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椎动脉型颈椎病疾病概述: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为颈椎椎体及附件病变致使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而...
养生
疾病名称: 椎动脉型颈椎病
疾病概述: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为颈椎椎体及附件病变致使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产生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突然摔倒,同时伴有颈部疼痛、活动范围受限等一系列症状的颈椎病。颈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损伤、颈椎先天性畸形、血管因素、咽喉部炎症等。本病多可通过保守治疗获得较好的疗效。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骨科
发病部位: 颈部
常见症状: 眩晕、头痛、视觉障碍、突然摔倒、颈部疼痛、活动范围受限
主要病因: 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损伤、颈椎先天性畸形、血管因素、咽喉部炎症
检查项目: X线、CT、MRI、椎动脉造影
重要提醒: 此病多为慢性劳损所致,因此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长期持续使头部保持一个姿势,如低头。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颈椎病中发病率为17.4%,其中80%以上与其他型并发。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发病年龄偏高,50岁以上患者较多。
病因-总述:
颈椎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椎间盘退行性改变、损伤、颈椎先天性畸形、血管因素、咽喉部炎症等。
病因-基本病因:
1、颈椎间盘退行性变
是颈椎病发生和发展的最基本原因。由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而使椎间隙狭窄,关节囊韧带松弛,脊柱活动时稳定性下降,进而引起椎体、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前后纵韧带及黄韧带等的变性、增生和钙化。如此形成颈段脊柱不稳定的恶性循环,最后可出现椎动脉受压迫的表现。
2、损伤
(1)急性损伤可使原已退变的颈椎和椎间盘损害加重而诱发颈椎病,如钩椎关节受创伤后发生肿胀、充血及渗出,可减少横突孔的横径,进而造成椎动脉的压迫。
(2)慢性损伤加速了已退变颈椎的退变过程,致使其提前出现症状。常见的能导致慢性劳损的因素包括睡眠姿势不良、不良的工作姿势、不适当的体育锻炼等。
3、颈椎先天畸形
骨骼畸形与颈椎病的发生有着一定的联系,主要是使颈椎的应力发生了改变,并有可能刺激和压迫血管。临床上常见颈椎畸形包括先天椎体融合、棘突畸形、寰椎发育不全等。
4、血管因素
血管动力学异常、动脉硬化性改变、椎间隙间距改变和血管变异等情况,也可造成椎动脉型颈椎病。
5、咽喉部炎症
咽喉部的炎症可直接刺激邻近的肌肉及韧带,或是通过淋巴系统使炎症在局部扩散,造成该处的肌张力降低,韧带松弛和椎节内外平衡失调,破坏其稳定性,从而促进了退变的尽进程。
6、其他
钩椎骨质增生、髓核脱出等都可导致椎动脉的压迫。
病因-危险因素:
1、年龄较大。
2、长期的伏案工作或重复的颈部运动。
3、颈部外伤史。
4、吸烟,吸烟会对血管造成损伤。
5、运动员。
症状-总述:
主要为椎动脉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可表现为眩晕、头痛、自主神经与内脏功能紊乱、运动障碍、视觉障碍、感觉障碍、猝倒发作和意识障碍等。
症状-典型症状:
1、眩晕
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常见的症状。眩晕的性质多种多样,可为旋转性,患者走路不稳,头重脚轻,或感觉下肢发软,如踩棉花,站立不稳。
2、头痛
头痛与眩晕可同时存在,但往往有主次,或以头痛为主伴眩晕,有的患者呈交替性发作。头痛多为单侧性,即多发生在病变侧。一般局限在枕部或顶枕部,亦可向同侧颞部、耳部、下颌部放射。头痛的性质多为跳痛、胀痛,这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侧支循环血管扩张所致。
3、自主神经与内脏功能紊乱
常伴有恶心、呕吐、上肢不适,多汗或无汗,流涎,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及心律失常,有的患者可出现尿频、尿急、胸背烧灼感、蚁行感、胸闷、呼吸节律不匀。在急性发作期,上述症状尤为明显。
4、运动障碍
可有面部及四肢运动障碍,亦可有共济失调。
5、视觉障碍
轻者表现为视雾、一过性黑朦、暂时性视野缺损、复视、一过性幻视等视觉异常,严重者可突然失明或弱视。持续时间很短,一般为数十秒,或于数分钟内即自行恢复,可反复发作。
