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疾病英文名称: infectious lymphocytosis疾病...
养生
疾病名称: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疾病英文名称: infectious lymphocytosis
疾病概述: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lymphocytosis)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急性淋巴细胞增多性急性感染病。临床症状轻微,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增多、淋巴细胞绝对数目及相对数目均显著增高。本病以10岁以下儿童患者居多,一般无需治疗且预后良好,血象于数周后恢复正常,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乏力、疲乏、发热、鼻塞、流涕、咽痛
主要病因: 一般认为是病毒感染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骨髓穿刺检查、嗜异凝集反应、淋巴结活检
重要提醒: 本病为传染病,在集体儿童中应对患儿进行呼吸道和消化道隔离,以防扩大传染。
临床分类:
根据其临床特点,可以分为以下两型:
1、显型
(1)胃肠型: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者。
(2)呼吸型: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者。
(3)神经型: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者。
2、隐型
多见于儿童,临床上无表现,仅在查血象时偶然发现白细胞总数及成熟淋巴细胞显著增多。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为本病患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发病年龄多在10岁以下,尤以2~5岁居多。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全年均可发病,但常在春、秋季流行。
病因-总述: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至今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病毒所致,也有文献报道可能与寄生虫有关。本病主要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常在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聚居场所或家庭中流行。
症状-总述:
本病潜伏期约为12~21日,临床症状大多轻微且不具有特征性,不少儿童感染后可无症状,仅在健康检查时或血液学检查后才被偶然发现。常见症状主要有无力、疲乏、发热、鼻塞、流涕、咽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同患者症状表现不一,部分患儿以呼吸道感染为明显,另一些则以胃肠症状明显,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极少。
症状-典型症状:
1、全身症状
无力、疲乏和发热。多数发热为低度至中度,个别高热,热程大多1~3日,长者可达1周。
2、呼吸道症状
可有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或近期内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
3、胃肠症状
轻度食欲不振、恶心及呕吐,部分病人可有腹痛、腹泻。少数患儿可有急性剧烈腹痛。
4、神经系统症状
个别患者可有颈强直、头痛、恶心等,严重者可出现嗜睡、昏迷。
5、皮疹
少数病例可在发病早期出现斑丘疹或疱疹样皮疹。
症状-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长时间的咳嗽、咳痰、流涕、鼻塞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2、近期食欲减退,有严重的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3、伴发热。
4、体检出现淋巴细胞显著增高时。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患者多为儿童,可就诊于儿科。
2、成人患者可于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胸腹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穿脱的衣物,方便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家长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家属陪同就诊,家长可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都有哪些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有多久了?
2、在哪种情况下症状会缓解?那种情况下会加重?
3、患儿最近有上呼吸道感染吗,比如说咳嗽、喉咙疼或者是流鼻涕?
4、平常吃饭规律吗?有没有经常挑食、偏食?
5、最近有吃过什么不卫生的东西吗?
6、平时经常待在人多的地方吗?平时注意手卫生和饮食卫生吗?
7、有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没有缓解?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病的?
3、我的情况严重吗?还会进一步发展吗?
4、需要做什么检查?
5、需要吃哪些药?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平时应该注意什么?我还能够正常活动吗?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乏力、发热、鼻塞、流涕、咽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询问完病史后,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外周血检查、骨髓检查、血清学检查、淋巴结活检等,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的胸腹部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检查。少数病例可在发病早期出现斑丘疹或疱疹样皮疹,一般无浅表淋巴结及脾肿大。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检查
本病最大特点为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增高,淋巴细胞占60%~ 97%,绝对值为(8~10)x109/L,可持续增高3个月。血象的改变与症状并不平行,增多的淋巴细胞大多为成熟的小淋巴细胞,也可见少数大型成熟淋巴细胞或比正常小淋巴细胞更小。
2、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穿刺常选部位是骨盆的髂后上棘。医生在穿刺点局部进行麻醉,垂直进针,进入骨髓腔后抽取适量内容物进行检查。可发现骨髓细胞数增加,粒系及红系正常,成熟小淋巴细胞增多。
3、血清学检查
血清嗜异凝集试验一般均阴性,有助于诊断本病。
检查-病理检查:
医生可能对可疑患者进行淋巴结活检,选择适宜穿刺的淋巴结,常规消毒后,用干燥注射器刺入淋巴结内,后边拔针边用力抽吸,再将其内容物制成玻片,染色镜检,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患者原因不明的腹泻或上呼吸道感染,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进行血常规检查一般可以确诊。并应排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腹症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1、症状及体征
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腹泻或上呼吸道感染,且无浅表淋巴结及脾肿大。
2、实验室检查
一般可通过血常规确诊。诊断标准是白细胞总数在13X109 /L以上,小淋巴细胞60%以上,或其绝对计数在10X109/L以上。
诊断-鉴别诊断: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症状较重,发热较高,病程较长,常有皮疹和黄疸,淋巴结及肝脾常肿大,血象中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反应阳性。
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患者血片中以原始淋巴细胞为主,白细胞高度增多,有严重贫血,血小板数下降,淋巴结肿大,病情发展严重,骨髓检查可资鉴别。
3、急腹症
两者均可有消化道症状,但急性阑尾炎时多以中性粒细胞增生为主,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以淋巴细胞增生为主。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目的是血象恢复正常,减少传染。一般无需治疗,血象数周后即可恢复正常,有其他脏器伴随疾病者可给予经验性抗感染及对症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1、解热镇痛药
有解热,镇痛以及抗炎的作用。常用药有阿司品林、对乙酰氨基酚等。
2、祛痰药
可以降低痰液的粘稠性,促进痰液溶解,使其利于排出,或产生减少。常用药物有溴己新、氨溴索等。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生素
合并细菌感染者可予以抗生素治疗,以减慢细菌的繁殖生长或杀伤细菌。常用药物有青霉素、阿莫西林、哌拉西林等。
2、抗病毒药物
若可明确为某种病毒感染,可针对该种病毒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若巨细胞病毒感染,可使用更昔洛韦进行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溴己新、氨溴索、青霉素、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更昔洛韦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1~2个月,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周期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危害性:
本病有传染风险,可通过直接接触和飞沫进行传播。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可以自愈。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绝大所数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日常-总述: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并努力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加强锻炼,增加免疫力。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患者如被迫强制采取隔离措施,则需长时间待在室内,不能出门玩耍,可能会出现厌烦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多陪伴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
(2)患者平时可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如唱歌、看电视、绘画等,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
日常-生活管理:
1、生活有规律,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遵守合理的作息时间,加强锻炼,增加免疫力。
2、鼓励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时参加适量的健身运动。
3、天冷时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无需特殊饮食,但患者在积极配合药物对症治疗的同时,也要特别重视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增加营养,提高免疫力。
饮食建议:
1、饭前洗手,餐具不与其他人混用,餐具及时消毒。
2、注意营养丰富均衡,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种类齐全,比例合适,搭配适当。
3、可食用绿豆茶饮、杏仁粥、丝瓜等清热的食物。
4、发热病人,多饮开水,饮食宜清淡。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避免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本病为传染性疾病,应避免与本病患者共用餐具、水杯、牙具等,如需近距离接触,可戴口罩进行预防。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