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反应性依恋障碍疾病英文名称: 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 ...
养生
疾病名称: 反应性依恋障碍
疾病英文名称: 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 ,RAD
疾病概述:
反应性依恋障碍(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 ,RAD)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儿童心理障碍,主要由于生命早期被忽视或虐待,使婴儿或幼儿的基本情感需要不能被满足,导致患儿未能与父母或者照料者建立起健康的依恋关系所致。本病常发生于9个月到5岁之间,患儿可表现为异常的情绪反应、缺乏积极情感表达、社交障碍等。虽然本病会严重损害患儿与成年人或同伴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但大多可通过改善不良的养育方式得到改善。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一定关系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异常的情绪反应、缺乏积极情感表达、社交障碍
主要病因: 遗传、不良生活环境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头颅CT、脑电图、量表筛查
重要提醒: 如果怀疑孩子患有反应性依恋障碍,则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并注意保持耐心和理解,以尽快帮助患儿改善心理状态。
临床分类:
《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曾将反应性依恋障碍分为抑制型和脱抑制型,而第五版将脱抑制型认为是一种独立的诊断疾病。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反应性依恋障碍在临床上相对罕见。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容易发生于福利院、寄养家庭、收养家庭的婴幼儿。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本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病因-总述:
反应性依恋障碍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多认为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严重被忽视(缺乏足够的照料)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病因-基本病因:
1、遗传
研究发现,患儿的行为问题受到X染色体相关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还与多巴胺D4基因及其受体DRD4等有关。
2、不良生活环境
比如住在孤儿院或托儿所、经常更换寄养家庭或照料者、父母有严重的精神问题或物质滥用导致他们不能履行父母职责、由于住院而长期和父母或其他照料者分离等。这种被忽视通常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或者疾病被诊断之前就已存在。
症状-总述:
反应性依恋障碍患儿的年龄多为9个月到5岁之间,对于5岁以上的儿童是否发生这种疾病尚不确定。患儿主要表现为没有或仅有不超过最低限度的依恋行为,同时存在着与之相关的情绪化异常行为。如果没有经过正常照料环境的补救和恢复,该障碍可能会持续数年。
症状-典型症状:
1、异常的情绪反应
患儿可能由于缺乏安全感和信任,过度抑制自己的情感,进而出现不明原因的退缩、恐惧、悲伤或者烦躁。
2、缺乏积极情感表达
患儿可能很少露出笑容,也不会在痛苦时寻求安慰,或者对旁人的安慰没有反应。
3、社交障碍
他们可能会密切关注他人,但没有兴趣参加捉迷藏等互动游戏,也不会在将要被抱起时主动伸手。
症状-并发症:
1、发育迟缓
反应性依恋障碍常常与发育迟缓,特别是认知和语言方面的发育迟缓同时存在,也可能会有刻板动作等表现。
2、营养不良
反应性依恋障碍患儿由于被忽视,可能会存在严重的营养不良,表现为身材矮小、明显消瘦、毛发干细发黄、乏力等。
就医-门诊指征:
1、患儿出现不明原因的退缩、恐惧。
2、伴不寻求安慰和帮助等行为。
3、伴缺乏积极情感表达。
以上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属于精神心理科的诊疗范围,应前往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家长应陪同就医。
5、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目前都有哪些表现?
2、出现这种情况多久了?
3、之前有频繁更换过照料者吗?
4、家庭氛围怎么样?
5、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种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需要如何治疗?需要住院吗?多久能好?
4、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什么?
