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阿尔兹海默症疾病英文名称: Alzheimer's disease,AD疾病别名: 阿尔...
养生
疾病名称: 阿尔兹海默症
疾病英文名称: Alzheimer's disease,AD
疾病别名: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
疾病概述:
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临床上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能力损害、抽象思维和计算力损害、人格和行为改变等。本病目前无法治愈,仅能通过治疗延缓病情进展,多数患者确诊后可存活5~10年。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老年医学科
发病部位: 颅脑、其他
常见症状: 记忆力减退、智能下降、性格行为模式改变
主要病因: 家族遗传、基因突变、环境刺激等
检查项目: 脑脊液检查、脑电图、脑部CT、神经心理学检查、基因检查
重要提醒: 阿尔兹海默症暂无有效治疗方法,以对症治疗、延缓病情发展为主,家庭成员对老人的日常护理极为重要。
临床分类:
根据是否有家族遗传倾向可分为如下两类:
1、家族性阿尔兹海默症
该类患者呈常染色显性遗传,往往代代都有发病患者,多于65岁前起病。
2、散发性阿尔兹海默症
占全部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90%以上,发病年龄在65岁以上,病因尚不明确。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据相关文献显示[1],65岁以上老年人阿尔兹海默症发病率在发达国家约为4%~8%,我国约为3%~7%,据此推算,我国目前约有600万~800万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阿尔兹海默症的患病率也会逐渐上升,平均每增加6.1岁,患病率可增加1倍,至85岁以后,每3~4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罹患阿尔兹海默症。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65岁以上老年人,年龄越大,越容易患上阿尔兹海默症。如果有家族史,也更易罹患该病。
病因-总述:
阿尔兹海默症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目前已发现与遗传因素、β-淀粉样蛋白、神经递质障碍等因素有关。另外,本病的危险因素有低教育程度、膳食因素、吸烟、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高血糖、高胆固醇、高同型半胱氨酸和血管病因素等。
病因-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约5%的患者有明确的家族史[2],近年来已发现三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致病基因,分别为21号染色体上的APP基因、14号染色体上的PS1基因以及1号染色体上的PS2基因。
2、β-淀粉样蛋白代谢异常
目前认为β-淀粉样蛋白的生成和清除失衡可引发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炎症反应等一系列病理过程,最终导致神经元变性或死亡。
3、神经递质障碍
患者大脑中存在乙酰胆碱、单胺、神经肽等多种神经递质异常,这些递质对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有重要作用,神经递质水平下降,可导致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病因-危险因素:
低教育程度、膳食因素、吸烟、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管因素等可能增加患病的风险。
症状-总述:
阿尔兹海默症通常隐匿起病,持续进行性发展,记忆障碍是本病患者的首发症状,也是最核心的典型症状,还可出现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能力损害、抽象思维和计算力损害、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其他症状。病情严重的患者生活能力严重减退,常导致营养不良、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症状-典型症状:
阿尔兹海默症包括痴呆前阶段和痴呆阶段两个阶段,其中痴呆阶段根据认知损害的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期。
1、痴呆前阶段
该阶段患者可无认知障碍表现或仅有轻度损害。主要表现为记忆力轻度受损,学习和保存新知识的能力下降,其他认知域,如注意力、执行能力、语言能力和视空间能力也可出现轻度受损,但不影响基本日常生活能力,达不到痴呆的程度。
2、痴呆阶段
(1)轻度:主要表现是记忆障碍,首先出现的是近事记忆减退,常将日常所做的事和常用物品遗忘,然后随着病情发展,出现远期记忆减退,对发生已久的事情和人物遗忘。部分患者可出现视空间障碍,面对生疏复杂的事物易出现疲乏、焦虑等消极情绪,还可能表现出不爱清洁、不修边幅、暴躁易怒、自私多疑等人格方面障碍。
(2)中度:除记忆障碍继续加重后,工作、学习新知识和社会接触能力减退,出现逻辑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减退,言语重复、计算力下降,明显的视空间障碍等。有些患者还可出现明显的行为和精神异常,出现明显的人格改变,比如性格内向的患者变得易激惹、兴奋欣快、言语增多,而原来性格外向的患者则可变得沉默寡言,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
(3)重度:除上述各项症状逐渐加重外,还有情感淡漠、哭笑无常、言语能力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丧失。此外,此期患者常可并发全身系统疾病的症状,如肺部及尿路感染、压疮以及全身性衰竭症状等,最终因并发症而死亡。
症状-并发症:
重症患者会并发营养不良、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等多个全身系统疾病,随着病情加重,最终引起多个器官衰竭,导致死亡。
就医-门诊指征:
1、健忘,记忆力减退,常将日常所做的事和常用的一些物品遗忘,或将过去的经历、熟悉的人遗忘,或将刚做过的事遗忘。
2、时间、地点定向功能减退,如外出后找不到回家的路,分不清上午还是下午。
3、语言能力下降,无法看懂报纸,不知道怎么正确表达,讲话别人听不懂。
4、日常生活、工作能力下降,以前的技能明显衰退了,严重者不能完成日常简单的生活事项,如穿衣、进食。
5、情绪喜怒无常,性格大变。内向的患者变得易激惹、兴奋欣快、言语增多,而原来性格外向的患者则可变得沉默寡言,对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
6、对事物判断能力下降,不知道怎么合理安排、判断、区别事物,有的人甚至丧失羞耻感,如随地大小便等。
7、出现癫痫、抽搐、活动受限、幻觉等。
8、并发全身系统疾病的症状,如肺部及尿路感染、压疮等。
9、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若患者出现以上情况,达到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程度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首诊科室为神经内科。
2、有些医院开设有专门的“记忆门诊”。
3、有些人以精神症状为主,可以咨询精神心理科。
4、可咨询老年医学科。
就医-就医准备:
1、建议家属陪同就医,应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神经科的体格检查和血常规、血生化等需要抽血的检查,建议患者穿着宽松的衣物,最好做好空腹准备。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年龄多大了?有出现过健忘、记忆力下降表现吗?比如有没有经常迷路、丢东西?
