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疾病英文名称: Primary deep venous in...
养生
疾病名称: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疾病英文名称: Primary deep venous insufficiency,PDVI
疾病概述: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Primary deep venous insufficiency,PDVI)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出现深静脉血液倒流至膝以下乃至踝部静脉的病理改变,从而引起一系列静脉淤滞症状的病症。临床上可表现为浅静脉曲张、下肢肿胀、皮色发紫,随着病情的发展,下肢皮肤会出现硬化、湿疹、溃疡等表现。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
发病部位: 下肢
常见症状: 浅静脉曲张、下肢肿胀、皮色发紫
主要病因: 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确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容积描记、静脉测压、多普勒超声检查、CT静脉造影、磁共振静脉造影、静脉造影
重要提醒: 患者要注意防止患肢受伤,瘙痒者应避免用手挠,防止出血及导致经久不愈的溃疡。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从事长时间站立工作、久坐少动者或重体力劳动者。
病因-总述: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的发病因素有瓣膜结构薄弱、静脉壁弹性下降、瓣膜发育异常或缺如、小腿肌关节泵泵血无力。
病因-基本病因:
1、瓣膜结构薄弱,在长期逆向血流或血柱重力作用下,瓣膜游离缘松弛而不能紧密闭合,造成静脉血经瓣叶间的裂隙向远侧逆流。
2、超负荷回心血量会对静脉壁产生较大的压力,长此以往,会导致静脉壁弹性下降,静脉管腔扩大,使瓣膜相对短小而相对性关闭不全。
3、深静脉瓣膜发育异常或缺如,失去正常关闭功能。
4、小腿肌关节泵软弱,泵血无力,引起静脉血液积聚,导致静脉高压和瓣膜关闭不全。
病因-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
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有关,亲属中有人患病者,发病风险增加。
2、腹腔压力增高
重体力劳动、长时间站立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压力增高等,可增加本病的发生风险。
3、其他
如肥胖、高龄等。
症状-总述: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主要表现为浅静脉曲张、下肢有沉重感和踝部肿胀。
症状-典型症状:
1、轻度
由于大隐静脉瓣膜较薄弱,患者常表现为浅静脉曲张,久站后下肢沉重不适,踝部轻度水肿。
2、中度
当小腿深静脉瓣膜遭破坏时,可出现轻度皮肤色素沉着及皮下组织纤维化,单个小溃疡。下肢沉重感明显,踝部中度肿胀。
3、重度
短时间活动后即出现下肢沉重、酸胀甚至疼痛,水肿明显并累及小腿,可发生皮肤脱屑、皮下组织硬结,伴有广泛色素沉着、湿疹或多个、复发性溃疡。
症状-并发症:
可并发血栓性静脉炎、急性淋巴管炎、脂肪皮肤硬化症。
就医-门诊指征:
1、下肢皮肤的静脉明显凸起、迂曲。
2、久站后下肢沉重不适、肿胀甚至出现疼痛。
3、下肢皮肤脱屑、硬化或出现色素沉着、湿疹。
4、下肢反复出现溃疡。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一般需到血管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下肢进行检查,患者就诊时应穿着宽松的裤子,方便检查。
3、若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出现的?
2、您的症状是一直存在还是间歇性出现?
3、您的症状在什么情况下会有所缓解或加重?
4、您是做什么工作的?每天站在的时间长吗?
5、来本院之前,您是否去过其他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治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是什么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3、我需要住院治疗吗?
4、都有什么治疗方法?哪种治疗方法最适合我?费用高吗?
