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疾病英文名称: α1-antitrypsin deficiency...
养生
疾病名称: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疾病英文名称: α1-antitrypsin deficiency,α1-ATD
疾病概述: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α1-antitrypsin deficiency,AATD)是一种以血清中α1-抗胰蛋白酶(AAT)水平下降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病。AATD与新生儿肝炎,婴幼儿和成人的肝硬化、肺癌、肺气肿等关系密切。本病新生儿表现为胆汁淤积和肝大。肺部症状可在30~40岁出现,病变以全小叶型肺气肿为特征,早期表现为活动后呼吸困难,多有咳嗽和反复呼吸道感染。年龄较大的儿童或成人可表现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少数可发展为肝细胞癌。本病主要依靠血清蛋白电泳和基因测序确诊,其预后情况随症状表现不一而异。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具有遗传性,为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病
就诊科室: 小儿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
发病部位: 肺脏、肝脏、胆囊
常见症状: 咳嗽、气急、黄疸、无力、食欲减退
主要病因: 因遗传导致
检查项目: 生化全项、血清蛋白电泳、胰蛋白酶抑制力测定、α1-抗胰蛋白酶测定、基因测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血气分析、胸片、肺部CT、肺功能检查、心电图
重要提醒: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可向肝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病方向发展,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发生肝细胞癌,导致死亡,因此需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临床分类:
1、根据致病基因分类
(1)S突变型:染色体编码的α1-AT分子中,264Glu被264Val代替。本型较为常见。
(2)Z突变型:染色体编码的α1-AT分子中,342Glu被342Lys代替。本型相对少见,但症状较为严重。
(3)其他基因突变型:如无效型(null)等,均罕见。
2、根据临床表现分类
可分为肺病型、肝病型和混合型,其中混合型较罕见,肺病和肝病同时存在。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1、西欧本病发病率估计约为1/2500,美国为1/5000。白种人总体发病率在1/2000~1/4000不等。
2、本病在中国罕见,暂无大样本数据调查研究。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本病好发于高加索人种,南欧人群次之。
2、家族中有成员患有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患本病的风险较高。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本病好发欧洲、美洲,亚洲发病率较低。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在我国,随着移民的增加,本病发病率可能会上升。
病因-总述: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病,由遗传引起。AAT是人血清中最主要的一种广谱蛋白酶抑制剂,能够抑制多种蛋白酶活性,此外还具有中和毒素、控制感染和炎症、阻止自身消化的作用。AAT的缺失可导致患者肺部组织被多种蛋白酶损伤,错误的AAT蛋白在肝细胞内聚合可导致肝损伤,从而引起持续的肺脏、肝脏炎症,最终发生组织纤维化和坏死。
病因-危险因素:
存在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家族史人群,患本病的风险较高。
症状-总述: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可导致肺病、肝病,并引起相关症状。其中新生儿肝病可表现为胆汁淤积性肝炎综合征,稍年长患者可出现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患者基因表型有关,如S突变型病情较轻,可无明显症状,Z突变型患者可能AAT严重缺乏,症状较为严重。
症状-典型症状:
1、肺病表现
可有活动后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反复呼吸道感染等。
2、肝病表现
(1)胆汁淤积性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无力、食欲减退和体重增长停滞。患儿尿色深、粪色淡。约50%患儿还可伴有脐疝或腹股沟疝。
(2)慢性活动性肝炎:较大的儿童或成人表现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少数甚至可发展为肝癌。常表现为乏力、腹胀、黄疸、尿少、水肿等。
3、其他
少数患者病变还可累及皮肤,出现脂膜炎,表现为红色痛性皮肤结节等皮肤损害。
症状-病情发展:
1、本病发生肺病时,起病可表现为反复不明原因的肺炎和呼吸道感染,后发展为肺气肿,最终可因肺部弥漫的纤维化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2、本病发生肝病时,起病可表现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后发展为肝硬化,最终可能导致肝细胞癌。
症状-并发症: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AAT的缺乏,导致肺内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平衡状态的缺失,弹性蛋白酶对肺泡结构的弹力纤维造成持续损伤,肺组织受到侵蚀,肺泡间隔被破坏,小气道在呼气时失去支架而陷闭,气腔持久性扩大,引起肺功能的损害。持续性的肺组织损伤最终导致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气流受限,即COPD。
2、肝硬化、肝细胞癌
本病患者体内因遗传导致AAT蛋白错误折叠变异体,无法被肝细胞分泌,而在肝细胞的内质网中积聚并形成聚合体,引发内质网的应激反应导致肝细胞受损,进而引起肝硬化。肝硬化持续进展,最终可能导致肝细胞癌。
就医-就诊科室:
1、婴儿、儿童患者请前往儿科就诊。
2、表现以肺脏症状为主的患者,可前往呼吸内科就诊。
3、表现以肝脏症状为主的患者,可前往消化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胸腹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胸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若近期曾用药进行治疗,可携带相关药盒。
4、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5、医生可能会考虑进行抽血化验,最好让患者保持空腹(8小时不进食)。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存在哪些不适症状?这些症状出现时间多久了?
