰果、大豆、豌豆、绿豆、黑豆等。
预防措施:
1、对有阳性家族史的夫妇进行基因检测,在备孕前应进行必要的遗传咨询;若已经妊娠,应对其胎儿进行产前诊断。
2、积极进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患儿发病及猝死。
3、平时注意避免饥饿、长时间高强度运动等刺激,以免该病急性发作。并发其他疾病时,需加强监测,如出见呕吐、食欲缺乏、反应差等情况,应立即就诊。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