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大脑镰旁脑膜瘤疾病英文名称: parafalcine meningiomas疾病概述: ...
养生
疾病名称: 大脑镰旁脑膜瘤
疾病英文名称: parafalcine meningiomas
疾病概述:
大脑镰旁脑膜瘤(parafalcine meningioma)是临床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瘤体位于大脑纵裂内,与大脑镰相连,常由大脑半球内侧突入大脑内,少数伸展至大脑半球表面,有时肿瘤可向双侧发展。有头痛、头晕、癫痫、呕吐、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视野改变、大小便失禁等临床表现。手术切除瘤体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有家族史的患者发病可能高
就诊科室: 神经外科、肿瘤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颅脑
常见症状: 头痛、癫痫、呕吐、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
主要病因: 尚未明确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检查、颅脑磁共振扫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RV)、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脑电图、脑脊液细胞学分析、脑脊液压力测试
重要提醒: 本病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脑疝、失明等情况,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患者出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临床分类:
1、基于肿瘤部位分类
按照大脑镰旁脑膜瘤的基底在大脑镰上位置不同,以冠状缝和人字缝为界,将大脑镰旁脑膜瘤分为前、中、后三种类型。
(1)前部型:前颅窝底到冠状缝。
(2)中部型:冠状缝到人字缝。
(3)后部型:人字缝到窦汇。
2、基于病理分型分类
(1)WHOⅠ级脑膜瘤:上皮型、纤维型、过渡型、砂砾型、血管瘤型、微囊型、内分泌型、淋巴浆细胞丰富型、化生型。
(2)WHOⅡ级脑膜瘤:脊索瘤样型、透明细胞型、不典型。
(3)WHOⅢ级脑膜瘤:间变(恶性)型、横纹肌脑膜型、乳头型。
流行病学-传染性:
该疾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大脑镰旁脑膜瘤是临床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约占颅内脑膜瘤总数的11%-13%。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女性多于男性。
2、成年人居多,平均年龄为49.5岁。
病因-总述:
大脑镰旁脑膜瘤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可能与基因改变、内环境变化、外伤、放射性照射、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感染等因素有关。有家族史的患者发病风险高。
病因-危险因素:
1、有本病家族史,脑膜瘤患者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
2、长期接触放射线。
3、长期接触有毒的重金属、工业品等。
症状-总述:
大脑镰旁脑膜瘤对于脑的局限性损害症状较为少见。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头晕、癫痫、恶心、呕吐、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精神症状、视野改变、大小便失禁等。
症状-典型症状:
1、颅内压增高
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有颅内压增高表现,比如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
2、癫痫
身体抽搐、痉挛,多以对侧肢体或面部局限性发作开始,渐形成全身性发作及意识丧失。
3、神经功能障碍
多从足部开始,逐渐影响整个下肢,继而发展为上肢肌力障碍,最后波及头面部。如肿瘤向大脑镰两侧生长,病人可出现双侧肢体力弱,并可伴有排尿障碍。
4、感觉异常
患者对痛觉、温度的感知出现异常,甚至出现痛温觉消失。
5、其他
患者可能出现偏盲。肿瘤体积大时可能导致失明。部分患者还可能有精神症状,比如易怒、多疑等。
症状-病情发展:
疾病初期,患者通常有轻微头痛,癫痫多以对侧肢体或面部局限性发作开始,后逐渐形成大发作,甚至出现意识丧失的表现;晚期头痛剧烈,恶心甚至呕吐,同时可见对侧肢体偏瘫。当瘤体增大压迫正常脑组织时,患者会出现颅内高压及神经定位性病变的症状。
症状-并发症:
1、神经功能并发症
包括新发癫痫、新发肢体肌力或感觉异常、言语困难、精神行为异常、偏瘫等。
2、非神经功能并发症
主要有颅内感染、颅内出血、肺部感染、脑疝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就医-家庭处理:
患者可能会出癫痫症状,对于突发癫痫、全身抽搐、意识丧失的患者,应将患者安置在空气流通的环境,使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咬伤舌头,同时清除口腔唾液及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就医-急诊指征:
1、头痛突然加重,或突发剧烈头痛,且持续加重。
2、喷射性呕吐。
3、视力急剧下降。
4、意识模糊、抽搐、昏迷等。
5、出现癫痫等其它危急情况。
以上均需紧急处理,及时前往急诊科,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长期或反复的头痛。
2、恶心、呕吐。
3、视物模糊、视野改变。
4、曾有癫痫发病史。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如出现上述急诊指征,应前往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须前往神经外科就诊;对于确诊患者也可到肿瘤科进行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尽量穿舒适宽松的衣服以方便检查。
3、可能会进行MRI及CT检查,尽量不要佩戴或携带含金属的制品。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癫痫发作的历史吗?发作的整个过程是怎样的?
