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茶毛虫皮炎疾病英文名称: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derma...
养生
疾病名称: 茶毛虫皮炎
疾病英文名称: 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dermatitis
疾病别名: 茶毒蛾皮炎、刺辣皮炎
疾病概述:
茶毛虫皮炎(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dermatitis)是一种由茶毛虫幼虫毒毛接触皮肤引起的皮肤炎性疾病,好发于夏秋季节,可表现为局部皮肤剧痒,出现斑丘疹、丘疱疹、斑疹、风团样损害。多数经药物治疗后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局部皮肤剧痒、斑丘疹、丘疱疹、斑疹、风团
主要病因: 皮肤接触茶毛虫幼虫毒毛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直接镜检法、透明胶纸粘取毒毛法、指甲垢中查毒毛法
重要提醒: 本病可以预防,应避免在有茶毛虫的环境下晾晒衣物、纳凉,进行生产劳作时应注意个人防护,如遇大风天气,应将迎风的门窗关闭。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茶场工作人员及附近居民。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好发于我国浙江、安徽、江西、江苏、福建、四川、广东、云南等省区的产茶区。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好发于夏秋季,干燥、大风季节易流行。
病因-总述:
茶毛虫又名茶毒蛾幼虫,俗称茶辣虫、毒毛虫、摆头虫等,属鳞翅目、毒蛾科。茶毛虫周身生长毒毛,其蜕皮、丝、茧等均有毒毛,老熟幼虫蜕皮前,毒毛与毛窝松脱,成簇脱落,微风即能将其吹起,毒毛触及人体皮肤即可引发皮炎。
病因-基本病因:
1、机械作用
茶毛虫幼虫的毒毛、毒刺呈箭针形,四周轮生小刺,刺入皮肤后不易拔出,越抓搔,毒毛、毒刺越钻向皮肤深层,机械作用引起皮肤局部损伤。
2、化学及生物毒性作用
茶毛虫幼虫的毒毛、毒刺为中空管状,内有毒液,刺入皮肤后,化学作用引起局部中毒甚至全身毒性反应。同时,毒毛、毒刺中的生物毒性物质还具有变应原性,引起染毒处皮肤及周围皮肤发疹、奇痒。
症状-总述:
毒毛刺入皮肤后起初表现为局部皮肤剧痒,随即出现斑丘疹、丘疱疹、斑疹、风团样损害,此外,部分患者还有低热、烦躁、周身不适等表现。本病病程约1周,反复接触毒毛或经常搔抓者可持续2~3周。
症状-典型症状:
1、皮肤损害
(1)斑丘疹:较多见,绿豆至黄豆大,圆形或略带不规则形,色淡或鲜红,带水肿性,其中心常有以黑色或深红色比针尖大的小点,好像被虫咬过的痕迹。
(2)丘疱疹:为黄豆大小水肿性红色丘疹,其中心有针头大小的水疱,经常搔抓或摩擦破溃后,其顶端形成溃烂面,干燥后形成薄痂或鳞屑。
(3)斑疹:许多本病的患者在皮疹刚发生时表现为斑疹,做人工接触毒毛试验时,绝大多数都先出现针头至黄豆大小的水肿性红色斑片,但经过几小时或十几小时后转化为丘疹或丘疱疹。
(4)风团:少见,一般为黄豆至指甲大小,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多散在分布,数目常为数个至数十个。
四种皮疹中,以前两种多见,且常同时存在。
2、发病部位
好发于颈肩、上胸部及四肢屈侧,若暴露在茶毛虫环境时间较长,皮疹亦可密集成簇,弥漫全身。
3、其他
皮损部位可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或灼热感,尤以夜间为甚。偶有低热或其他全身症状(如烦躁、周身不适)出现。
症状-并发症:
1、眼部病变
毒毛侵入眼部,可引起结膜炎、角膜炎,若处理不当可致盲。
2、呼吸系统病变
毒毛侵入鼻腔或吸入,可引起支气管炎或哮喘。
就医-门诊指征:
1、接触茶毛虫后局部皮肤出现剧烈瘙痒,影响日常生活。
2、皮肤出现皮疹,伴灼热感。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属于皮肤科范畴,患者可去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需要尽量穿宽松的衣服。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啦?有没有什么变化?
2、您之前是否已经就诊过?做了哪些检查?用了何种药物、何种方法?是否有效?
3、您有没有去过茶场或茶场附近?有没有接触过茶毛虫?
4、您有没有其他皮肤疾病?
5、您既往有没有类似的病史?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现在的病可以确诊吗?
2、我的病是由什么引起的?
3、我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4、我需要进行什么治疗?
5、我的病能治愈吗?会不会留下留疤?
