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猝死疾病英文名称: sudden death,SD疾病概述: 猝死(sudden dea...
养生
疾病名称: 猝死
疾病英文名称: sudden death,SD
疾病概述:
猝死(sudden death,SD)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即看来貌似健康人或病情经治疗后已稳定或正在好转的患者,在很短时间发生意想不到的非创伤性死亡。其特点为死亡急骤,死亡出人意料,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临床症状主要有意识突然丧失,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等。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部分导致猝死的病因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意识突然丧失,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等
主要病因: 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检查项目: 动脉血气分析、血生化检查、心电图、脑电图
重要提醒: 猝死患者预后与患者救治是否及时相关,发生猝死时应立即进行现场急救。
临床分类:
猝死分心脏性及非心脏性两类,由心脏原因引起突然和意外的死亡占猝死原因的80%。非心脏性原因造成的猝死仅占20%左右。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45~60岁男性是猝死的高危人群。
病因-总述:
猝死是心、脑、肺等生命脏器发生急剧而严重的功能障碍,以至突然中止活动而直接造成的死亡。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原因均可导致猝死的发生。
病因-基本病因:
1、心血管疾病
占病因的40%~50%,其所引起的猝死最为常见,称为心脏性猝死。其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最为多见。少见有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夹层、低血钾、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及主动脉瓣病变、二尖瓣脱垂综合征、药物、电解质紊乱等所致长Q-T综合征等。对于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一般可以追踪到明显的诱因:外在诱因有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酗酒、过度吸烟等;内在诱因有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内环境紊乱等。
2、呼吸系统疾病
占病因的16%~22%。较常见的如肺栓塞、哮喘、葡萄球菌性暴发性紫癜等。
3、神经系统疾病
占病因的15%~18%。较常见的如脑出血。
4、消化系统疾病
占病因的8%~10%。如消化道出血等。急性坏死性胰腺炎,以暴饮暴食、酗酒为发病原因,造成胰脏出血坏死,外溢,发生自体消化所致。
5、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占病因的5%~10%。典型的原发疾病如异位妊娠等。
6、其他
占病因的5%~8%。如过敏(青霉素、普鲁卡因等)、猝死症候群、毒品及药品过量(如奎尼丁、氯喹、氯丙嗪、胍乙啶等)、亚健康生活方式等。
症状-总述:
猝死发生前可无任何先兆,部分患者在猝死前有精神刺激或情绪波动,有些出现心前区闷痛,并可伴有呼吸困难、心悸、极度疲乏感;或出现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室性早搏。猝死发生时,心脏丧失有效收缩4~15秒即可有昏厥和抽搐,呼吸迅速减慢、变浅,以致停止。死前有些患者可发出异常鼾声,但有些可在睡眠中安静死去。
症状-典型症状:
1、心音消失。
2、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
3、意识突然丧失,若伴抽搐,称之为阿斯综合征,发作可自限,数秒或1~2分钟可恢复,持续时间长可致死。
4、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
5、昏迷。
6、瞳孔散大。
症状-并发症:
猝死患者即使经有效治疗后生命体征恢复,也可能由于缺血缺氧时间过长,发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
就医-急诊指征:
患者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伴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急救处理,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应立即进行现场急救,生命体征恢复后送往急诊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听诊器听诊和心电图检查,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其他药物,可携带药盒。
5、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之前有没有心脏病的诊断?出现胸痛的症状多久了?有没有服用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药物?
2、发作之前都做过什么?
3、还有哪些不适症状?
4、既往还有什么疾病史?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
5、对既往疾病都进行过哪些治疗?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得如何?
6、平时是否有吸烟、饮酒的习惯?每天的量是多少?
7、饮食情况如何?是否经常吃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
8、直系亲属中有人有心脏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是什么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病情严重吗?有没有生命危险?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都需要怎么治疗?需要手术吗?
