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疾病英文名称: pure red-cell anemia疾病别名:...
养生
疾病名称: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疾病英文名称: pure red-cell anemia
疾病别名: 纯红再障
疾病概述: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cell anemia,PRCA)简称纯红再障,是指因骨髓中红系细胞显著减少或缺如所致的一种贫血,一般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药物损伤、严重肾功能衰竭、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软弱无力等贫血表现是本病的常见症状。治疗分为红细胞输注支持、药物治疗、原发病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急性发病时,患者短期内可以自愈,大部分患者治疗后可以达到缓解,预后一般较好,伴有原发疾病或先天畸形患者预后较差。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能具有遗传性
就诊科室: 风湿免疫科、血液内科、肿瘤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软弱无力
主要病因: 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药物损伤、严重肾功能衰竭、营养不良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酸溶血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胸部CT、胸部核磁磁共振(MRI)、骨髓细胞学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容易发生白血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患者应当及早接受治疗,同时本病患者容易发生感染,所以日常生活中需要保持口腔和皮肤卫生。
临床分类:
1、根据病因分类
(1)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DBA)
又称Diamond-Blackfan贫血,该病名主要用于先天性的本病儿童患者,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以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发育畸形和肿瘤易感性增高为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本病发病原因不明,部分患者有家族史,提示可能与遗传有关。
(2)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①原发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包括儿童一过性幼红细胞减少症,免疫性或特发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骨髓增生异常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见于白血病前期。
②继发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常继发于胸腺瘤、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实体肿瘤性疾病、病毒感染、结缔组织病等,也可见于妊娠、服用药物或化学制品之后。
2、根据发病情况分类
(1)急性型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又叫作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患病前患者一般已患有镰刀细胞贫血、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等病史,遭受细菌、病毒感染后诱发一过性的再障危象。
(2)慢性型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慢性获得性纯红再障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其特点为骨髓中红系细胞显著减少,并常合并胸腺瘤。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发病较为罕见,确切发病率暂无相关大样本数据。
流行病学-死亡率:
暂无无相关大样本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成年患者年龄多为20~67岁,多见于中年人。
2、儿童患者多见于具有本病遗传病史的家族中,且可以兄妹间同时发病,90%的患者1岁半以内发病,出生时发病者占35%。
病因-总述:
本病的发病机制是红系祖细胞不能正常发育为成熟红细胞,具体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药物损伤、严重肾功能衰竭、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使得患者缺乏某种必要的代谢物质,如对于色氨酸的处理代谢障碍,导致红细胞内源性缺陷,无法正常发育为成熟红细胞。
2、免疫系统异常
本病发病多于免疫因素有关,常常继发于胸腺瘤、淋巴系统肿瘤、白血病、肝炎病毒、微小病毒B19感染等免疫系统异常性疾病,可以通过T细胞、NK细胞等介导诱发本病,免疫细胞的异常和免疫因子可能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
3、药物损伤
服用某些药物如苯妥英钠、利福平、异烟肼,均可能对幼红细胞造成损伤,导致红细胞生成不足。
4、严重肾功能衰竭
严重肾功能衰竭时,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会减少,也会导致本病的发生。
5、营养不良
叶酸、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的缺乏或严重的营养不良也可能引起造血系统的紊乱。
症状-总述:
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软弱无力等贫血表现是本病患者唯一的症状和体征;先天性患者可以伴随先天畸形的表现;继发于其他疾病的患者则可能有原发疾病的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贫血是本病患者唯一的特征表现,呈缓慢进行性加重,诊断时患者已达中重度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软弱无力。
症状-并发症: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时可并发贫血性心脏病。
症状-伴随症状:
1、儿童一过性幼红细胞减少症可以伴随发热症状。
2、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以伴见先天发育异常,如特殊面容(上唇厚,眼距宽)、肾脏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突眼、斜视、唇腭裂、颈蹼、指(趾)畸形、皮肤色素异常、泌尿生殖器官畸形等。
3、继发于其他疾病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以出现对应疾病的症状表现,继发于胸腺瘤可伴随咳嗽、呼吸困难、肌无力等症状,继发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见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继发于病毒性肝炎可见乏力、厌油腻、肝脾肿大等症状。
4、慢性贫血患者,若之前因感染发生过低热,则可突然发生面色苍白、精神萎靡,通常持续6~12天,患者常有骨骼胀痛的感觉。
就医-急诊指征:
患者出现面色苍白、极度疲乏无力甚至昏迷时,应当立刻拨打120或前往急诊。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疲乏无力、眩晕无力或骨骼疼痛。
2、患有胸腺瘤、白血病、淋巴瘤、其他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尽早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患者出现面色苍白、极度疲乏无力甚至昏迷时应当前往急诊。
2、患者经常出现疲乏无力、眩晕无力、或骨骼疼痛时,应当前往血液内科就诊。
3、患者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时应当前往风湿免疫科或肿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的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您出现过极度疲劳、嘴唇面色苍白吗?
