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造影剂肾病疾病英文名称: contrast-induced nephrology,CIN...
养生
疾病名称: 造影剂肾病
疾病英文名称: contrast-induced nephrology,CIN
疾病别名: 对比剂肾病
疾病概述:
造影剂肾病,又称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logy,CIN),是指血管内注射碘造影剂后72小时内发生的急性肾损伤,并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肾损伤,一般量化的标准为血清肌酐(SCr)升高0.5mg/dl(44.2μmol/L)或较基础值升高25%。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肾内科
发病部位: 肾脏、腰部
常见症状: 蛋白尿、血尿、少尿、无尿等
主要病因: 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肾小管的直接肾毒性、氧自由基损伤、免疫机制等
检查项目: 尿液检查、肾小管功能检查、肾小球功能检查、核素肾图检查、B超检查、肾活检
重要提醒: 注射造影剂前,应了解其可能存在的风险,糖尿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或老年患者不建议行此项检查。
相关中医疾病: 水肿、癃闭、关格、溺毒、虚劳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造影剂肾病的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约为0.6%~2.3%,但在伴有肾功能减退及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中,发病率可高达25%~6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慢性肾脏病、糖尿病以及心力衰竭患者。
2、高龄者,尤其是年龄在70岁以上者。
病因-总述:
造影剂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对肾小管的直接肾毒性、氧自由基损伤以及免疫机制等。其中,慢性肾脏病、糖尿病、心力衰竭、高龄、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肾毒性药物、造影剂因素等皆可增加发病的风险。
病因-基本病因:
造影剂肾病的发病涉及多种机制,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
造影剂注入血管后,早期表现为短时间的肾血管扩张,继而出现持续而强烈的肾血管收缩,最终导致肾内血流重新分配,肾髓质缺血缺氧。
2、对肾小管的直接肾毒性
绝大多数造影剂均是经肾脏进行排泄,排泄过程中,造影剂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并造成肾小管的阻塞。
3、氧自由基损伤
造影剂可使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氧自由基产生增加,降低抗其氧化酶能力,从而引起肾小管细胞损伤。
4、免疫机制
造影剂可以引起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和死亡。
病因-危险因素:
1、慢性肾脏病
eGF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73m2)的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CIN)的风险显著升高,即慢性肾脏病(CKD)3期及更严重阶段是CIN的危险因素。
2、糖尿病
糖尿病尤其是合并慢性肾脏病时,造影后CIN的风险显著升高。
3、高龄
老年人,尤其是年龄≥70岁者发生造影性肾病的风险升高。
4、心力衰竭
心功能Ⅲ~Ⅳ级或左心室射血分数减少(EF<40%)是CIN的独立危险因素。
5、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研究显示,CIN的发病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相关,如围手术期低血压和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
6、肾毒性药物
同时使用肾毒性药物时发生CIN的风险增加,包括大剂量或长期应用利尿药、非甾体类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两性霉素B等。
7、造影剂因素
(1)造影剂用量:多项研究证实,造影剂用量是CI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在高危患者使用100ml以上的造影剂,CIN发病率升高。
(2)造影剂种类:目前临床所用的造影剂大多为含碘的有机造影剂,按其分子结构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两大类,根据其渗透压的不同则可分为高渗、低渗和等渗造影剂三大类。研究显示,低渗非离子造影剂较高渗离子型造影剂安全,但等渗造影剂是否优于低渗造影剂尚有争议,在高危患者等渗造影剂的肾毒性可能较小。
8、其他
两次造影剂应用的间隔时间过短、动脉注射造影剂也可能增加CIN风险。
症状-总述:
造影性肾病轻症者可无明显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蛋白尿、血尿、少尿甚至无尿。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尿毒症表现,如头晕、恶心、呕吐等,或遗留慢性肾功能减退。
症状-典型症状:
1、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可出现少量蛋白尿、血尿等表现,严重者还可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心慌、视物模糊等尿毒症表现。
2、约20%的病例可出现一过性少尿,严重者出现无尿,甚至需要透析治疗。
3、高龄或原有慢性肾脏病患者,可遗留慢性肾功能减退。
症状-并发症:
1、动脉粥样硬化栓塞性肾病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血管造影时,可因粥样硬化斑块栓塞肾脏血管,而引起继发性急性肾损伤。
2、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栓塞表现
如脚趾局部缺血、皮肤网状青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表现。多在造影检查7天,甚至数周后发生。
就医-急诊指征:
患者进行造影检查后,突然出现无尿、呼吸困难、视物模糊,甚至昏迷等表现时,应立即去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
就医-门诊指征:
患者进行造影检查后,出现少尿或无尿、头晕、心慌、恶心、呕吐等表现时,需尽快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1、肾内科
大部分患者的首诊科室为肾内科。
2、急诊科
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危重表现时,可去急诊科就医。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最好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2、这些症状持续了多长时间了?
