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婴儿骨皮质增生症疾病英文名称: infantile cortical hyperosto...
养生
疾病名称: 婴儿骨皮质增生症
疾病英文名称: infantile cortical hyperostosis,ICH
疾病别名: Caffey病、婴儿性骨皮质增生症、Caffey-Smith综合征、婴儿性皮层骨肥厚、婴儿骨外层肥厚病
疾病概述:
婴儿骨皮质增生症(infantile cortical hyperostosis,ICH),又称为Caffey病、Caffey-Smith综合征等,是一种较少见的以自愈为特点的小儿骨骼系统疾病。本病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过敏等因素有关。患儿通常在出生后5个月内发病(以2个月内最多见),临床表现为发热、烦躁不安、局部肿胀、疼痛等。婴儿骨皮质增生症多能自愈,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骨骼
常见症状: 发热、烦躁不安、局部肿胀、疼痛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炎症指标、基因检测、X线、CT、MRI
重要提醒: 本病为自愈性疾病,绝大多数患儿可自行恢复,预后良好;值得强调的是,本病有可能发生于胎儿期,造成死胎,应积极做好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婴儿骨皮质增生症临床上较为少见,国外报道的发病率约为48/10万。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2个月内的小婴儿及新生儿。
病因-总述:
婴儿骨皮质增生症的病因至今未明,可能与遗传、感染、过敏等因素有关。近年来,关于本病的报道以家族性病例为主,因此大部分学者认为遗传因素在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病因-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近十余年来,国外多项研究显示本病患儿常存在COL1A1基因突变,但COL1A1基因突变并不能完全解释该病,因为在一些散发性和家族性的患儿中没有发现该基因的突变,提示本病可能还存在其他的致病机制。
2、感染因素
本病患儿常出现感染相关症状,因此部分学者认为婴儿骨皮质增生症与某种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但至今尚未检测出相关病原体。
3、过敏因素
本病在急性期使用激素治疗效果较好,故部分学者认为本病与胶原组织的过敏反应有关。
症状-总述:
患儿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年龄界限,一般在出生后5个月内发病,以2个月最为多见,6个月以上几乎不再发病。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烦躁不安、局部肿胀、疼痛。
症状-典型症状:
1、发热
部分患儿可在发病早期出现发热,一般为低热,伴烦躁不安、哭闹,但不会出现皮温升高,无淋巴结肿大。
2、局部肿胀
为骨皮质受累部位的局部软组织肿胀,可单发,也可多发。好发于下颌骨、肩胛骨、锁骨、肋骨、长骨骨干等处。
3、疼痛
局部可有压痛、触痛,加上局部的软组织肿胀,患儿常出现患肢活动减少,呈假性瘫痪状。
症状-并发症:
婴儿骨皮质增生症可并发胸膜炎、骨折、突眼症、桡骨头脱位、肢体过长、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增多症等。
就医-门诊指征:
1、局部出现单发或多发的软组织肿胀。
2、伴发热、烦躁不安、疼痛。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家长应带患儿前往小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就诊时可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便于检查的衣物、鞋袜。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孩子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自从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4、您孩子现在是出生多久了?
5、还有其他症状么?
6、之前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7、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8、您孩子有没有过敏的食物或药物?
9、家里有人有类似的情况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孩子的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孩子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4、需要如何治疗呢?是吃药吗?
5、治疗的风险大吗?
6、这种病会复发吗?
7、大概多久能恢复正常呢?
8、需要做手术吗?
9、这个病会遗传吗?
