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颚口线虫病疾病英文名称: gnathostomiasis疾病别名: 棘颚口线虫病疾病概述...
养生
疾病名称: 颚口线虫病
疾病英文名称: gnathostomiasis
疾病别名: 棘颚口线虫病
疾病概述:
颚口线虫病(gnathostomiasis)是较为少见的一种幼虫移行症,病原体为棘颚口线虫的第3期幼虫。临床上以移行性皮下肿块、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特点。此外,棘颚口线虫的第3期幼虫还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器官,如脑、肺、眼、肝、肾等,引起内脏棘颚口线虫幼虫移行症。经过及时的诊治,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低热、乏力、荨麻疹、恶心、呕吐、上腹痛
主要病因: 吃进含颚口线虫第3期幼虫的食物而感染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免疫诊断法、CT、MRI、超声、分子学诊断法、眼裂隙灯检查、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颚口线虫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需及时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临床分类:
根据颚口线虫幼虫在人体内移行的部位差异,本病可分为皮肤颚口线虫病和内脏颚口线虫病两种。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感染棘颚口线虫的宿主。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人体感染颚口线虫病主要途径是经口感染,主要是生食感染颚口线虫的淡水鱼,如雷鱼(俗称黑鱼)、乌鳢、土附鱼和泥鳅等,但也有从皮肤侵入或经胎盘传播的病例报告。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喜欢生食淡水鱼、泥鳅等的人群。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以日本和泰国最为严重。
病因-总述:
颚口线虫病主要因吃进含颚口线虫第3期幼虫的食物而感染。虫体移行会造成机体的机械损伤,虫体分泌物和排泄物会引起炎症和变态反应。
病因-危险因素:
喜欢生食淡水鱼,如雷鱼(俗称黑鱼)、乌鳢、土附鱼和泥鳅等。
症状-总述:
颚口线虫病可有低热、乏力、荨麻疹、恶心、呕吐、上腹痛等症状。由于虫体在体内不断移行,可因侵犯部位不同而在不同时间内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皮肤受损表现
虫体侵犯皮肤的主要症状为游移性肿块或匐行疹,通常还伴有局部瘙痒、腹痛、低热、胀痛和荨麻疹等。
2、眼部受损表现
侵犯眼球的症状包括眼部疼痛、相应的眼部炎症、间歇性失明甚至丧失视力。
3、脑部受损表现
侵犯脑脊可能导致发热、持续性头痛、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脑脊髓炎、脑膜脑炎、脑内出血和蛛网膜下出血等,严重者可致死。
4、胃肠受损表现
侵犯胃肠可能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和消化道出血。
5、肺部受损表现
侵犯肺部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包括发热、咳嗽和胸痛。
6、肝脏受损表现
侵犯肝胆可导致腹痛、高热、寒战和肝区叩击痛。
症状-并发症:
本病可累及多个系统,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起癫痫、脑疝、玻璃体混浊等并发症。
就医-急诊指征:
1、生食淡水鱼后突然出现剧烈头痛,短期不能缓解;
2、突然出现高热、寒战、意识障碍;
3,视力急剧下降,甚至失明;
4、出现其他危急的情况。
以上均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生食淡水鱼后出现长时间的发热、乏力等不适,影响日常生活;
2、出现消化道不适,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甚至腹痛;
3、皮肤出现游移性肿块、荨麻疹;
4、感觉到眼部疼痛,视力下降,长时间不能恢复;
5、出现咳嗽、胸痛等症状;
6、出现肢体瘫痪,排尿异常;
7、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可到感染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好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请着宽松易于暴露的衣物,方便检查。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目前您的症状表现是什么?到什么程度?能否具体描述?
2、您这种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出现多久了?
3、不适症状是否影响睡眠质量?
4、腹痛程度如何?有没有进食过未熟的淡水鱼?
5、您是否还有其他症状?
6、有没有其他疾病?
7、您是否进行过治疗?具体如何治疗?疗效怎样?
8、都做过什么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症状?
2、这种症状严重吗?能治愈吗?
3、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4、您觉得我应该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治疗?
5、治疗周期多久?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治疗后还有可能复发吗?