3、近期有没有进行过什么检查?具体检查项目是什么?
4、最近这几天有没有使用过造影剂?
5、之前有没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肾脏疾病等?
6、最近有没有服用某些药物?
7、具体药名是什么?用法和用药剂量是什么?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得造影剂肾病?
2、这个病有什么危害?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6、治疗费用大概是多少?
7、医保可以报销吗?
8、这属于医疗事故吗?给我做检查的医院能进行赔偿吗?
9、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通常建议患者先做尿液检查、肾小管及肾小球功能检查,以初步判断病情;然后根据个体情况的不同,选做核素肾图检查或B超检查。必要时,可做肾活检,来明确诊断。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可见尿中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及上皮细胞管型,为非特异性,与肾功能改变不相关。尿酸盐结晶常见,偶可见枸橼酸钙结晶。一般有一过性蛋白尿,大量蛋白尿不常见。有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大多数患者,尿钠排出往往超过40mmol/L,钠排泄分数(FENa)大于1%;但有1/3急性肾衰竭者,尿钠排出低于20mmol/L,少尿者钠排泄分数小于1%。
2、肾小管功能检查
(1)酚红排泄试验:酚红排泄试验(PSP)反映近曲小管功能,PSP结果降低提示造影剂对近曲小管损害。
(2)莫氏试验:莫氏试验异常则提示有远曲小管损害。
(3)尿酶: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是一种溶酶体酶,NAG活性增高说明造影剂造成肾损害。
(4)尿系列微量蛋白测定:尿α1-MG、β2-MG升高,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升高。
(5)尿渗透浓度:尿渗透浓度降低为300~400mmol/L,少尿期低尿钠或钠滤过分数降低。
3、肾小球功能检查
血液尿素氨、血清肌酐、血尿酸均可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其中,血清肌酐多于造影后24~48小时内升高,3~5天达高峰,一般于7~10天逐步恢复至基础水平。
检查-病理检查:
肾活检:如有肾小管细胞骨架结构破坏、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等改变,有助于本病诊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1、核素肾图检查
肾图呈抛物线形。
2、B超检查
B超显示肾影增大或正常。
诊断-诊断原则:
临床上有应用造影剂史,24~48小时内SCr(血清肌酐)升高,伴有少量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在除外其他引起急性肾损伤的病因(如脱水、心衰、外科大手术、应用肾毒性药物等)后可诊断造影剂肾病(CIN)。一些尿液生物标志物如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IL-18、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等可先于SCr出现异常,为早期诊断CIN提供了重要参考。
诊断-鉴别诊断:
造影剂肾病须与胆固醇栓塞引起的急性肾损伤相鉴别:胆固醇栓塞多发生于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常见诱因为外科手术、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应用抗凝药或溶栓药物。急性型者在接受造影剂后可出现血管栓塞的症状和体征(如下肢疼痛、肢体麻木、下肢皮肤网状青斑),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肾活检显示有特征性的胆固醇栓子。患者可出现低血压、少尿甚至由于多脏器梗死而死亡。慢性型者通常表现为进行性肾功能减退,并发展为不可逆性肾衰竭。
治疗-治疗原则:
造影剂肾病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措施,主要以药物治疗、水化疗法以及血液透析为主。轻症者以对症治疗为主,并做好肾功能的监测;重症患者需进行透析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轻度造影剂肾病一般仅需对症处理,常用治疗方法包括补液扩容,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防止原有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容量超负荷,停用肾毒性药物,并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
治疗-药物治疗:
1、N-乙酰半胱氨酸(NAC)
NAC具有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功能,还可与NO结合,形成稳定且有效的血管扩张剂而使肾血管扩张,对肾脏有保护作用。
2、氨茶碱
氨茶碱可阻断腺苷对肾脏血管的收缩作用,增加肾血流量,对肾小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普罗布考
普罗布考在临床上主要用于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可通过降低肾脏的氧化应激,从而加速肾脏功能的恢复。