2、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了
3、最近心情怎么样?精力如何?有没有焦虑、抑郁、失眠?
4、跟正常人沟通有问题吗?
5、觉得自己的性格脾气有改变吗?
6、过去有过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吗?
7、过去头部有没有受过伤,如车祸、摔伤等?
8、父母或兄弟姐妹有患老年痴呆的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记忆力减退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我是老年痴呆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需要住院吗?
5、我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任何风险吗?
7、我的诊断和治疗的下一步是什么?
8、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吗?
9、回家后我该怎么护理?
10、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老年人出现记忆力减退、智能下降、性格行为模式改变时,需要及时就诊,医生会先询问病史、病程并进行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初步了解病情,然后进行神经心理测试,以及血、尿常规、血生化、脑脊液检查等实验室检查,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脑电图,基因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主要为神经专科的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反应能力、肌力和肌张力、视觉和听觉、协调能力、平衡能力等,以判断人感觉功能、运动功能、意识等是否有异常,有助于鉴别其它类型的认知障碍。
检查-实验室检查:
患者血、尿常规,血生化检查均正常。脑脊液检查β-淀粉样蛋白-42水平降低,总tau蛋白和磷酸化tau蛋白增高。
有明确家族史的患者可进行APP、PS1、PS2和APOEe4基因检测,突变的发现有助于确诊和疾病的提前预防。
检查-其他检查:
1、脑电图检查
人脑有其自发的生物电位,在耳垂处安放电极,可测定脑部的电位变化,以了解脑功能状态。患者早期脑电图改变主要是波幅降低和α节律减慢,少数患者早期就有脑电图α波明显减少,甚至完全消失。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较广泛的θ活动,以额、顶叶明显。晚期则表现为弥漫性慢波。
2、神经心理学检查
通过多种量表,可测定患者的记忆功能、言语功能、定向力、应用能力、注意力、知觉(视、听、感知)和执行功能,以评估患者的认知损害程度。临床上常用的量表包括总体评定量表、分级量表、精神行为评定量表和用于鉴别的量表。
(1)总体评定量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测验(MoCA)、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评价量表(ADAS-cog)、长谷川痴呆量表(HDS)、Mattis 痴呆量表、认知能力筛查量表(CASl)等。
(2)分级量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总体衰退量表(GDS)等。
(3)精神行为评定量表:痴呆行为障碍量表(DB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神经精神问卷(NPI)等。
(4)用于鉴别的量表:Hachinski缺血量表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CT检查可见脑萎缩、脑室扩大,头颅MRI检查显示双侧颞叶、海马头颅MRI检查显示双侧颞叶、海马萎缩。SPECT灌注成像和氟脱氧葡萄糖PET成像可见顶叶、颞叶和额叶,尤其是双侧颞叶的海马区血流和代谢降低。使用各种配体的PET成像技术(如PIB-PET)可见脑内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
诊断-诊断原则:
由于阿尔兹海默症的病因不明确,临床上医生会先根据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做出轻度或重度神经认知障碍的判断,然后对病史、病程特点、体格检查及神经系统检查、心理测查和辅助检查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排除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认知障碍,才能诊断为阿尔兹海默症。
诊断-诊断依据:
首先要确定患者是否符合痴呆的诊断标准,具体诊断条件如下:
1、至少有以下2个认知域损害,可伴或不伴有行为症状:
(1)学习和记忆能力。
(2)语言功能(听、说、读、写)。
(3)推理和判断能力。
(4)执行功能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
(5)视空间功能。
可伴或不伴有:
(6)人格、行为改变。
2、工作能力或日常生活能力受到影响。
3、无法用谵妄或精神障碍解释。
在确诊痴呆后,才可以考虑阿尔兹海默症的诊断,具体诊断要点如下:
1、存在痴呆。
2、潜隐起病,缓慢衰退。
3、无临床证据或特殊检查结果能够提示精神障碍是由其他可引起痴呆的全身疾病或脑部疾病所致(例如甲状腺功能低下、高血钙、神经梅毒、脑积水、硬膜下血肿等)。
4、缺乏卒中样发作,在疾病早期无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体征,如轻瘫、感觉缺失、视野缺损及共济失调(晚期可出现)。
