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奔豚气疾病概述: 奔豚气,中医病名。是指因为七情郁结或心肾阳虚阴寒之气上逆所致,表现为以...
养生
疾病名称: 奔豚气
疾病概述:
就诊科室: 中医科、心理睡眠科
发病部位: 下焦肝肾及冲脉
常见症状: 气从少腹上冲,发作欲死,复还止
主要病因: 七情郁结或心肾阳虚阴寒之气上逆
相关中医疾病: 癔症、精神分裂症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病因-基本病因:
诊断-诊断原则:
1、病程
有首次发作或有反复发作史病程不等,发作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2、证候特征
多由七情郁结所致,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向上冲逆至咽喉。其势如豚之奔跑惊恐不安。胸闷气憋欲死,发作后恢复正常。
3、检查
本证为患者之自觉症状,很少有客观实质性病变,发作时伴有相应的紧张、恐惧、焦急等情绪变化。
4、多发人群
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的女性患者。
诊断-诊断依据:
1、病程
有首次发作或有反复发作史病程不等,发作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2、证候特征
多由七情郁结所致,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向上冲逆至咽喉。其势如豚之奔跑惊恐不安。胸闷气憋欲死,发作后恢复正常。
3、检查
本证为患者之自觉症状,很少有客观实质性病变,发作时伴有相应的紧张、恐惧、焦急等情绪变化。
4、多发人群
多发生于中年以上的女性患者。
诊断-鉴别诊断:
1、奔豚气与肾积奔豚
二者皆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时发时止的症状特点,但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亦有不同。奔豚气多由长期剧烈的情志变化或精神刺激所致,以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痛苦异常发作后一如常人为临床特点;肾积奔豚多由少腹素有积块阴寒内聚结气上逆所致,无明显的情志诱发因素以发作时疼痛从病部上至心下,或上下无时,发作后积块仍在为临床特点。前者属于气病好发于中年女性患者;后者属于积聚除女性外男性亦常见到。故从病史与临床特点上分析,二者不难鉴别。
2、奔豚气与脐下悸动
脐下悸动即少腹部惕惕然跳动的症状极易与奔豚气病欲作奔豚的脐下悸症状相混淆故需认真鉴别。首先两者症状发作虽均在少腹但脐下悸动的悸动仅限于少腹无上冲之势;而奔豚气是气从少腹起,上冲于胸甚至咽喉。其次,二者虽有素体阳虚或误汗伤阳等相同病因但奔豚气还有肝郁气滞或情志内伤等致病因素,同时伴有惊悸不宁,恶闻人声等精神神志症状。前者病情较轻,治疗较易;后者病情较重,治疗相对困难。
3、奔豚气与惊悸
惊悸是患者自感心中剧烈的跳动惊悸不安,不能自主。奔豚气在发病时,亦有心胸躁动不安等自觉症状极易混淆。二者主要的鉴别之处在于:惊悸属于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气乃上下冲逆,发自小腹。
治疗-治疗原则:
1、本病由于惊恐忧思,神志伤动,冲气上逆而作,虽病位在下焦肝肾及冲脉但实乃心脑不主神明所致。故对本病的治疗,当以安神定惊、平冲降逆为基本治则,并贯穿于辨证论治的全过程。
2、本病辨证有虚实寒热不同,对于心肾阳虚或误治伤阳,寒水上逆之虚寒证型者,治宜温阳化饮、平冲降逆为法;若属肝郁化火,情志所伤,火气上冲之实热证型者,治宜调肝清热、降逆平冲为法。
3、根据本病的轻重缓急,急则治标侧重于平冲降逆;缓则治本,侧重于安神定悸。亦可以安神定惊,平冲降逆为主,针对其病因、证型,酌情配伍温阳化饮或调肝清热之品,以标本兼顾。
4、本病的药物治疗固然重要,但虑其精神情志等诱发因素还应结合心理疗法,给予思想开导,消除不必要的精神压力或思想负担,有助于提高本病的疗效。
预防措施:
1、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变化和精神刺激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尽可能地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上的不良刺激,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养成规律的起居与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与适当的体力劳动相结合,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对于预防本病的发生,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2、在针对病因进行辨证论治的同时,首先应注重患者的精神护理对患者态度要诚恳、严肃认真,与患者谈话时语气肯定和克服态度生硬语言粗陋并利用科普知识浅显地介绍本病的发病机制,使患者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本病解除不必要的疑虑和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其次,随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避免性情急躁,忧患郁怒,并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开导工作,保持病室与环境的安静,有利于患者的充分休息,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