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闭孔疝疾病英文名称: obturator hernia疾病概述: 闭孔疝(obturat...
养生
疾病名称: 闭孔疝
疾病英文名称: obturator hernia
疾病概述:
闭孔疝(obturator hernia)是指腹腔脏器经髋骨闭孔向股三角区突出的腹外疝,临床少见。患病者以女性居多,尤以高龄、瘦弱、多产者最为常见,主要与腹内压增加及腹膜松弛有关。疝内容物以小肠为主,有时可为结肠、膀胱、卵巢等。发病时以闭孔神经受压表现和急性肠梗阻症状为主,可见到腹股沟区和大腿内侧的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放射至膝部,严重时痛如刀割,及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甚则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本病诊断困难,患者多年老体弱,且手术治疗易延误,致使预后不佳,病死率较高。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与遗传无关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腹部
常见症状: 腹股沟区和大腿内侧的麻木或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主要病因: 主要与高龄、消瘦、多产等因素相关
检查项目: 腹部X线片、腹盆腔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MRI、疝囊造影
重要提醒: 闭孔极易嵌顿坏死,且易误诊、漏诊,患者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诊,争取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临床分类:
1、基于形成阶段分类
(1)闭孔出现腹膜外脂肪。
(2)出现浅的腹膜凹陷并逐渐加深形成疝囊,无疝内容物。
(3)疝囊内有疝内容物并有临床症状。
2、基于解剖位置分型
(1)Ⅰ型(前支型):疝块在闭孔外肌的上方穿出,位于闭孔管外口的前面,耻骨肌的后方。此为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2)Ⅱ型(后支型):疝块在闭孔外肌的上束和中束纤维中穿出。
(3)Ⅲ型(筋膜间型):疝块自闭孔筋膜与闭孔外肌之间穿出。此为最罕见的一种类型。
3、基于严重程度分型
(1)第一期:腹膜外脂肪可以突入闭孔,但可自行回纳。
(2)第二期:腹膜外脂肪可以突入闭孔,但不能自行回纳。
(3)第三期:除了腹膜外脂肪可以突入闭孔,还有肠袢突入。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闭孔疝在临床罕见,发病率占所有疝的0.05%~0.4%。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闭孔疝好发于老年女性,男女比例为1:6。
2、屡次妊娠、严重体重减轻者尤易发生。
3、长期咳嗽、便秘、小便困难的人群,腹腔压力高,容易发生本病。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及医学诊疗技术的提高,确诊闭孔疝的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
病因-总述:
闭孔疝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关键在于腹内压增高和腹膜松弛,高龄、消瘦、多产为最常见的病因。此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便秘、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咳嗽等均可增加闭孔疝的发生风险。
病因-基本病因:
1、高龄
年龄的增加使筋膜和腹膜退化而松弛,闭孔管相对增大。
2、消瘦
严重的体重减轻导致覆盖闭孔管的腹膜外脂肪丢失,腹膜随之松弛,闭孔管相对增大。
3、多产
多次妊娠不仅使腹内压增加,而且使脏腹膜也异常松弛。
病因-危险因素:
导致腹内压增加的因素也可能导致闭孔疝的发生增加。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咳嗽、便秘等慢性疾病。
2、妊娠、多胎。
3、腹水。
症状-总述:
闭孔疝发生时以急性肠梗阻症状和闭孔神经受压表现为主,闭孔神经受压出现的腹股沟至大腿内侧的疼痛最具特征性,但易被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所覆盖,需特加注意。此外,当疝入物为输卵管、卵巢等时,也可出现盆腔疼痛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闭孔神经受压表现
腹股沟区和大腿内侧的麻木、疼痛或感觉异常,可放射至膝部,严重时痛如刀割。
2、急性肠梗阻症状
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甚至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3、其他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间歇性的腹痛;患者可出现股、膝关节部分肌肉酸痛不适;有些患者可能表现为急性腹痛伴股部肌肉疼痛。
症状-病情发展:
闭孔疝内容物以小肠最为常见,大多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急性肠梗阻。初期由于疝囊底部较浅,疝内容物易自行复位,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当疝内容物为肠管并嵌顿,则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的典型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症状;晚期嵌顿肠管缺血坏死,则表现为急性腹膜炎、弥漫性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神志不清、昏迷等。
症状-并发症:
1、肠梗阻
疝内容物为肠管并发生嵌顿时,可导致肠梗阻,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
2、弥漫性腹膜炎
嵌顿肠管缺血坏死导致肠穿孔,肠内容物进入腹腔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出现突发剧烈腹痛等症状。
3、脓毒症
肠内容物及病原微生物等迅速入血可导致脓毒症的发生,出现高热寒战、小便量少、神志不清等症状。
症状-伴随症状:
当疝入物为输卵管、卵巢等时,也可出现慢性盆腔疼痛。
就医-急诊指征:
1、原因不明的反复发作的腹痛,甚至出现突发剧烈腹痛。
2、间歇性大腿根部肌肉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可放射至膝部,甚至痛如刀割。
3、严重者出现高热寒战、小便量少、神志不清等。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时有一过性的腹痛,可自行缓解。
2、间歇性大腿根部的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可放射至膝部。
3、通过直肠、阴道指检或腹股沟区直接触摸触及柔软包块。
出现上述情况需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可先于普通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病情严重者直接拨打120,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衣物,方便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可由家属陪同,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的症状什么时候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您平时有经常腹痛的情况吗?