4、您出现过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等症状?
5、您之前有患过白血病、淋巴瘤或肿瘤之类的疾病吗?
6、您平时喝酒、抽烟吗?
7、您有类似的遗传性家族史吗?您父母有您这样的症状吗?
8、您自行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情况严重吗?会癌变吗?
4、我需要手术吗?手术会有损伤吗?风险有多大?
5、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在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情况后,可能会对患者进行常规的体格检查,之后会建议患者进行血常规、血生化、酸溶血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病毒核酸检测、抗体检测、胸部CT、磁共振(MRI),以及骨髓细胞学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原发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一般不表现出肝脾肿大,查体可见患者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肢体软弱无力,且因为胸腺瘤一般不表现为明显的胸腺肿大,故体格检查时并不会发现。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1)提示患者的贫血程度。
(2)表现为血红蛋白减少,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白细胞分类正常,红细胞及血小板形态无异常,无病态造血现象,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
(3)抽血前患者需要空腹。
2、血生化
患者血清铁、血清铁饱和度增加,铁利用率降低,与骨髓中红细胞系统减少的发现是一致的。红细胞生存时间正常。多数患者血清蛋白电泳正常,但有些患者γ球蛋白增高或降低。
3、酸溶血试验
又称Ham试验。将患者红细胞与酸化后的血清一起置37℃环境中作用,如红细胞发生破坏,即为阳性。本病患者本试验为阴性。
4、抗人球蛋白试验
又称Coombs试验。是检测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经典方法,用肝素或EDTA抗凝血做直接试验,血清做间接试验。本病患者本试验为阴性。
5、病毒核酸检测
可通过对患者的血清病毒学检测,诊断患者是否有相应的病毒感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
6、抗体检测
通过对正常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时间,一般早期微小病毒等感染时,血清中IgM特异性增多,IgG无明显变化。
检查-其他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是指应用显微镜或自动化仪器针对骨髓中细胞形态与数量进行检查。
1、检查前注意事项
医生会向患者及家属解释骨髓穿刺的目的、时间和注意事项(穿刺后3天内穿刺部位不要着水,保持清洁等)。对怀疑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在骨髓穿刺前应做凝血功能方面的检查。签署骨髓穿刺知情同意书。
2、标本采集
采用骨髓穿刺术,选择穿刺点(一般选患者髂后或髂前上棘,其次为胸骨、棘突等部位),消毒,用2%利多卡因逐层做局部浸润麻醉,用穿刺针穿刺抽取0.1~0.2ml骨髓液。
3、检查结果
幼红细胞显著减少,粒系及巨核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原粒及早幼粒细胞不多。个别患者巨核细胞增多,脂肪细胞不增多。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胸部CT
(1)检查目的:胸部增强CT能够较好的反映患者胸腺的状况,用于对患者胸腺的常规监测,是否有肿瘤侵袭、胸腺大小异常等变化,对于慢性发病的患者较为重要,必要时结合增强CT共同诊断。
(2)检查结果:原发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胸腺可无异常,如继发于胸腺瘤可见胸腺处圆形或椭圆形阴影。
(3)注意事项:CT检查时可能需要注射对比剂,若有对比剂过敏的情况需告诉医生。检查完应当多喝水加强排泄,促进体内残留对比剂排出体外。
2、磁共振(MRI)
(1)检测目的:胸部的MRI也可以较好的反映反映患者胸腺的状况,慢性发病患者可以酌情检查,具体影像学表现与胸部CT类似。
(2)注意事项:安装有心脏起搏器,或体内有金属性内植物,如手术夹、支架、假体、假关节等,或怀孕三个月以内,或幽闭恐惧症者不能做MRI检查。
诊断-诊断原则:
诊断PRCA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对于无法解释的单纯贫血要考虑本病的可能,诊断主要根据血象和骨髓象和临床表现,一般诊断不难。
1、临床表现
有一般贫血症状和体征;无出血、发热及肝脾肿大。
2、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网织红细胞<0.01,绝对值减少,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
(2)骨髓象:单纯红细胞系统增生低下,幼红细胞<0.05,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系统在正常范围,比例可相对增加,一般无病态造血。