8、在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9、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低热、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医生建议做血常规、CT、MRI、超声、免疫诊断法、分子学诊断法、眼裂隙灯检查,进一步了解病情,必要时可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还会了解患者精神状况,视力有无下降,有无皮肤黏膜受损,有无腹肌紧张,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免疫诊断方法
常用Western印迹法、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可用于辅助诊断颚口线虫病。
2、分子学诊断法
取患病处的组织,进行核酸的提取,与颚口线虫基因序列进行对照,用于确诊颚口线虫病及鉴定虫种。
3、血常规
有助于诊断本病。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少数病例还可有轻度和中度的白细胞增多。
检查-病理检查:
病理组织学检查法:取患病处的组织来制作病理组织切片,可观察到颚口线虫。
检查-其他检查:
眼裂隙灯检查:目的是帮助医生判断虫类是否感染眼部。检查结膜下、前房或玻璃体中是否有棘颚口线虫蚴。
检查-影像学检查:
1、CT
可查看本病是否累及脑部,脑部颚口线虫病的CT有时可表现为因虫体活动或转移引起的脑实质、脑膜损伤。
2、MRI
MRI可清晰显示受感染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提示疾病的预后。
3、超声
超声检查脏器时有多重低回声区,结合流行病学史、抗体检测等可考虑颚口线虫病感染。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主要根据患者的病史(食用生的淡水鱼)、症状(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辅助检查(病理检查、免疫诊断等)来诊断颚口线虫病。在诊断过程中,需排除广州管圆线虫病、猪囊尾蚴病、曼氏裂头蚴病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广州管圆线虫病
发病前有进食未煮熟的淡水螺史,广州管圆线虫病较常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常以持续性头痛、全身酸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精神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剧烈而脑膜刺激征则常较轻。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皮疹、局部皮肤痛觉过敏、胸痛,以及表情淡漠、肢体瘫痪、病理反射、视力减退、脑神经损害征、嗜睡与昏迷等脑膜脑炎表现。可通过病理检查相鉴别。
2、猪囊尾蚴病
发病前有进食生蔬菜史,猪囊尾蚴病较常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以持续性头痛、癫痫、精神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可同时出现多发性皮下结节。头颅影像学检查可见脑组织中有囊性占位性病变。皮下结节活检可发现猪囊尾蚴。
3、曼氏裂头蚴病
发病前患者有进食未煮熟的淡水虾、蟹、鱼肉史,曼氏裂头蚴病较常出现发热、皮疹,多有皮下游走性肿块。皮下结节活检可发现曼氏裂头蚴。
4、斯氏狸殖吸虫蚴病
发病前患者有进食未煮熟的淡水虾、蟹、鱼肉史,较常出现发热、皮疹、咳嗽、胸痛、吐血丝痰,少有皮下游走性肿块。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有片状或条索状病变。外周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清中抗斯氏狸殖吸虫蚴IgG及IgM抗体阳性。
5、犬弓首线虫蚴病
发病前患者常有与狗密切接触史,较常出现发热、皮疹、胃纳减退、疲乏、右上腹隐痛等,少有皮下游走性肿块。发热多为37.5~39℃常呈间歇热型。超声诊断仪检查可发现肝内有片状或条索状实质性病变。数日后肝内病变的部位可发生移动。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血清中抗犬弓首线虫蚴IgG及IgM抗体阳性。
治疗-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治疗颚口线虫病的特效药,多用外科手术摘除幼虫,但即使手术去虫,也须辅以药物治疗。主要使用阿苯达唑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阿苯达唑
是常用的高效低毒驱虫药物,通过抑制寄生虫对葡萄糖吸收,导致虫体糖原耗竭,达到驱虫效果。因可以使棘颚口线虫蚴受刺激而兴奋,自行钻出皮肤,故有加重病情的可能性,眼颚口线虫病不适用。
2、伊维菌素
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对蛔虫、鞭虫、钩虫班氏丝虫、马来丝虫、盘尾丝虫等线虫类寄生虫的杀灭作用较强,但婴幼儿及孕妇不宜服用。
3、甘露醇
可降低颅内压力,应用于严重病例,如脑颚口线虫病患者。
4、地塞米松
作用是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的发生。适用于脑颚口线虫病患者。
治疗-相关药品:
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甘露醇、地塞米松
治疗-手术治疗:
眼颚口线虫病因药物治疗可加重病情,甚至可导致失明,所以以手术摘除棘颚口线虫蚴治疗为主,避免寄生于眼部的颚口线虫移动,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1~2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颚口线虫病的患者经过取虫或药物治疗后,本病多可以治愈,治疗效果较好。
预后-危害性:
若未及时接受治疗,脑颚口线虫病可能出现癫痫、肢体瘫痪等,严重可导致死亡。
预后-自愈性:
不可自愈,需积极治疗。
预后-治愈性:
本病通过正规治疗,一般可以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可根治。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整饮食习惯,不生食鱼类。还要注意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复查。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患者可有腹痛、恶心、呕吐、咳嗽等不适,影响日常生活、睡眠质量,可出现焦虑情绪。
(2)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会过分担忧、焦虑,进而影响其对治愈的信心。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遵医嘱应用药物,以便取得较好疗效,进而增加治愈信心。
(3)患者平时可参加文艺活动,如唱歌、书法、绘画、下棋等,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
日常-用药护理:
1、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
2、用药期间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良反应,如果症状严重应该及时告知医生。
3、用药期间如有虫子钻出,需及时去医院进行下一步处理。
日常-生活管理:
1、应注意休息,不要过于劳累。
2、有皮肤损害者,需注意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搔抓。
3、患者可适当进行锻炼,增强体质。
日常-复诊须知:
按医生要求按时进行复诊,主要复查血液检查,眼颚口线虫病患者还应对视力进行复查。
饮食调理:
服药期间可能会造成消化功能减退,应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要禁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饮食建议:
1、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等营养丰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燕麦等。
2、尽量进食清淡、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排骨汤等。
饮食禁忌:
1、禁食生的或未熟的淡水鱼。
2、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关键在于积极倡导健康卫生的饮食习惯,不生食或半生食淡水鱼。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