4、您排便规律吗?是否有经常便秘的情况出现?
5、您有哪些慢性基础疾病?您目前有几次妊娠经历呢?
6、您平常有大腿或膝盖疼痛、麻木、酸胀的感觉吗?
7、您自行吃过什么药?服药后有缓解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诊断我这是什么疾病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情况严重吗?
4、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5、这个病有哪些治疗方式?只有手术一种治疗方式吗?手术实施困难吗?
6、手术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停止排气排便时,应及时就医。医生询问完病史后,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腹部X线片、腹盆腔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MRI等,必要时行疝囊造影等,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1、Howship-Romberg征
当咳嗽、腹部用力、大腿伸直外展、髋关节屈曲外旋时,出现大腿根部以下大腿内侧和膝部刺痛、麻木、酸胀或症状加重,反之上述症状减轻或消失,即Howship-Romberg征阳性,提示闭孔神经受压,其特异性较高。
2、Hannington-Kiff征
将食指放在膝盖上方5cm的内收肌上,用髌骨锤轻轻叩击可激发内收肌收缩,同时伴有阳性髌骨反射,闭孔神经受压时,此反射消失,即Hannington-Kiff征阳性,提示闭孔神经受压麻痹,须与对侧比较。
3、包块
(1)小部分患者可经阴道或直肠指检触及闭孔区有压痛的软质包块。
(2)部分患者可于腹股沟区或大腿根部触及软性包块。
(3)压迫肿块时还可出现或加重Howship-Romberg征。
4、急性腹膜炎体征
当肠管嵌顿缺血坏死而发展为急性腹膜炎时,可出现明显的压痛、反跳痛、肌紧张。
5、淤青
较少患者可见到腹股沟下方处的淤青,提示肠缺血坏死后血性渗液流入大腿股三角部,对早期诊断意义不大。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腹部X线片
可提示肠梗阻,但对闭孔疝的诊断价值有限,不具特异性。
2、腹盆腔CT
典型CT征象是可见疝影,且在疝影之上肠管有肠梗阻征。而多层螺旋CT较普通CT可快速获得3D影像资料,多方位成像,清晰显示疝囊、疝内容物及梗阻区的小肠“鸟嘴”样变,增强扫描还能帮助判断并发症,对肠管狭窄、缺血坏死、穿孔都有较高的敏感性。
3、超声
因闭孔疝患者多为消瘦女性,位置相对表浅,可通过超声观察有无疝囊、疝内容物具体情况、肠壁有无血流、肠管有无扩张、肠间有无积液等征象,明确诊断闭孔疝并初步判断囊内肠管存活与否。
4、疝囊造影
是有创检查。医生通过腹腔注射阳性对照剂来显示腹盆腔的闭孔疝囊,仅适用于部分选择性患者。
5、MRI
如有需要,医生也可选择MRI检查了解患者有无其他脏器病变。
诊断-诊断原则:
闭孔疝因罕见性、复发性、对疾病认识不足等因素,临床容易被误诊、漏诊。医生会询问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变化情况,并了解患者既往有无腹部疾病,结合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等多方面内容综合判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关节炎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多见于年老女性,严重体重减轻或有多次妊娠史。部分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咳嗽、便秘等慢性疾病。
2、症状
多可见到闭孔神经受压表现和急性肠梗阻症状,腹股沟区和大腿内侧的麻木、疼痛或感觉异常,可放射至膝部,严重时痛如刀割;及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甚至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3、体征
大部分可见到Howship-Romberg征、Hannington-Kiff征阳性。部分患者通过阴道、直肠指检或腹股沟直接触摸触及包块。当肠管缺血坏死出现弥漫性腹膜炎时,可见明显的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或腹股沟下方处的淤青。
4、辅助检查
腹盆腔多层螺旋CT可见疝囊、疝内容物及梗阻区的小肠“鸟嘴”样变,增强扫描还能帮助判断肠管狭窄、缺血坏死、穿孔等。
诊断-鉴别诊断:
闭孔疝发病率较低,又见于老年人,闭孔神经受压疼痛常被误诊关节炎甚坐骨神经痛,故二者需要进行鉴别。闭孔疝导致大腿内侧和膝部的刺痛、麻木、酸胀在咳嗽、腹部用力、大腿伸直外展、髋关节屈曲外旋时可加重,查体时Howship-Romberg征、Hannington-Kiff征大多呈阳性,且行腹盆腔多层螺旋CT可见到疝囊、疝内容物、梗阻区的小肠“鸟嘴”样变可予以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应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对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通常选择手术治疗,不选择药物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