6、感觉障碍
面部麻木、针刺感,口周或舌部发麻;可出现四肢麻木或半身麻木等浅感觉障碍,或位置觉及震颤觉等深感觉障碍。
7、猝倒发作和意识障碍
患者常在走路或站立时因头颈转动,下肢肌张力突然消失而跌倒,甚至昏迷。
症状-并发症:
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内陷等。
检查-预计检查:
通常会先对患者进行颈部的查体,随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颈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椎动脉造影等。
检查-体格检查:
包括对颈部运动范围的检查、神经反射及肌肉力量的检查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可发现钩椎增生、椎间孔狭小(斜位片)或椎节不稳(梯形变等)及椎骨畸形等异常所见。
2、CT
检查可示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矢状径变小,黄韧带骨化,硬膜外腔脂肪消失,脊髓受压等征象。
3、MRI检查
T1WI 示椎间盘向椎管内突出等,T2WI示硬膜外腔消失,椎间盘呈低信号,脊髓受压或脊髓内出现高信号区。
4、椎动脉造影
可发现椎动脉有扭曲和狭窄,但一次造影无阳性发现时不能排除,因为大多数患者是一过性痉挛缺血。当无症状时,椎动脉可恢复正常直径。
诊断-诊断原则:
中年以上病人,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特别是神经系统检查,结合X线平片以及CT、MRI等检查,一般能做出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内耳疾患、眼源性眩晕、颅内肿瘤等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内耳疾患
主要指梅尼埃病,是由于内耳淋巴回流受阻引起局部水肿所致。本病在临床上具有以下三大特点: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进行性感音性听力减退,耳鸣。由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亦可出现与上述相似的症状,因此,需要将二者加以区别。通过对内耳前庭功能认真地进行专科检查,不难除外。此外,MRA、DSA等检查均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2、眼源性眩晕
本病大多因眼肌麻痹及屈光不正(尤其是散光)所致,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尤其高,应注意加以鉴别。本病与颈性眩晕的鉴别主要依据是本病眼球震颤试验多呈异常反应;眼科检查有屈光不正,其中以散光为多见;闭目转颈试验阴性。
3、颅内肿瘤
本病因肿瘤组织对前庭神经或其中枢连接直接压迫,在临床上除有眩晕症状外,多伴有颅内压增高等其他症状。临床上如能注意检查,一般不难以与颈源性眩晕相鉴别。对个别鉴别困难者可行MRI或CT检查。
4、动脉硬化
主要是由于在全身血管硬化的同时(多伴有高血压病)椎动脉本身亦出现硬化之故,其病理改变除管壁增厚、硬化及弹性减弱或消失外,可出现结节样变。因其所产生的症状可与颈源性椎动脉供血不全者相似,因此可依据椎动脉造影确诊。长期的高血压病史可作为本病参考依据之一。
5、胸骨柄后方肿块
胸骨柄后方肿块以肿瘤及胸骨后甲状腺肿为多见,可直接压迫椎动脉第一段而引起椎动脉供血不全症状。诊断除可依据有无颈椎骨质异常改变、颈源性眩晕及其他颈椎病症状外,确诊仍可依据椎动脉造影检查。
治疗-治疗原则:
大部分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得到缓解,仅少部分保守治疗疗效较差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物理治疗的同时,常配合应用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和肌肉松弛剂神经营养药等。如肠溶阿司匹林、芬必得、环氧合酶2抑制剂、乙哌立松、甲钴胺等。
治疗-相关药品:
肠溶阿司匹林、芬必得、环氧合酶2抑制剂、乙哌立松、甲钴胺。
治疗-手术治疗:
1、适应证
神经根性疼痛剧烈,保守治疗无效;脊髓或神经根明显受压,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虽然不甚严重但保守治疗半年无效,或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者,应采取手术治疗。
2、常用的手术方式
(1)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最常用的术式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神经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必要时还可以切除钩椎关节行椎间孔扩大减压。