5、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7、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和治疗冲突吗?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在挽救猝死患者后,多会对患者行动脉血气分析、血生化检查等明确患者一般情况以及寻找可能存在的猝死病因,并通过心、脑电图对患者重要器官功能进行检查。对于怀疑存在器质性病变者,可能需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动脉血气分析
d动脉血气分析可迅速判断猝死患者血氧水平、酸碱紊乱程度,协助寻找猝死发生的原因,以便迅速纠正猝死相关的因素。
2、血生化检查
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肝肾功能状态,通过电解质、心肌酶、胰酶等,这些检查均可协助医生寻找猝死发生的原因。
检查-其他检查:
1、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检查,可持续进行心电监测。心电图可以明确猝死患者有无急性心肌梗死,可协助判断猝死患者是否存在可以电除颤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若患者心电图提示为心脏停搏或电机械分离,则不适合进行电除颤。脑电图评估是否存在异常的脑电波。
可出现以下3种表现
(1)室颤(或扑动)波型。
(2)心室停搏,心电图直线,或仅有心房波。
(3)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呈缓慢畸形的QRS波,但不产生有效的心肌机械性收缩。
2、脑电图检查
可根据患者脑电图表现明确患者患者是否存在脑功能障碍以及缺血缺氧性脑损伤。
检查-影像学检查:
由于猝死原因多样,怀疑存在心脏病或其他部位器质性病变者,可能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心电图可诊断,即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意识突然丧失;呼吸停止或断续;瞳孔散大;心电图表现为室颤或直线。在挽救患者后,医生多还需对患者猝死原因进行明确。
治疗-治疗原则:
猝死患者的急救多应在现场立即进行,通过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多种手段尽可能恢复患者心跳呼吸,可选用多种药物静注以恢复患者生命体征。对于心跳呼吸恢复者,还需持续监护,必要时可能需使用电复律等方式。心源性猝死患者有时还需在病情稳定后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以维持患者心律。
治疗-药物治疗:
本病的药物治疗主要为用于患者生命挽救的急诊药物。
治疗-相关药品:
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胺碘酮、利多卡因、硫酸镁、地西泮、苯巴比妥钠、甘露醇、山梨醇、呋塞米
治疗-手术治疗:
大多数从心脏骤停存活下来的患者需要采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以帮助患者维持正常的心率。
治疗-治疗周期:
颌面部神经纤维瘤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和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1、胸外心脏按压
首先迅速给予胸外心脏按压,频率至少每分钟100次。若人操作,每按压30次,进行人工呼吸2次,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交替进行,其比例为30:2。若为婴儿双人操作,其比例可为15:2。若为2人或2人以上操作时,应每按压30次,给予2次人工呼吸,每2分钟交换职责,以保证效率。但交换时间应在5s内完成。
2、通畅气管
迅速将病人置于硬板床上,松解衣扣及腰带。取下义齿,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腔内的分泌物,使气道通畅。抢救者一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置于前额,另一手托起颈后部使头后仰,然后用托颈部手的示指与中指置于下颌骨近下颌角处,抬起下颌,使呼吸道伸直。
3、人工呼吸
采用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需注意避免过度通气。条件允许时可迅速给予球囊——面罩通气。
4、建立静脉通道及药物应用
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依据病情应用药物,常用药物有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胺碘酮、利多卡因、硫酸镁等。
5、持续心电监护及除颤
在复苏过程中,每隔2min,进行心电监护,若出现室颤时,及时给予体外非同步电击除颤。对婴幼儿,建议使用手动除颤器。如果没有手动除颤器,需要儿科型剂量衰减AED。若仍为室颤,可考虑静脉应用利多卡因,使细颤变为粗颤,再次给予AED时能量可更高。若出现室速,同样需应用利多卡因治疗。有条件时可给予同步电复律。
6、维持呼吸、及时给氧
无自主呼吸时,应用简易呼吸器或人工辅助呼吸。气道梗阻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给氧吸入。同时应用呼吸中枢兴奋药如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在恢复自主循环后,将吸氧浓度及时调整到需要的最低浓度实现动脉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94%。当动脉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稳定在94%以上时,通常可以取消吸氧。
7、镇静