1、手术入路方式
(1)传统剖腹探查手术:为肠梗阻、肠坏死患者首选。原因不明的急性肠梗阻通过经下腹正中切口能快速明确异常,进行治疗。
(2)经腹膜外入路手术:可用于术前诊断明确,估计肠管未有坏死者。其主要包括耻骨后入路、腹股沟入路、经股入路等。可全面探查腹膜外脂肪组织是否突出闭孔及是否存在其他盆底疝,便于回纳和修补。
(3)经腹腔镜入路手术:最好选择性用于仅有腹痛或无明显腹胀的肠梗阻患者。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减轻、肠功能恢复快、术后肺部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利于发现和处理隐匿疝及双侧疝等优势。
2、闭孔疝修补方式
(1)缝合修补:主要用于手术区域严重污染的闭孔疝或隐匿性小闭孔疝的修补。
(2)补片修补:主要利用补片模拟腹横筋膜的作用覆盖肌耻骨孔,并与周围组织有一定重合。其较之直接缝合可明显减少闭孔疝的复发。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2~4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闭孔疝患者预后不佳,术前诊断困难,术后死亡率高,死亡多与弥漫性腹膜炎、脓毒症、心衰等因素相关。部分早期患者通过补片修补术等可以治愈,并降低复发率。诊断及时、病情轻的患者可通过治疗取得较好预后。
预后-危害性:
闭孔疝可能会出现急性肠梗阻、弥漫性腹膜炎、肺炎、脓毒症、心衰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闭孔疝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闭孔疝早期可通过手术治愈,重症者病死率极高、难以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闭孔疝难以根治。
预后-复发性:
闭孔疝有可能复发,与便秘、长期咳嗽等致腹内压过度增高等有关,应注意预防。
日常-总述:
闭孔疝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原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应遵医嘱用药,并努力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给出合理的建议与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闭孔疝为一病死率较高的、发展较快的疾病,患者可能会对治疗丧失信心,出现抑郁、悲观的心理。
(2)闭孔疝的唯一治疗手段为手术,患者可能会对手术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方面调动患者积极性,使其配合治疗。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向心理医师咨询。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防止便秘,预防因腹膜张力降低或腹内压增加,而加大疝复发风险。
3、天气凉时注意保暖,防止因出现剧烈咳嗽致腹内压增加,而加大疝复发风险。
日常-术后护理:
1、引流管护理
术后常留置多根引流管,患者及家属注意保持引流通畅,避免折叠、扭曲、脱落、堵塞,保持有效引流。家属可注意观察引流物性质、颜色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2、饮食
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后可进食流质饮食,再由流质饮食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再过渡到正常饮食。
饮食调理:
闭孔疝的发生与复发与不科学的饮食习惯相关,患者在手术治疗后,还要特别重视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利于控制病情,防止复发。
饮食建议:
1、以清淡易消化的高蛋白质、低脂肪、多纤维素的食物为宜,可提供身体所需营养,有利于排便通畅。
2、适当多饮水。
饮食禁忌:
1、忌烟酒及辛辣食物,否则可能会导致疾病发生与复发,且不利于术后康复。
2、少吃油腻的食物,不要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可通过以下方式降低发病可能。
1、女性避免胎产过多,产后可适当进行盆底肌的锻炼。
2、均衡营养,适当锻炼,避免营养不良或极度消瘦。
3、养成良好的饮食和排便习惯,防止便秘。
4、积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咳嗽等慢性疾病。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