4、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抑制内皮素等作用,可降低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术后CIN的发生率。
治疗-相关药品:
N-乙酰半胱氨酸、氨茶碱、普罗布考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水化疗法
水化疗法是目前公认的效果最显著的措施,且经济易行,副作用小。水化能够在增加血容量的同时,稀释血管内的造影剂,增加血管舒张因子合成,使肾脏髓质部的缺血缺氧环境得以改善。常用的水化方案包括生理盐水和碳酸氢钠水化两种,但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慎用此治疗方法。
2、血液透析
使用造影剂后立即行血液透析,可有效清除体内的造影剂,清除率高达60%~90%,但并不能有效抑制造影剂肾病的发生,加之血液透析的高风险、高费用等问题,故临床上并不建议首选血液透析来预防和治疗造影剂肾病,一般仅适用于肾功能严重损伤的患者。
治疗-治疗周期:
造影剂肾病的治疗周期约2~4个月。具体的周期与患者的原发疾病、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等有关。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停用造影剂后,多数患者的病变是可逆的,若能及时对症治疗,预后尚好,部分临床综合征可自发缓解。但如未能及时确定并停药,或治疗不及时,则肾功能可持续恶化,甚至出现急性肾小管坏死,一般预后不良。
预后-危害性:
极少数患者可造成永久性肾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周期。
预后-自愈性:
部分临床综合征可自发缓解。
预后-治愈性:
若能及时、对症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但若治疗不及时,进展为肾功能衰竭者,则很难治愈,甚至需要长期血液透析治疗。
日常-总述:
造影剂肾病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补充水分,避免食用高钾、高蛋白质或高嘌呤类食物,同时要注意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等,出现不适症状,需及时就医。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因担心治疗失败,会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等情绪,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家属要耐心的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使其保持乐观的心态,以最佳的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用药后若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复诊。
日常-生活管理:
1、鼓励患者大量饮水,24小时的饮水量至少应>1500ml,每次饮水以不出现腹胀为宜。
2、建议患者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日常-病情监测:
严密监测心率、呼吸、血压的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处理。
日常-特殊护理:
对于造影剂肾损害,水化可以减少其发病率,另外,尽量选用非离子性、低渗或不含碘的造影剂及减少造影剂用量。
饮食调理:
建议患者及时补充水分,并限制蛋白质的摄入,糖尿病患者还需控制糖分的摄入。
饮食建议:
1、以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主,以补充水分。
2、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糖分的摄入量。
饮食禁忌:
1、治疗后24小时内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2、尽量避免食用高钾食物,如海带、紫菜等。
3、避免食用高嘌呤类食物,如动物内脏、豆制品等。
预防措施:
1、严格掌握适应证
首先要严格掌握造影指征,对高危患者考虑以无须碘造影剂的检查(如MRI、超声波、核素或超声血管造影等)替代。当决定行造影检查时,应仔细评估CIN的危险因素,并尽可能在造影前加以纠正。
2、静脉补液(水化)
静脉水化的标准方案是在造影前12小时开始,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直至使用造影剂后12小时。对于门诊患者,可于造影前多饮水,造影后予0.9%的氯化钠溶液静滴,对CIN也有预防作用。
3、选择理想造影剂种类,减少造影剂剂量
对于eGFR<60ml/(min·1.73m2)患者的造影剂用量应<100ml,并尽可能选择低渗或等渗性造影剂。
4、药物预防
腺苷拮抗药、非诺多泮、N-乙酰半胱氨酸(NAC)、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对造影剂肾损伤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并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证实任何一个药物可以降低CIN的发病率,仍需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5、血液滤过
小样本临床研究显示,血液滤过既可清除体内的造影剂,又不影响机体血流动力学,因而可显著降低CIN的发病率。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