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疾病英文名称: Acute hematogenous osteomy...
养生
疾病名称: 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疾病英文名称: Acute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 in children
疾病概述:
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Acute hematogenous osteomyelitis in children)是败血症或脓毒血症产生的骨内化脓性炎症,主要因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患儿可出现高热、寒战、呕吐、脱水、烦躁、拒食等全身症状,以及患肢疼痛、活动受限、跛行等局部症状。临床通常以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高热、寒战、呕吐、脱水、烦躁、拒食、患肢疼痛、活动受限、跛行
主要病因: 本病主要与感染(主要为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外伤等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细菌培养、血沉、脓液检查、X线、CT、MRI、放射性核素骨扫描
重要提醒: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因感染扩散而危及生命,因而家长一旦发现异常,应尽快带小儿就医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具体发病率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多见于12岁以下儿童,男女比例为4∶1。
病因-总述: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发生,主要因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致,细菌毒力大小是外在因素,全身状况或局部骨骼抵抗力是内在因素。扭伤和挫伤等所致的局部组织损伤,则为该病发生的间接原因。
病因-基本病因:
1、感染
患者常先有脓疱、齿龈脓肿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发病灶,在全身状况或局部骨骼抵抗力较低的情况下,易引起感染。本病常见的致病菌为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近年来也有毒性较强的溶血性白色葡萄球菌,偶可见沙门杆菌、肺炎球菌或其他化脓菌,大部分对青霉素、链霉素有抗药性。
2、外伤
扭伤和挫伤等外伤可能会降低局部免疫力,使局部产生血肿而有利于细菌繁殖。
3、特殊的解剖结构
血源性骨髓炎多发生在长管状骨的干骺端。该处终末小动脉呈襻状,局部血流紊乱且减慢,使细菌停滞和增殖的机会加大。
症状-总述: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好发部位为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其次为股骨上端、肱骨上端和桡骨远端。此外,其他骨均可发生。本病的临床表现因感染的严重程度、部位、炎症范围、病程的长短、患儿年龄以及抵抗力的大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症状-典型症状:
1、全身症状
患儿可出现高热、寒战、呕吐和脱水等急性败血症表现新生儿和小婴儿全身症状轻微。新生儿可不发热,但有烦躁、拒食和体重不增。
2、局部症状
(1)疼痛是典型的局部症状,持续剧烈疼痛可因轻微活动而加重。随着病情发展,骨膜发生穿孔后,骨内张力减低,疼痛也有所缓解。
(2)患肢活动受限。
(3)下肢骨受累的患儿拒绝负重或有跛行。
症状-并发症:
1、常伴有其他部位的严重感染,如化脓性关节、化脓性心包炎、脓气胸、脑脓肿,甚至引起中毒性休克、多脏器的功能损害。
2、还可并发病理性骨折、患肢短缩或畸形等。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现在有什么症状?
2、什么时候出现这些症状的?
3、孩子在出现这些症状前有其他部位的感染吗?
4、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孩子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5、孩子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6、孩子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7、孩子最近受过外伤吗?
8、孩子有没有什么基础疾病呢?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的情况严重吗?
2、症状还会加重吗?
3、孩子需要做什么检查?
4、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5、必须打石膏吗?
6、如果治好了会有后遗症吗?会有肢体畸形吗?
7、平时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8、孩子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出现高热、寒战、呕吐、烦躁、患肢疼痛、活动受限、跛行等相应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通常先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之后可能建议其做血常规、血细菌培养、血沉、脓液检查、X线、CT、MRI、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检查患儿时,主要通过视诊及触诊。患儿病变肢体的局部可有肿胀及皮温增高,早期患处皮肤并不发红;炎症波及表浅部位时,开始有红肿。按压患肢的干骺处,有压痛。检查婴儿时,一般哭闹不止,不能很好地配合,但压到病变部位后,哭闹加重,有助于初步判断主要病变所在的位置。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核左移。病情危重的患儿与小婴幼儿的白细胞可不增高。
2、血细菌培养
血培养可阳性,特别是高热患儿给药前取样,其阳性率极高。
3、血沉检查
血沉(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并可依此衡量病程有无活动性。
4、脓液检查
早期分层脓肿穿刺抽出液体做涂片或细菌培养,涂片中为脓细胞或细菌,可明确诊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发病初期X线上只能看到局部软组织肿胀,层次不清,肌肉致密度增加。3~7天左右,炎症渗出使骨骼阴影稍模糊,如有烟雾掩盖。7~12天左右,可出现不规则的斑点状脱钙。不久骨膜下有新骨形成,表明感染已沿骨皮质外表扩散。骨干内骨脓肿扩大,可见透亮区在髓腔内延伸。死骨的密度高,其边界由肉芽组织描出。
2、CT检查
可以提前发现骨膜下脓肿,但对细小的骨脓肿仍难以显示。
3、MRI检查
可以更早期发现在长骨干骺端与骨干内有炎性异常信号,还可以显示出骨膜下脓肿。因此,MRI检查明显优于X线和CT检查。
4、放射性核素骨扫描
病灶部位的血管扩张和增多,使99mTc早期浓聚于干骺端的病变部位,一般于发病后48h即可有阳性结果。但需注意,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只能显示出病变的部位,但不能作出定性诊断,因此该项检查只具有间接诊断的价值。
诊断-诊断原则:
患儿出现急骤的高热、长骨干骺端剧烈疼痛、活动受限等表现,应考虑到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可能。医生再结合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细菌培养、血沉、脓液检查、X线、CT、MRI、放射性核素骨扫描等辅助检查结果,并除外关节炎、蜂窝织炎等疾病,即可进行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关节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压痛局限于干骺端。而关节病变(如化脓性关节炎或类风湿关节炎),其压痛主要在关节,关节疼痛和运动受限明显。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可发生关节交感性积液,但肿胀最突出的地方仍在长骨的某一端。相反,化脓性关节炎只是关节肿胀。
2、蜂窝织炎
蜂窝织炎皮肤发红、浸润变硬、境界清楚。骨髓炎即使位于皮下的胫骨、锁骨、尺骨,也要稍晚些才会有皮肤变化。
治疗-治疗原则:
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应尽早治疗,本病以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发病24h内的早期病例,经充分有效的治疗后,体温下降、疼痛减轻者,可先给予药物或全身支持疗法。全身及局部症状严重者,则需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抗生素
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取标本送细菌培养后,应立即给予抗生素治疗,待明确致病菌后,需尽快改用敏感抗生素。此外,患儿的年龄及致病菌不同,其抗生素的选择也有所差异。
(1)新生儿期:2个月以下的新生儿患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其致病菌多为B组溶血性链球菌和革兰阴性大肠杆菌,故应选择对上述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临床常用新霉素Ⅲ、庆大霉毒、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头孢呋辛等。
(2)2个月~3岁的患儿:本年龄组患儿患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其致病菌多为葡萄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临床最好选用可透入脑脊液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或头孢呋辛。另外,还可给予新霉素Ⅲ和氨苄西林联合应用。
(3)3岁以上的患儿:超过3岁的患儿一旦患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其病原菌多与成年人相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通常先用新霉素Ⅲ。
2、肾上腺皮质激素
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酌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治疗-相关药品:
新霉素Ⅲ、庆大霉毒、阿米卡星、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头孢曲松、氨苄西林
治疗-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切开引流与骨钻孔或开窗减压。切口或髓腔内可置两根硅胶管,一个用于向内滴入抗生素溶液冲洗,另一个用于引流。积脓较少的伤口,用抗生素溶液冲洗后,可以进行缝合。
治疗-其他治疗:
1、全身性支持疗法
(1)尽可能选择高蛋白饮食,并补充多种维生素。
(2)高热患儿可给予退热剂,并联合物理降温。
(3)贫血患儿可遵医嘱进行输血。
2、固定、牵引制动
(1)患肢宜用厚垫支具或双瓣石膏板固定于功能位。
(2)病变位于肱骨上端或股骨上端的患儿宜进行牵引制动。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30天左右,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预后取决于患儿的年龄、一般状况、致病细菌的类型和毒力、治疗是否及时等多种因素。多数患儿经过早期、规范的治疗,通常预后尚可,症状一般可得到改善,并最大限度地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但也有部分患儿,因延误诊治,预后不良,可能致残甚至危及生命,尤其是早产儿和新生儿的死亡率较高。
预后-危害性:
1、本病若不及时治疗,会使骨结构破坏,从而发生残疾,甚至因感染扩散,而危及生命。
2、部分可进展为慢性病变,病程冗长,不仅给患儿身体和心理上造成巨大痛苦,甚至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同时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预后-治愈性:
多数患儿可通过积极治疗改善症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日常-总述:
患儿及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生活管理,帮助缓解症状,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此外,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可能并发病理性骨折、患肢短缩或畸形,严重影响患儿的外观及运动功能,不仅使患儿产生自卑的心理,还会降低患儿日常生活质量,患儿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逐渐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抑郁。
2、护理措施
家长应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避免患儿独自承受疾病的折磨,多为患儿讲述励志的故事,提高患儿的自信心,减轻患儿的不适感,使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患儿家长应严格遵医嘱督促患儿服药,若患儿出现严重的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为患儿提供卫生舒适的居住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2、患儿应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促进机体恢复。
3、家长可适当限制患儿的活动,避免出现病理性骨折。对于较小的婴幼儿患者,家长应尽力安抚,避免其过度哭闹蹬踹。
4、家长应勤帮助患儿洗手、洗澡,对于术后及石膏固定的患儿,应避免手术及石膏部位沾水,用湿毛巾避开这些部位为其擦澡。
5、家长可在医生指导下帮助患儿进行功能锻炼。
日常-复诊须知:
患儿家长应遵医嘱按时带患儿复查,一般建议患儿每1~2周复查一次。
日常-术后护理:
家长应注意保护引流管,避免引流管脱出或者弯折,保持引流的通畅。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对于婴幼儿患者应进行母乳喂养。
2、对于大于6个月的患儿,及时添加辅食,注意每次只增加一种新食物,并维持三天。
3、对于正常饮食的患儿,家长应为其准备营养均衡的食物。
4、多吃高蛋白食物,如瘦肉、鱼、大豆类食物。
5、患儿应多吃应季的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饮食禁忌:
1、限制钠盐的摄入。
2、少吃油腻、熏烤食物。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积极防治皮肤、黏膜的各种感染性疾病;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等。
2、注意保护,避免小儿外伤。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