(2)后路减压术:是通过脊髓后移而完成"间接减压”。现在常用的术式是椎板单(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使用颈椎侧块钛板固定或椎弓根钉棒固定。近年还有使用centrpiece固定,以保留颈椎活动度。
治疗-其他治疗:
主要为物理治疗,包括颈椎牵引、颈部制动、颈部理疗、改善不良工作体位和睡眠姿势、调整枕头高度等方法。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经适当治疗后,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预后-危害性:
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日常生活。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可自愈。
预后-治愈性:
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大部分患者可通过积极治疗得到治愈。
预后-根治性:
部分患者可得到根治。
预后-复发性:
有复发的可能。
日常-总述:
术后应注意休息,适当补充营养;出院后应适当进行运动,保持伤口的清洁,避免感染,同时应遵医嘱定期进行复查。
日常-用药护理:
应遵医嘱用药,勿擅自停用或改变药物剂量,用药期间注意是否有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有不良反应,应咨询医师后再进行使用。
日常-生活管理:
1、适当活动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如散步。但应注意避免保护颈部,避免过度活动和外伤。
2、睡眠休息时应保持仰卧或侧卧位,选择合适的枕头,勿使枕头过高。
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保持低头的姿势,注意劳逸结合。戒烟酒。
日常-复诊须知:
应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换药,如有特殊不适,应及时就诊。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应注意切口是否有较多出血、大量渗液、引流液过多、切口异常疼痛、呼吸困难的情况,如有发生,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2、如术后戴有颈托,勿擅自取下,以免对颈部造成二次损伤。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食用富含钙的食物。钙是骨的主要成分,钙质丰富的食物有牛奶、海带和虾皮、豆制品、动物骨头等。
2、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形成韧带、骨骼、肌肉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有畜肉、禽肉、蛋类及鱼、虾、蟹等;还有大豆类,包括黄豆、大青豆和黑豆等,其中以黄豆的营养价值最高。
3、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维生素B、维生素E则可缓解疼痛,解除疲劳。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主要是蔬菜和水果,比如胡萝卜、番茄、柿子、西蓝花、菠菜、莴苣、青豌豆、橙子、杏、红薯等。
饮食禁忌:
尽量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忌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1、积极治疗咽喉部疾患
咽喉部炎症不仅易引起上颈椎自发性脱位,而且也是诱发颈椎病的因素之一。及时防治咽炎、扁桃体炎、淋巴结炎及其他骨与软组织感染对防治颈椎病有重要意义。
2、保持良好的睡眠体位
一个良好的睡眠体位,既要维持整个脊柱的生理曲度,又应使患者感到舒适,方可达到使全身肌肉松弛,容易缓解疲劳和调整关节生理状态。故最好采取侧卧或仰卧,不可俯卧,枕头不宜过高。推荐使用长圆枕,直径一般在10~12cm,长度40~50cm,以枕时感觉舒服为准。内芯充填物最好是透气性好,具有一定硬度的物质。使用时选择合适的高度,将枕头的支撑点位于枕骨粗隆下方或侧卧位时位于耳下方,若觉得不习惯可将支撑点位置移至耳下后方乳突上或下领部。
3、避免头颈部外伤
人们在体育锻炼、日常工作、交通活动中易遭受颈部外伤。早期颈部外伤患者若有椎旁肌压痛,或X线显示椎体前有阴影时要引起高度重视。外伤后患者要早期治疗,如轻型可用石膏、颈圈、支具控制颈部活动,有时需住院行牵引治疗。
4、避免长期低头工作
长期低头造成颈后部肌肉、韧带组织劳损,屈颈状态下椎间盘的内压大大高于正常体位。因此要定期改变头颈部体位,当头颈向某一方面转动过久之后,应向反方向运动,并在短时间内重复数次,这样既有利于颈部保健,也利于消除疲劳。定期远视,待眼部疲劳消除后再工作,对眼睛和颈椎均有必要。调整工作台的高度和倾斜度,如工作台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颈部仰伸或屈曲,这两种位置均不利于颈椎的内外平衡。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