(3)有关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均为阴性。
(4)诊断确立后应分型,需积极寻找原发病及诱因,以确定是否为继发性。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患者有遗传性家族病史,或者患有淋巴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白血病、胸腺瘤等疾病,或者有病毒或细菌感染。
2、症状和体征
贫血及其症状为本病患者的唯一典型症状,多不伴随肝脾、淋巴结肿大,儿童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及先天畸形,继发于其他疾病的患者可以伴随其他疾病的症状表现,如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等。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表现为血红蛋白减少,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白细胞分类正常,红细胞及血小板形态无异常,无病态造血现象,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正常。
(2)血生化表现为患者血清铁、血清铁饱和度增加,铁利用率降低,与骨髓中红细胞系统减少的发现是一致的。红细胞生存时间正常。多数患者血清蛋白电泳正常,但有些患者γ球蛋白增高或降低。
(3)酸溶血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
(4)病毒核酸检测可以判断是否存在肝炎病毒、微小病毒的感染。
(5)抗体检测可见血清中IgM特异性增多,IgG无明显变化。
4、骨髓细胞检查
幼红细胞显著减少,粒系及巨核细胞系统各阶段正常。原粒及早幼粒细胞不多。个别患者巨核细胞增多,脂肪细胞不增多。
诊断-鉴别诊断: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于老年人,可表现为出血、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骨髓细胞显示病态造血,染色体核型异常,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一般可通过肝脾肿大、骨髓象表现与慢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鉴别。
2、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可出现贫血、黄疸,血常规可见网织红细胞升高,尿液中含铁血黄素阳性,骨髓红系增生明显,可通过尿液检查、骨髓细胞检查与慢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目的为纠正贫血、缓解症状。可通过输注红细胞缓解日常贫血症状,并服用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药物无效时可以采用血浆置换、胸腺切除、脾脏切除等方式,恢复期时适当补充铁剂和叶酸巩固疗效,极少数难治患者可以考虑干细胞移植。
治疗-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首选药物为皮质激素,它可使的某些患者获得症状的缓解。如用强的松,泼尼松。治疗须持续较长时间,如泼尼松需要持续数月至半年。
2、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用于原发性、继发于胸腺瘤及抗EPO抗体导致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对皮质激素无效者可以使用。常用的有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环孢菌素A(CsA)、抗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及静脉注射用的丙种球蛋白。
3、铁剂
恢复期可以服用铁剂如硫酸亚铁,缓解贫血症状,巩固疗效。
4、雄激素
雄激素对本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通常配合糖皮质激素使用,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治疗-相关药品:
强的松、泼尼松、环磷酰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环孢菌素A(CsA)、抗淋巴细胞单克隆抗体、丙种球蛋白、硫酸亚铁、雄激素
治疗-手术治疗:
1、胸腺切除术
当发现胸腺肿大或胸腺瘤时应当进行手术切除,根据胸腺肿大的程度、肿瘤的大小可以选择胸腔镜、全部或部分经胸骨正中切口、胸前外侧切口、胸骨扩大切口、联合胸前外侧切口或做“T”型切口。切除的目的是可以准确的诊断有无恶性变,并促进骨髓造血。如无胸腺肿大、无胸腺瘤者,切除无效。
2、脾脏切除术
药物治疗无效且需要频繁输血时,可通过脾脏切除减少输血,用于难治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但效率不高。
治疗-其他治疗:
干细胞移植可用于少数难治性患者,但本病不是干细胞移植的必要指征,患者及家属可根据医生意见及个人情况选择。
治疗-治疗周期:
具体的治疗周期视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及治疗方案而定。
治疗-治疗费用:
具体的治疗费用视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而定。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急性发作时通常具有自限性,短期内可以恢复,约5~10%患者可以自发缓解,经免疫抑制剂治疗后70%的患者能够得到症状缓解,复发少见,再次治疗仍有效,继发其他恶性疾病时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本病容易继发于恶性肿瘤、白血病等疾病,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
预后-自愈性:
急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具有自限性,但其他类型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可以自愈。
预后-治愈性:
经免疫抑制剂治疗后70%的患者能够得到症状缓解。
预后-治愈率:
暂无相关大样本数据。
预后-根治性:
本病难以根治。
预后-复发性:
本病复发较少见,但仍存在。
日常-总述:
患者及家属需充分了解本病的相关知识,坚持长期服药,并对治愈疾病保持信心。日常生活中积极预防感染,外出活动需要做好防护,适度锻炼。定期遵医嘱复诊。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且多合并其他疾病,大部分患者难以完全治愈,且需要持续输血或抗感染支持治疗,患者可能会对治疗丧失信心,甚至产生厌烦、悲观的心理。
2、护理措施
(1)患者及家属应当通过医院、阅读等方式了解本病的相关知识,增强对疾病的了解,从而对自身的状态有所了解。
(2)患者应当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坚持长期服药,并对治愈疾病保持信心。
(3)患者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锻炼的方式转移注意力。
日常-用药护理:
使用激素类药物时严格遵守医嘱服用,不可随意停药或增加药量,并定期监测血象、肝肾功能等情况,出现肝肾功异常、肥胖、容易感染时,及时就医,遵医嘱换药或停药。
日常-生活管理:
1、儿童患者应当防止交叉感染,进行保护性隔离,家属接触患儿前需要戴口罩、洗手等,预防感染的发生。成年患者也应当积极预防感染,少接触感冒人群,外出活动需要做好防护。
2、家属及患者应该注意口腔护理,保证口腔卫生,同时保持皮肤的卫生,大便后及时清洗肛门。
3、具有先天畸形的患儿,家属应当加强护理,如喂食、协助患儿活动等。
4、患者可以适度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日常-病情监测:
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贫血状况,以及是否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以及其他免疫相关疾病,并及时就诊。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需要定期复查血常规、血生化,监测血象的变化,并在医生指导下复查骨髓细胞,复诊时需要携带病历及相关检查报告。
日常-术后护理:
1、饮食护理
术后可给予患者低盐高蛋白饮食,术后3天内给予流食,逐渐向半流食及正常饮食过渡。患者可食用鸡蛋、牛奶、骨头汤等食物,并可食用营养剂增强体质。
2、生活护理
(1)家属应当注意患者的皮肤清洁,定期擦洗身体,注意不要触碰到伤口,注意患者的口腔卫生,衣物及被褥勤加更换,预防伤口感染。
(2)在医生的许可下,患者可在床上活动肢体,或下床走动,增强锻炼,促进伤口的恢复。
饮食调理:
本病主要由各种因素导致的红细胞发育障碍所致,同时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等问题,患者可以通过高蛋白、新鲜蔬菜水果等食物补充人体造血、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饮食规律,戒烟戒酒。
饮食建议:
1、患者需要高蛋白饮食。红细胞的生成分化都需要蛋白质作为基础,因此本病患者必须进食高蛋白饮食,如瘦肉、肝脏、蛋类、鱼肉海鲜、牛奶、豆制品,可以多喝鱼汤、骨头汤等。
2、患者需要进食新鲜蔬菜水果。贫血患者常有叶酸及维生素的缺乏,因此可以通过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进行补充,如如大豆、花生、绿豆、小米、菠菜、油菜、香菇、油麦菜、生菜、卷心菜、苹果、橘子等,还能够补充所需营养及微量元素。
3、饮食规律,三餐定时,进餐时保持心情愉悦。
饮食禁忌:
1、必须戒烟戒酒,少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生葱、生蒜、辣椒、尖椒等食物。
2、少食腌制、熏制的食物,如腊肉、酱菜等食物,容易加重原发疾病。
预防措施:
1、有家族遗传可能的孕产妇尤其应当做好产前诊断,如基因检测、超声检查,及早发现胎儿畸形,必要时终止妊娠。
2、患有溶血性贫血及其他贫血的患者应当及时接受治疗,并监测血象,避免病毒感染。
3、患有病毒感染者,尤其是病毒性肝炎、腮腺炎、巨细胞病毒的患者是本病的高发人群,需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外出,避免感冒,及时治疗。
4、中老年人群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声音改变时,需要及时就医,检查血象及胸部X线、CT、MRI等,及时发现,并及早治疗,预防本病的发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