5、日常生活中我需要注意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出现浅静脉曲张、下肢沉重或肿胀、皮色发紫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了解下肢情况,之后可能建议做容积描记、静脉测压,以判断瓣膜功能。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可能需做多普勒超声检查、CT静脉造影(CTV)、磁共振静脉造影(MRV)、静脉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浅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
患者取仰卧位,抬高下肢使静脉排空,医生会在其大腿根部下方绑缚止血带压迫大隐静脉,然后患者站立起来,释放止血带后10秒内,观察浅静脉血流情况,如出现自上而下的静脉曲张则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医生还会用同样的方法在腘窝处绑止血带,以检测小隐静脉瓣膜功能。
2、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
患者取站立位,医生在患者大腿根部下方绑缚止血带压迫大隐静脉,待静脉充盈后,患者用力踢腿或下蹬10余次,如充盈的曲张静脉明显减轻或消失,则提示深静脉通畅。如果充盈的曲张静脉加重,可能有深静脉阻塞。
3、穿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Pratt试验)
患者取仰卧位,抬高下肢,在大腿根部下方绑缚止血带,并从足趾向上至腘窝缠第1根弹力绷带,再从止血带处向下缠第2根弹力绷带。患者站立起来,医生会解开第1根绷带,并继续向下缠第2根绷带,如果在两根绷带之间的间隙出现曲张静脉,则提示该处有功能不全的穿通静脉。
检查-其他检查:
1、容积描记
临床上常用的是光电容积描记,通过记录下肢静脉容积减少和静脉再充盈时间来反映静脉血容量的变化,并判断深浅静脉和穿通静脉瓣膜功能情况和反流程度。
2、静脉测压
可间接了解瓣膜功能,常作为筛选检查。正常时,站立位活动后足背浅静脉压平均10~30mmHg,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为25~40mmHg。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时,高达55~85mmHg。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多普勒超声检查
多普勒超声显像仪可观察深静脉通畅程度、瓣膜关闭情况及有无血液反流。
2、CT静脉造影(CTV)、磁共振静脉造影(MRV)
CTV是在下肢增强CT扫描静脉相的基础上进行三维重建,可以较清晰地显示下肢深浅静脉以及穿通静脉的通畅情况,如果主干静脉有堵塞,甚至可以显示侧支循环情况。MRV是在下肢MRI扫描静脉相的基础上进行三维重建,同样可以显示下肢深浅静脉的通畅情况,清晰度不如CTV,适用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3、下肢深静脉造影
下肢深静脉造影虽然是一种创伤性检查,但仍是目前最可靠的诊断手段,可准确了解病变的性质、程度、范围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浅静脉曲张、明显的下肢沉重、酸胀甚至疼痛以及小腿肿胀等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深静脉瓣膜功能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单纯大隐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淋巴水肿、动静脉瘘、KippelTrenaunay综合征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
多有突发的肢体肿胀病史,常有诱因例如手术、分娩、外伤、肿瘤或者长期卧床等。下肢肿胀更严重,小腿周长常较健侧长2~4cm以上。在大腿近腹股沟部前外侧、会阴和下腹壁可见怒张静脉。深静脉血栓患者静脉造影常见髂股静脉以下血栓形成,后期病例也可显示股静脉逆流,但瓣膜常消失。
2、单纯大隐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根据无损伤检查和下行性静脉造影可鉴别单纯大隐静脉瓣膜关闭不全与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3、淋巴水肿
淋巴水肿无显著的色素沉着,皮肤常增厚,小腿、踝部、足背部肿胀最甚,而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肿胀以小腿为主。
4、静脉瘘
患肢局部可扪及震颤及闻及连续性血管杂音,皮温增高,远端肢体可有发凉等缺血表现。浅静脉压力高,抬高患肢不易排空。
5、KippelTrenaunay综合征
本病为先天性血管畸形引起。静脉曲张较广泛,常累及大腿外侧和后侧,患肢较健侧增粗增长,且皮肤有大片“葡萄酒色”血管痣。
治疗-治疗原则: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早期采用保守治疗减少静脉压力和缓解临床症状,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加压治疗,并应用适当的药物;严重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以修复瓣膜和处理继发性病变。
治疗-一般治疗:
1、改变生活方式
平卧时抬高患肢,踝关节和小腿的规律运动可增加下肢静脉回流,缓解静脉高压。
2、加压治疗
活动时穿弹力袜或弹性绷带包扎、充气加压治疗等。通过梯度压力对肢体加压,促进静脉回流,缓解肢体淤血状态。
治疗-药物治疗:
1、静脉活性药物
包括黄酮类、七叶皂苷类、香豆素类,主要用于解除患者的下肢沉重、酸胀不适、疼痛和水肿等临床表现。
(1)黄酮类:代表药物为地奥司明,对于缓解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2)七叶皂苷类:代表药物为迈之灵,具有降低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静脉张力,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水肿的作用。
(3)香豆素类:代表药物是草木犀流浸液片,其通过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血液循环及增加血液流量,促进淋巴回流,有效减轻水肿。
2、纤维蛋白分解药物
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逆转皮肤损害,尤其对脂肪皮肤硬化症的炎症反应和组织硬化的效果较好。
3、非甾体抗炎药物
对于脂肪皮肤硬化症的复发和活动期,有良好的抗炎消肿和止痛作用。
4、其他