2、您是否去其他医院就诊过,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医生的诊断是什么?
3、您是否接受过治疗?采用了哪些治疗措施?
4、您既往有过颅脑疾病或颅脑创伤吗?如果有,是否采取了治疗措施?
5、您最近头部受过外伤么?做过手术么?
6、您最近使用过哪些药物?
7、您的家人有类似疾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患病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我都要做哪些检查?
3、这个疾病都有哪些治疗方法?
4、这种病恶性程度高吗?可以治愈吗?还会复发吗?
5、手术会不会有并发症?会有哪些并发症?
6、手术之后我需要配合其他治疗吗?
7、治疗期间我需要注意什么?
8、治疗大约费用是多少?
9、我需要复查吗?复查的周期是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头晕、头痛、呕吐、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癫痫时,应及时就医。医生询问完病史,首先会对患者进行基本的体格检查,初步推测可能存在的病变,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颅脑磁共振扫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RV)、脑电图、脑脊液细胞学分析、脑脊液压力测试等检查,以明确疾病诊断,评估疾病发生部位及严重程度,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如需手术还会进行血常规、血生化以及凝血功能的常规检查。各项检查结果对病因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价值。
检查-体格检查:
以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为主。一般检查在与患者进行交谈及全身体检过程中就可完成。
1、视觉神经系统
应用视野仪对视野进行动态检查,或用手指粗测法大致判断患者视野情况。
2、运动神经系统
(1)观察并测量患者两侧肢体相同部位的肌肉周径,测得数值可能不一致。
(2)患者放松状态下,可能会有机体肌肉较硬或被动运动阻力较大的表现。
(3)医生要求患者做特定动作如屈肘等,同时施加阻力,感知患者肌肉的力量强度,可能会有肌肉力量下降的情况。
3、感觉神经系统
医生用检查器械如大头针、棉絮、音叉等触碰患者皮肤,可能表现为身体两侧相同位置的感觉不一致。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细胞学分析、脑脊液压力测试
这两项是有创检查。医生首先进行脊髓穿刺,用针从患者背部穿入,当观察到患者脑脊液流出后即可进行压力测试。同时还可取出部分脑脊液进行检查,了解是否有脱落的肿瘤细胞,还可检查患者是否有感染发生。
2、血液检查
对确诊疾病的辅助作用很小,主要作为术前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检查等。
检查-病理检查:
医生可能取瘤体及其周围组织进行进行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主要目的是确定肿瘤的性质、来源、分型、对治疗的敏感性等。
检查-其他检查:
医生可能建议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可以提示患者是否有癫痫的情况。
检查-影像学检查:
1、颅脑磁共振扫描(MRI)
MRI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发生部位、数目、大小、形态、性质、周围水肿及其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肿瘤内部血供变化等。
2、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RV)
主要用于确定肿瘤的动脉血供以及肿瘤与上失状窦及其相邻大脑上静脉的关系,或与上矢状窦旁脑膜瘤进行鉴别。
3、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
DSA属于有创检查,医生会向患者体内注入特殊的试剂,可以清晰显示血管的结构。
4、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检查可见大脑镰旁类圆型阴影,边界清楚,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影,密度可不均匀,肿瘤周边可见环形水肿带。注射造影剂后均匀强化,可见沿大脑镰延伸的脑膜尾征,瘤周多有轻中度的低密度水肿区。
诊断-诊断原则:
大脑镰旁脑膜瘤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约半数病人是因持续性头痛、痴呆或癫痫就医时发现。医生通常根据患者的既往史、外伤史、生活史以及临床表现,再结合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结果进行诊断。大脑镰脑膜瘤通常有典型的影像表现,一般CT或MRI检查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医生会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决定手术入路、切除范围等。此外对于患者癫痫、颅高压等症状,也可通过药物进行控制。
治疗-药物治疗:
1、甘露醇
甘露醇进入体内后能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脱水,从而控制颅内压。
2、抗癫痫药物
比如丙戊酸、卡马西平、苯巴比妥等。可以控制患者的癫痫症状。丙戊酸可能有腹泻、消化不良、恶心或呕吐、胃肠道痉挛等不良反应。卡马西平可能有视力模糊、复视、眼球震颤等不良反应。苯巴比妥常见镇静作用。
3、神经营养药物
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神经节苷脂、镁剂、吡拉西坦、甲钴胺等药物。有保护脑细胞、营养神经的作用。
治疗-相关药品:
甘露醇、丙戊酸、卡马西平、苯巴比妥、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神经节苷脂、吡拉西坦、甲钴胺。
