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直肠脱垂疾病英文名称: rectal prolapse疾病别名: 脱肛疾病概述: 直肠脱...
养生
疾病名称: 直肠脱垂
疾病英文名称: rectal prolapse
疾病别名: 脱肛
疾病概述:
直肠脱垂(rectalprolapse)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主要表现为直肠黏膜自肛门脱出。通过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可。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肛肠外科、普通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肛门
常见症状: 直肠黏膜自肛门脱出、肛门不适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
检查项目: 血常规、钡灌肠造影、排粪造影、肛管直肠测压
重要提醒: 严重的直肠脱垂可造成肛门失禁,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相关中医疾病: 脱肛
临床分类:
1、根据直肠壁结构脱垂的不同可分为完全脱垂、不完全脱垂。
2、根据直肠壁下移位置和肛门的关系分为内脱垂、外脱垂。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5岁以下小儿、老人及体弱营养不良的重体力劳动的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
病因-总述:
病因尚不完全明了,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现主要有滑动性疝学说和肠套叠学说。另外,解剖因素、腹压增大、疾病牵拉直肠粘膜等均可导致直肠脱垂。
病因-基本病因:
1、滑动性疝学说
该学说认为,直肠脱垂是由于外在压迫,使得直肠前壁下移突入直肠。当腹压增加时,直肠前壁随凹陷的加深向下滑动,逐渐脱出肛门外。
2、肠套叠学说
该学说认为,直肠、乙状结肠连接处出现肠套叠,反复肠套叠导致直肠向下移位,直至脱出肛门外。
症状-总述:
早期疾病症状可以不典型,只有肛门不适和排便不尽感。疾病继续进展可见直肠黏膜自肛门脱出,且常与咳嗽、用力排便等相关。
症状-典型症状:
1、早期症状可以不典型,包括肛门不适和排便不尽感。
2、疾病持续发展可有直肠黏膜自肛门脱出。初发时表现为排便时肛门肿物脱出,便后自行还纳。后肿物脱出渐频,体积增大,便后需用手托入肛门内,伴有排便不尽和下坠感。最后在咳嗽、用力甚至站立时亦可脱出。随着脱垂加重,引起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常有黏液流出,致使肛周皮肤湿疹、瘙痒。因直肠排空困难,常出现便秘,大便次数增多,呈羊粪样。黏膜糜烂、破溃后有血液流出。
3、内脱垂常无明显症状,偶尔在肠镜检查时发现。
症状-并发症:
1、出血
偶尔因直肠孤立性溃疡可发生大出血。
2、肛门失禁
16%~20%的对气体失禁,17%~24%完全失禁。直肠脱垂引起失禁的原因包括直肠脱垂产生实质性的直肠扩张,引起肛门内括约肌持续反射性抑制而松弛,尤其在老年人因耻骨直肠肌薄弱,活瓣不起主要作用时则一旦内括约肌功能障碍,就将引起失禁;分娩或长期用力排便使会阴异常下降,造成阴部神经被拉长的伸展性损伤,使盆底横纹肌去神经变性薄弱。
3、直肠嵌顿
是直肠脱垂最为紧急的并发症,如果嵌顿未及时解除可出现肠管坏死需紧急手术治疗。
就医-急诊指征:
1、直肠脱出至肛门不可自行还纳;
2、脱垂直肠未及时还纳,在肛门外嵌顿,坏死,肛门剧痛。
3、出现其它危急情况。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排便时,轻微动作如咳嗽、用力或站立时,有黏膜皱襞呈“放射状”的肿物自肛门脱出。
2、出现大便失禁、肛门黏液排出,肛周皮肤湿疹、瘙痒。
3、伴反复排便困难、便秘。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如出现上述紧急情况,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如症状较轻,则可前往肛肠外科、普通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可能会进行胃肠镜等内镜镜检查,注意检查前禁食6~8小时。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目前都有哪些不适?
2、您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您的症状是持续存在还是间歇性发作的?有什么规律吗?
4、自从您发病以来,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5、您以前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症状?
6、您生过几个小孩?