5、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儿出现退缩、少有笑容、没有兴趣互动活动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通过问诊、视诊了解患儿的病史以及一般机体情况,然后建议其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头颅CT、脑电图、量表筛查等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问诊
医生会通过与患儿、家属交谈,了解其生长发育的过程、生活环境等情况。
2、视诊
医生可通过观察患儿的体重、身高以及皮肤毛发等情况,初步判断其有无营养不良等问题。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医生可通过观察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水平变化,来判断机体的一般情况,比如有无感染、贫血等问题。
2、血生化
医生会通过观察电解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等物质的水平变化,来判断患儿的肝肾功能。
检查-其他检查:
1、脑电图(EEG)
EEG能记录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判断脑功能状况,患儿可能在与社交互动和情感反应相关的大脑区域,表现出不同的脑电图特征。
2、量表筛查
医生还会让患儿完成阿肯巴赫儿童行为量表、Eyberg儿童行为量表等量表筛查,以评估患儿的依恋风格和行为。
检查-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医生可通过头颅CT检查,判断患儿的大脑有无器质性病变,比如肿瘤、癫痫、肝豆状核变性等,以帮助进行鉴别诊断。
诊断-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患儿有被忽视的病史,5岁前已经出现极少去找一个依恋对象寻求安慰、支持、保护和照料的症状,即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与孤独症谱系障碍、智力障碍以及抑郁症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对照料者表现出情感退缩式的行为模式,即当感觉痛苦时,儿童不会寻求照料者的安慰;同时,他们对照料者的安慰也基本没有反应。
2、持续性的社交和情绪障碍,包括对他人很少有社交性的或情感性的回应;有限的正性情感;在与照料者的互动中,表现出无法解释的烦躁、悲伤或恐惧。
3、曾经经历过一种极端的不被满足的照料模式,比如持续性缺乏由照料者提供的安慰、鼓励和喜爱等基本情感需求;或者因为反复变换主要照料者导致没有机会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如寄养家庭的频繁更换);或者成长在特定环境下,比如儿童多、照料者少的特殊机构,以致没有机会建立依恋关系。
4、儿童的异常表现是由于上述照料模式导致的,并且不符合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诊断标准。
5、病程至少持续12个月。
诊断-鉴别诊断:
1、孤独症谱系障碍
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很少有社会忽视的病史,且通常表现出与他们的发育水平相适应的依恋行为;而反应性依恋障碍患儿均经历过严重的社会忽视,极少表现出依恋行为。
2、智力障碍
智力障碍患儿有与他们的智力水平相匹配的社交和情绪管理能力,一般不会表现出正性情感的减少和情绪调节困难。
3、抑郁症
抑郁症患儿存在依恋障碍的症状极为有限,他们还是会去寻求照料者的抚慰,同时对照料者的安抚也会有所反应。
治疗-治疗原则:
反应性依恋障碍的治疗重点,在于让患儿远离不良的养育环境,接受悉心照料,建立起患儿与照料者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治疗方法以心理治疗为主,对于有攻击性和对立违抗行为的患儿,还可采取行为矫正治疗。此外,虽然目前尚没有药物可以增加儿童的依恋行为,但可通过应用某些药物来帮助缓解症状。
治疗-一般治疗:
精神应激与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故建议家长通过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保持良好的沟通、确保孩子的学业和课外活动负担适中等方法,减少不良情绪对患儿的刺激。
治疗-药物治疗:
1、情感稳定剂
患儿可通过应用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等药物,来帮助调节脑内的神经递质水平,从而减少患儿的情绪失控和攻击、敌对行为。
2、抗抑郁药
比如氟西汀、舍曲林等,有助于改善抑郁、焦虑症状。
治疗-相关药品:
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氟西汀、舍曲林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反应性依恋障碍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大多数情况下,改善不良的养育方式都可使症状得到改善。
预后-危害性:
本病可严重损害患儿与成年人、同伴之间人际交往的能力,并与儿童早期多个领域的功能损害有关。
预后-治愈性: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数患儿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基本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
日常-总述:
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发生与不良的养育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家长应保持耐心,并为患儿提供稳定和安全的家庭环境、保持良好的沟通、增加信任感和安全感等,以尽快改善其心理状态。
日常-生活管理:
1、家长应保持耐心,支持患儿的康复,避免与其争执、发怒等。
2、家长应多给予患儿关爱和支持,确保其生活在一个安全、稳定、有爱心的家庭环境中。
3、家长应与患儿保持开放、真诚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鼓励其表达自己的需求,并教导他们如何以健康的方式表达情感。
4、家长应对患儿的感受表示理解,并确保他们知道会始终得到支持。
饮食调理:
反应性依恋障碍对于饮食一般无特殊要求,但健康、合理的饮食有助于稳定情绪,缓解症状。因此,建议患儿保证营养均衡,尽量避免吃一些高糖、辛辣刺激的食物。
饮食建议:
1、适当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比如瘦肉、鸡蛋、牛奶、豆制品等。
2、适当增加维生素的摄入,比如玉米、黄瓜、西红柿、苹果、柠檬、橙子等。
3、保证充足的饮水量,以保持机体水分平衡。
饮食禁忌:
1、少吃或不吃高糖食物,比如糕点等,以减少情绪波动。
2、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麻辣火锅等。
预防措施:
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发生主要与生长过程中被忽视有关,故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保持良好的沟通、早期建立依恋关系、密切关注孩子的发展等措施,有助于预防本病。
1、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确保孩子生活在一个安全、稳定、有爱心的家庭环境中,以帮助其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依恋关系。
2、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孩子保持真诚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3、早期建立依恋关系:响应孩子的需求,通过喂养、抱抱、安抚和眼神交流等方法给予关爱和支持,以便尽早建立稳定、持久的依恋关系。
4、密切关注孩子的发展:密切关注孩子在情感、社交和认知方面的发展。如果发现任何问题,尽早寻求专业帮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