如出现躁动不安、抽搐时,应及时给予镇静药,以减少机体耗氧常用药物有地西泮、苯巴比妥钠等。
8、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复苏成功后,应立即急查血生化,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水、电解质及酸碱性药物的入量。需注意,碱性药物应慎重应用,原则是宁酸勿碱。
9、脱水、利尿药
可使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快速静脉滴注,或50%葡萄糖溶液快速静脉推注,呋塞米静脉注射等,以消除脑水肿复苏后,输液量也应适当限制,以保持脱水状态,但应保持尿量在30ml/h以上。
10、生命支持疗法
如给予能量合剂、糖皮质激素、维生素、强心药等。并维持机体低体温,如使用头部冰帽、冰毯等降温,使中心体温控制在32~34℃,头部温度可控制在28℃,持续时间至少12h,必要时可采用人工冬眠疗法。以维护身体重要器官如心、脑、肝等的正常功能。
预后-一般预后:
患者预后与救治是否及时有关,如心脏骤停不超过5min,则复苏成功率较高,若超过6min,即使心跳恢复,亦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性损害。
预后-危害性:
猝死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多会死亡。
预后-治愈性:
部分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急救处理,可有治愈可能。
预后-治愈率:
尚无关于本病的有效治愈率统计数据。
日常-总述:
猝死患者经及时治疗生命得到挽救后,恢复期内应严格注意生活管理,避免各种原因影响恢复。患者心理可能受到较大影响,应保持关注。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猝死患者经积极治疗在意识清醒后,可能出现恐惧、紧张等情绪。
2、护理要点
家属和护理人员应多陪伴患者,多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患者应当尽可能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营造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清除室内障碍物,以免患者因行动不便,造成跌倒外伤等。
2、病情严重者应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长期卧床者,要积极预防压疮,选择软硬适中的床垫,有条件者可选用气垫床。定期给患者翻身和按摩,通常2~3h翻一次,患侧和健侧交替进行。
4、注意患者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手、洗澡和换洗衣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物,避免受寒引发感冒。
饮食调理:
猝死患者恢复期应当严格注意饮食管理,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选择多种食物,达到营养均衡。每日推荐摄入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禽、鱼、乳、蛋类,豆类,油脂类共五大类食品,做到主食粗细搭配。既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又可维持适宜的体重。
2、吞咽障碍的患者可将固体食物打成泥状或糊状,从而降低吞咽难度。要缓慢、少量多次进食,避免误吸。
饮食禁忌:
1、不宜吃含油脂过高及油炸类食物,如肥肉、动物油等。
2、不宜吃含盐高的菜品或腌制品,如咸肉、咸菜、熏酱食物等。食盐应每日不超过5g,如果合并高血压,每日应不超过3g。
3、不宜吃辛辣调味品及咖啡、浓茶等刺激食物。
4、患者应限制饮酒。
预防措施:
1、积极开展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
冠心病患者坚持服药治疗,冠脉病变严重的患者及时进行介入或手术干预。
2、及时纠治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病的患者以及心肌病患者需要及时手术治疗,避免发展为重度心肌肥厚或重度心室扩大。对于已经重度心肌肥厚或重度心室扩大的患者应根据心功能心率情况,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预防心律失常。
3、防治冠脉痉挛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戒酒,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因过劳和过度剧烈的体力活动导致儿茶酚胺的大量释放,引起冠脉痉挛,消除猝死诱因。
4、控制高血压
进行高血压普查,并进行跟踪治疗是预防主动脉夹层和脑血管意外产生的重要手段,从而降低猝死发生率。
5、预防肺动脉血栓
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应抗凝治疗,对骨科手术或妇科手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因注意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生成。
6、纠正电解质紊乱,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对呕吐腹泻或不能正常进食的或使用利尿剂的患者应补充钾盐及镁盐,预防因低血钾产生心律失常。对于使用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应及时随访心电图。
7、了解猝死相关的医学知识
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猝死前驱症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