7、您以前有做过肛门部手术么?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我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我需要做什么检查?这些检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8、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直肠粘膜脱出到血管外,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先进行体格检查,初步诊断,为进一步评估病情,医生会要求做血常规、钡灌肠造影、排粪造影、肛管直肠测压等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嘱病人下蹲后用力屏气,使直肠脱出。部分脱垂可见圆形、红色、表面光滑的肿物,黏膜皱襞呈“放射状”;脱出长度一般不超过3cm;指诊感觉直肠内充满黏膜,无正常空虚感,而且肛管括约肌收缩无力,嘱病人用力收缩时,仅略有收缩感觉。若为完全性直肠脱垂,表面黏膜有“同心环”皱襞;脱出较长,脱出部分为两层肠壁折叠,触诊较厚;直肠指诊时见肛门口扩大,感到肛管括约肌松弛无力;当肛管并未脱垂时,肛门与脱出肠管之间有环状深沟。
检查-实验室检查:
对于出血严重的病人血常规可提示血红蛋白降低。
检查-其他检查:
肛管直肠测压可以帮助判断肛门括约肌受损程度。
检查-影像学检查:
1、钡灌肠造影
患者需要在影像科做此检查,进入检查室后,医生会给患者一杯无色透明的钡剂,患者需要在检查过程中根据医生指令喝下适当量的钡剂,然后医生会通过影像仪器去通过观察钡剂在体内的走形了解有无过长的乙状结肠。
2、排粪造影
此检查与钡灌肠造影类似,患者也需要在检查过程中根据医生指令喝下适当量的钡剂,并配合医生指令收缩、放松肛门,医生可见近端直肠套入远端直肠内。
诊断-诊断原则:
直肠外脱垂通过直肠脱出症状,结合影像学等检查,与环状内痔鉴别后可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需与环状内痔相鉴别,因为环状内痔可脱出于肛门外,可观察到梅花状痔块,充血呈暗红色,易出血,痔块间是凹陷的正常黏膜,与直肠黏膜脱垂易混淆。但内痔直肠指诊括约肌收缩有力,而直肠黏膜脱垂存在括约肌松弛。
治疗-治疗原则:
幼儿直肠脱垂以保守治疗为主;成人的黏膜脱垂多采用硬化剂注射治疗;成人的完全性直肠脱垂则以手术治疗为主。同时尽量消除直肠脱垂的诱发因素。
治疗-一般治疗:
幼儿直肠脱垂有自愈的可能,应注意缩短排便时间,便后立即将脱出直肠复位(医生会要求患者呈臀部抬高俯卧位,涂抹石蜡油等润滑剂,嘱患者放松心情,并轻轻按摩肛门周围,自脱垂肠管顶端向肛门内均匀用力,直至脱垂直肠还纳),用胶布固定双臀等。成人应积极治疗便秘、咳嗽等引起腹压增高的疾病,以避免加重脱垂程度和手术治疗后复发。
治疗-药物治疗:
将硬化剂注射到脱垂部位的黏膜下层内,使黏膜与肌层产生无菌性炎症,粘连固定。主要适用于黏膜脱垂。常用硬化剂为5%苯酚植物油、5%盐酸奎宁尿素水溶液。对儿童与老人疗效尚好,成年人容易复发。
治疗-相关药品:
5%苯酚植物油、5%盐酸奎宁尿素水溶液
治疗-手术治疗:
1、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手术原则为切除脱垂的多余肠段、缩小肛门、加强、重建和盆底成形、经腹部对脱垂肠段进行悬吊和固定、修补会阴滑疝。
2、手术途径有经腹部、经会阴、经腹会阴和经骶部。前两种途径应用较多。
3、直肠悬吊固定术治疗直肠脱垂疗效肯定。术中游离直肠后,可通过多种方法将直肠、乙状结肠固定在周围组织上,腹腔镜下直肠悬吊固定术较剖腹直肠悬吊固定术创伤小、恢复快。经会阴手术操作安全,但复发率较高。可将脱出的直肠甚至乙状结肠自肛门直接切除缝合。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直肠脱垂的急性期是指发生急性嵌顿时,如不及时解除,可引起肠管坏死,需紧急处理,可用石蜡油润滑后,持续压迫脱出肠段,使其自行回纳,必要时辅以基础麻醉,如果脱出肠管已经坏死,则需手术切除。
预后-一般预后:
幼儿直肠脱垂多可在5岁左右自愈;各种治疗方法治疗后均有复发可能,情况较好的病人采用手术治疗,术后治愈率可达85%。
预后-危害性:
严重的直肠脱垂可造成肛门失禁,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预后-自愈性:
幼儿直肠脱垂多与生长发育及营养状态有关,多可在5岁左右自愈。
预后-治愈性:
通过积极治疗一般可以治愈。
预后-治愈率:
情况较好的病人采用手术治疗,术后治愈率可达85%。
日常-总述:
直肠脱垂的发展及预后与正常的腹压及盆底肌肉的功能紧密相关,患者应进行规律的排便,并适当进行提肛运动。保守治疗的患者还需监测直肠脱垂额一般状况。
日常-生活管理:
1、避免剧烈咳嗽增加腹压。
2、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3、便后和睡前可以用热水坐浴熏洗。
日常-病情监测:
保守治疗患者,应重点监测直肠脱出的大小,脱出直肠能否自行还纳,大便能否很好的自主控制。如果脱出直肠不能送回肛门内应立即就医。
日常-特殊护理:
做提肛运动(主动收缩、放松肛门),每日两次,每次20~30次,有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的作用。
饮食调理:
适当多摄入纤维素可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谷类、薯类、豆类、瓜果蔬菜等。
2、勤饮水。
饮食禁忌:
少食或不食辛辣刺激的食物。
预防措施:
由于习惯性便秘、长期腹泻、排尿困难、多次分娩、慢性咳嗽、重体力劳动等而发生的肛管直肠脱垂,去除病因是预防的关键。通过以下措施可降低发病风险。
1、多做仰卧起坐锻炼腹肌力量,多做提肛运动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的作用,对预防直肠脱垂有积极作用,
2、养好良好排便习惯,不要久蹲厕所和过度用力排便。
3、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习惯性便秘、长期腹泻、排尿困难、多次分娩、慢性咳嗽、重体力劳动等。
4、儿童营养不良、患肠炎者要及时补充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