(1)前列腺素E1:具有降低皮肤病变的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改善肢体微循环的作用。可用于瘀滞性皮炎、脂肪皮肤硬化症和静脉性溃疡的治疗。
(2)己酮可可碱:具有扩张血管、减少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和拮抗氧自由基等作用,可以用于治疗脂肪皮肤硬化症和静脉溃疡。
(3)硬化剂:将一种化学药物注入曲张静脉使静脉发生无菌性炎症继而发生纤性闭塞,从而使曲张静脉萎陷,目前主要为泡沫硬化剂治疗。用于治疗浅静脉曲张。泡沫硬化剂治疗具有操作简便、疗效好、痛苦小、多不用住院、治疗费用低等优势。
治疗-相关药品:
地奥司明、迈之灵、草木犀流浸液片、前列腺素E1
治疗-手术治疗:
1、直视下静脉瓣膜修复术
通过修复已下垂、松弛而导致闭合不全的瓣叶,部分恢复瓣膜的功能。具有直观、准确、疗效确切的优势。
2、股浅静脉腔内瓣膜成形术
在股浅静脉血管腔内用缝线将松弛的瓣膜游离缘予以缩短,使之能合拢关闭。
3、股浅静脉腔外瓣膜成形术
不需切开静脉壁而直接在腔外从瓣叶汇合处向下作一系列贯穿缝合,将两瓣叶的附着缘拉紧,从而使松弛的瓣叶游离缘拉直,恢复瓣膜的闭合功能。
4、带瓣膜静脉段移植术
在股浅静脉近侧植入一段带有正常瓣膜的静脉,借以阻止血液逆流。
5、股静脉壁环形缩窄术
通过缩窄股静脉的直径,使原来关闭不全的静脉瓣得以关闭,可防止深静脉血逆流。
6、肌袢腘静脉瓣膜替代术
适用于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重度反流者。远期有可能因为肌袢粘连或挛缩引起腘静脉受压或血栓形成,必要时医生会进行粘连松解术。
7、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曲张静脉剥脱术
本法为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通过阻止浅静脉的反流及切除曲张的浅静脉,达到消除静脉高压和曲张浅静脉的目的。该法既可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又可阻断血液由深静脉向浅静脉倒流,有助于足靴区溃疡的愈合。此法疗效肯定,复发率低,简单易行,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但是也有一定的缺点,如切口较多、相对创伤较大、影响肢体美观、住院时间较长、有可能造成隐神经永久或暂时性损伤及淋巴管损伤性水肿。
8、交通静脉结扎术
对于严重色素沉着或溃疡者,需作交通静脉结扎术。
治疗-治疗周期: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治疗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中医治疗:
活血化瘀和软坚散结中药对皮肤损害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预后-一般预后: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预后一般较好;若未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病情会不断发展,导致血栓性静脉炎、急性淋巴管炎、脂肪皮肤硬化症等并发症。
预后-危害性:
1、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可引起下肢肿胀、疼痛等,影响日常生活。
2、若未及时治疗,足靴区可发生皮肤脱屑、皮下组织硬结、色素沉着、湿疹和溃疡。
预后-自愈性: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通过正规、系统的治疗,一般可以缓解症状。
日常-总述:
良好的护理措施有助于缓解症状,帮助早日康复。日常应避免久站、久坐,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锻炼,卧床休息时应抬高患肢,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出现下肢肿胀、皮色发紫损害患者外在形象,患者出现焦虑、恐惧心理。
(2)患者不了解疾病的发展及预后、担心手术效果,对治疗缺乏信心。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患者,帮助减轻恐惧及紧张情绪。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了解手术方法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预防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卧床休息或睡觉的时候抬高患肢30º~40º,以利静脉回流。
2、保持良好姿势,避免长时间站立、久坐及双腿交叉或盘腿。
3、勤剪指甲,不要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
4、经常散步可促进腿部的血液循环,但时间不宜过长。
5、长时间坐飞机或汽车途中应多活动腿部,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日常-术后护理:
1、手术后采取平卧位,抬高患肢,并注意肢体的保暖。
2、卧床期间可做一些足部屈伸和旋转运动,但避免大幅度活动膝、髋关节。
3、术后24小时可下地行走,促进静脉回流,避免久站久坐。
4、保持病室安静、舒适、整洁、湿度、温度适宜,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
5、观察患肢切口有无红肿、渗血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饮食调理:
饮食上的调理有助于促进康复,患者应合理膳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饮食建议:
1、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多吃高纤维、低脂肪的食物。
2、多食用新鲜水果与蔬菜,保证大便通畅。
3、低盐饮食,以免加重肿胀。
4、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蛋类、牛奶等。
饮食禁忌:
1、避免暴饮暴食。
2、禁食油腻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
3、戒烟禁酒。
预防措施: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病因未明,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下措施有可能降低发病风险:
1、日常生活中应减轻劳动强度,避免重体力劳动。
2、应尽量避免长时间站立,无法避免长时间站立时亦应做些适当的活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