10、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11、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儿出现发热、烦躁不安、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炎症指标、基因检测、X线、CT、MRI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可以检查患儿是否存在局部软组织肿胀、皮温升高、皮肤破溃、局部压痛、浅表淋巴结肿大等体征,协助诊断。
2、医生通过叩诊和听诊,可以评估患儿有无呼吸音异常、啰音、心脏杂音、脊柱叩痛、肾区叩痛等异常,用于评估病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医生通过分析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可初步判断有无感染、贫血、出血、过敏等征象。
2、血生化
部分患儿可出现碱性磷酸酶升高,对诊断具有提示意义,还可用于评估患儿的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
3、炎症指标
包括C反应蛋白和血沉,患儿在发病期间多存在炎症指标升高,可协助诊断并监测病情活动。
4、基因检测
对于临床怀疑本病者,可进行基因检测,对诊断及产前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
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之一,本病在X线平片上可分为早期、骨膜增生期和修复期三期。其中,骨膜增生是主要的X线征象,受累的骨骼可出现“包壳征”、“管套征”等特征性改变,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2、CT
主要目的在于明确骨膜增生的范围、形态及骨皮质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结合CT后处理重组技术能够更清楚显示骨膜反应、软组织肿胀与病骨范围。
3、MRI
对软组织的显像更加敏感,可以确定软组织肿胀、骨膜反应及骨髓腔病变的范围。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患儿出现发热、烦躁不安、局部肿胀、疼痛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以及血常规、血生化、炎症指标、基因检测、X线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排查患儿是否存在维生素A过多症、先天性梅毒、婴儿骨髓炎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维生素A过多症
发病患儿多大于6月龄,且有长期服用维生素A的病史,骨膜增生及软组织肿胀以长骨和跖骨多见。
2、先天性梅毒
表现为长管状骨对称性带状骨膜增生,但可见干骺端骨质破坏,胫骨近端内侧破坏,双侧对称出现。
3、婴儿骨髓炎
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局部红肿热痛,X线检查可见骨皮质增生和破坏,并有死骨形成,一般不难区分。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是一种自愈性疾病,绝大多数患儿在发病后6~9个月恢复正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对于症状明显者,可尝试使用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但对骨皮质病变无效。
治疗-药物治疗:
1、肾上腺皮质激素
对于少数病情严重、全身症状明显者,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可缓解全身症状,但对骨皮质病变无效。常用药物为地塞米松、强的松龙等。
2、非甾体类抗炎药
如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等作用,可缓解患儿的发热、烦躁不安,利于喂养和睡眠。
治疗-相关药品:
地塞米松、强的松龙、阿司匹林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婴儿骨皮质增生症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婴儿骨皮质增生症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为自愈性疾病,绝大多数患儿在发病后6~9个月恢复正常,一般预后良好。另外,也有少数患儿在胎儿期(孕35周以前)发病,病情严重,可造成死胎。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患儿出现发热、局部肿胀、疼痛等,影响日常生活、喂养。
2、部分患儿存在家族史,有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3、部分患儿有可能在胎儿期发病,病情严重,可造成死胎。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为自愈性疾病,多数患儿可在发病后6~9月恢复正常。
预后-治愈性:
本病一般无需治疗,需要治疗者经积极诊治可达到治愈,恢复正常。
日常-总述:
家长应注意患儿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帮助患儿建立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预防感染。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帮助患儿建立基本的作息规律,定时休息,准时上床,准时起床。可以让婴幼儿习惯完成一些固定动作后(如洗脸、洗澡等),自行入睡。
2、注意调节室内的光线及温度,室温宜保持在18℃~26℃,可将手掌放到婴幼儿颈背部,如感到温暖而无汗湿,则为适宜的温度。
3、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加衣物,可使用柔软的婴幼儿被包裹或用睡袋,但不要包裹太紧。
4、合理安排三浴锻炼,即空气浴、日光浴和水浴,有利于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智力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5、注意培养患儿良好的二便习惯,大便后及时清洗,并保持会阴部皮肤清洁干燥。
日常-复诊须知:
家长应遵医嘱定期带患儿到院复诊。
饮食调理:
合理、均衡的饮食方案能给婴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满足每日的生长需求,对于正常生长发育及病情恢复有一定积极作用。
饮食建议:
1、新生儿宜采取母乳喂养。
2、6个月以上的婴儿应科学添加辅食,如米粉、蔬菜泥、水果泥(水果汁)、鱼泥、肉沫、蛋黄泥等。
3、对于正常吃饭的患儿,可为其准备营养均衡,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铁质的食物。
4、可适当多饮水,如适量的白开水或菜汤水,预防大便干燥。
饮食禁忌:
1、忌生冷、过硬的食物。
2、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3、忌高糖饮食。
4、忌过咸食物。
5、不宜食用蜂蜜、豆奶、巧克力。
6、不足6个月的婴儿不宜食用蛋清。
预防措施:
针对本病可能的发病原因,可采取以下措施降低本病的发病几率。
1、注意居室及宝宝用具的清洁卫生,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采光、温湿度适宜。
2、注意天气变化,及时为宝宝增减衣物,预防感冒。
3、合理膳食,均衡营养,鼓励孩子多饮水,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吃甜食。
4、合理安排三浴锻炼,即空气浴、日光浴和水浴,较大的宝宝应积极锻炼身体,有助于增强宝宝体质,预防感染。
5、有家族史者应做好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避免患病儿的出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