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边缘型人格障碍疾病英文名称: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
养生
疾病名称: 边缘型人格障碍
疾病英文名称: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疾病概述: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种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稳定以及表现出显著冲动的心理行为模式。其病因不明,一般认为是在大脑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遭受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发病不晚于成年早期,患者多表现为自我怀疑、人际关系问题、身份紊乱、自我伤害、情感不稳定等问题,不同患者可有较大差异。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自我怀疑、人际关系问题、身份紊乱、自我伤害、情绪不稳定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
检查项目: 心理问卷
重要提醒: 本病治疗周期较长,且患者情绪与行为问题较难改善。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主要诊断于女性(约75%)。
病因-总述: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在大脑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遭受环境有害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遗传因素、病理生理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可能在发病过程中存在一定影响。
病因-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在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的一级血缘亲属中,该障碍比普通人要常见5倍。其家庭成员患有物质使用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抑郁或双相障碍的风险也有提高。
2、病理生理因素
有学者认为人格障碍是大脑发育成熟延迟的表现。大脑皮质成熟延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冲动控制和社会意识成熟延迟。感染、中毒、孕期及婴幼儿的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充分蛋白质、脂类和维生素的供应,出生时或婴幼儿时的脑损伤和传染病,病毒感染等可能是大脑发育不成熟的原因。
3、社会心理因素
教养方式不当是人格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父母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反复无常,好恶、奖罚没有定规和原则,使小孩生活在矛盾的牵制之中,无所适从,不能发展明确的自我同一性感觉,导致成年后自我概念紊乱,可能形成边缘型人格。
症状-总述: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病程有相当大的变异性。最常见的模式为成年早期的慢性不稳定、伴有发作性的严重情感失控和冲动失控,患者多表现为自我怀疑、人际关系问题、身份紊乱、自我伤害、情绪不稳定等问题。
症状-典型症状:
1、自我怀疑
(1)患者认为分离或拒绝即将来临或失去外部支持,会做出疯狂的努力以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被遗弃。可以导致自我形象、情感、认知和行为上的深刻改变。
(2)这些个体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即使当他们面对现实中的、短暂的分离或不可避免的计划变更时,也会体验到极度的遭遗弃的恐惧和不恰当的愤怒(例如,对临床工作者宣布治疗时间到了所产生的突然的绝望反应;当某个对他们很重要的人迟到哪怕几分钟或必须取消约会而表现出惊恐或大怒)。
(3)他们可能相信“遗弃”意味着他们是“坏的”。这些遗弃恐惧与无法承受独处及需要有别人在他们身边有关。他们为了免遭遗弃的疯狂努力可能包括诸如自残或自杀等冲动行为。
2、人际关系问题
(1)人际关系不稳定,强烈而时好时坏,要么与人关系极好,要么极坏,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
(2)害怕被抛弃,不能忍受孤独,疯狂地寻找伴侣,无论自己是否满意。
(3)这种强烈及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可能会导致连续的情感危机,并可能伴有一连串的自杀威胁或自伤行为(这些情况也可能在没有任何明显促发因素的情况下发生)。
3、身份紊乱
(1)其特点为显著的、持续的、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
(2)自我形象会有突然、急剧的变化,其特点是目标、价值观和职业抱负的变化。
(3)有可能对职业、性别认同、价值和朋友类型的看法和计划出现突然的变化。
(4)可能会突然从一个提供帮助的角色变成对过去不良待遇的复仇者。
4、自我伤害
(1)表现出反复的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自然威胁,以及自残行为。可能会赌博、乱花钱、暴食、滥用物质、进行不安全的性行为或鲁莽驾驶。
(2)8%~10%会自杀成功;而自残行为(例如,切割或烧灼)及自杀威胁和企图非常常见。
(3)反复自杀往往是这些人前来求助的原因。这些自我毁坏的行为通常由分离或拒绝的威胁,或被期待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引发。
5、情绪不稳定
能在上一刻好争论,而下一刻变得抑郁,强烈的愤怒爆发常导致暴力或“行为爆炸”;当冲动行为被人评判或阻止时,极易诱发上述表现。
症状-病情发展:
该障碍的损害和自杀的风险在青年时期最大,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弱。尽管强烈的情绪、冲动以及人际关系的强烈倾向通常是终生的,但参加治疗性干预的个体通常会在第一年里开始改善。进入三四十岁,该障碍个体的大多数人都会在他们的人际关系和职业功能上获得更大的稳定性。来自精神卫生门诊对这些个体的随访研究表明,大约10年后,这些个体中的一半不再具有符合边缘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的行为模式。
症状-并发症:
此类患者容易因为疾病对心理的影响出现抑郁或双相障碍,以及其他类型的人格障碍等。
症状-伴随症状:
无相关伴随症状。
就医-门诊指征:
1、不明原因的持续性情绪消沉。
2、持续性自我怀疑、身份紊乱。
3、有物质滥用倾向。
4、有自杀、自伤想法。
出现以上情况应积极就医处理。
就医-就诊科室:
怀疑精神心理问题者宜前往精神心理科治疗。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何时出现的症状?
2、症状出现多久了?
3、您平时有物质滥用么?
4、是否经历过某些创伤?
5、是否担心与其他人有交际障碍?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症状严重么?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3、应该做什么检查?
4、应该吃什么药?
5、我多久能够痊愈?
6、这些治疗是否有效?