6、我的病可以通过什么方式预防吗?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接触茶毛虫后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情况,然后可能建议患者做直接镜检、透明胶纸粘取毒毛法、指甲垢中查毒毛法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主要检查患者皮肤损害情况,了解皮疹的形态、大小、数目及部位。
检查-其他检查:
1、直接镜检
用解剖显微镜检查患者不同部位的皮疹,常可见毒毛已刺入皮肤或横卧于皮沟中。
2、透明胶纸粘取毒毛法
医生会将皮疹绷紧,把透明胶纸紧贴,一般更换胶纸重复粘揭3~4次。然后将粘过的胶纸贴在载玻片上,镜检前将胶纸一端揭起,加二甲苯一滴,重新将胶纸贴平,可查找到茶毛虫毒毛。
3、指甲垢中查毒毛法
医生将患者双手示指、中指、无名指指甲剪下,置载玻片上,加生理盐水一滴,然后将甲垢洗下,加盖玻片镜检,可查找到茶毛虫毒毛,有助于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发病季节(夏季或秋季)、病史(有茶毛虫接触史)、临床表现(出现皮疹伴瘙痒),结合辅助检查(如直接镜检法、透明胶纸粘取毒毛法等)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桑毛虫皮炎、松毛虫皮炎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桑毛虫皮炎
桑毛虫是桑毒蛾或纹白毒蛾的幼虫,俗称为金毛虫,附在杨柳尤其常见于桑树的树干或树叶上,也可附着于草叶甚至电线杆或墙壁上,在夏秋季节,针状刺毛可以飘落在树下裸露皮肤者而引发皮炎。茶毛虫皮炎的临床表现基本同桑毛虫皮炎,需结合流行病学背景和辅助检查进行鉴别。
2、松毛虫皮炎
松毛虫幼虫及其蜕皮、茧上均有大量毒毛,人体接触后可致病,临床多表现为密集型皮疹,少数为散在性皮疹,偶见水疱及大疱,剧烈瘙痒或有灼烧感。除此之外,还可发生关节炎及软组织囊肿等症状。此病多发生在山区丘陵有松树地区,在松毛虫繁殖季节,患者有松毛虫接触史。结合流行病背景、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不难将二者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原则以尽可能及早地粘去皮疹上的毒毛,外搽消炎止痒药,避免再刺激为主。对皮损广泛或出现全身症状者,可予以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皮损局部可搽消炎止痒类药物,如炉甘石等。
2、皮损广泛且剧痒者,可给予抗组胺类药物,如苯海拉明、氯雷他定等。
3、出现全身症状者,可酌情使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如可的松、泼尼松等。
治疗-相关药品:
炉甘石、苯海拉明、氯雷他定、可的松、泼尼松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治疗周期为7~10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中医治疗:
皮损广泛且瘙痒剧烈者,可给予清热解毒的中草药,以缓解症状。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较好,大多通过药物治疗后,可以痊愈。
预后-危害性:
毒毛进入眼内若处理不当,有致盲的可能。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可自愈,需积极治疗。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治疗,一般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日常-总述:
本病皮疹常位于暴露部位,易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患者容易产生心理负担,亲属应予以疏导,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应注意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患者抓瘙,使疾病进一步发展。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本病常位于暴露部位,患者可能会担心面容损坏、皮肤色素沉着等的后遗症,从而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
(2)本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或灼热感,尤以夜间为甚,患者自觉十分痛苦,容易急躁。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主动向医护人员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告知患者皮疹可通过积极治疗得到有效改善,且无后遗症产生,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2)患者应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日常-用药护理:
1、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能私自停药、换药。
2、服用糖皮质激素者,需注意观察有无体重增加、下肢浮肿、紫纹、易出血倾向等症状,服用抗组胺类药物者需注意观察有无镇静、嗜睡、全身乏力、头昏、注意力不集中等等症状。服药期间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使用肥皂及沐浴露等刺激性化学用品。
2、保持手部清洁、衣被清洁,可通过剪短指甲来避免抓破或误伤皮疹。
3、对于卧床的患者,应避免皮疹受压破溃。
饮食调理:
患者宜摄入清淡、易消化、富含优质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禁止摄入刺激性的食物,避免加重病情。
饮食建议:
1、建议吃易消化、软、烂的食物,如面条、馒头等。
2、建议吃清淡的食物,如白米粥、鸡蛋羹等。
3、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
4、多食用一些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牛奶、瘦肉等。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生葱、大蒜、辣椒、芥末等。
2、戒烟忌酒,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预防措施:
本病可以预防,可通过采取摘除卵块、喷洒农药、黑光灯诱杀等措施,减少茶毛虫数量。在有茶毛虫的环境中,应注意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服及长裤,戴风镜及口罩,避免站在下风位置等。不要把衣物及被褥晾晒在茶毛虫多的地方。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