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传染性红斑疾病英文名称: erythema infectiosum疾病别名: 第五种病疾...
养生
疾病名称: 传染性红斑
疾病英文名称: erythema infectiosum
疾病别名: 第五种病
疾病概述:
传染性红斑(erythema infectiosum)又称第五种病,是由细小病毒B19(B19V)感染所致的发疹性皮肤病,临床特征为面颊部水肿性红斑和躯干部的花边状或网状斑丘疹。本病具有自限性,一般不需要治疗。部分患者可给予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面颊部蝶形水肿红斑、躯干部的花边状或网状斑丘疹
主要病因: 由细小病毒B19感染引起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清学检查、病毒核酸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超声检查
重要提醒: 确诊为传染性红斑者,需要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出现关节病变、短暂性再生障碍危象等并发症;患病期间应进行隔离至皮疹完全消退。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患者是B19V唯一的传染源,但传染性红斑的患者传染性较低。学龄儿童由于抵抗力较低,容易被感染,可成为重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B19V可通过呼吸道(如飞沫、气溶胶等)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血制品传播及母婴垂直感染。
1、飞沫、气溶胶传播
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谈话时,可把含有细小病毒B19的微滴排到空气中,如果被他人吸入则可引起感染。
2、血制品传播
输入污染了细小病毒B19的血液或血制品,也会引起感染。
3、母婴垂直传播
包括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和分娩引起的传播三种。胎盘传播是指受细小病毒B19感染,孕妇经胎盘血液将病原体传给胎儿。上行性传播是指病原体从孕妇阴道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分娩时传播是指分娩过程中胎儿从无菌的羊膜腔内产出,暴露于严重感染的产道而被感染。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传染性红斑好发于4~12岁的儿童,也可见于青少年与成人,男女发病比例相当。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本病多见于冬末春初。
病因-总述:
细小病毒B19(B19V)是引起传染性红斑的病原体,是目前已知能引起人类疾病的唯一的细小病毒,该病毒为一种小的无被膜的单链DNA病毒。
症状-总述:
病毒感染5~14天后,患者可能出现咽痛、呕吐、肌痛、腹泻、咳嗽、眼结膜及咽部轻度充血等前驱症状,儿童全身症状较轻。典型皮损表现为面颊部蝶形水肿性片状红斑和躯干部的花边状或网状斑丘疹。
症状-典型症状:
1、前驱症状
潜伏期5~14天,常有本病患者的接触史。儿童常在发疹前2天出现前驱症状,一般无全身症状或仅有微热,有时可有咽痛、呕吐、肌痛、腹泻、咳嗽、眼结膜及咽部轻度充血。
2、皮损特征
皮疹首先于两侧面颊部发生水肿性融合成片的红斑,蝶形分布,境界清楚,鼻、眼及口周无红斑,外观呈特征性“拍红性面颊”,红斑上无鳞屑,局部温度增加,偶有微痒。1~2天后,在躯干、臀部及四肢出现境界清楚的对称性花边状或网状斑丘疹,掌跖亦可受累。经6~10天后,皮疹渐消退,往往中心部分先消退呈一红色小环,有时邻近的环可以互相连接呈多环形或轮回状。皮疹消退次序和其出现先后次序相同,消退后不留痕迹。
3、其他
部分病例可有扁桃体肿大。若发生于成人,全身症状较重,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等。尤其是妇女更易发生瘙痒及游走性关节炎。
症状-并发症:
1、关节病变
约8%的儿童,80%的成人(中年女性较多)感染B19V后可出现对称性、多发性关节病变。多发于手指、腕、膝、踝部小关节,儿童则多发生于膝、踝部关节,表现为疼痛,肿胀、僵硬,类似类风湿关节炎表现,但病变不破坏关节结构,症状一般持续数周至数月。少数患者(女性多见)可持续数年不愈。部分患者血清RF及抗核抗体可呈阳性。此外,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和成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也发现与B19V感染有关。
2、短暂性再生障碍危象(TAC)
当患者感染B19V的同时存在其他红细胞减少疾病,如缺铁性贫血、镰状红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或急性出血时可出现TAC。患者表现为虚弱、嗜睡、苍白、严重贫血等,可危及生命。
3、“手套和短袜”样综合征
丘疹紫癜性“手套和短袜”样综合征(PPGS)可由多种病毒引起,但约50%由B19V感染引起。PPGS好发于成人,儿童偶见。其表现为手脚部对称性红斑、水肿,疼痛显著,并逐渐发展至淤点和紫癜,也可出现小囊泡、大水泡及坏死形成;病变多发于腕踝部,也可见于面颊、肘、膝、大腿内侧及外生殖器,可伴关节痛或发热,还可累及口腔及唇部,出现小溃疡、黏膜疹和大水泡等。一般患者在1~3周内可恢复,无瘢痕形成。
4、宫内感染
妊娠期妇女感染B19V可发生自发流产,也可垂直传播给胎儿。也可发生贫血、低白蛋白血症、肝炎、心肌炎,甚至导致宫内死胎和非免疫性胎儿水肿。
5、其他