诊断-鉴别诊断:
阿尔兹海默症是老年期痴呆的最常见类型,需要与以下几类常见的痴呆进行鉴别。
1、血管性痴呆
常为急性起病,症状波动性进展或阶梯性恶化,有神经系定位体征,患者既往多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病史,可能有一次或多次脑卒中时,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多发的脑血管性病灶。
2、额颞叶痴呆
患者早期症状为明显的人格和行为改变及精神异常,记忆力减退症状出现较晚。影像学检查显示脑部额叶和颞叶萎缩,与阿尔兹海默症的弥漫性脑萎缩不同。
3、路易体痴呆
本病患者与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相比,回忆及再认功能均相对保留,而言语流畅性、视觉感知及操作任务的完成等方面损害更为严重,可有反复发作的视幻觉。另外,本病患者一般对镇静药异常敏感。
4、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可因对各种事物缺乏兴趣、注意力难以集中、易疲劳无力而导致近期记忆力减退,但抑郁症所引起的假性痴呆通常不是进行性的,患者抗抑郁治疗有效。
治疗-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有效的的治疗方法能逆转或阻止阿尔兹海默症的病情进展,但早期在支持、对症治疗策略的基础上进行针对可能病因的干预治疗,能尽可能地延缓病情发展,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治疗-对症治疗:
多数患者可在疾病的某一阶段出现幻觉、妄想、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等精神症状,可采用抗抑郁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来缓解症状。抗抑郁药物常使用氟西汀、帕罗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等5-HT再摄取抑制剂,抗精神病药物常使用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均有一定的副作用,应尽量使用最小有效剂量,缓慢增量,短期应用。
治疗-一般治疗: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自身生活能力减退,需要悉心护理、补充营养、康复锻炼等支持治疗。
1、悉心护理
有行为障碍者,如瘫痪、大小便失禁、记忆力丧失等,需要家人及看护者的悉心护理。
2、补充营养
建议患者当补充营养、保证餐食的摄入足够,避免因为吃的不足造成了体重减少或营养不足。注意不要喝酒,以免加重认知障碍。
3、康复锻炼
对于早期患者,必要的认知康复、体育锻炼及技能锻炼,例如让老人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进行物体分类,重复新闻中听到的内容;打羽毛球、练书法、下棋等,有助于患者的记忆、认知及身体机能,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
治疗-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详见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主要应用神经递质类药物改善认知功能,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控制精神症状。
治疗-相关药品:
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石杉碱甲、美金刚、氟西汀、帕罗西汀、西酞普兰、舍曲林、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阿尔兹海默症预后一般,病程约为5~10年,少数患者可存活10年或更长的时间,多死于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压疮等并发症。
预后-危害性:
1、生活质量下降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因记忆力减退、智能下降、性格行为模式改变等表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如果不进行治疗干预,随着病情发展,症状会逐渐严重。比如轻度患者的视空间障碍多表现为外出后找不到回家的路,而重度患者则可能在家中找不到自己的房间。
2、多种并发症
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肺部及泌尿系感染、压疮等并发症,以及全身性衰竭症状等,最终绝大多数患者都因并发症而死亡。
预后-治愈性:
阿尔兹海默症无法治愈,若能及时治疗,症状可获得部分改善,但不能彻底治愈,只能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日常-总述:
良好的日常护理对患者的整体健康、减少并发症、维持认知等有积极作用,本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多有不便,家属应加强护理。
日常-心理护理:
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维护老年人的自尊。多鼓励、赞赏老人在自理方面的能力,找出适合交流的方式,运用恰当的身体语言,使患者能用简单的言语及手势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和社会支持,帮助患者及时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面对生活,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生活管理:
1、维持舒适的生活环境
尽量不要变换生活环境,不得不换环境时,要注意尽量与以前的生活环境相似,可以携带患者一直用的被褥,喜欢的生活用品等。在楼梯和浴室安装坚固的扶手,清理多余的家具、杂物和地毯,以防患者摔倒或磕碰。减少镜子的数量,本病患者可能会发现镜子里的图像令人困惑或恐惧。
2、降低日常生活难度
衣服按穿着的先后顺序叠放,避免纽扣过多,选择不用系带的鞋。家里电源、刀剪等危险品应放在安全的地方,防止患者发生意外,把钥匙、钱包、手机和其他贵重物品放在家里的同一个地方,日常活动尽可能在同一时间进行,方便患者记忆。家属可为患者制定规律的作息时间,使其建立规律的生活。
3、防止患者走丢
患者出门时应有家属陪护,以免走失。确保患者随身携带身份证明、佩戴医疗警示手镯或携带有定位功能的手机,在手机中提前保存重要的电话号码,或在衣袋中放一张写有姓名、地址、家属联系电话的卡片。万一患者走失,上述措施都能帮助寻人。
4、帮助患者回忆
日常生活中鼓励患者回忆过去的生活经历,帮助其认识目前生活中的人或事,经常用患者敏感且愉悦的语言与其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改善记忆状况。
5、做好情绪管理
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人会经历多种情绪,如困惑、沮丧、愤怒、恐惧、不确定、悲伤和抑郁。家属要耐心倾听,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让患者放心,并尽量帮助患者保持尊严。对患者要哄,不可给予刺激,让患者有一个和睦的生活气氛,对兴奋、不安、急躁的患者,要时时有家属陪护,以免发生意外。
6、饮食护理
注意患者的饮食起居,不能进食或进食困难者给予协助或鼻饲。对吞咽有困难的老人要让其缓慢进食,不要催促,以确保食物全部咽下,喂食时要注意扶起卧床这以防噎食、呛咳。
7、特殊护理
(1)对于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应为其清楚地标示出厕所的位置,有便意时尽早引导其去厕所。
(2)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注意大小便,定时翻身擦背,防止压疮发生,如果发现有感染要尽早医治。
(3)对于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应帮助患者遵守以前的入睡习惯和方式,增加白天活动量,减少白天的睡眠时间,减少睡前的活动量。睡前可予以温水泡脚、或听一些舒缓的音乐。
日常-病情监测:
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当发现病情进展加速或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就医,以免引发不良后果。患者一定要谨遵医嘱定期复诊。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除调整饮食内容外,还要注意帮助患者进食,防止意外发生。
饮食建议:
1、一日三餐应定量、定时,并尽量保持患者平时的饮食习惯。对少数食欲亢进、暴饮暴食者,要适当限制食量,以防止因消化吸收不良而出现呕吐、腹泻,而且在其进食时必须有人照看,以免食物被误呛入气管导致窒息死亡。
2、多数患者会因缺乏食欲而少食甚至拒食,从而直接影响营养的摄入。对这些患者,要选择营养搭配合理、清淡可口的食物,而且食物温度应适宜,以半流质或软食为宜,食团大小要合适。
3、对吞咽困难者应给以缓慢进食,不可催促,要求患者每次吞咽后反复做几次空咽运动,以确保食物全部咽下。喂食患者时要注意扶起卧床者以防噎食及呛咳。
4、吃饭时患者往往会弄脏衣服,这时不要加以责备。对于视力不好的患者,餐具最好放在比较明亮的地方,餐具的颜色要鲜明,不使用锐利的刀叉进食。
5、可适量多进食富含胆碱的食物,如豆制品、蛋类、花生、核桃、鱼类、肉类、燕麦小米等。也可多吃叶酸丰富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柑橘、西红柿、菜花、西瓜、菌类、牛肉等。
饮食禁忌:
1、不要进食油腻、坚硬、生冷等刺激性强,难以消化的东西,会加重肠胃负担,容易发生消化不良、肠胃炎等不良反应。
2、避免过度节食和暴饮暴食。
3、避免饮用咖啡、浓茶、酒精等刺激性饮料。
预防措施:
目前并没有针对性预防阿尔兹海默症的有效措施,但可通过一些方法来帮助维持脑部健康,从而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1、坚持用脑
日常生活要多用脑,如学习新技能、填字游戏和读报纸,经常读书写字,主动做一些计算,如超市买东西回来后可计算账单,这些脑力活动能促进神经元间形成新连接,延缓神经元病变,从而预防阿尔兹海默症。
2、进行社交
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多与亲朋邻里交流。子女也应该常陪伴老人,多与老人沟通交流,鼓励老人多接触新鲜事物,多参与集体活动,广泛社交。
3、体育锻炼
坚持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情绪,保持关节、肌肉和心脏的健康,并预防认知功能下降。注意运动项目的选择,不要强度过大,应根据老人自身的身体条件选择适度的运动,重在坚持。
4、主动治疗基础疾病
老年人常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多种基础疾病,应积极治疗,遵医嘱坚持用药,并日常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复诊,控制病情的发展。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