2、家中有人患有相似疾病吗?
3、您有没有出现过皮肤或者眼睛颜色变深变黄的表现?或者大便颜色变浅?
4、以前有发生过相关症状吗?
5、近期症状有加重或减轻吗?
6、平时有抽烟的习惯吗?
7、是否还患有其他疾病?有进行治疗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是什么?
2、为什么我会得这个病?这个病容易治好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目前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哪些方法最适合我?
5、这个病能治好吗?要住院吗?需要手术吗?
6、若用药治疗,要吃哪些药?需要长期吃吗?医保能报销吗?
7、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8、我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9、我这个病会遗传吗?
10、这个病需要复诊吗?多久复诊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或腹胀、乏力、黄疸、水肿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询问病史,然后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健康状态。如果怀疑为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会建议患者进行生化全项、血气分析、血清蛋白电泳、胰蛋白酶抑制力测定、α1-抗胰蛋白酶测定、胸片、肺部CT、肺功能检查、心电图等检查。为了进一步确诊和掌握病变程度,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基因测序及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等。
检查-体格检查:
1、表现为肺部症状的本病患者,可见过度消瘦、呼吸音低、杵状指等体征。
2、表现为肝部症状的本病患者,可见皮肤和巩膜黄染、肝脾肿大。新生儿肝炎患者可有脐疝和腹股沟疝。
3、部分患者还可能存在皮肤病变,医生会进行皮肤检查,了解皮肤损害情况,同时注意皮损的部位、质地、颜色、活动度以及有无触痛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清蛋白电泳
检查可发现α1球蛋白定量<2g/L。
2、胰蛋白酶抑制力测定
每毫升血清能抑制的胰蛋白酶量小于1~2mg。
3、α1-抗胰蛋白酶测定
血清中α1-抗胰蛋白酶正常值为1.5~3.5g/L,本病患者通常比正常值减少10%~15%或<0.5g/L。
4、基因测序
蛋白和基因表型分析,为本病确诊金标准,对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也有一定价值。
5、血气分析
肺病患者血气分析显示,早期可有轻至中度低氧血症,而无高碳酸血症;晚期患者低氧血症加重并伴有高碳酸血症。
6、血液生化检查
患者生化全项可显示,血清总胆红素增加、转氨酶增高、ALP显著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
检查-病理检查:
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有助于了解肝脏病变情况,对本病的诊断也有一定意义。病理显示多为小结节性肝硬化,显微镜下肝细胞质内充满大小不等的球形红色小体,过碘酸Schiff染色阳性,称为PAS包涵体。
检查-其他检查:
1、心电图
出现肺病患者,心电图可表现为右心室肥厚,可伴右束支传导阻滞。
2、肺功能检查
出现肺病患者,肺功能检查可提示严重肺气肿、肺总量受限、弥散量减低。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胸片
胸片可表现为横膈低平、肺过度充气、外周血管减少,尤其以肺小叶明显。
2、肺部CT
存在肺病患者肺部CT可能表现为全小叶型肺气肿、上叶肺气肿、支气管扩张,但部分病人检查也可能正常。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家族遗传史,以及肺病和肝病的相关表现,再结合血清蛋白电泳、胰蛋白酶抑制力测定、α1-抗胰蛋白酶测定、基因测序等检查结果,通常可以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患者会出现不同的肺脏或肝脏病变,重症患者后期可能出现COPD、肝硬化等并发症,还有风险转化为肝细胞癌。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治疗,如对表现为肺气肿、COPD的患者可进行药物治疗,缓解呼吸道症状;对肝病患者,主要是检测病情进展,防止各种并发症;对严重肝损害的患者,可进行肝移植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纯化α1-抗胰蛋白酶静脉输注,此疗法为补充治疗或增补治疗方法。一般静脉注射纯化的高浓缩AAT制剂,以使弹性蛋白酶与蛋白酶抑制剂之间达到平衡。还可输入正常人血浆或血浆制品补充AAT。
治疗-一般治疗:
1、本病所有患者应戒烟,以防加重呼吸道症状。
2、可酌情早期抗生素治疗怀疑存在呼吸道细菌感染的患者,以尽量减少肺的中性粒细胞的负担。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临床表现为肺气肿和COPD相关症状的患者。
1、支气管舒张剂
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缓解气流受限,是控制COPD的主要治疗措施,常用药物包括:
(1)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沙美特罗等。
(2)抗胆碱药,如异丙托溴铵、噻托溴铵等。
(3)茶碱类药,如茶碱或氨茶碱等。
2、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多和β2受体激动剂联合使用,可增加运动耐量、减少急性加重频率、提高生活质量,如氟替卡松、布地奈德等。
3、祛痰药
对痰不易咳出的患者可适当应用,如盐酸氨溴索等。
治疗-相关药品:
沙丁胺醇、沙美特罗、异丙托溴铵、噻托溴铵、茶碱、氨茶碱、氟替卡松、布地奈德、盐酸氨溴索
治疗-手术治疗:
对肝损害严重的患者,有条件的应进行肝移植。目前认为肝移植是治疗本病终末期肝硬化情况的有效方法。肝移植的经典术式,包括原位肝移植、背驮式肝移植、改良背驮式肝移植等。
1、原位肝移植将受体下腔静脉连同病肝一并切除,并将供肝作原位吻合。
2、背驮式肝移植则保留受体下腔静脉,将受体肝静脉合并成形后与供体肝上下腔静脉做吻合。
3、改良背驮式移植则把供肝下腔静脉和受体三支肝静脉开口,分别扩大成相同形状的三角形开口进行吻合,有利于流出道的通畅。
4、此外,肝移植还有劈离式肝移植、活体亲属供肝移植等其他方式。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本病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为遗传疾病,若不进行肝移植或长期增补治疗,血清中α1-抗胰蛋白酶含量低下的状态持续存在,导致肺脏和肝脏损伤进行性加重,最终引起肺气肿、COPD和肝硬化、肝细胞癌等。本病一般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1、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2、本病容易影响肺脏和肝脏功能,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3、本病病程迁延、反复,容易影响患者心理。
4、本病可能会导致COPD、肝硬化等多种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
5、本病可能导致肝细胞癌。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本病轻症或早期可以通过积极治疗实现临床治愈,晚期患者除非进行肝移植,否则很难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本病一般很难根治,基因疗法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
日常-总述:
良好的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康复有重要的意义,家属应多关心、安慰患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患者应遵医嘱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控制疾病进展。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由于患者对病情的过分担忧,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烦躁、不安等消极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要多关心患者,并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患者缓解情绪,树立治疗信心。
(2)患者可多向亲、友倾诉,还可多与医生交流,了解治疗情况,并正确面对疾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可擅自乱用或滥用药物,以防加重机体负担,对疾病产生不良影响。
日常-生活管理:
1、科学作息
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情绪状态
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有利于控制疾病进展。
3、戒烟
所有患者均须戒烟,以防加重肺部病变。
4、运动管理
患者症状平稳时,可酌情进行活动,重症者应遵医嘱卧床休息。
日常-复诊须知:
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复诊时携带既往病例和近期相关检查报告,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发展情况以及治疗效果,必要时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日常-术后护理:
1、家属术后应随时关注肝移植患者的血压、呼吸、心率、体温、氧饱和度等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呼叫医护人员。
2、家属应注意保持患者腹腔引流管引流通畅、防止扭曲受压;同时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一旦有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并进行相关治疗。
3、注意手术切口附近有无红、肿、热、痛及分泌物等表现,同时遵医嘱定期换药,以防止感染。
饮食调理:
虽然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发生与复发和饮食无关,但是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仍应重视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控制病情。
饮食建议:
1、宜食用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
2、食物应多样化,同时注意补充多种营养物质,保证营养均衡。
3、规律饮食,勿过饥或过饱。
饮食禁忌:
1、戒烟限酒,以减少对肺脏和肝脏的损伤。
2、少吃腌制、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
3、禁止食用过了保质期、发霉的食物,以防对肝脏产生极大危害。
预防措施: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因无有效治疗手段,重在产前作遗传学检查,可取胎儿脐血作基因表性分析。可酌情对具有发病危险的胎儿终止妊娠,以减少患病儿的出生。
相关疫苗:
本病患者可接种肺炎球菌和流感疫苗,预防支气管肺部感染,可能对肺气肿患者有益。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