治疗-手术治疗:
在保护大脑前动脉、引流静脉和镰状静脉丛等血管及正常脑组织的基础上,医生会尽可能全切肿瘤,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切除肿瘤周围组织。在全麻下进行常规开颅术,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手术切口根据肿瘤部位、大小及生长决定。由于瘤体周围的血供较为丰富,对患者进行瘤体切除术以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肢体瘫痪以及运动功能障碍加重等情况。
治疗-放化疗:
如果连同受肿瘤侵犯的大脑镰一并切除,术后复发机会极低,一般不主张术后放疗或化疗。
治疗-其他治疗:
如果患者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医生可能建议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回归正常生活。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大脑镰旁脑膜瘤手术治疗总体效果良好。如果手术彻底。术后复发机会极低。在肿瘤去除后,患者的症状也可以改善。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肿瘤会压迫周围组织,导致神经功能受损;颅内压可持续升高,导致失明、脑疝等情况,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预后-危害性:
本病会引起患者头痛、呕吐、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感觉障碍等,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如不及时进行治疗,患者可能出现神经功能的损害。如果颅内压持续升高,患者会出现视力丧失、脑疝,甚至因此而死亡。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通常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预后-治愈率:
绝大多数可治愈。
预后-根治性:
若彻底去除病因,复发率极低,病人可恢复正常生活;但因手术难度大,有一定的复发率。
日常-总述:
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并努力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手术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手段,一般手术病人都会产生紧张、恐惧、无奈、不知所措等复杂的心理反应。
2、护理措施
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康复训练。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日常-用药护理:
手术治疗后患者可能仍需要使用一段时间药物,患者应遵医嘱使用药物,不要更改剂量。如果出现异常症状,请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2、注意个人卫生以及居住环境的清洁,避免污物接触伤口。
3、保持愉悦的心情和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大幅度的情绪波动。
4、未完全恢复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待身体完全恢复后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日常-病情监测:
患者应关注自身变化,若出现异常的头痛、呕吐或神经功能障碍等情况,应以及就医。
日常-复诊须知:
手术切除可能有肿瘤残留,且肿瘤有复发可能。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安排,定期复诊,严防复发。
日常-术后护理:
1、患者应该保持安静,绝对卧床休息。
2、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坐起时切勿用力过猛,以免颅内压增高及脑疝形成。
3、翻身时,动作要轻柔,以免突然的动作导致颅内压骤然升高。
4、不要牵拉、抓挠伤口,防止伤口感染、出血。
5、根据医生的安排选择合适的饮食,手术后先选择流食。待消化系统功能恢复后,可逐步过度到半流质饮食、正常饮食。
日常-特殊护理:
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排尿障碍,因此有必要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通过健康教育,应用图片、视频、教学模型等向患者科普,讲解排尿过程、疾病的发生原理及注意事项,训练患者自主排尿功能,同时安抚患者的负面情绪。
饮食调理: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伤口尽快恢复,建议选择新鲜食材,保证新鲜蔬果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同时应注意食物种类多样化。
饮食建议:
1、选择高蛋白质、高热量的饮食,可选择瘦猪肉、鸡肉、鱼肉、鸡蛋等食物作为蛋白质来源。
2、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充足的维生素摄入。
饮食禁忌:
1、避免暴饮暴食,也不能过度节食。
2、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麻椒等,最好不饮酒。
预防措施:
本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没有有效的疫苗,以下方式也许降低患病可能。
1、避免接触放射线照射。有职业要求的人群应做好防护措施。
2、尽可能减少接触有毒物质,比如铅制品、农药、不正规的家具等。
3、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
4、保证健康的生活作息,保持积极的心态。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