检查-预计检查:
边缘型人格障碍一般无特殊检查,对于本病的确诊通常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发现,多数通过问卷方式对患者进行判断,常规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对精神心理疾病意义较小。
诊断-诊断原则:
人格障碍主要依据病史进行诊断,应尽可能从多方面采集病史资料,并采用临床访炎、标准的评估、自评问卷等手段辅助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1、极力避免真正的或想象出来的被遗弃(注:不包括诊断标准第5项中的自杀或自残行为)。
2、一种不稳定的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以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交替变动为特征。
3、身份紊乱,显著的持续而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
4、至少在2个方面有潜在的自我损伤的冲动性(例如,消费、性行为、物质滥用、鲁莽驾驶、暴食)(注:不包括诊断标准第5项中的自杀或自残行为)。
5、反复发生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威胁或自残行为。
6、由于显著的心境反应所致的情感不稳定(例如,强烈的发作性的烦躁,易激惹或是焦虑,通常持续几个小时,很少超过几天)。
7、慢性的空虚感。
8、不恰当的强烈愤怒或难以控制发怒(例如,经常发脾气,持续发怒,重复性斗殴)。
9、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症状。
诊断-鉴别诊断:
1、抑郁与双相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常与抑郁或双相障碍共病,如果符合诊断标准,两者都可以被诊断。因为边缘型人格障碍跨界别的表现可能类似于抑郁或双相障碍的发作,如果没有记录在案的起病早、病程持久的行为模式,临床工作者应避免仅仅根据跨界别的表现而做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额外诊断。
2、其他人格障碍
由于具备一些共同特征,其他人格障碍可能会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相混淆。因此,根据典型特征来区分这些障碍很重要。然而,如果个体除了符合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外,还符合别的一种或更多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那么所有的障碍都可以被诊断。
(1)表演型人格障碍:尽管表演型人格障碍也具有寻求注意、操纵性行为及急速变换的情绪,但边缘型人格障碍可以经由自我损害、亲密关系的愤怒式破裂,以及慢性的空虚和孤独感来与之区分。
(2)分裂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和分裂型人格障碍个体可能都会出现偏执性的观念或错觉,但在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中,这些症状更加短暂、更具有人际反应性、对外在环境变化的反应性更高。
(3)自恋型人格障碍:尽管偏执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也会对微小刺激报以愤怒的反应,但相对稳定的自我形象,以及相对缺少自我损害性、冲动性及遭遗弃的顾虑等特征,可以把这些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相区分。
(4)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尽管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都有操纵性行为的特征,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个体是通过操纵去获得利益、权力或其他物质满足;而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的目标则在于获得照料者的关心。
(5)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个体和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都有害怕遭遗弃的特点;然而,边缘型人格障碍个体对遗弃的反应是情感上的空虚、愤怒和强烈的要求;而依赖型人格障碍个体的反应则是加剧的讨好、顺从,并急于寻找替代性的关系以获得照顾和支持。边缘型人格障碍可以进一步经由典型的不稳定和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与依赖型人格障碍相区别。
3、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人格改变
边缘型人格障碍必须与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人格改变相区分,在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人格改变中,人格特质的出现归因于其他躯体疾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4、身份认同问题
边缘型人格障碍需要与身份认同问题相区分,后者只用于描述与发育阶段(例如,青少年)的身份问题相关但不是精神障碍的问题。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较为困难,治疗措施有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患者多需在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长期的心理咨询治疗,以达到最大程度的控制患者病情的目的。部分患者可采用一些药物,常使用5-HT再摄取抑制剂来帮助减少患者的冲动行为。
治疗-药物治疗:
一般而言药物治疗难以改变人格结构,但在出现异常应激、情绪反应和短暂精神病症状时少量用药仍有帮助。
1、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利培酮等可用于控制愤怒、敌对和短暂的精神病症状发作。
2、5-HT等抗抑郁药物能改善抑郁、焦虑情绪,也可能减少患者对拒绝的敏感性。
3、具有攻击行为者可给予少量碳酸锂,亦可酌情试用其他心境稳定剂。
治疗-相关药品:
氟哌啶醇、利培酮、5-HT、碳酸锂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法通过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具体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病程较长,患者经长期、规律的规范心理治疗可有一定程度的症状改善,部分患者在长期治疗后临床症状可能消失。
预后-危害性:
1、患者得不到有效的心理治疗时,症状可逐渐加重,出现物质滥用、自伤、自杀行为。
2、部分患者可能因为心理问题抗拒治疗。
预后-治愈性:
患者经长期治疗,临床症状可消失。
日常-总述: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患者需要注意日常生活的管理,必要的生活习惯调整对于改善患者症状,促进疾病恢复有重要作用。本病属精神心理疾病,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日常-心理护理:
本病属精神心理疾病,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家属应该与患者多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内心困扰与不稳定情绪,帮助患者减轻不良情绪。
日常-生活管理:
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2、进行有规律的身体锻炼。
3、保持情绪稳定,控制不良情绪的发生。
饮食调理:
本病属精神心理疾病,饮食调理对于患者疾病的康复意义较小。
饮食建议:
患者可能受情绪影响出现暴饮暴食或抗拒饮食,应当尽可能规律饮食保持良好的状态。
饮食禁忌:
患者无特殊的饮食禁忌,但应当避免疾病造成的物质滥用。
预防措施:
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因此尚无有效的预防方式。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