除上述症状和疾病外,B19V感染还可引起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噬血细胞综合征、肾炎、肺炎、脑膜炎、脑炎、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等。B19V还被认为与多种自身免疫病有关,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巨细胞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就医-门诊指征:
1、两侧面颊部发生成片的红斑。
2、躯干、臀部及四肢出现对称性花边状或网状斑丘疹。
3、伴有发热、关节痛等。
出现以上症状时均需及时就医治疗。
就医-就诊科室:
出现面颊部水肿性红斑的患者,首诊科室一般为皮肤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抽血检查,检查前一天应避免进食油腻的食物,检查前一天晚8点后应禁食,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您的孩子脸上的红斑出现多久了?身体其他部位有类似的红斑吗?
2、您/您的孩子除了红斑外,还有其他症状吗?
3、您/您的孩子的手、腕、膝、踝关节,有没有疼痛、肿胀的感觉?
4、您/您的孩子来本院之前是否去过其他医院就诊?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
5、您/您的孩子之前是否接受过治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脸上、身上为什么会有红斑?
2、红斑多久才能消?
3、这个病会传染给别人吗?
4、治疗这个病需要做哪些检查?吃哪些药?
5、治好后会复发吗?
6、日常需要注意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面颊部水肿性红斑和躯干、四肢花边状或网状斑丘疹时,需要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观察皮损分布、数目、形态等,初步判断病情。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可能建议患者做血常规检查、血清学检查、病毒核酸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仔细观察皮损的分布范围、颜色、大小、形态及其四周皮肤的情况,是否存在破溃、渗出、感染。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医生会通过手臂静脉采血进行化验,观察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疾病。传染性红斑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增多,晚期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血清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对感染性疾病和系统免疫性疾病的检测方法,其原理是用已知抗原检测血清中是否出现或存在特异性抗体,从而判断是否感染有某种病原体或体内是否有某种特异的自身抗体。医生会用放射免疫或酶联免疫方法对传染性红斑患者的血清进行检测,显示血清中含有细小病毒B19特异性IgM抗体,可持续2~3个月;IgG抗体出现较晚,持续时间较长。
3、病毒核酸检查
医生会采用PCR或斑点杂交技术检测患者血液或骨髓中病毒DNA,从而帮助明确诊断。
检查-病理检查:
医生会从患者皮疹周围皮肤取下一小块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传染性红斑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呈慢性炎症改变,无特异性。表皮细胞水肿,真皮乳头层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在血管、毛囊和汗腺周围有组织细胞浸润。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一般无关节破坏表现,患者并发心脏病变时可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改变。妊娠期妇女疑似B19V感染时,应及时进行超声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首先会详细询问患者日常生活中相关病人接触情况、疾病史和症状,了解皮损出现的时间以及伴随症状等,之后会检查皮损的分布范围、颜色、大小、形态,一般可做出诊断。然后会采用PCR或斑点杂交技术检测患者血液或骨髓中的病毒DNA,亦可通过检测血清中特性的IgM抗体来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风疹、麻疹、药疹以及猩红热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风疹
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低热、皮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和全身症状轻微为特征。通过取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做组织培养,分离出风疹病毒,可与传染性红斑进行鉴别。
2、麻疹
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染性很强,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全身斑丘疹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病后大多可获得终身免疫。通过病毒分离检测可与传染性红斑进行鉴别。
3、猩红热
是一种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及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多见于3 ~7岁的儿童,少数患儿于病后2 ~3周可发生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通过从鼻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内取标本做细菌培养,可与传染性红斑相鉴别。
4、药疹
有用药史,无传染性红斑的前驱症状。皮疹形态不一致,躯干少,四肢多,停药后即好。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具有自限性,一般不需要治疗,部分患者可给予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对于儿童患病期间,以隔离为宜,至皮疹完全消退为止。
治疗-药物治疗:
1、局部用药
局部可给予炉甘石洗剂以安抚止痒。
2、口服用药
(1)抗组胺药:如异丙嗪、氯苯那敏等,可以帮助缓解皮损引起的瘙痒症状。
(2)止痛药物:对于成年人出现关节痛症状时,可予以患者止痛药物治疗,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3、静脉输注
B19V感染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结节性多动脉炎时,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内输注有效。
治疗-相关药品:
炉甘石洗剂、异丙嗪、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丙种球蛋白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传染性红斑的治疗周期一般为3~6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传染性红斑的患者一般预后良好,无后遗症;部分并发短暂性再生障碍贫血的患者,若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预后-危害性:
1、传染性红斑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具有传染性。
2、传染性红斑可并发短暂性再生障碍危象,若治疗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3、传染性红斑若未及时治疗,可引起淋巴结肿大、关节炎、关节痛等。
预后-自愈性:
本病具有自限性,经6~10天后,皮疹渐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
预后-治愈性:
通过合理、规范的治疗,可达到临床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感染后具有终生免疫力。
日常-总述:
传染性红斑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保持皮损局部清洁干燥。患者应进行隔离至皮损完全消退,尤其要远离孕妇,防止导致其发生流产、死胎等。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停用药物或更换药物。
2、掌握所用药物的作用及相关注意事项。
3、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不良反应。抗组胺药可有头晕、嗜睡、厌食、口干等不良反应;少数病人服用布洛芬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肠胃气胀等不良反应。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就诊和医生说明情况。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应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生活起居有常。
2、存在瘙痒、烧灼感时避免搔抓,可采用局部冷敷的方法缓解。
3、注意局部的清洁,穿棉质、宽松的衣物,避免摩擦皮损,防止继发感染。
4、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积极锻炼身体,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5、患病期间应进行隔离至皮疹完全消退。
6、保持周围环境湿度适宜,空气流通、安静,有利于患者休息。
饮食调理:
传染性红斑患者合理膳食,有助于促进恢复;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以免使病情加重。
饮食建议:
1、多饮水,多食粗纤维食物及新鲜的水果,保持大便的通畅。
2、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而富有营养饮食,大便稀溏者禁食生冷瓜果。
饮食禁忌:
1、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辣椒等。
2、避免吃过于油腻的食物。
3、忌鱼腥发物。
预防措施:
传染性红斑是可以预防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提高防护意识、注意个人卫生等;患病后应隔离,以免传染给他人。
1、提高防护意识,疾病高发季节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外出时应尽量戴口罩。
2、注意个人卫生,进食前及接触被B19V污染的物品后应洗手。
3、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贫血患者及孕妇等可输注免疫球蛋白进行预防。
4、感染者需在家隔离,防止传染给他人。
相关疫苗:
国外有报道证明,由25%VP1和75%VP2制成的重组疫苗安全有效。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